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牧為何寫《阿房宮賦》,杜牧想對唐敬宗說什麼呢
寫到這里,文章就進入了最關鍵的部分,借古諷今。對於一篇文章來說,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描寫了阿房宮的華美,便匆匆結束,就算用盡了世上最華麗的辭藻,也只是一篇平庸之文,因為,文中沒有投入作者的情感。
而如果僅僅只是就事論事,簡單地說上那麼幾句,分析一下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雖然有一定的思想性,可是,現實意義不大,還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而杜牧的《阿房宮賦》則不是這樣,前文對於阿房宮的描寫,對於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分析,全都是為了諷諫唐皇勿蹈秦皇覆轍。
為了很自然順暢地聯繫到唐皇的身上,杜牧在這里,再次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六國先入手,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六國之所以會滅亡,不是因為秦國的兵多將廣,武器先進,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六國君王不能愛民。
而秦王朝的覆滅呢,其實和六國覆滅的原因,是一樣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皇為了滿足個人的窮奢極欲,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所以,秦皇也和六國的君主一樣,並不愛民,他的滅亡,也是必然的,乃是咎由自取。
所以,杜牧才會寫下了這篇賦,結合現實,表面上看,是描述秦國因為修建阿房宮而揮霍無度,勞民傷財,最終導致亡國,可是,實際上乃是借秦朝的故事諷唐朝的事情,勸說唐皇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否則必將重蹈覆轍,因此,此篇華翰,可謂意味深遠啊。
❷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這個歷史教訓應該怎麼理解
《阿房宮賦》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
❸ 文章為什麼要引用杜牧阿房宮賦中的話
為什麼要這么問
❹ 阿房宮賦中杜牧所寫與《史記》所記的營造時間,修建目的,修建規模有很大差別,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是借寫阿房宮的興建和毀滅,揭露了秦王朝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對當時的執政這提出警告,唐敬宗寶歷年間大修宮室,廣納聲色。《阿房宮賦》在寫作上體現出了賦的文章內容特點,賦的寫作手法里多有誇張、排比等。文學色彩較重,而《史記》則重於寫實。
❺ 杜牧為什麼要寫阿房宮賦這首詩
《阿房宮賦》寫作背景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據說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還未完成,即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實為咸陽宮而非阿房宮,作者以此以示誡人。)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這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杜牧這篇《阿房宮賦》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在於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❻ 杜牧在阿房宮賦的開篇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目的精要的概括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句子是
六王畢,四海一
❼ 杜牧的阿房宮賦有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體現的哲學原理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體現了「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句話強調內因作為根本原因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是秦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國。是農民起義反抗秦國,最後劉邦這個農民起義把秦滅了,創了漢朝。然而杜牧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把六國滅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國它們自己。打敗秦國的也不是農民起義,而是秦自己。
❽ 關於杜牧寫的《阿房宮賦》的一些問題
除了借秦滅來警醒世人,文人筆下對景物的誇張描寫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將本是一塊渾濁的小水池描寫的美侖美奐
❾ 有人認為杜牧作《阿房宮賦》的目的是「指陳病利」,請結合下面一段文字談談你對這種評價的認識。
杜牧作此賦,筆鋒直指當時的統治者,唐敬宗貪好聲色,大興土木,在位三年即為宦官所殺,杜牧希望「後人」即唐朝統治者不要揮霍無度勞民傷財,要愛民,避免重蹈秦朝統治者的覆轍。最後這段議論顯示了杜牧直陳病利的勇氣和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