Ⅰ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期創立並發展起來的選官制度,在當時大大促進了社會進步,是唐朝出現盛世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科舉制度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後來又廢除了呢?
一、科舉制度為什麼會在隋唐興起並得以發展?
科舉制度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封建經濟發展,地主階級中士、庶力量對比變化的反映。①經濟條件:隨著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地位。②政治條件:士族勢力雖然漸趨衰落,但他們由於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隋唐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隋唐統治者為了進一步抑制士族勢力,削弱地主割據勢力而採取科舉制,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③階級關系:隋唐時期隨著士族和庶族力量對比的變化,原先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條件。隋唐統治者讓庶族參與政權,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也是科舉制興起的一個因素。
二、科舉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什麼重大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以考試入仕為官的選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積極作用佔主導地位,至明清時期消極作用佔主導地位。
積極影響:①科舉制引入競爭機制,採用公開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使選拔官吏有了一個知識才能的標准,較之以地位、權勢任命官職是一個進步。②科舉制倡導了重視真才實學、進身仕途的良好風氣,對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制度是個沉重的打擊;③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的參政,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④科舉制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於進士科以詩賦為主,所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⑤科舉制度的創新與完善給唐朝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新面貌,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唐朝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將盛世唐朝推到了世界大帝國的地位。正由於具有如此的積極作用,科舉制被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極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弊病也愈明顯。從科舉考試中明經科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可以得出——科舉制度控制了讀書人。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發展為八股取士,使大批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的學風,醉心於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題名,就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科舉制實行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手段,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科舉制度因種種弊端最終被摒棄,但其對中國及世界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的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Ⅱ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歷」。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歷」。
(2)中國哪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後;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後;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後;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後;秋分為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為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後;冬至為每年公歷12月22日前後。
Ⅲ 有誰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五大發明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火 葯,印刷,指南針 .
造紙術: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火 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 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 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 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 仗」,開創了火 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 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 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 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 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 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 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 葯裝填在竹筒里,火 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 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 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 葯火 箭。
印刷: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至於,你說的第五大發明還沒有經過公認,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有:
傳統科舉考場、武術、珠算、漢字、中醫葯學、雜交水稻、卓筒井等等.
Ⅳ 中國五大發明是誰發明的發明了什麼
答,我們一般所說中國古代發明為四大發明。是以下:
1.造紙術~蔡倫(東漢)
2.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
3.火葯~孫思邈(唐代)
4.指南針~軒轅黃帝
望採納!
Ⅳ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是「二十四節氣」
那就是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與傳統文化結晶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5)中國哪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節氣
Ⅵ 中國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第五大發明——漢字
①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歷
史了。古埃及的聖體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瑪雅文字等相繼成為歷史的陳跡,唯漢字獨存。中國人用數千年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奇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至今仍舊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尤其是漢字計算機輸入的優越性,使 漢字的奇跡更令世人驚嘆和信服。漢字堪稱中國「第五大發明」。
②漢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語言差別的功能。著名學者安子介先生說,「中國由黑龍江到雲南,漢字全通。」「中華文化連綿五千年,是用漢字記載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據歷史說也是由象形而 來,後來變成拼音,各國文字不同,相互聯結的紐帶斷了,結果歐洲分成大小十數個國家。如果中國早年也走這條路,早已出現江蘇國、廣東國了。我國方言這樣多,漢字的語音無法在『語音學』上統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脈相承的。漢字對漢族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見,漢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語言差別的功能,這對漢民族的形成和中國的統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漢字可以引發想像和聯想。由於漢字以形表意,使用漢字時觀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像和聯想產生。並非僅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過來的字如此,如「日」「月」等。會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兩部分組成,就是「人」靠著「樹」歇息。我們從字形的拼組關系中便可想像出這字的意義。其實,有些形聲字的聲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聲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漢字引發想像和聯想的強大作用值得我們重視。
④漢字有利於發展大腦智力。從神經心理學和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腦左半球的「單腦文字」,而漢字是大腦左、右兩半球並用的「復腦文字」;拼音文字認知中「語音編碼」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漢字認知中則是利用「多重編碼」方式,語音、字形和語義編碼兼用。學習漢字可以開發大腦左、右半球的潛力,有利於發展大腦智力。因此,從音、形、義三者結合上去學習漢字是科學的方法。[來源:www.shulihua.net數理化網]
⑤與中華文明共存共榮的古老漢字,具有獨特的形式 和經久不息的生命力。我們要重新認識漢字的價值,充分發掘漢字的奧秘,以迎接漢字「發揮威力」的新時代。
Ⅶ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