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建設應該與教育建設相結合。
既然文化建設是長期的,那就應該以學校為根據地,逐步擴展到學生以外的人群。此類做法基於兩點考慮:
一來學生從小受到了文化熏陶;
二來通過孩子帶動家長的文化素質培養。通過廣泛建立移動圖書館的方式,大量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通過廣泛開展文藝活動,大量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
在學校設置移動圖書館還可以帶動成年人閱讀量的提升,比如給學校的家長發放借書卡,規定家長可以到學校借書,尤其是現在的小學都是就近上學,更加方便家長借閱。學校不單單是學生的學校,而應該是所有人的學校。
只要有人願意學習,學校的大門就應該為其敞開。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很大差距。我們發現學校總是鐵門緊鎖,拒絕一切外來人員進入。而本來學校應該是當地的文化中心,這里應該有豐富的藏書供市民選擇,應該有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共同體驗。將學校的功能簡單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GDP永遠無法成為衡量幸福的標准。
尼泊爾的經濟不發達,卻無法阻擋其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日本的經濟發達,卻無法阻止其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及彌漫著物哀氣氛的文學。十八大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幸福的國度,讓所有的人都嚮往這個國度。
單純的物質建設無法達到此點,只有同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才能實現這一遠大宏偉的目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目標:
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任務:
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關涉民族尊嚴,國家安全、文化自信和人民幸福。
文化軟實力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文明素養、行為方式、審美趣味,是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當前,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大國地位還不完全相稱,文化走出去與經濟走出去還沒有形成有效互動。
我們要堅持以「兩創」方針為引領,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載體,圍繞傳播中國價值觀念、打造中華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染力、公信力。
完全可以相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中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挖掘出來,不僅能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而且將為破解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重要精神指引。
(2)文化創造與文化強國建設中擴展閱讀:
中國網10月25日訊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公布。《決定》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
《決定》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決定》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決定》指出,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
——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
——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
——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決定》強調,全黨全國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央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設定2020年目標
㈢ 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內容是什麼
第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這次全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論斷,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四個層面: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究竟怎麼提煉這個核心價值體系?要我個人理解,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在相當於數學上求出一個最公共的、最大值,不能太復雜了,太復雜不便於記憶,不便於深入各階層。我們這次又特別強調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融入過程就必須易於被人接受,即使沒有什麼文化也能接受。
第二,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大家都感覺現在我們的文化比較繁榮,但最主要的是缺精品。這次全會特別強調了精品的作用。全會提出,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這個優秀作品就是精品。因為在我們的現實創作中確實缺少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相匹配的作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深圳搞了一個30年來的優秀歌曲評選,最後評選出來的只有《吉祥三寶》一首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創作的。精品為什麼這樣少?原因是極其復雜的,值得探討。
第三,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發展公共文化,並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的安排。
第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是我們現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五,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六,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㈣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怎樣去學習
文化是復民族的血脈,是制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㈤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A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B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C文化產業和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回力。選B。
激發全民族文化答創造活力,鼓勵全民族積極進行文化創造,對於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文化創造與文化強國建設中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於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了報告。
十八大報告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的報告,是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報告,是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的報告,是制定藍圖、引領未來的報告,是凝聚力量、增強信心的報告。
報告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十八大報告」全稱《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是胡錦濤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所進行的演講。
「報告」催人奮進、鼓舞人心,指引了未來五年或更長的中央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㈥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因此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6)文化創造與文化強國建設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
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㈦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意義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共有四點意義,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建設文化強國,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因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社會。所以,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全面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
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
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
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智力和精神力量。這個新的力量,歸根到底就表現在我們中國人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上。
(7)文化創造與文化強國建設中擴展閱讀:
文化強國,對於每一個中國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強國戰略從大的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從小的層面講得看我們是否有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我們的創意產業是否位於世界前列、我們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能否輸出海外。
文化強國 網路
㈧ 當代大學生在建設文化強國中起什麼作用
當代大學生在建設文化強國中起宣傳者與創造者的作用。
1、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是文化創新的熱土。
2、大學生應進一步明白文化事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並立志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優秀文化宣傳者與創造者。
文化強國主要影響:
文化創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它在我國經濟增長轉型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漸成為最具潛力的支出產業。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不僅能夠引領我國經濟發展,而且能夠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大動漫時代背景下,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漸擴大,文化強國被作為國家戰略得以重視,文創產業這一朝陽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藍海。
中國企業家當瞄準行業前沿,思維也應與新興業態接軌,深刻解讀、領會國家關於文化產業的政策方針,尋求與包括動漫企業在內的文化創意型企業對接,實現企業產品或模式有別於競品的差異和超越,並為企業實現差異化藍海、創造可持續發展贏利的商業模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文化強國
㈨ 什麼叫文化強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強國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
做法: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振興國家的靈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教育,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社會思想,聚集社會共識。
2、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強化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紀元。
3、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受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導向,
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堅持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造福人民,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自由開放。
(9)文化創造與文化強國建設中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