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倉頡是什麼朝代的人,他是怎樣造字的
所處時期:五帝時期
造字經過: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
(1)倉頡發明什麼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倉頡把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使它系統化、整齊化,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統一中國之後,效法倉頡推行「書同文字」,強制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規范。《說文·序》中記載, 秦統一之前,「分為七國」,各國之間「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
一統後,「 隨想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 《 爰歷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秦朝統一和簡化文字,採用小篆。
由此可見,文字的發明和流傳,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時之功所能完成的,承載著更多祖先的智慧,歷經反復篩選,最終走向規范化,被人們所接受。倉頡作為漢字的發明者,僅是諸多的為漢字發明做出貢獻的「 智者」的代表和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倉頡
Ⅱ 倉頡造的字是什麼文字
倉頡造的字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譯。後來經過法國人的譯解,才辯認這種文字。中國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史書上說:「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通鑒外紀》)又說:「史皇(倉頡的別稱)產而能書」(《北堂書鈔》卷七引《隨巢子》)。
史書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倉頡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發明了文字。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Ⅲ "倉頡造字"這個發明有什麼的意義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倉頡造字讓先人的科學文化得以延續傳承,有了可以用於記載的形式,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很重要的意義。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Ⅳ 倉頡發明了什麼
文字,甲骨文
Ⅳ 倉頡發明了什麼,王懿榮發明了什麼,蔡倫發明了什麼
倉頡發明了字
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
蔡倫發明了紙
Ⅵ 倉頡發明了什麼計數方法
倉頡曾用結繩記數。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8] ,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9]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
Ⅶ 倉頡受到什麼的啟發發明了漢字
據史書記載,倉頡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
倉頡,原內姓侯岡,名頡,俗稱容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Ⅷ 倉頡造了哪些字
cāng jié
倉 頡
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在位起訖: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出生地: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
立都: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東南)(另陝西渭南市白水縣北塬鄉有個一陽武村)。
廟宇:史官鄉(每年清明節有廟會,前後有十天)
年號:倉帝元年(甲辰,前4637)。
史皇氏倉頡,男,姓風,(一說姓侯岡),名頡,因其稱帝時號倉帝,故而又稱倉頡。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史皇倉頡氏政權的首任帝。
倉頡生於炎帝神農氏政權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為伏羲氏,母系為史皇氏。倉頡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名侯岡,其祖為伏羲女媧後裔,其先祖為燧人葊茲氏。
史皇氏侯岡感天地之靈氣,生倉頡於洛水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倉頡從小聰明好學,母親對他十分疼愛,百般呵護。
史書上說:「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通鑒外紀》)
又說:「史皇(倉頡的別稱)產而能書」(《北堂書鈔》卷七引《隨巢子》)。
史書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倉頡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發明了文字。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相互間交流只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單音嘆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
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可見,中國的文明歷史並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於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歷史。
符號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於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 「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眾歡迎。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圖玉版》也載文說:「倉頡為帝南巡,蹬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
關於「河圖、洛書」,古史記載很多,其中大部分為夏、商、周歷代開國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偽造。倉頡所見之洛書應該是燧人葊茲氏所創造的原始洛書。其書完全由上古文字元號「○」、「●」構成。「○」代表天,為陽;「●」代表地,為陰。該書以簡單的符號熔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內涵豐富,高深莫測。
倉頡是一位極聰明的人,他根據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吸納從民間搜集來的部分圖畫文字,從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並以象形文字做為本族的正統文字。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姜明聽說後十分惱火,認為他違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討。倉頡不服,親率本族迎戰,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倉頡繼而率族眾反擊,一路東征,攻佔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今豫北地區),旋即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倉頡三十歲稱帝,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遺體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梁村西北),尊號倉帝。
倉頡死後又傳了四任帝:二任帝倉頡二世,在位執政虛記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 年);三任帝倉頡三世,在位執政虛記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任帝倉頡四世,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 年);五任帝倉頡五世,在位執政虛記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炎帝神農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軒轅氏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倉頡五世被擊敗,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旋即去帝號,答應每年向軒轅氏進獻糧食和財物。
軒轅氏建立黃帝政權後,封倉頡氏的後人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歷史典籍。
Ⅸ 倉頡造字的傳說是什麼
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