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恩格斯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應用近代科學發展的大量事例論證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代替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了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關聯及由低級向高級轉化的思想。恩格斯論證了自然界的辯證性質,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強調「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指明自然界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在該書中,恩格斯還論證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討論了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區別和聯系,分析了假說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並強調了勞動在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等重要思想。恩格斯的關於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社會歷史觀。《自然辯證法》從最低級的運動形式一直論述到人及人類社會的產生,從而與唯物史觀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恩格斯自然歷史觀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批判地吸收和繼承了前人在哲學和自然科學,尤其是宇宙學、生物學方面的成果,立足於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立場與方法,建立起一個有別於一切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經驗方義和宗教神學的自然體系。這一體系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統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統一性並不在於存在;物質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宇宙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系統;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歷史中抽象出來的自然界的實在的發展規律 。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完整地提出了辯證法的三個規律:
"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中被概括出來的。辯證法的規律不是別的,正是歷史發展的這兩個方面和思維本身的最一般的規律。他們可以簡化為下面三個規律: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
上述三個辯證法的規律,適合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當然,也是辯證自然觀的三個規律:
1. 對立統一規律。自然界、社會、思維領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矛盾性,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
2. 質量互變規律。一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事物由內部矛盾所引起的發展,是通過由量變到質變和由質變到量變的轉化過程,以及通過量變和質變的循環往復,不斷產生新質的辯證運動來實現的。
3. 否定之否定規律。一切事物自身發展的整個過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諸環節構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過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的解決形式。
綜上所述,恩格斯對自然界歷史觀的貢獻:
1.分析了自然界歷史觀產生的科學前提;
2.概括了自然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3.描繪了自然發展史的辯證圖景。
❷ 對於拿破崙執掌政權,恩格斯曾有過精闢的論述:「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不能誇大個人的作用。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偶然性存在於必然性之中,時勢造英雄(即英雄人物是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
❸ 馬克思、恩格斯為創建它們的理論,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請你講述一個其一的歷史故事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1848年大革命失敗後,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徹斯特營業所,從事商務活動。這使恩格斯十分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稱作是「該死的生意經」。並且不止一次地下決心:永遠擺脫這些事,去干他喜愛的政治活動和科學研究。然而,當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國倫敦的馬克思一家經常以麵包和土豆充飢,過著貧困的生活時,他就拋開棄商念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並取得了成功。這樣做,為的是能在物質上幫助馬克思,從而使朋友,也使共產主義運動最優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資本論》早日寫成並得以出版。
於是,每個月,有時甚至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張張一英鎊、二英鎊、五英鎊或十英鎊的匯票從曼徹斯特寄往倫敦。1864年,恩格斯成為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合夥人,開始對馬克思大力援助。幾年後,他把公司合夥股權賣出以後,每年贈給馬克思350英鎊。這些錢加起來,大大超過恩格斯的家庭開支。
從馬克思來說,也正是為了對剛剛興起的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有效的指導,為了揭露資本主義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這種幫助。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或是學問,都是不分彼此的。
雖然他們分開了20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並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信,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著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
「嗯,不對,反正情況不是這樣……」
「在這一點上你對了!」
馬克思說著說著竟高興得流出了眼淚。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樣地相互尊重,在他們看來,任何人對他們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評都不及他們彼此交換意見那樣意義重大。於是,一有機會,恩格斯便擺脫商務,跑回倫敦。他倆天天見面,不是在這個家裡,就是在那個家裡。討論問題時,他們在屋子裡,各自沿著一條對角走來走去,一連談上幾個鍾頭。有時兩人一前一後,半晌不吭一聲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見為止。於是,兩人就放聲大笑起來。
1867年8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凌晨兩點,馬克思向他的戰友報告說,《資本論》第一卷所有印張(一共49個印張)的校對工作,都已結束。他興奮極了,寫信對恩格斯說:
「這一卷能夠完成,只是得力於你!沒有你為我而作的犧牲,這樣三大卷的大部頭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擁抱你,感激之至!」
《資本論》於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具有偉大意義的大事,也是兩位巨人友誼的結晶。
這種理解的友誼是那樣深厚,甚至一直延續到馬克思逝世之後。
馬克思在病重期間,曾告訴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能為他尚未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點什麼」來。當然,即使馬克思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恩格斯也會去做的。
從1883馬克思逝世時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後兩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補充了許多材料,重新撰寫了一些篇章,使《資本論》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問世。
❹ 歷史發展是「合力」作用的結果,這就是說明什麼
歷史發展的總的合力,是從許多單個意志的相互交錯、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每個人的意志都融合在這一總的合力中,都對「合力」的形成起著或大或小、或正或負的作用。其因素具有復雜性。
歷史合力論是恩格斯提出來的:他認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的批判,系統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他們當時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系為主線,採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經濟必然性來研究社會歷史現象、解釋社會歷史問題、揭示社會形態及其發展規律的。
經濟必然性貫穿於人類社會的始終,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它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歷史變遷的根本動力。
而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歷史合力論」把歷史發展中個人意志的作用與歷史結果結合起來,並運用平行四邊形原理來形象比喻和描述,從而對「合力」原理進行了量化分析。「歷史合力論」的提出表明恩格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實現了由定性分析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辯證結合。
❺ 歷史是由誰創造的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毛澤東說「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和「歷史是人版民創造的」。
毛澤東為權什麼要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因為他從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天起,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把自己的雙腳牢牢地踏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這塊土地上,才使他所領導的革命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小勝取得大勝,從而使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所提出來的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方略,就是打人民戰爭,將日本侵略者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陳毅曾說,淮海戰役是上百萬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5)恩格斯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歷史進步的根本推動力量;一切英雄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有可能在歷史進步中發揮一定作用,但這種作用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群眾的作用,而不是英雄人物個人的作用。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❻ 恩格斯在這里闡述了哪些哲學原理
歷史的唯物史觀。
也就是歷史不是因為個人意願的改變而改變的,具有其客觀性,但是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具有自主能動性,能夠通過實踐作用於歷史,但是整體而言,歷史是具體的,物質的和客觀的。
❼ 談談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樣創造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產生呢?除了客觀的歷史條件之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優秀的主觀條件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理論研究並非易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眾的個人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主觀基礎。
一、良好的天賦且勤奮好學
馬克思出生於一個文明、富裕的家庭。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猶太血統的律師,對兒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均是遺傳於父親或後天受父親影響而得的。馬克思不僅從父親身上吸取了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學到了古典文學等方面的知識,而且繼承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嚴謹作風。馬克思的母親罕麗達·普列斯堡出身於荷蘭一個猶太法學家家庭,她是一位慈祥善良的家庭婦女。
中學時代的馬克思學習非常用功,各門課成績都很優秀,而且他非常喜歡學習語言,認為「外國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1]72。除了學習規定的課程之外,勤奮好學的馬克思還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擴展自己的知識。例如他經常拜訪威斯特華倫男爵,學到了文學、歷史、語言和哲學方面的許多知識。參加革命工作之後,為了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和社會制度的特點,馬克思終生都十分重視外國語的學習。他精通十多種語言,能夠熟練地用德英法三國文字進行寫作。五十歲時,為了了解俄國的無產階級的斗爭情況,馬克思又開始學起了俄語。可以說,馬克思之所以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與他勤奮好學的品格是分不開的。
恩格斯出生於巴門市的一個名門望族,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一個精明的工廠主,經營著一家紡織工廠。老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對子女進行虔誠主義教育,灌輸聖經教義、教會教義。恩格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出身於教師家庭,其父擔任中學校長,在語言學方面很有研究。伊麗莎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愛好音樂和文學,性格開朗。恩格斯繼承了母親開朗樂觀的性格和對音樂、文學的愛好,而他非凡的語言天賦是受其外祖父影響的結果。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恩格斯認真地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為日後繼續學習外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恩格斯的父親不同意他進入大學繼續學習,一心只想讓兒子子承父業。無奈之下,恩格斯離開了學校開始學習經商。空閑時間里,他自學了歷史、哲學、文學和語言學等。在柏林服兵役期間,恩格斯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科學知識,而且還到柏林大學旁聽了許多哲學講座。走上革命道路之後,恩格斯一邊經商一邊進行學習、研究和寫作。他系統研究了軍事理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關於軍事方面的理論絕大部分都是恩格斯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也稱贊恩格斯「對軍事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他寫的文章令人信服,「人們將會懷疑作者是普魯士的大軍事作家」[2]562。此外,恩格斯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也進行了諸多研究。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於較為富裕的和睦家庭,父慈母愛,而且他們從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備了必需的知識儲備,這是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的基礎條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中,無論革命斗爭多麼艱難、生活多麼困苦,他們一直都在堅持學習。正是不斷地學習使他們掌握了各民族的語言、歷史、文學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知識,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了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關系等諸多領域的系統科學,使他們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
二、堅忍不拔的意志
在參加無產階級革命的日子裡,馬克思以自己的頑強意志克服無數艱難困苦,目標始終如一。從《萊茵報》到《德法年鑒》到《新萊茵報》再到《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盡管困難重重,打擊不斷,馬克思卻依然堅持報紙的出版,同恩格斯一起與反動勢力做斗爭,宣傳共產主義理想。1845年1月,馬克思因為為《前進報》撰稿而被法國基佐政府驅逐,這是馬克思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資產階級政府驅逐出境。在以後的歲月里,歐洲各國政府以各種借口驅逐馬克思,馬克思帶著一家老小不斷遷移,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流亡生活再加上貧困,幾乎要把馬克思一家置於死地。貧困使全家人的基本營養都很難保證,身體都受到了損害,馬克思的兒子、女兒相繼死於疾病。緊張的工作和艱難的生活使得馬克思的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剛到中年時就已經患有幾種慢性疾病:氣喘、肝病、背癰,這幾種病輪番折磨著他,嚴重時他不得不中斷工作。1845年4月2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寫道:「我為肝病所苦,以致這星期既不能思考問題,也不能讀書寫文章」[2]299。病情稍微好轉一些,他就投入工作。如果沒有超人的剛毅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很難想像馬克思能在顛沛流離、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條件下堅持走自己的路。
恩格斯的革命道路也是充滿坎坷的,但是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剛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挫折,捍衛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1848年10月,恩格斯因為《新萊茵報》事件被通緝,從科隆逃離到了巴門,然後又前往布魯塞爾,剛到布魯塞爾就被逮捕並解送出境。之後,恩格斯到了巴黎,接著又步行了500公里的路程到了日內瓦。那是一段溫飽問題都無法保證的日子,父母也反對他的行為,但是堅忍不拔的意志使恩格斯選擇了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這是恩格斯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迫逃亡,在之後的日子裡,他不止一次被提出訴訟,被各國政府驅逐,過著艱苦的流亡生活。後來為了支持馬克思《資本論》的創作,恩格斯不得不重返曼徹斯特從事他最討厭的商業生意。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做支撐,恩格斯不可能在那樣的年代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驅。
三、一定的背叛精神和徹底的批判精神
無產階級未受過良好教育,本身不能產生科學理論,必須通過資產階級中有教養的人背叛資產階級來創立,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具有背叛精神的人。
馬克思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律師,家人自然也都希望馬克思大學畢業後能當一名律師。然而從小受著長輩們自由、民主、進步思想熏陶的馬克思卻有著自己的思考和選擇。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吐露了非常成熟的思想。他認為人要追求高尚的事業,要追求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3]7。親朋好友都希望他能選擇一個固定的職業,比如律師,以便在社會上立足,以便能更好地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但是決心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為廣大無產階級爭取利益的馬克思卻背叛了自己出身的資產階級,義無反顧地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❽ 恩格斯怎麼論述社會合力系統的
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約·布洛赫的信 中,闡明了合力說。他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 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 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 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 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 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 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8—479頁)
❾ 恩格斯對自然界歷史觀的巨大貢獻
振聾發聵!恩格斯早就指出,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都會受到自然界更加嚴厲的懲罰。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首當其沖的必然是窮人
【摘 要 題】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的創立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於自然觀的片面理解,自然不再是與人對立和分離的存在,而是與人一體化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馬克思著重從人類社會的某一特定形態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多地關注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社會條件;而恩格斯則從自然的歷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學的發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進而描述物質自然界從無機界向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然而無論如何,以上區別都建立在人與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基礎上。
【 正 文 】
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是恩格斯創立的,即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並把它僅僅理解為對自然界發展辯證性的一種肯定和描述(註: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Press.1971.372、445-446;A.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Louis Althusser.Reading Capital.London.1970.)。這種認識不僅否定了馬克思個人的理論貢獻,而且導致了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觀豐富內涵的曲解,也妨礙了對恩格斯自然哲學探索中許多問題的科學闡釋。
這種偏見的形成,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思想缺乏認識外,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們對自然觀本質性內涵的片面理解,把它局限為自然界客觀圖景的描繪,忽視了他們站在實踐的人的立場上去看待統一的自然界這一時代主題。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的創立和發展,首先是研究方法的更新,從而根本改變了人們對自然觀的理解,自然不再是與人對立和分離的存在,而是與人一體化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本文無意對馬克思……
❿ 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出自哪裡
恩格斯說的
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地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中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 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