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造就五類人才群體這一深刻內涵
人類圖用清晰的架構,嚴謹的邏輯和符合現代的語境,闡述了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
人類圖可以作為一個很棒的人才測評工具。唯一不同的是,它不用做幾百道題,就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最重要的一些心理特質和行為特質。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幾千萬人做過人類圖的測評,它的准確度是有大數據作為支撐的。
人類圖根據每個人最基本的能量特質,把人分為四個大的能量類型,五個種類。這是人類圖區分人與人的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區分。能量類型也可以叫做人才類型。
這五個種類分別是顯化者(顯示者)、建設者(生產者)、顯化建設者(顯示生產者)、投射者和反映者。
類型1:顯化者(顯示者)
反映者是人口中的少數,反映者對他人的能量非常敏感,可以隨時隨地的反映周圍人的能量,可塑性非常強。因此反映者是別人能量和生命狀態的評估者。
反映者的成功潛力大,在成長中所受的挑戰也大。在他們能夠真正活出自己之前,通常是模仿周圍的人,想通過成功證明自己的價值。反映者需要很多的獨處時間,需要有意識地遠離人群,以保持自己能量的清明。
當反映者能活出自己時,感受到的主題性情緒是驚喜。反之,感受到的情緒是失望。
碎碎念:每種能量類型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沒有誰比誰好,活出自己才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2. 如何培養創造性
題主所言的創造力,更多的是一種設計思維,是看待事物的獨特角度,是在素材積累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散的思維邏輯。這種創造力對於設計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來說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培養的。而怎麼培養自己的創造力,總結來說就是多看多想多感受。保持對世界的敏感度,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狀況,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和亮點,用設計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產品。只要你善於觀察、思考,不需要任何相關基礎,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變為你手中的素材。
康石石就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為大傢具體列舉幾項收集素材、鍛煉思維的途徑,其他的設計專業之間也有很多相通的部分,大家可以參考:
1. 時尚雜志
很多主流的時尚雜志:Vogue、Elle、Marie Clarie、Bazaar、ID等等,每期雜志里匯總的時尚信息都是可以讓大家充分了解到最近最新的時尚圈潮流信息。
2. 互聯網資源
各時尚品牌、雜志總編、超模、時尚博主都又開設公眾號、微博、twitter、Instagram,全方位關注他們,可以無時無刻得到最前沿的一手資訊。
3. 時尚書籍
時尚類書籍的分類有:某個品牌的自傳類型的(比如,香奈兒、紀梵希就有出書講述他們品牌的成立與發展)、綜合時尚簡史類型的(服裝的羅曼史、150年以來引領潮流的時裝設計師和品牌、服裝和時尚簡史等)
4. 時尚電影
很多全球著名的時尚設計師和品牌都拍攝了自傳類的電影(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 、Dior&I、Jeremy Scott:The People's Designer等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google找相關資源觀看。
5. 多去逛街
商場、精品店、買手店都是匯聚時尚品牌的好地方,多去這些地方逛逛,可以培養自己的時尚意識,對提升品位也是很有幫助。對於其他設計專業而言即是多觀察主流產品,優點是什麼,是如何實現的,思考有什麼問題存在,能否改進。
3. 人們說一般書桌亂的人比較有創造力,這是真的嗎
有科學家試圖終結這場討論,但是,科學家們關心的不只有桌子,而是整個環境以及身處這個環境中的人。並希望找到雜亂的環境或井然有序的環境對人的創造力以及決策的影響。比如,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 Vohs和她的同事。她們的工作預測了整潔的環境和混亂的環境對不同決策的影響。
其實關於環境對人的影響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做著名的莫過於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已經屢次被改編成電影,今年又被搬上熒屏,據說還是津巴多本人最滿意的一版。
另外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理論叫做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於1982年提出。
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中,如果有一扇窗戶的玻璃碎了,那麼其他的玻璃也會很快被打碎。
破窗效應認為,微小的混亂就會導致更大的影響甚至誘發犯罪。而整潔干凈的環境則會誘導人們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
不 過,從人格特質的角度來看,喜歡整潔的人可能也會喜歡秩序,傳統,慣例,約定俗成,保守。能夠忍受混亂的人,同樣可以忍受模糊不清的狀態,對自由也看的非 常重要。人類學家Mary Douglas認為,秩序通常與道德約束、正確的行為模式有關,而混亂則與偏離標准、禁忌的行為關系密切。
也有人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時間和精力如果花費在整理房間或者書桌上,就無法用在任何有創造力的工作中。
整潔的環境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因為環境會提高人們的自律行為。但是混亂的工作環境卻更能激發人們的創造性。
不 論你是在追求創造力還是追求紀律和效率。這些研究對我們的啟發應該是:我們的行為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過你的想像。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應 當利用這種影響,去建構我們需要的環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如果你需要你的員工或者家庭成員的行為符合規則、健康、道德規范的要求,那麼也許你應該經常清 理你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但是,如果你更需要創造性的見解或突破性的決策,那麼整潔的辦公環境反而會扼殺創造性思維。
4. 拖延症人群更具有創造力有研究依據嗎
拖延症一直以來都是為大家所詬病的。但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研究發現,有拖延症的患者更具有創造力。他提出:我們一開始想出的點子往往是最傳統的點子,而拖延卻使一個人的思維漂浮不定,從而使思考更具創造力。
延症看似原因多多,不過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總結起來,拖延行為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大多來自要作出一個決定或開始一項任務。個人的拖延行為往往緣於壓力、犯罪感,以及個人效率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行為。一般來說,一定程度的拖延行為屬於正常,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調的表現。
美國德寶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R·法拉利的觀點則是,拖拉是一種病症,但能根治。他認為喜歡把該做的事盡量往後拖的人為慢性拖拉症患者。他把慢性拖拉症分成「激進型」和「逃避型」,前者有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以尋求刺激;後者通常缺乏自信,害怕做不好而遲遲不肯動手,或害怕成功後受到別人的關注。
來源:搜狐!
5. 如何理解個體創造力和群體創造力
群體創造力著重於抄群襲體創造。俗話說三個諸葛亮頂個臭皮匠,此話足見群里的創造力之大。現在社會很看重個人的素質,同時更注重團隊的協作能力。許多創造性的工作不是僅僅依靠個人的才能就能進行的,而是要各個個體之間通力的合作。所以現在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招聘人員時很強調團體協作精神。群體創造力就是指團隊中各個個體通過協作體現出來的創造力。
6. 為何年輕人更有創造力
因為大多數年輕人喜歡接受各方面的新鮮事物,接觸的東西多了,內眼見就比較開闊,所以更容有創造力;
每個人都像一塊充滿稜角的小石頭,時間會慢慢的把我們打磨平,年輕人接觸的世俗觀點比較少,思維沒有被禁錮住,會更加活躍,所以更有創造力;
年輕人學習的知識比較新穎,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知識比較豐富,所以為他們的創造發明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創造力自然比較豐富。
7.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有創造性
內向的人善於保存精力
性格內向的人最顯著特徵是他們精力的來源:性格內向的人,從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坐立不安,或是遲鈍麻木。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然而,性格內向的人需要對他們獨處的時間以及在外界活動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和人際關系。精力平穩的性格內向的人具有獨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創造性地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他們的精力來源是外部世界。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待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然而,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對做事的時間及休息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在多種多樣令人焦急的活動中迷失自我。性格外向的人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很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活動的結果,他們喜歡人群和活動。
內向的人不一定孤僻
內向的人就像是充電電池。他們需要停止花費精力,並停下來休息,以便再次充電。對內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較小的環境。他們善於儲存精力。這是他們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外向的人就像是太陽能電池板。對外向的人來說,獨處、或是沉思,就像是生活在沉重的烏雲之下。太陽能電池板需要太陽來再次充電——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處活動以獲得充沛的精力。
大多數外向的人喜歡參加外界的活動,喜歡在人多、活動多、事情也多的環境中工作。然而,與我們大多數人的認識相反,性格外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比性格內向的人好交際或更活潑。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獲得精力。與我們對性格內向的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裡全面地思考問題,並使自己恢復充沛的精力。喲!遇上比爾真棒,但我很高興晚會終於結束了!他們會如釋重負般地說。
內向的人更有深度
總的來說,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寬度——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情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並不一定就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准備著做下一件事情。他們想抓住生活中每一點能抓住的刺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系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地鑽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於寬泛性的追尋。這就是為什麼很有必要將他們思考的問題限制為一個或兩個,否則他們會感到壓力太大。他們從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並發展它。而且他們會在獲取這些信息很久以後還再次地思考它——這有點像牛反芻食物。
除了性格內向的人,誰會有那樣的耐心去研究南非舌蠅的配對模式?這也是性格內向的人憎恨被打擾的原因。
要將性格內向的人從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想要再次達到那種集中精力的狀態要花費大量額外的精力,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
8. 如何發揮積極性 主動性 創造性
基層群眾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
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基層群眾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他們渴望通過改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們期盼通過改革消除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弊端。
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來看,黨領導和帶領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切實貫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利益是我們進行改革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的出發點;群眾的實踐創造是改革總體部署的重要根據;群眾的評價是改革得失成敗的重要標准。
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還要善於動員群眾、引導群眾、教育群眾。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利益關系的調整,有些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加突出。要樹立底線思維,進一步做好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和工作準備,教育引導群眾正確對待改革所帶來的利益調整,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9. 如何理解美的自由創造性
自由創造性就說明人人都愛美,但是要想要美麗,就需要你的個人的發揮和自由創作,他都可以創造出美,都可以產生美的感覺,就是這這個道理
10. 判斷創造性是應以何種人的認識為基礎
創造性就是沒有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