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T技術是誰發明的
1979年,美國的柯馬克和英國的漢斯菲爾德,由於發明了CT,而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獎的桂內冠。現在容,我國許多大醫院都可以做CT檢查了。
所謂CT是指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機,它是X射線與電子計算機的「混血兒」。目前,CT已發展到第五代,掃描完成一幅圖像的時間已由5分鍾縮短到1/100秒。
『貳』 「CT」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CT」是英國發明的,由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菲爾德和一位神經放射學家合作發明的。
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檢查;根據所採用的射線不同可分為:X射線CT、超聲CT以及γ射線CT等。
CT的工作程序是這樣的:它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與透過率的不同,應用靈敏度極高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然後將測量所獲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後,就可攝下人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或立體的圖像,發現體內任何部位的細小病變。
(2)CT的發明安普魯斯擴展閱讀
發展簡史:
第一代CT機採取旋轉 /平移方式(rotate/translate mode)進行掃描和收集信息。由於採用筆形X線束和只有 1~ 2個探測器,所采數據少,所需時間長,圖像質量差。
第二代CT機掃描方式跟上一代沒有變化,只是將X線束改為扇形,探測器增至30個,擴大了掃描范圍,增加了採集數據,圖像質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避免因患者生理運動所引起的偽影 (Artifact)。
第三代CT機的控測器激增至300~ 800個,並與相對的X線管只作旋轉運動,收集更多的數據,掃描時間在 5s以內,偽影大為減少,圖像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代CT機控測器增加到1000~ 2400個,並環狀排列而固定不動,只有X線管圍繞患者旋轉,即旋轉/固定式 (rotate/stationary mode),掃描速度快,圖像質量高。
第五代CT機將掃描時間縮短到50ms,解決了心臟掃描,是一個電子槍產生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射向一個環形鎢靶,環形排列的探測器收集信息。推出的64層CT,僅用0.33s即可獲得病人的身體64層的圖像,空間解析度小於0.4mm,提高了圖像質量,尤其是對搏動的心臟進行的成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CT
『叄』 CT是誰發明的
1971年9月,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費內爾德容,見
http://ke..com/view/2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