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孔子是怎麼發明了論語的

孔子是怎麼發明了論語的

發布時間:2021-08-15 06:56:36

❶ 孔子論語全文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公冶長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為政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1)孔子是怎麼發明了論語的擴展閱讀

《論語》產生的影響: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❷ [論語】是由孔子的誰和誰編成的。孔子是什麼時期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編寫的,准確的說是記錄他和他弟子平時言行的書。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

❸ 孔子的論語

❹ 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論語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所以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的弟子門人寫的!

❺ 《論語》是孔子寫的嗎

1、《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2、《論語》介紹
《論語》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老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3、孔子介紹
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夏邑縣,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時)在山東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系貴族出身。後來宋國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❻ 孔子是怎麼來的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

❼ 孔子是怎麼產生的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❽ 孔子的論語什麼時候興起

這個問題真偉大啊!卑人斗膽胡言妄語請見諒!自古三皇五帝堯舜禹湯周至春秋,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修訂六經承上啟下才得沿襲至今!《論語》是孔子學習傳承教授總結實踐上古文化遺產首先命名為儒學而成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曰:「儒家」!由學生記錄下孔子的心得成為社會科學的金科玉律歷秦火焚保存至漢經合並成至今的論語讀本自漢獨尊儒學至今歷代如今人民國格潛意識全靠孔子的論語學說思想不為過志士仁人英烈偉人無不受傳統文化的教導!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新譯:學生子張問要成為道德修養事業成就達到完美的人,這條路要怎麼樣走?孔子說:「如果不學習研究總結實踐吸取前人的歷史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即使能上得廳堂也不能入室達不到精益求精,就不能成功了?」看看這簡單的八個字,毛主席就走對了這條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那要半部論語呀?同理能這樣就能成為政治家軍事物理醫葯等等的家了?道德經:道非道,非常道?其實不玄妙與儒學同理都是說社會民間人與人的道理修身齊家平天下的規矩?道不是說的什麼怎麼樣的道路嗎?難道不是說日常生活要走什麼路做什麼事的為人之道嗎?其他宗教是化人為神以神說人事總之勸人為善是好的共產黨不迷信這不是尊儒孔也不必反對其他宗教吧!萬世師表可說是永世師表!世界十大名人之首當之無愧其中大部分不得好死也是苦海無邊只有孔子完身而榮退生得光輝死得永存!這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論語的興起!古往至今未來將源淵流長無止境的興起!!!

❾ 孔子何時在什麼情況下寫的論語十則

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孔子的學生整理孔子生前的對話而編成的.
論語記錄的全是孔子和學生討論的問題

❿ 孔子是怎麼寫出論語之書!孔子還寫過哪些書

今本《孔子家語》與 《論語》的對照分析

迄今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權威性的材料當屬 《論語》, 因此,本文擬將《孔子家語》與《論語》進行比較分析,從恩想方面探討一下今本《家語》一書的真偽。

仁、禮關系

仁和禮都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在 《論語》一書中,"仁"出現的次數非常多。並且,孔子認為只有"克己復禮"才能達到"仁"的標准,實現天下大治。從 《論語·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為禮的本質內容,把禮作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語》一書中,"禮"被提到的次數遠比"仁"要多,佔了全書的絕大篇幅。而且,孔子屢次提到"禮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4]等觀點。而這一點恰恰與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隆禮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5]。

不過,《家語》一書並未輕視或拋棄 "仁"這一重要思想,而是將其滲入孔子的言談觀點之中。孔子問魯哀公講"古之政,愛人為大"[61,而"愛人"恰恰是 《論語》中孔了對"仁"的解釋[7]。此外,孔子還拒絕回谷魯衷公關於舜戴什麼樣子的帽子這種問題,因為帽子只是一種形式,舜作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見,在仁、禮關繫上,《家語》同《論語》一樣認為仁是禮的本質,它們是一脈相承的。

德、刑關系

後代學者一講到孔子就大力宣揚孔子反對刑罰,只重德政。但這實在是誤解。孔子當時講這些話是針對社會上濫用刑罰威嚇百姓的弊病而言的,並不表示他反對"刑罰。相反,孔於更贊同治國應德刑共用。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懷德,小人懷上;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而在 《家語》一書中,《刑政》篇同樣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可見,兩本書都同樣重視德政,同樣認為刑也足治國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關繫上,《家語》一書較之《論語》更加進步一些。一方面它繼承了孔子重德輕刑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提出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並重發展。這也恰恰說明時代己發生了變化,春秋時代表面上的仁義道德還是要講的,而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更加重視"以力取能,""強者為王"。故荀子在繼承隆禮思想的同時,提出"治之徑,禮朽刑[9]",這同《孔子家語》一書的思想更為接近。

重民思想的發展

孔子往《論語·堯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喪、祭",將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現了他的重民思想。不過,與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個重大缺陷。這就是孔子認為君子才是國家富強太平的決定力最,民不過是作為君子統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對象,他在政治上是沒有主動性的。

而《家語》一書在這一方面更傾向於荀子、孟子。首先,書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觀點,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10]。其次,孟子"人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決定論在《家語》一書中也表現得很清楚。在《五議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講治國之道時就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將誰攻之。……。民畔如歸,皆君之仇也,將誰與守。」

總之,在《家語》一書中,民不再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民心所向開始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許多篇章不斷地提到君主應該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銳地指出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道德墮落的原因就是統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論語·顏淵》篇中,孔子責備患盜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雖賞不竊",又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語》在這一方面不僅全繼承了《論語》的恩想,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講?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則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止矣。"這一思想也為早期儒家的其它學者所認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觀點,把君主的端正自身看作是國家安定的關鍵。

君臣關系

君臣關系是早期儒家思想與後世儒家思想區別較大的一個萬而,也是能夠比較清楚地判斷《家語》一書真偽及時代的一個證擁。早期儒家產生於知識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戰國時代,其時群雄爭霸,擁有知識與智慧的士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君主而不必忠於一個國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3]的觀點,提出君臣之間並非是絕對的命令巧服從的關系。而號稱亞聖的孟子則更進一步,在《孟於·離婁下》中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但隨著秦漢封建大一統王朝建立,專制統治不斷加強,士人逐漸喪失了選擇君主的權力,只能無條件地絕對服從。所以在後世儒家思想中,君臣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忠"成為一個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對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語》關於君王關系的論述更傾同於早期儒家,基本上繼承了《論語》的思想。在《家語·弟子行》中,孔了縱論前人德行就對弗子說?quot;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這樣的話。不僅如此,孔於還反對效忠昏君,這從孔子對泄治及鮑牽的評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關系這一點來講,筆者以為《家語》絕非偽作,因為後代儒家是不敢寫出如此"不忠"的話的。

儒道兼綜

就以上所分析的幾方面來說,《家語》與《論語》的思想基本相同。實際上,這兩本書在思想體繫上的最大區別在於《家語》一書摻雜了許多道家的思想,書中不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氣提起。

在 《家語》中,孔子不僅十分贊成老子"執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與道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觀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後來的發展看,只有漢初的陸賈繼承了儒道兼綜的思想,並為漢初黃老之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上述文字盡管沒有涵蓋 《論語》一書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過以上比較,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家語》一書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與《論語》是一脈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書思想基本上傾向於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後人偽作的可能性不大。

閱讀全文

與孔子是怎麼發明了論語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