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氏滅菌法的原理是誰發明並開始使用的
巴氏滅菌法的原理是路易·巴斯德發明並開始使用的。
路易·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從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轉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徑上來,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循此前進,在戰勝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國醫生李斯特並據此解決了創口感染問題。從此,整個醫學邁進了細菌學時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見其在人類歷史上巨大的影響力。其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現在仍被應用。
B. 微生物之父是怎麼發明了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只能來回自微生物,而答不能憑空產生.他做的一個最令人信服、然而卻是十分簡單的實驗就是「鵝頸瓶實驗」,還發現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故答案為:巴斯德;巴氏
C. 」巴氏消毒法」的來歷是什麼
巴斯德開始研究人類致病的原因,結果發現了多種病茵。為了防止病菌傳染,他又向醫生們宣傳和推廣高溫殺菌法。現在,我們醫院里使用的醫療器械,都要用高溫的水蒸汽蒸煮,這就是用巴斯德發明的消毒方法。無菌醫療,完全可靠。這一技術的推廣還清除了可以通過食物和飲料進入人體的病菌,如牛奶等。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這種方法稱為」巴氏消毒法」。
D. 巴氏消毒法是誰創造的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亦稱低溫消毒法,冷殺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現在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巴氏滅菌法的產生來源於巴斯德解決葡萄酒變酸的問題。當時,法國釀酒業面臨著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啤酒在釀出後會變酸,根本無法飲用。而且這種變酸現象還時常發生。巴斯德受人邀請去研究這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使啤酒變酸的罪魁禍首是乳酸桿菌。營養豐富的啤酒簡直就是乳酸桿菌生長的天堂。採取簡單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殺死乳酸桿菌的,但是,這樣一來啤酒也就被煮壞了。巴斯德嘗試使用不同的溫度來殺死乳酸桿菌,而又不會破壞啤酒本身。最後,巴斯德的研究結果是:以50~60℃的溫度加熱啤酒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啤酒里的乳酸桿菌和芽孢,而不必煮沸。這一方法挽救了法國的釀酒業。這種滅菌法也就被稱為「巴氏滅菌法」。
E. 「巴氏消毒法」的發明,說明了什麼
一、什麼是巴氏消毒?
牛奶巴氏消毒法是法國人巴斯德於1865年發明,經後人改進,用於徹底殺滅啤酒、酒、牛奶、血清白蛋白等液體中病原體的方法,也是現世界通用的一種牛奶消毒法。
巴氏消毒的目的是殺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在巴氏消毒法發明前,歐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製品而染結核病的人不計其數。由於當時還未發明抗菌素,因此,因結核病而死的人也是不計其數。但自從巴氏消毒法廣泛應用以後,因喝牛奶而染此病的人已很少見。但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喝生牛奶,比如我國的內蒙。據科學家調查,在內蒙牧民肺結核病人中,有10.6%的患者有喝生牛奶的習慣。
巴氏消毒法還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東西,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干啤;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巴氏消毒的原理是什麼?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存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巴氏消毒的方法有幾種?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
巴氏消毒法有什麼優點?
巴氏消毒純鮮奶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營養與天然風味,在所有牛奶品種中是最好的一種。記得北方的滅菌純牛奶剛進廣州時,曾做過這樣的宣傳:巴氏奶只是將細菌擊昏,溫度一高,細菌就醒來,成倍繁殖。這些荒唐的話曾欺騙了一些消費者。「擊昏」細菌真是這些人的創造。我還從來沒聽說過細菌還會昏的。聽了這話才把人氣昏。其實,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細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營養和風味就可在幾天內保持不變。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種,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態奶80%以上,品種有全脫脂、半脫脂或全脂的。在美國市場上,實際幾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裝(1升、2升、1加侖)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買夠一個星期喝的鮮奶。市場很少有滅菌純牛奶賣,有的小城鎮根本買不到。
二、超高溫滅菌
超高溫滅菌是經過超高溫瞬時滅菌(135℃到150℃,4到15秒)的瞬間滅菌處理,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
F. 消毒法是怎麼發明的
1861年,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斯德來到巴黎,開始積極從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發酵和腐爛。
他需要弄清楚空氣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隻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氣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讓大量空氣從棉布和玻璃管中通過。試驗結果顯示,棉布變黑、變穢。
接著,他又將肉汁裝進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絕,再進行加熱,最後經顯微鏡檢查證實,只要瓶里沒有微生物,肉汁就不會變質腐爛。而如果輕輕掀起瓶塞,使空氣稍微進入,瓶內就出現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斷言,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實驗中的棉布變黑、變穢。
為了更進一步地說明問題,巴斯德准備了許多經過嚴格處理的燒瓶,然後不辭辛苦地到繁華的大街上、清潔的地下室、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頂採取了空氣的樣品,再用顯微鏡檢查。證實繁華大街上的空氣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氣中微生物較少,而山頂的空氣中則幾乎沒有微生物。
於是,巴斯德再次斷言,肉汁放在有空氣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觸,肉汁就不會變腐。
為此,他又精心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儀器。這是一個長頸燒瓶,長長的瓶頸向下彎曲著,空氣可以通過瓶頸進入瓶內,但灰塵、微生物卻在進入瓶頸的途中粘在瓶頸上,這樣,瓶中的肉汁就不會變腐了。
後來,巴斯德又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在長長的瓶頸中間加熱,使外部的微生物在進入的途中就被殺死。這樣,巴斯德以確鑿的實驗,戳穿了「生物自然發生學說」的謊言。
加熱可以殺菌防腐,巴斯德的實驗無疑是現代消毒法的濫觴。
後來,巴斯德又通過不懈努力,發現了另一種防止乳酸發酵的新殺菌法—低溫殺菌。也就是說不採取加熱的辦法,而是在低溫中增壓使微生物死亡,後來人們也將這種新辦法稱作「巴斯德式殺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論文中指出:「腐敗的食物可以使人體中毒。傷口化膿是因為某種生物所引起的發酵結果……疾病,特別是傳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潛入人體,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圍的肌體,這種分泌物對人體有極大的毒害,從而引起疾病。」
那麼,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體,尤其是在手術後防止創口受病菌感染呢?一個嶄新的課題展現在世人面前,呼喚著解決的途徑。
英國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醫生勇敢地擔起了這項庄嚴的歷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術方面有著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醫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術後因傷口感染而死亡。所以,當時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臨死神的威脅,否則誰也不願意到醫院來動手術。
懷著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對患者極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變這種落後局面。一次偶然的機會,利斯特讀到巴斯德的著作,大有所悟:原來空氣中四處彌漫著微生物,難怪手術後的病人會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傷口化膿的元兇,那麼尋找一種葯物使傷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辦法。於是,利斯特開始搜尋可以制服病菌的葯物。
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最先發明了外科手術消毒法
一天,利斯特滿臉倦容地從實驗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潔工人在掏陰溝,一股難聞的腐臭味直鑽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離開時,發現那清潔工人正在往陰溝里潑葯水,霎時,濃烈的葯味掩住了臭氣。利斯特驚詫地停下了腳步,問道:「這是什麼葯水?」
「石炭酸,往陰溝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這神奇的石炭酸會不會是理想的殺菌葯?想到這里,他如獲至寶般地趕回醫院,開始了試驗。
試驗顯示,具有強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傷口化膿,不過,病人卻受不了刺激的劇烈疼痛,而且傷口癒合緩慢。
一系列的稀釋實驗之後,適當比例的石炭酸作為一種比較安全的消毒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落到傷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論為指導,創造了具體的消毒方法:手術前,凡需與傷口接觸的醫生的雙手、手術服、手術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處理;手術時,邊用噴霧器向傷口附近噴射石炭酸,邊進行開刀;手術後,再用經過石炭酸浸漬處理過的葯用紗布蒙蓋。經過這樣手術的病人,幾乎沒有發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復了健康。
G. 巴氏滅菌什麼時候發明的
巴斯德在大學里學的是化學,由於他不到歲便成了有名的化學家,法國里爾城的酒廠老闆便要求他幫助解決葡萄酒和啤酒變酸的問題,他們希望巴斯德能在酒中加些化學葯品來防止酒精發酵過程中變酸。
巴斯德的實驗室巴斯德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善於利用顯微鏡觀察,這使他在化學上有過前人沒有的重要發現。
所以在解決葡萄酒變酸問題時,他首先也是用顯微鏡觀察,看看正常的葡萄酒和變酸的葡萄酒中究竟有什麼不同。結果他發現,正常的葡萄酒中只能看到一種又圓又大的酵母茵,變酸的酒中則還有另外一種又細又長的細菌。他把這種細菌放到沒有變酸的葡萄酒中,葡萄酒就變酸了。
據此,巴斯德認為空氣中存在許多種細菌,它們的生命活動能引起有機物的發酵,產生各種有用的產物,並且發酵是酵母中的細菌造成的,並不是原先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由化學反應造成的。
根據自己對發酵作用的研究,巴斯德向釀酒廠的老闆們提出建議,只要把釀好的葡萄酒放在接近50℃的溫度下加熱並密封,葡萄酒便不會變酸。釀酒廠的老闆們開始並不相信。巴斯德便親自在酒廠里做示範。他把幾瓶葡萄酒分成兩組,一組加熱,另一組不加熱,放置幾個月後,當眾開瓶品嘗,結果加熱過的葡萄酒依舊酒味芳醇,而沒有加熱的卻把人的牙都酸軟了。
巴斯德因確認出葡萄酒中的致害微生物,挽救了法國的經濟,因而在法國名聲大振。但他並未就此停下自己探索的腳步。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於1863年創造了巴氏滅菌法,這種採用不太高的溫度加熱殺死微生物的方法直到今天還被我們用在食用牛奶的保鮮中。
巴斯德發明了巴氏滅菌法之後,1877年,他又提出細菌學理論,有利地駁斥了爭論了幾個世紀的自發病源學說。在這段時期,巴斯德又研究出雞霍亂、炭疽、豬丹毒的菌苗,奠定了免疫學的基礎。
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首先採用平板法得到炭疽菌的單個菌落,肯定了細菌的形態和功能是比較恆定的。自從單形性學說取得初步勝利之後,就建立了以形態大小為基礎的細菌分類體系,隨後又用生理、生物化學特性作為分類的依據,使細菌分類學的內容逐步得到充實。
H. "巴氏消毒法"的發明,說明了_____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法是法國人巴斯德於1865年發明,經後人改進,用於徹底殺滅啤酒、酒、牛奶、血清白蛋白等液體中病原體的方法,也是現世界通用的一種牛奶消毒法。
巴氏消毒的目的是殺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在巴氏消毒法發明前,歐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製品而染結核病的人不計其數。由於當時還未發明抗菌素,因此,因結核病而死的人也是不計其數。
但自從巴氏消毒法廣泛應用以後,因喝牛奶而染此病的人已很少見。但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喝生牛奶,比如我國的內蒙。據科學家調查,在內蒙牧民肺結核病人中,有10.6%的患者有喝生牛奶的習慣。
巴氏消毒法還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東西,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干啤;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8)巴氏消毒法發明擴展閱讀:
巴氏消毒純鮮奶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營養與天然風味,在所有牛奶品種中是最好的一種。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細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營養和風味就可在幾天內保持不變。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種,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態奶80%以上,品種有全脫脂、半脫脂或全脂的。
在美國市場上,實際幾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裝(1升、2升、1加侖)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買夠一個星期喝的鮮奶。市場很少有滅菌純牛奶賣,有的小城鎮根本買不到。
國際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注意,巴氏消毒法並不能殺死結核桿菌。
熱力消毒包括火燒、煮沸、流動蒸氣、高熱蒸氣、乾熱滅菌等。能使病原體蛋白凝固變性,失去正常代謝機能。
(1)火燒 凡經濟價值小的污染物,金屬器械和屍體等均可用此法。簡便經濟、效果穩定。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屬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鍾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則須較長時間。炭疽桿菌芽胞須煮沸30分鍾,破傷風芽胞需3小時,肉毒桿菌芽胞需6小時。
金屬器械消毒,加1~2%碳酸鈉或0.5%軟肥皂等鹼性劑,可溶解脂肪,增強殺菌力。棉織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時,不可超過容積3/4,應浸於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對流。
(3)流動蒸氣消毒相對濕度80~100%,溫度近100℃,利用水蒸氣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熱能,殺滅病原體。並當蒸氣凝聚收縮產生負壓時,促進外層熱蒸氣進入補充,穿至物品深處,加速熱量,促進消毒。
(4)高壓蒸氣滅菌(濕熱滅菌) 通常壓力為98.066kPa,溫度121~126℃,15~20分鍾即能徹底殺滅細菌芽胞,適用於耐熱、潮物品。
(5)乾熱滅菌 乾熱空氣傳導差,熱容量小,穿透力弱,物體受熱較慢。需160~170℃,1~2小時才能滅菌。適用於不能帶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屬器械等。
I. 巴氏消毒法的發明說明什麼
說明了高溫可以消毒!
J. 消毒法是如何發明的
1861年,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斯德來到巴黎,開始積極從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發酵和腐爛。
他需要弄清楚空氣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隻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氣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讓大量空氣從棉布和玻璃管中通過。試驗結果顯示,棉布變黑、變穢。
接著,他又將肉汁裝進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絕,再進行加熱,最後經顯微鏡檢查證實,只要瓶里沒有微生物,肉汁就不會變質腐爛。而如果輕輕掀起瓶塞,使空氣稍微進入,瓶內就出現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斷言,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實驗中的棉布變黑、變穢。
為了更進一步地說明問題,巴斯德准備了許多經過嚴格處理的燒瓶,然後不辭辛苦地到繁華的大街上、清潔的地下室、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頂採取了空氣的樣品,再用顯微鏡檢查。證實繁華大街上的空氣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氣中微生物較少,而山頂的空氣中則幾乎沒有微生物。
於是,巴斯德再次斷言,肉汁放在有空氣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觸,肉汁就不會變腐。
為此,他又精心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儀器。這是一個長頸燒瓶,長長的瓶頸向下彎曲著,空氣可以通過瓶頸進入瓶內,但灰塵、微生物卻在進入瓶頸的途中粘在瓶頸上,這樣,瓶中的肉汁就不會變腐了。
後來,巴斯德又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在長長的瓶頸中間加熱,使外部的微生物在進入的途中就被殺死。這樣,巴斯德以確鑿的實驗,戳穿了「生物自然發生學說」的謊言。
加熱可以殺菌防腐,巴斯德的實驗無疑是現代消毒法的濫觴。
後來,巴斯德又通過不懈努力,發現了另一種防止乳酸發酵的新殺菌法—低溫殺菌。也就是說不採取加熱的辦法,而是在低溫中增壓使微生物死亡,後來人們也將這種新辦法稱作「巴斯德式殺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論文中指出:「腐敗的食物可以使人體中毒。傷口化膿是因為某種生物所引起的發酵結果……疾病,特別是傳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潛入人體,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圍的肌體,這種分泌物對人體有極大的毒害,從而引起疾病。」
那麼,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體,尤其是在手術後防止創口受病菌感染呢?一個嶄新的課題展現在世人面前,呼喚著解決的途徑。
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最先發明了外科手術消毒法英國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醫生勇敢地擔起了這項庄嚴的歷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術方面有著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醫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術後因傷口感染而死亡。所以,當時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臨死神的威脅,否則誰也不願意到醫院來動手術。
懷著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對患者極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變這種落後局面。一次偶然的機會,利斯特讀到巴斯德的著作,大有所悟:原來空氣中四處彌漫著微生物,難怪手術後的病人會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傷口化膿的元兇,那麼尋找一種葯物使傷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辦法。於是,利斯特開始搜尋可以制服病菌的葯物。
一天,利斯特滿臉倦容地從實驗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潔工人在掏陰溝,一股難聞的腐臭味直鑽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離開時,發現那清潔工人正在往陰溝里潑葯水,霎時,濃烈的葯味掩住了臭氣。利斯特驚詫地停下了腳步,問道:「這是什麼葯水?」
「石炭酸,往陰溝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這神奇的石炭酸會不會是理想的殺菌葯?想到這里,他如獲至寶般地趕回醫院,開始了試驗。
試驗顯示,具有強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傷口化膿,不過,病人卻受不了刺激的劇烈疼痛,而且傷口癒合緩慢。
一系列的稀釋實驗之後,適當比例的石炭酸作為一種比較安全的消毒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落到傷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論為指導,創造了具體的消毒方法:手術前,凡需與傷口接觸的醫生的雙手、手術服、手術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處理;手術時,邊用噴霧器向傷口附近噴射石炭酸,邊進行開刀;手術後,再用經過石炭酸浸漬處理過的葯用紗布蒙蓋。經過這樣手術的病人,幾乎沒有發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復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