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規定的疫苗有哪些
1、出生時: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2、1月齡:乙肝疫苗(第二次);
3、2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一次);
4、3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6、4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7、5月齡:百白破(第三次);
8、6月齡: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腦疫苗(第一次);
9、8月齡: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腦疫苗(非活第一、二次)、(減活第一次);
10、9月齡:A群流腦疫苗(第二次);
11、18月齡: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
12、2歲:乙腦疫苗(非活第三次)、(減活第二次);
13、3歲:A群流腦疫苗(第三次);
14、4歲:脊髓灰質炎疫苗(第四次);
15、6歲:乙腦疫苗(非活第四次)、(減活第三次)、A群流腦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
16、16歲:精白破(第二次)。
(1)疫苗發明規定擴展閱讀
預防
注射疫苗多數時候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注射特稱為預防接種。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B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結核(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效果仍未獲得學界一致認同,因此美國、比利時和荷蘭都未採用此疫苗。)、痳疹、德國麻疹、腮腺炎,都是目前最常見的疫苗種類。
由於需要以疫苗防範的疾病非常多,因此為簡化繁復的注射程序,有些實驗室致力發展多效疫苗,而目前已經使用的至少有「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由於並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時施打,因此新生兒需接受的疫苗種類仍相當繁瑣。
2. 國內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獲批了嗎
是的。8月16日,據媒體報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及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申請的「一種以人復制缺陷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
據悉,該專利於2020年3月18日申請,在8月11日獲得批准。發明人有陳薇、吳詩坡、侯利華、張哲等人,由此可見,該疫苗就是此前陳薇院士團隊開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Ad5-nCoV疫苗)。
(2)疫苗發明規定擴展閱讀
疫苗效用原理
專利摘要顯示,本發明提供一種以人5型復制缺陷腺病毒為載體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所述疫苗以E1、E3聯合缺失的復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為載體,以整合腺病毒E1基因的HEK293細胞為包裝細胞系,攜帶的保護性抗原基因是經過優化設計的2019新型冠狀病青(SARS- CoV- 2)S蛋白基因(Ad5-nCoV)。
S蛋白基因經優化後,在轉染細胞中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該疫苗在小鼠和豚鼠模型上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在短時間內誘導機體產生強烈的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
hACE2轉基因小鼠上的保護效果研究顯示,單次免疫Ad5-nCoV14天後能夠明顯降低肺組織內部的病毒載量,說明該疫苗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此外,該疫苗制備快速簡便,可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生產用於應對突發疫情。
3. 現在廣泛被使用的疫苗接種法最初由哪個國家發明
中國。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制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注射,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范疇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4. 疫苗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在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的古代醫師在醫治天花的長期臨床專實踐中,發現康復後的天花屬患者及護理者,或穿過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於是就大膽創用了將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來預防天花。最早有可靠文獻記載的預防接種,可追溯到我國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以預防天花。
1796年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發明的牛痘苗,這是世界上第1例成功的疫苗,為人類最終戰勝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5. 中方已設立疫苗研發中國中心,疫苗接種需要什麼條件
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讓很多人認識到疫苗研發的重要性,中國在此次疫情中的疫苗研發工作獲得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肯定。疫苗的研發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范圍上的問題。我國已經建立疫苗研發中國中心,進一步推進疫苗的研發工作。
部分人群由於體質的原因,不排除會出現比較嚴重的過敏性反應,這種人群接種疫苗前要比較謹慎。接種前可以跟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讓醫生幫助判斷適不適合接種疫苗。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是建議及時地接種疫苗的,比如醫護人群,身體抵抗力弱的老人,比較容易接觸到傳染性病毒,接種疫苗是很有好處的。
新冠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工作,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防範意識,大家出門會積極地佩戴口罩,積極地去注射疫苗,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行為。
6.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7. 哪些「疫苗」是國家規定的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
8. 疫苗管理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一、疫苗使用要有計劃性,根據每月接種日安排,准確合理地制定用苗計劃。
二、疫苗使用應遵循「足量、適量」的原則,既不能緊缺也不能浪費。
三、疫苗領發手續要完備,使用要有詳細登記,包括名稱、規格、批號、效期、產地、領苗日期及數量等,帳目要清楚,帳物要相符。
四、疫苗領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種門診用苗有剩時,如冷藏條件具備,在效期內轉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應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活疫苗開啟半小時,滅活疫苗開啟1小時,即應廢棄。
六、疫苗應按規定的溫度貯存和運輸。
七、疫苗應由專人管理,按品名、批號效期,分類整齊存放,短效期先用,長效期後用。
八、接種現場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個冷藏包只冷藏一種疫苗及其稀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