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存儲技術發展歷史
最早的外置存儲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
他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於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里,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2、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此時這個磁帶長達1200英寸、包含8個磁軌,每英寸可存儲128bits,每秒可記錄12800個字元,容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184KB。從 此之後,磁帶經歷了迅速發展,後來廣泛應用了錄音、影像領域。
3、軟盤(見過這玩意的一定是80後)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隨著技術的發展,軟盤的尺寸一直在減小,容量也在不斷提升,大小從8英寸,減到到5.25英寸軟盤,以及到後來的3.5英寸軟盤,容量卻從最早的81KB到後來的1.44MB。在80-90年代3.5英寸軟盤達到了巔峰。直到CD-ROM、US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才逐漸下滑。
4、CD
C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碟、光碟,誕生於1982年,最早用於數字音頻存儲。1985年,飛利浦和索尼將其引入PC,當時稱之為CD-ROM(只 讀),後來又發展成CD-R(可讀)。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
5、磁碟
第一台磁碟驅動器是由IBM於1956年生產,可存儲5MB數據,總共使用了50個24英寸碟片。到1973年,IBM推出第一個現代「溫徹斯特」磁碟驅動器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此後磁碟的容量一度提升MB到GB再到TB。
6、DVD
數字多功能光碟,簡稱DVD,是一種光碟存儲器。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它們的直徑多是120毫米左右。容量目前最大可到17.08GB。
7、快閃記憶體
淺談存儲器的進化歷程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的存儲器。包含U盤、SD卡、CF卡、記憶棒等等種類。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舛岡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快閃記憶體)的概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儲的數據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到目前為止快閃記憶體形態多樣,存儲容量也不斷擴展到256GB甚至更高。
隨著存儲器的更新換代,存儲容量越來越大,讀寫速度也越來越快,企業級硬碟單盤容量已經達到10TB以上,目前使用的SSD固態硬碟,讀速度達:3000+MB/s,寫速度達:1700MB/s,用起來美滋滋啊。
⑵ 手機內存十大排名
搞配置這么多年,從來沒聽過內存也有排名。難道哪個內存不能用?你以為是CPU?
行動電話,或稱為無線電話,通常稱為手機,原本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稱[1],是可以在較廣范圍內使用的攜帶型電話終端,最早是由美國貝爾實驗室在1940年製造的戰地行動電話機發展而來。
1958年[2],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行動電話,1973年[3],美國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化手機。迄今為止已發展至4G時代了。
⑶ 手機上的內存卡是誰發明的
又稱T-Flash卡,全名:抄TransFLash,由摩托羅拉與SANDISK共同研發,在2004年推出。是一種超小型卡(11*15*1MM),約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儲存卡了。TF卡可經SD卡轉換器後,當SD卡使用。利用適配器可以在使用SD作為存儲介質的設備上使用。TransFlash主要是為照相手機拍攝大幅圖像以及能夠下載較大的視頻片段而開發研製的。TransFlash卡可以用來儲存個人數據,例如數字照片、MP3、游戲及用於手機的應用和個人數據等,還內設置版權保護管理系統,讓下載的音樂、影像及游戲受保護;未來推出的新型TransFlash還備有加密功能,保護個人數據、財政紀錄及健康醫療文件。體積小巧的TransFlash讓製造商無須顧慮電話體積即可採用此設計,而另一項彈性運用是可以讓供貨商在交貨前隨時按客戶不同需求做替換,這個優點是嵌入式快閃記憶體所沒有的。 詳細說明: ◆體積約等於半張SIM卡,內設版權保護管理系統,適用於多項多媒體應用。 ◆搭配適配器之後,使用於附SD卡槽的數碼產品上。 ◆尺寸:11mm*15mm*1mm 這個真不好找那,希望對你有幫助
採納哦
⑷ 內存卡是以色列人發明的嗎
快閃記憶體檔發明人——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這個是U盤.....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爾、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聯合提出的 98年開始有雛形的,02年浪科申請了專利 桀岡富士雄:快閃記憶體發明者。在任東芝公司生產線中層管理人員時,即一心要發明能象軟磁碟那樣可插取、具有「磁帶」存儲功能的存儲器。鑒於桀岡的業績,東芝擬提拔他擔任公司最高技術職務,但桀岡拒絕接受,並於1994年出任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教授,進一步研究快閃記憶體技術。2002年,桀岡作為「快閃記憶體之父」入選世界知名商業雜志《福布斯》國際版封面人物。快閃記憶體是目前世界上被廣泛用於數碼相機、手機、汽車、洗衣機等電器的必要存儲裝置 桀岡稱,他在東芝就職期間,分別於1980年和1987年成功發明用於個人電腦等電器內的「NOR型」和作為Compact Flash外部存儲裝置用於數碼相機等電器的「NAND型」兩種快閃記憶體半導體。東芝從桀岡的發明中大獲收益,僅在日本國內即獲41件專利 這個是快閃記憶體卡
⑸ 快閃記憶體是那個發明的
就是朗科,有了快閃記憶體以後不要軟碟機了。
⑹ tf卡是哪國發明的
美國。
TF卡又稱microSD,是一種極細小的快閃記憶體卡,由SanDisk(閃迪)公司發明創立。SanDisk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閃速數據存儲卡產品供應商,公司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苗必達市。
⑺ 手機上的內存卡是哪個廠商先發明的
手機本身都有一定的內存容量,為了滿足人們對於手機內存的個性化需求,現代的許多手機品牌型號都設置了外接存儲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手機內存卡。手機內存卡可以用來存儲歌曲,電影,電子書,游戲軟體等數據信息。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內存卡分為MMC、SD、MiniSD、Memory Stick、SM等幾種。
1. SD(Secure Digital):從字面理解,SD卡就是安全數碼卡,它比CF卡以及早期的SM(Smart Media)卡在安全性方面更出色。SD卡是由Sandisk、松下、東芝等廠家所組成的SD協會所推出的,它身材十分嬌小(32mm×24mm×2.1mm),傳輸速度比較理想,而穩定性、兼容性也較為出色。自1999年面世以來,SD卡逐步成為數碼相機、PDA、MP4播放器等數碼產品上最常見的存儲卡。
2. miniSD:雖然SD卡的尺寸比CF卡小很多,但對於手機等小型數碼產品而言還略顯臃腫。SD卡協會根據潮流趨勢,推出了專門適用於手機等小型數碼設備的miniSD卡。miniSD的尺寸大致是標准SD卡的二分之一,具有11根金手指(SD卡只有9根金手指),通過轉接卡可以當作SD卡使用。該卡在多普達、松下等手機上有著較多的應用。
3. microSD:說到microSD,我們就不得不提及在2004年由Sandisk、Motorola兩大廠家推出的T-Flash卡(即TransFlash)。microSD卡標准正是SD協會在2005年參照T-Flash的相關標准制定出來的,microSD與T-Flash是兼容的。與miniSD相比,microSD體積更為小巧(11mm×15mm×1.0mm),它僅有標准SD卡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目前市場上體積最小的存儲卡。同樣,microSD也可以通過轉接卡,當作標準的SD卡使用。
4. MMC(Multi Media Card):MMC誕生於1997年,它與我們前面介紹的SD卡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除了MMC卡比SD卡略薄一些,兩者外觀尺寸都基本相同,而且在不少數碼產品上還能相互兼容。與SD稍有不同,MMC卡沒有讀防寫開關,並且只具有7個金手指。
5. RS-MMC(Reced Size Multi Media Card):RS-MMC是MMC協會在2002年推出的一種專為手機等多媒體產品而設計的存儲卡。RS-MMC比MMC小巧許多,它可以配合專用適配器而轉換成標準的MMC卡使用。
6. MMC Plus:2004年9月,MMC協會又推出MMC Plus和MMC Moblie。MMC Plus卡尺寸跟普通MMC卡相同,具有更快的讀取速度,當它工作在52MHz的頻率下,並採用8位數據帶寬模式時,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52MB/s,能滿足數碼影像存儲及其他數據密集應用的需要,如高端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目前,一些廠商業也推出了低電壓的MMC Plus卡。
7. MMC mobile:MMC mobile也被稱之為雙電壓RS-MMC。為了獲得更好的節電性能,MMC協會推出了既能在低電壓下工作又能兼容原有RS-MMC的存儲卡——MMC mobile,它能在1.65~19.5V電壓和2.7~3.6V電壓兩種模式下工作,理論傳輸速度最高可達52MB/s。需要指出的是,MMC Mobile的尺寸與RS-MMC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MMC Mobile具有13個金手指,大家在選購時千萬不要搞錯。
8. MMC micro:針對microSD卡,MMC協會推出了MMC micro技術規范。相比microSD卡,MMC micro的體積要略大一些(12mm×14mm×1.1mm)。MMC micro跟MMC mobile一樣,支持雙電壓,適用於對尺寸和電池續航能力要求很高的手機及其它手持攜帶型設備。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各種手機內存卡的生產廠商不斷推出新技術應用到產品上,手機內存卡不斷升級換代,產品類型也會越來越豐富。
⑻ 快閃記憶體mp3播放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MP3播放機的開山始祖-韓國
1997年春季的某一天,尚任職於三星的文光洙(1945年次,現年已60歲),在一次出差回韓國的飛機上,以筆記本電腦(筆記本電腦)開啟同事寄來的簡報,該簡報結集文字、圖像與音樂。文光洙閱覽這份簡報時,突然腦中浮現:『若將此壓縮音樂取下,獨立製造可隨身攜帶的機器播放,不就是最好的音樂隨身聽嗎!』
半年後,爆發亞洲金融風暴,身為1萬多名員工主管的文光洙被迫提早退休,時年52歲。他帶著製造音樂隨身聽的心願,在一個偶然機會,來到系統整合商『Saehan情報系統』(之後將MP3業務獨立成立MPMan公司),1997年底發明了Flash-based MP3播放機,並於隔年推出,為全球第一台MP3播放機。
取名MPMan,系文光洙意欲將此產品發揚成SONY的Walkman一般名聞遐邇,而將MP3與Walkman兩字結合。
⑼ 快閃記憶體是誰發明的拜託各位大神
快閃記憶體的發展歷史 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Fujio Masuoka 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專快閃記憶體)的概屬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儲的數據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 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1988年,公司推出了一款256K bit快閃記憶體晶元。它如同鞋盒一樣大小,並被內嵌於一個錄音機里。後來,Intel發明的這類快閃記憶體被統稱為NOR快閃記憶體。它結合EPROM(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和EEPROM(電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兩項技術,並擁有一個SRAM介面。 第二種快閃記憶體稱為NAND快閃記憶體。它由日立公司於1989年研製,並被認為是NOR快閃記憶體的理想替代者。NAND快閃記憶體的寫周期比NOR快閃記憶體短90%,它的保存與刪除處理的速度也相對較快。NAND的存儲單元只有NOR的一半,在更小的存儲空間中NAND 獲得了更好的性能。鑒於NAND出色的表現,它常常被應用於諸如CompactFlash、SmartMedia、 SD、 MMC、 xD、 and PC cards、USB sticks等存儲卡上。
⑽ 手機內存卡是誰發明的,並生產的
MMC(MultiMedia Card)卡由西門子公司和首推CF的SanDisk於1997年推出。
SD卡就是SecureDigitalCard—安全數碼卡,由松專下公司,東芝公司和美屬國SANDISK公司共同開發研製的
SONY公司的Memory Stick(簡稱MS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