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祖宗發明小吃

祖宗發明小吃

發布時間:2021-08-15 01:43:25

1. 潼關有名的小吃是啥

1、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是渭南市名揚四海的傳統名優特產,由潼關縣醬菜食品廠生產。它以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外形美觀,紅褐透亮,色澤鮮潤,酥脆鮮嫩,咸中有甜,筍香濃郁,醬香撲鼻,食之開胃,風味獨特,耐於長貯,最宜佐餐而聞名遐邇,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譽。

潼關醬菜營養豐富,富含脂肪、蛋白質、氨基酸、粗纖維、糖分、氮化物、鐵、磷、鈣等多種營養成分。並有促進食慾、壯健身體之功能。

2、鹵燒雞

潼關馳名小吃—鹵燒雞,是製作能手賁禿娃的產品。禿娃又名賁忠勝,年輕時無職業,舊社會染上了吸食鴉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貧困,家貧如洗。

後有友人蘇跛子(醫生)為他傳授鹵蒸燒雞製作方法。該人立志好學,並熱心從事這一行業,於1924年(民國十三年)開始與其妻精心製作經營這一小吃,在潼關享有50年之聲譽。

3、砂子饃

砂子饃、餑餑饃又稱石子餅、石頭饃。選用拇指頭大小的鵝卵石,放在生鐵鍋里用旺火燒焙,待鍋底燒紅、石子冒煙後,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餅平放在鍋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蓋在面餅上。約四、五分鍾左右,透體金黃、蔥香四溢的砂子饃即成。

4、老潼關肉夾饃

老潼關肉夾饃最具特色。饃干、脆、酥、香,肉是肥而不膩,除此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吃老潼關肉夾饃時一定要配鴨片湯。老潼關肉夾饃原名燒餅夾饃,傳說當年李世 民食過連贊「妙、妙、妙,吾竟不知,世間有此美食矣」。

5、潼關醬筍

潼關醬筍,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潼關醬筍採用獨特傳統的工藝生產,用潼關獨有的鐵桿青筍為原料,用經過傳統工藝6個月以上製成的甜面醬進行醬漬,經翻、曬、露等發酵工藝,腌制3個月以上,具有色澤紅褐鮮潤,味道酥脆香甜,醬香濃郁之特色。

(1)祖宗發明小吃擴展閱讀:

潼關的民俗風情:

潼關在黃河中游,人文開化最早,以前的婚俗,總是守著先王的舊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訂婚,先取雙耳環,送給女方,這叫定親。隨後由男家備辦衣料首飾等物,擇吉日送往女家,這叫許口。

謂女方已答應了這頭親事,又叫吃面,因女方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條,取百年合好,長遠永久之意。在現代風俗較前簡單,分訂親、看家、認門。訂親是介紹人往返說合,取得男女兩方同意,約定地點見面談話,雙方若無意見,就互贈禮物,以為憑證。

所謂看家,即由男方擇吉日,讓女方來家看屋,設宴相待,並買衣物,俗稱掰衣裳,這天以女方為主,席面要求豐盛。認門是女方擇吉日,讓男方來家認門,並邀請親戚陪席敬酒,由親戚各贈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由男方家先一日,將辦好的財禮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這叫行禮。簡化多了,俗稱「催箱」,進村前放炮,吃飯前放炮。

娶親這天,過去有坐轎的,有騎馬的,如今都用車迎親,通常女婿去親迎,去時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妝的,放炮的。女家親戚送親,舉行結婚儀式,這叫「過事情」。第二天,新郎新糧,上岳父家拜認親族鄰里,岳父家亦設席相待,這叫認門,謂新郎先來認識岳父家的門戶,又叫回門。

媳婦上轎(車)要換另一雙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婦在娘家走時,一下炕,先踩到臉盆上,再立到氈上,再個氈輪換到轎(車)上,已沒有這些講究了,這一套也簡化了。

2. 黃豆醬的發明祖宗是誰

傳統手藝。農村的都會。黃豆醬有添加劑。我們農村做的能放個三四年還能吃。

3.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鄰國卻大受歡迎

大唐的文化在小日本發揚了。日本資源匱乏,當時只有木材算平價的,做木屐也是剛好合適的材料

4. 中國的特色美食大歷史。

中國有很多特色美食,如:四川三大炮、湖南口味蝦  、湖北熱乾麵、廣東蝦餃、北京烤鴨。

1.四川三大炮:三大炮是著名的四川地區漢族特色小吃,主要由糯米製成,由於在拋扔糯米團時,三大炮如「彈丸」一樣,發出「當、當、當」的響聲,分為「鐵炮」,「火炮」,「槍炮」,故名總稱「三大炮」。吃時配以「老鷹茶」,別有風味。三大炮有香甜可口、不膩不粘又化渣的特點,且價廉物美。

2.湖南口味蝦:口味蝦又叫長沙口味蝦、麻辣小龍蝦、香辣小龍蝦等,是湖南省著名的漢族小吃,以小龍蝦製成,口味辣鮮香,色澤紅亮,質地滑嫩,滋味香辣。20世紀末開始傳遍全國,成為人們夏夜街邊啤酒攤的經典小吃。

3.湖北熱乾麵:熱乾麵是湖北省武漢市的漢族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乾麵也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諸多人喜歡的麵食之一。

4.廣東蝦餃: 蝦餃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小吃,屬粵菜系,起源於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製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

5.北京烤鴨: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 脆里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5. 一百八十年前的美食還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美食基本上就是的,有臘肉、臭豆腐、霉豆腐

6. 雲南名小吃——「大救駕」背後的歷史故事

是雲南騰沖的一種小吃,是鉺塊或餌絲烹制而成,餌塊或餌絲都是米類製品。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明朝永曆皇帝的小朝遷逃往滇西,清軍緊追不舍。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將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沖,當時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憊不堪,飢餓難忍。找到一處歇腳之地後,主人圖快,炒了一盤餌塊送上。永曆皇帝吃後贊不絕口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騰沖炒餌塊改名為「大救駕」。
騰沖地區生產的餌塊細糯、色白、有筋,將餌塊切成菱開片,加鮮豬肉片、火腿片、酸菜、蔥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雞蛋等炒香,加入少量肉湯燜軟,再用精鹽、醬油、味精調味。最後用酸菜和肉湯再煮成一碗湯,和裝在盤中的餌塊一同上桌。
盤中的炒鉺塊紅、綠、白、黃相映,軟糯燙進食時伴之喝上幾口酸菜湯,食慾大增,胃口頓開,酸菜湯內的有機酸和酶類有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因此對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吃了「大救駕」同樣倍感可口,並無不適之感。
雲南餌塊的吃法很多,可炒、可煮、可蒸、可咸、可甜、騰沖「大救駕」餌塊的製作,除去炒的、還可將餌塊製成的絲一形同面條,用來氽、煮,用豬、牛肉加工成各種臊子,如巴肉、燜肉、脆哨、白肉以及各種昌鮮蔬菜與之共同氽、煮,即帶湯水餌絲,湯味純正,葉碧肉鮮,倍覺清新適口,適合老人和消化功能較差的人食用。

7. 關於陝西的小吃

臘牛羊肉

臘牛羊肉在西安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西安的名小吃之一。它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出的肉質地酥粒、色澤紅潤、香醇可口。相傳慈禧太後逃難到西安時,吃了西安的臘牛羊肉贊不絕口。今天的臘牛羊肉已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你一定要買一點回去。保鮮問題你不必擔心,真空包裝一般可以保鮮10天左右。

黃桂柿子餅

用臨潼上等的火晶柿子加桂花醬、白糖拌上麵粉精製而成。特點香甜可口、甜而不膩。相傳李自成稱王西安後,臨潼的老百姓就是用黃桂柿子餅慰勞義軍的,很受義軍將士稱道。

甑糕

用糯米和紅棗為原料精製而成的一種甜糕,西安人一般用它當早點。特點是棗香濃郁、軟糯粘甜,因為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的功效,營養價值非常高。是一種滋補養身的食品,深受西安人的喜愛。

秦鎮米皮

在西安,秦鎮米皮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年不分四季,日不分晴雨,涼皮攤上總是座無虛席。調食時,配以適當的菜(一般是小豆牙或大豆芽)、油潑辣子、蒜泥、醬油、香醋、香油和味精等調料,吃起來光潤、皮薄、細軟、筋道,口感獨特。

粉湯羊血

由制血、配調料和泡饃三個步驟精製而成。食時配以粉絲、香菜等輔料。羊血鮮嫩、粉絲光滑筋軟、辣香撲鼻。寒冬食用為最佳。又因所用調料多為溫中健胃和芳香開竅的中葯,故特別受年老胃弱的顧客的青睞。

粉蒸牛羊肉

起於盛唐,是長安著名的小吃之一。用鮮肥牛或羊肉以花椒、茄香等十向種調料靡粉腌制入味後,和麵粉經武火、文火蒸制而成。食時,佐以生蒜(也可以用荷葉餅夾著吃),再來一杯熬制的磚茶,既有助消化,又覺清心利口,回味無究。

蕎面

陝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陝北、韓城、西安校場門白橋面最為有名。製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靡現做,一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當地人戲稱:"蕎面黑是黑,盤韌爽口能待客。"

蜂蜜涼粽子

西安名小吃,始於唐代。是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桂花醬而成。涼甜芳香、沁人肺腑,是理想的夏令食品。

牛羊肉千層油酥餅

始於唐代,其製作技藝非常精細,經過制酥、和面、制餅、煎炬等四道工序而成。色澤金黃、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可口,數回民坊上的最好吃。

黃桂稠酒

以糯米為原料,經蒸熟發酵而成。色白如玉、粘稠似漿、酒精含量低、老少皆宜、風味獨特。據說當年"李白斗酒詩百篇",暢飲的就是長安特產的稠酒。

北院門回民小吃一條街

北院門大都是明清傳統形式的木結構店鋪,古樸黃雅,建造精巧,具有濃郁的關中傳統民居和市井建築風格。這里經營灌湯包子、牛羊肉泡饃、烤肉、八寶粥等回民飲食。中外食客整日絡繹不絕。

長武鍋盔

長武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的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一寸,重五斤。原料用麥面精粉,壓桿和面,淺鍋慢火烘烤。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乾縣鍋盔

公元624-705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以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

隴縣馬蹄酥

馬蹄酥,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原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製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現隴縣食品加工廠生產。

鳳翔豆花泡饃

如果您想吃經濟方便早點,鳳翔豆花泡饃將是您在寶雞的首選。吃法是將切成小塊的鍋盔倒入豆漿鍋內煮稍許,盛入碗內,然後將熱豆花舀放其上,澆以豆漿,佐以調料。其質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漿要"煎"、辣子油要"汪"。食後味道咸辣清香,營養高易於消化。在寶雞市、鳳翔等地已成為一種經濟早餐。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始於周代。製作時以大肉"臊子"(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海帶及鮮味的底菜、漂菜,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人們常以"岐山面"稱之。岐山面館遍布關中城鄉。
如果您到岐山縣,還可走進農家民俗村,品嘗到原汁原味地道風味的臊子面。

鳳翔臘驢肉

臘驢肉創制於清代咸豐年間。臘驢肉的製作要選上等驢肉,經過夏、秋、冬三季的曬、壓、煮、腌而成。其切片顏色鮮紅、肉質細膩、酥而有筋、味道鮮美、回味無窮。特別是"錢錢肉",謂之臘驢肉中的精品。現鳳翔縣有多家企業加工生產,是饋贈賓客、宴迎親友之佳品。

岐山鍋盔

相傳岐山鍋盔最早始於周文王之時,又名"文王鍋盔"。鍋盔因形似鍋底,大如鍋蓋而得名,其面細、酥脆、油香、味美。製作時和面加入鹽、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復拌壓,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黃皮脆,味道香美。

寶雞茶酥

茶酥以麵粉、豬板油、菜油外加佐料烘烤而成。色澤金黃、內層松軟、層層落花、油而不膩、口味香酥。常以油煎荷包雞蛋配合食用,味美適口。

洋芋擦擦

用擦子把洋芋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末等,同麵粉攪勻,上鍋蒸熟。酥綿可口,久吃不厭。

錢錢飯

粗糧精製的錢錢飯是將黑豆經浸泡,膨圓漲大,放在碾子上壓成片,形如銅錢,所以百姓稱"錢錢飯"。

水盆羊肉

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負盛名。是以剔骨鮮羊肉、羊骨加桂皮、花椒、小茄香、草果、精鹽、味精製作而成,食用時配燒餅或白吉饃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鮮蒜瓣,則肉爛湯清,肥而不膩,別具風味。

韓城羊肉餄餄-

將細蕎麥麵粉經壓製成合各,用鮮羊肉、熟羊油、香醋、蔥花、蒿子面、油潑辣子、咸面醬、精鹽、五香粉、咸韭菜段等制臊了湯,澆與其上。其特點是:合和細長綿軟,臊子酥爛濃醇,入口麻辣宜人。

蒲城椽頭蒸饃

椽頭蒸饃因其狀如椽頭而得名,距今已有200餘年的製作歷史,為蒲城特有的傳統食品。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蒸饃時不用鹼,發酵程度要求嚴格,面團要反復盤揉,所以椽頭蒸饃內酥外光,含水分少,且便於攜帶,又耐久貯。

大荔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選用帶骨豬肘,佐以大香、桂皮等煮蒸而成,其色澤棗紅,形似橢圓,肉爛膠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漢中粉皮子、漢中熱涼粉、漢中菜豆腐、城固麵皮子、西鄉牛肉乾、鎮巴干炸山雀、略陽罐罐茶、寧強麻辣雞、漿水面、米糕饃、寧強核桃饃、樹葉子涼粉

油茶泡饃

油茶是用家畜油和麵粉炒成的。在耀縣城的大街上,有不少賣油茶泡饃的店鋪和小攤。

榆林的豆腐、炸豆奶、拼三鮮,綏德的油旋,鎮川的油干爐,佳肥的馬蹄酥,子洲的果餡,清澗煎餅,米脂驢板腸,定邊,靖邊的宰羊肉、剁蕎面以及各地都有的羊雜碎、手抓羊肉、油糕、米酒、碗坨。

8. 古代的時候各國帝王都吃什麼點心 零食 小吃一類的比如梅花糕什麼的…… 請詳細說明!品種越多越好!

中國歷代宮廷都把吃飯搞得大張旗鼓,有眾多復雜的講究。在推崇「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帝王們當然不能不講究飲食。 在中國,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清代宮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清代內務府的檔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單,這些清單的內容非常詳細,皇帝今天在哪裡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麼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記載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餚,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以山珍海鮮、奇瓜異果等為輔。皇帝吃的米是專門培育的黃、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進貢的上等「貢米」。同時,各地方的行政首腦每年還要按規定的數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豬、野鴨、虎骨、鵝、臘豬、咸魚、鱘鰉魚、鱸魚、欒色魚、乳酒、乳油、燕窩、魚翅、海參等,蒙古王公還要進獻黃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在清代宮廷飲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慈禧太後的飲食。根據記載,慈禧太後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絞盡腦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的御廚中不乏「名廚、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 本文來源:中國早餐網 早餐吃什麼好中國皇帝「吃不飽」 從北齊開始,光祿寺成為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這種設置延至清代。隋唐還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用的食品、宮廷宴會的食品和在京官員的膳食,擁有職員數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則負責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腦為奉御,確保供應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飲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將要進膳的時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間,禁衛森嚴,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撥食!」隨即出現10餘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著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的食盒,左手拿一條紅羅綉的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來後,先要用銀製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然後還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後,皇帝才能吃。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么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里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根據《周禮》的規定,帝王在進膳時要有音樂陪伴。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皇帝的日常進食密切聯系,卻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比如,皇帝要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比如:皇後、妃嬪、皇子女或寵臣)和他一同進餐。 朝鮮皇帝:飯與葯一起吃 朝鮮皇帝用餐也有頗多講究。 根據規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達到或超過12道菜品,貴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朝鮮王朝的宮廷料理是韓國傳統飲食的精華,代表了傳統飲食的最高水平,因為各地都把最優質的食材獻給君主,再由最優秀的廚師將這些食材精製成菜品。 朝鮮的宮廷料理首先體現了「誠意」。廚師們會把食品的原材料切成細絲,粗細長寬一致,整齊地擺放,可見其用心。 如果說,中國皇帝的膳食講究的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奢華氣派,朝鮮的宮廷料理追求的則是食品原料本身的滋味,注重保健、營養均衡。宮廷料理中有一道菜叫五色炙肉串,食料有牛肉、干香菇、桔梗等,飯與葯一起吃,也是朝鮮宮廷料理的一大特色。 朝鮮皇帝用餐前也有專人「嘗膳」。皇帝吃飯前,有個「氣味尚宮」用銀筷子把每道菜都嘗一下。這個「氣味尚宮」便是負責檢驗食物是否有毒的官職。 在戰亂的年代,朝鮮宮廷飲食的精華逐漸流失,幸好有一個名叫黃慧性的女性,努力尋找當年的宮廷廚師,並寫出《朝鮮王朝宮中飲食》一書,才為現代人保留下朝鮮宮廷料理的精彩
中國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飪從來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歷史上也只有中國宮廷把吃飯搞得那樣大張旗鼓,有眾多苛繁的講究。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古代,如果全國的百姓都有飯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礎的事務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務,所以帝王們不能不講究飲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如果天下飢荒,餓殍滿路,帝王就應當有撤饌之舉,以顯示與天下同心、體諒民情。

從北齊開始,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為光祿寺,沿至清代。隋唐又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從此各代的膳食機構為兩個,其一的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食品、宮廷朝會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祿寺下設太官署、珍羞署、良醞署、掌醢暑(這種設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負責人員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負責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長官為奉御,督辦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的食禁。呈給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嘗。此制延及宋遼。

帝王們每日進膳頗有講究。《周禮》中規定,王在進膳的同時要有音樂陪伴,以樂侑食,助食興。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日常進食聯系那麼緊,但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皇帝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一同進餐,包括皇後,妃嬪、皇子女甚至寵臣。

辦理皇帝進膳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即將進膳的時辰,殿中省的御廚與皇帝進膳之所嘉明殿之間,禁衛成列,設欄桿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門上有一人呼唱:「撥食!」隨即出現身穿紫衣頭裹襆頭的「院子家」十餘人,右手托一盒,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左手攜一條紅羅綉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後又托金瓜盒進來擺放,這樣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幾盒食物。然後皇帝開始進膳。

清代皇帝一日兩餐,早餐在六至八點,晚餐在下午二至四點。每餐品種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種之間。每日在傳膳前,先要進膳食,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核。膳單的另一張上寫著每膳菜目,以備點菜。根據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說明撤換某樣,則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完膳後,剩下的分賜給宮眷或其他人。
皇宮內御膳食品和宮廷珍味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美。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水和成團,壓扁,烤或蒸熟,叫做餅。饅頭是由蒸餅發展過來的。面和米成為主食中的兩類。而在宮廷,主食應算是肉而非穀物。

經常出現在御食中的湯餅,是煮熟的麵食。餅又是麵食的通稱。漢代湯官負責供應御膳中的餅類。魏明帝曹睿曾懷疑何晏面色是塗粉之故,為驗證此事,明帝召何晏來,賜食湯餅,何晏臉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銀餅餡」,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餡,皇帝有時將此餅賜給大臣食用,品嘗到這種餅的大臣覺得美味無比。

五代時後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餅,用碎肉與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狀,用刀截成每隻二寸厚,蒸熟食用,稱為「同阿餅」。北周宮中有種蓮花餅,內有十五層,每層夾一朵蓮花,共十五色,宮中將此餅稱為「蕊押班」。北宋宮中御膳的餅類有鷺鷥餅、天喜餅、密雲餅,外面還進貢龍團鳳餅。飠炎也是一種餅,宋御食中有馳蹄飠 炎、春分飠炎、瓏璁飠炎。可知唐以後御膳用的餅越來越精細、考察、別出心裁,普通的餅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鍛煉節儉風尚和國頓無奈時才食用。

餛飩估計是由湯餅發展來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餛飩。而餃子與餛飩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餃餌,又稱為湯中牢丸或粉角。

以貪吃肥胖著稱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製成的醬,明帝將此物用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缽。由於貪吃,五臟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透不氣來,復又大量飲酒以助消化,最終困於飽食而死。

隋唐以後皇宮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階,尚食局集中了全國一流的廚師,其手藝在朝廷外很難找到對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復現。
唐代的御食用裝飾華貴的牙盤盛裝,日常膳食每餐用九個牙盤裝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藝被人們傳為佳話。中書省的馮給事曾幫過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點忙,尚食令提出要去馮家獻點薄藝。這位尚食令是造飠追子(薄餅)能手,他在馮家廚房操作,馮氏一家人在簾後觀看。只見他極為利落地團面,旋即一張薄餅置入鐺(三爪鍋)中,將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鐺中,取出拋在台盤上,餅仍旋轉不止。馮給事一家人品嘗,其味脆美,不可名狀。這不過是略施小技。製做珍味御膳要比這復雜得多,如「渾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鵝,去毛及五臟,內中置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取羊一隻,去毛及腸胃,置鵝於羊中,將口縫好,放在火上燒制。羊肉熟時,取出肚中之鵝食之。皇帝經常將這種美味賜給翰林學士。

唐玄宗曾設計了一種食樣,用剛獵獲的幼鹿,取盤、剖腸,用鹿血加熱煎鹿腸,趁熱食之,叫做「熱洛河」。玄宗還將此味賜給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樣,世人從未見過嘗過。御廚的絕藝也秘不外傳。人們只能從皇帝恩賜中管窺其豹。

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宮廷膳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細,並在全國幾大菜系(魯、蘇、京等)基礎上形成了宮廷菜餚的風味和氣派,這是此前千餘年帝王夢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9. 除了老祖宗的四大發明,中國人還發明了什麼

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更精確地算出了π——3.1415926〈π〈3.1415927
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墨子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閱讀全文

與祖宗發明小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