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四氣五味

發明四氣五味

發布時間:2021-08-15 00:09:31

『壹』 什麼叫四氣五味有何作用

(1)四氣也稱四性,指寒、涼、溫、熱四種葯性。其中,寒、涼和溫、熱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葯性,而寒和涼、溫和熱只是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涼次於寒,溫次於熱,這是根據葯物作用與機體產生的反應和治療效果而概括出來的。凡能治療熱性病證的葯物,便認為其具有寒涼的性質。寒性葯和涼性葯屬陰,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溫性和熱性葯物屬陽,具有溫里、敵寒、助陽、通絡等作用。此外,還有一些葯物的性質介於寒涼和溫熱之間,稱為平性,對寒證和熱證都可應用。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不同的葯味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①酸味含有有機酸和鞣質。有收斂、固攝作用。如石榴皮能澀腸止瀉。

②苦味含有生物鹼和苷類。有清熱燥濕、泄降作用。如黃連能燥濕瀉火,大黃能瀉熱通便等。

③甘味含糖。有補養、和中、緩急作用。如甘草能調和葯性等。

④辛味含揮發油。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如木香能理氣,細辛能發汗解表、止痛等。

⑤鹹味含礦物質。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如昆布、海藻能軟堅治痰結等。

⑥其他有的葯物具有淡味和澀味。淡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如茯苓能利尿除濕。澀味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等作用,如訶子能澀腸止瀉等。

『貳』 食物的四氣五味是怎麼回事

中葯有四氣五味之說,食物與葯物同源,因此食物也有四氣五味。食物的四氣,是指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也稱四性,加上不寒不熱的平性,有人也稱為五性。因為涼僅次於寒,溫與熱性質相近,所以實際上僅是寒、熱兩個方面的性質。此外還有平性食物,其寒熱性質不怎麼明顯。食物的「性」與葯物的「性」是相似的。食物的性是從食物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反應中總結出來的,與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了解食物的性,就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飲食宜忌。中醫認為,治療熱證的葯物,大多屬於寒性或者涼性;治療寒證的葯物,大多是溫性或熱性。《神農本草經》說:「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同理,只要是熱性溫性的食物,寒證和陽氣不足者就適宜食用;只要是寒性的或涼性的食物,熱證或陽氣旺盛者就適宜食用。或者說寒性或涼性的食物寒證或陽氣不足者應忌食;熱性或溫性的食物熱證或陽氣旺盛者應忌食。

食物的寒與涼、溫與熱,是因其程度差異而區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通常而言,性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平肝安神、通利二便之效,如粟米、小麥、大麥、蕎麥、谷芽、薏苡仁、蘋果、柿子、蘿卜、梨、紫菜、茶、綠豆、草莓、羅漢果、茭白、冬瓜、絲瓜、茶油、蜜、蘿卜、萵苣、芹菜、西瓜、苦瓜、黃瓜、羊肝、鴨肉、兔肉、蟹、蚌蛤、黑魚等,主要適用於熱性病證,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心煩、頭暈頭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此類食物也是素體陽熱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選的保健膳食。

性溫熱的食物,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通經活血之效,如姜、蔥、韭、蒜、糯米、西穀米、高墚、燕麥、白豆、甘薯、辣椒、酒、油菜、胡椒、南瓜、梅子、山楂、大棗、楊梅、生薑、雞、黃鱔、帶魚、羊肉、海鰻等,適用於寒性病症,臨床表現為喜暖怕冷、肢體不溫、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薄等,此類食物又是平時怕冷的虛寒體質理想的保健膳食。

平性食物,具有平補氣血、健脾和胃、補腎等之效,不管寒證、熱證皆可使用,也可供脾胃虛弱者保健之用,如秈米、大豆、玉米、粳米、黃大豆、芝麻、豆油、面制醬、青菜、薺菜、捲心菜、茄子、冬瓜、橘子、人乳、豬肉、牛肉、鴿子、鯉魚、鯽魚等。

不懂食物之性,就無法正確掌握飲食宜忌的原理。清代醫學家黃宮綉說得好:「食物雖然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於葯之治病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宜,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損,而即增病促死。」只要是寒性或涼性食物都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適宜於熱性病或者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只要是熱性或溫性的食物溫中、散寒、補陽、暖胃等功效,適宜於陽虛怕冷,虛寒病症食之。

此外,食物還要適宜於四時氣候,《素問·六元下正紀大論》雲:「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此其道也。」這就是說寒冷季節熱性、溫性的食物宜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少食;炎熱季節要寒性、涼性的食物宜多食,熱性、溫性的食物宜少食,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總之,食性如葯性,飲食宜忌要根據食物之性,結合身體素質、疾病性質、四時氣溫變化及時靈活掌握,合理地選擇,科學地搭配。

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酸、辛、苦、甘、咸五味。五味在起初時是以食物真實的味來闡明食物的性質,但以後因為真實的味所代表的某種功能和作用經常不足以反映該食物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有不一致的。在此情況下,逐漸發展成某味即代表某種功能和作用,並不與其實際的味相符合,這種味就成為抽象的味,僅是代表某一食物性能的作用而已。食物的五味是從葯物的五味轉化借用而來的。食物因具有的味不同而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性味不同,陰陽屬性也不同。如辛甘發散為陽,酸咸涌瀉為陰等。五味是中葯用以歸納解釋葯用食物的葯理、營養之效和用於指導臨床用葯配膳的依據之一。五味雖抽象代表某種食物作用的符號,但食物的原味也確實反映了該食物所具有的化學成分,以味道而言明食物的性能和作用,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各種味道都為其相應的成分所致,也各有其作用。

酸味,包括澀味,有斂汗、止瀉、澀精等效,如梅子、杏子等。適量食用,可用於多汗、久瀉、遺精滑精等病症,多食則引起筋脈攣縮;酸味與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於津傷口渴。

辛味,有宣散、行氣、通血脈之效,如生薑、蔥白、紫蘇、辣椒、茴香、蓽撥、砂仁、桂皮等,適用於外感表證或風寒濕邪之症。

苦味,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瀉下之效,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於熱性病發熱、煩渴、氣逆咳嗽喘氣、嘔噦諸症,多食有損脾胃陽氣,導致滑瀉。

甘味,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之效,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棗、飴糖等,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則窒塞、滯氣,滿悶不適;淡味附於甘味,常甘淡並稱,有利尿除濕之效,如薏米、薺菜、冬瓜等,常用於水濕內停水腫、小便不暢等症。

鹹味,有軟堅、散結、潤下之效,如海蜇、海帶、豬肉等,適用於痰熱咳嗽、痞積脹滿、大便燥結等症。

中醫的五味學說還包含五味與五臟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靈樞·五味論》還說:「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中醫學認為,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飲食五味用之適宜,則對人體有益,若因過度偏嗜則可導致疾病,或在五臟有病之時,也應適當調整飲食五味。《靈樞·五味論》中就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油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哎;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免心。」《素問·宣明五氣篇》也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若不遵循這些宜忌原則,硬行多食,必由此而生百病。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所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也。」由此可見,食物的五味,與人體的健康長壽有直接的關系。

飲食的五味不僅要結合食物的四氣,而且也要根據四季氣溫的變化、病情性質和身體素質而定。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食物五味理論,正是指導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依據。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健康;五味偏嗜,或不有悖宜忌,就會使五臟失調,導致疾病。因此,飲食要求知四氣,懂五味。

『叄』 四氣五味的四氣五味

由於每一種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葯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葯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確地了解和使用葯物。
性味合參
①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葯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後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③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由於性和味都屬於性能范疇,只反映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葯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准確的認識。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肆』 四氣五味分別指哪四氣哪五味

四氣五味
中葯的性質和滋味。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葯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葯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葯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葯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葯都有實際意義。葯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葯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葯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葯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葯物的實際性能。 四氣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葯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葯性平和。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證。
對於有些葯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葯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葯規律。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是指葯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圍;所以平性是指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概念。 五味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葯物功能歸類的標志。
有些葯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於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綜合歷代用葯經驗,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一般治療表證的葯物,如麻黃、薄荷,或治療氣血阻滯的葯物,如木香、紅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作用,即甘緩。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止痛葯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一般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葯,如黨參、熟地;和拘急疼痛、調和葯性的葯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葯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苦味有清泄、燥濕作用,即苦堅。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證。至於燥,則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葯如蒼術,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葯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
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即咸軟。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
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滲濕利尿葯多具淡味,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葯。
澀味與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
五味的確定
① 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葯物的真實滋味。 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
② 後來由於將葯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並以味解釋和歸納葯物的作用。
③ 隨著用葯實踐的發展,對葯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葯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採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並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後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並無鹹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鹹味。
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葯物的滋味,二是葯物的作用。
由於葯物滋味和作用並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並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 [編輯本段]四氣與五味由於每一種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葯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葯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確地了解和使用葯物。
性味合參
①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葯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後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③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由於性和味都屬於性能范疇,只反映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葯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准確的認識。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伍』 四氣五味有哪些內容

四氣五味
網路名片
四氣五味,中葯的性質和滋味。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葯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葯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葯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葯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葯都有實際意義。葯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葯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葯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葯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葯物的實際性能。

目錄

簡介
四氣
五味酸味
苦味
甘味
辛味
鹹味
淡味
澀味
五味的確定
四氣與五味
四氣五味與養生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對食療的論述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食忌的論述
氣與味的綜合運用簡介
四氣
五味 酸味
苦味
甘味
辛味
鹹味
淡味
澀味
五味的確定
四氣與五味
四氣五味與養生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對食療的論述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對食忌的論述
氣與味的綜合運用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編輯本段四氣
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葯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葯性平和。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證。 對於有些葯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葯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葯規律。 近代有關葯物四氣的臨床觀察和理化研究證明,寒涼葯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驚厥、鎮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溫熱葯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並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通過實驗測定,熱證患者經寒涼葯治療後,植物神經指數下降,兒茶酚胺類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是指葯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圍;所以平性是指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概念。 1.四氣與植物神經系統的關系 研究觀察一些熱症和寒症病人植物神經機能狀態發現,熱症病人的植物神經系統均有交感活動增強的表現,同時尿中兒茶酚的排出量明顯增加;寒症病人的植物神經系統機能均表現為交感活動不足,尿中兒茶酚胺量和17-羥皮質類固醇的排出量減少。分別用寒涼方葯及溫熱方葯治療後,前者熱現減退,後者寒症緩解,同時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尿中兒茶酚胺及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逐漸恢復正常。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寒涼性葯物與溫熱性葯物對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有效大影響。如溫熱葯麻黃、青皮、附子、細辛等,多有升壓和強心作用。寒涼葯如,黃連、黃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上述對植物神經功能的調整作用,在病理條件下更為明顯。如附子、肉桂可以使「陽虛」模型小鼠低下的M受體—cGMP系統的反應趨向正常,而使「陰虛」模型小疑心病低下的M受體—cMGP系統反應趨正常 2.對代謝的影響 動物實驗表明,熱性方葯如四逆湯等,可增加大鼠的飲水量;寒性方葯如黃連解毒湯等,可減少大鼠的飲水量。熱性方葯如鹿茸、麻黃、桂枝、乾薑及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具有促進代謝及增加耗氧的作用;寒涼方葯如丹參、葛根及黃連解毒湯等,多具有降低代謝,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及降溫作用。 3.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屬熱症,常用寒涼方葯進行治療。實驗研究證明,寒涼方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熱葯銀花、連翹、板藍根、白頭翁等;辛涼解表葯菊花、牛蒡、柴胡等;清熱通淋葯木通、茵陳等到。以上各葯用於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往往有較好的效果。
編輯本段五味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葯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葯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葯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葯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故辛味葯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制止疼痛的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葯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葯性、中毒解救等。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葯物多具酸味,故酸葯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葯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葯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葯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葯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葯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葯多具有淡味。淡味葯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於《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葯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葯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來標明葯性。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葯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葯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葯以瀉心火,酸味葯以斂肝陰,鹹味葯以補腎虛。 有關五味的現代研究發現,五味之別主要與所含化學成分、化學結構有關,如辛味葯多含揮發油、皂甙及生物鹼、酚等;甘味葯多含糖類、甙類、氨基酸及蛋白質、脂肪等;酸味葯多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葯多含生物鹼、苦味質、甙類等;鹹味葯多含無機鹽。 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葯物功能歸類的標志。 有些葯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於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綜合歷代用葯經驗,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澀 苦澡濕 甘緩急 辛發散 咸軟堅
酸味
有收斂固澀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葯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苦味
有清泄、燥濕作用,即苦堅。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證。至於燥,則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葯如蒼術,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葯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
甘味
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作用,即甘緩。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止痛葯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一般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葯,如黨參、熟地;和拘急疼痛、調和葯性的葯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辛味
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一般治療表證的葯物,如麻黃、薄荷,或治療氣血阻滯的葯物,如木香、紅花等,都有辛味。
鹹味
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即咸軟。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
淡味
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滲濕利尿葯多具淡味,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葯。
澀味
與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
五味的確定
① 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葯物的真實滋味。 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 ② 後來由於將葯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並以味解釋和歸納葯物的作用。 ③ 隨著用葯實踐的發展,對葯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葯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採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並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後者有消癰散結作用,常用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並無鹹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鹹味。 由此可知,確定味的主要依據,一是葯物的滋味,二是葯物的作用。 由於葯物滋味和作用並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並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 葯物的五味與化學成分及葯理作用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以辛味為例,解表葯麻黃、桂枝、紫蘇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於感冒初起。葯理實驗證明,它們具有解熱、發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殼、木香、烏葯等到行氣葯,多味辛,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葯理實驗證明,這些葯物具有解痙止痛、調整胃腸活動以促進消化的作用。葯物的辛味與其所含的揮發油有關,據統計,85種辛味葯中,含揮發油的葯物有53種,占辛味的72.1%並且不少葯物的揮發油就是該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揮發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熱作用,理氣葯陳皮和青皮所含的揮發油有調整胃腸功能作用。
編輯本段四氣與五味
由於每一種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葯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葯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確地了解和使用葯物。 性味合參 ①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葯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後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③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由於性和味都屬於性能范疇,只反映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葯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准確的認識。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編輯本段四氣五味與養生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陸』 中醫理論的「四氣五味」是怎麼回事,有科學依據嗎

中醫理論的“四氣五味”是指中葯的葯性中的性質和嘗起來的滋味,其中“四性”是指中葯按性質可以分為寒、熱、溫、涼這四種不同的性質,而“五味”則是指葯物有辛、咸、酸、苦、甘這五種不同的葯味,也就是入口的給人的感覺。中醫理論是我國古代的醫生們精心總結出來的,其中這些葯物也是經歷過了幾百多年的時間的檢驗的,像這個葯物確實是用來治療這種病,我們從時間就可以得知,中醫理論的“四氣五味”那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且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特別的喜歡用中葯來熬葯,以來治療好自己的病。

每一種中葯中的“四性”和“五味”是相互作用的,同時也是對應著相對的療效。

『柒』 四氣五味與中草葯的關系

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葯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1、辛味 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於外感表症、氣滯血瘀症、風寒痹症、腎陽虛虧症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鬱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於等。
2、甘味 口嘗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於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攣痛,並能調和葯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滲濕利水,治療水腫、泄瀉、淋濁、癃閉、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豬苓、澤瀉。
3、酸(澀)味 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苦味 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於熱症,濕熱症、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症,如山梔、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朴等。
5、鹹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氣(性)、味是葯物性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系,共存於一體之中,決定著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須把氣和味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到對葯物的全面認識和正確使用。如同性葯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葯物各有四氣之不同,同一溫性葯物有辛溫(蘇葉、生薑),酸溫(五味子、山萸肉)、甘溫(黨參、白術)、苦溫(蒼術、厚朴)、咸溫(蛤蚧、肉蓯蓉);同一辛味葯物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
溫(荊芥)、辛熱(附子)、辛平(佩蘭)。性味組合相同的同類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蘇葉、荊芥、蔥白均辛溫,都有發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葯物,功效有別;性同味異、味同性異功效上有相同和相異之點,如同為寒性之葯,它們共同之處為清熱,由於味異而不同之點更多,梔於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水退腫;地龍咸寒清熱定涼,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
收斂降火。又如同為甘味之葯,共同之處均有補益作用,然黃芪人參甘溫補氣、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柏子仁甘平養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兩種以上味者,體現了葯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按葯物功效之主次,葯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葯的作用,僅僅依據葯物的四氣五味是遠遠不夠的,各種葯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應,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如辛味葯含揮發油、皂甙,甘味葯含糖類及一些營養物質,酸味葯含有機酸等,苦味葯含生物鹼、黃酮類物質,鹹味葯含有一些無機鹽類物質,所以必須引進現代葯化、葯理等科技知識加以研究、整理、提高。

『捌』 四氣五味的基本介紹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玖』 什麼是四氣五味呢

中葯葯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葯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葯味。每味中葯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葯的葯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葯性,後論述葯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葯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發明四氣五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