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天平秤的發明者是誰

天平秤的發明者是誰

發布時間:2021-08-14 23:47:44

㈠ 天平誰發明

瑞士梅特勒-托利多是世界第一台電子天平的發明者。

㈡ 請幫忙查天平是誰發明的並簡述發明者的生平。

天平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天平是一種衡器,是衡量物體質量的儀器。它依據杠桿原理製成,在杠桿的兩端各有一小盤,一端放砝碼,另一端放要稱的物體,杠桿中央裝有指針,兩端平衡時,兩端的質量(重量)相等。這些道理對學過物理學的人來說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現代的天平,越來越精密,越來越靈敏,種類也越來越多。我們都知道,有普通天平、分析天平,有常量分析天平、微量分析天平、半微量分析天平,等等。須知,天平不是一下子就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它還有一段發展史呢!
天平的發明很早。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很像我國多水地區生長的蘆葦,將其莖逐層剝離撕成薄片,可以寫字,這種東西叫做紙草。許多歐洲國家的文字中的紙就是從紙草的拉丁文演變而來的。用紙草寫成的書是紙草書,它成為古代埃及重要的歷史文獻。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古埃及的情況,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情況,很多都是來源於紙草書上的記載。當然,紙草書上的文字不是現代文字,而是一種象形文字,經過很多專家的研究才讀懂了那種文字。據紙草書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經使用天平了,還有人說,埃及人使用天平的時間還要早,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古埃及的天平雖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經有了現代天平的輪廓,成為現代天平的雛型。下圖畫的就是古代埃及人使用的天平。
從圖可見,這種天平是用一根豎棍中間鑽個孔,橫穿一根棍兒,在棍的兩端各用繩子掛上一個盤子。這種天平使用了很長時間,直到大約公元前500年,羅馬的「桿稱」才出現,桿稱靠移動稱砣的位置來保持與被稱物品重量的平衡,實際上是將天平的一端(放砝碼端)由固定式變成活動式,其好處是只要配上一個稱砣就可以了,而天平的砝碼要好幾個。桿稱也是用繩子吊一個盤子,再用繩子吊一個稱砣,除一端可活動外,基本形式與天平相同。
人們在使用天平和桿稱過程中,感到用繩子吊一個盤子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有人想去掉這討厭的繩子,17世紀中葉,法國數學家洛貝爾巴爾發明了擺動托盤天平,托盤天平的發明被認為是對古老的吊式天平的重大改進,至今,托盤天平仍在被廣泛使用。下圖畫的是現在實驗室中常見的一種托盤天平,比17世紀的托盤天平有了很大改進。圖中1是天平橫梁,兩端各支撐一個稱盤2。這兩部分構成了托盤天平的骨架,體現了托盤天平的基本設計原理,見下面的示意圖:當橫梁1平衡時,力矩相等,F1L1=F2L2,F1=m1g, F2=m2g,L1=L2,∴m1gL1=m2gL2,m1=m2,這就是說,由已知砝碼的質量可知被稱量物的質量。下圖中3為指針,4是刻度盤,指針正對准刻度盤中心表示兩端達到平衡,5為游碼標尺,6是游碼,7是調零螺母。與天平配套的還有砝碼。
應當指出,托盤天平的發明並沒有使吊式天平退出歷史舞台,相反,吊式天平不僅為人們繼續使用,特別是科學家們仍繼續使用著,而且在使用中不斷改進,現代廣泛應用的精密天平大都是吊式的,而托盤天平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用的較多,在科學實驗中大多在精確性要求不太高的稱量中使用。
在化學實驗中較早使用天平的有英國化學家布萊克,他生活和工作於18世紀,那個時候,正是化學中不斷發現氣體、並開始建立理論的時期。布萊克在化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而且是第一個應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氣體的人。1755年,他寫了一篇論文,內容是對石灰石等鹼性物質的實驗研究。論文中提到,他發現將石灰石煅燒會產生氣體。於是,他在煅燒前稱量了石灰石的重量,煅燒後再次稱量重量,結果發現,石灰石經過煅燒重量減少了44%,他認為這個重量正是從中釋放出的氣體的重量。在此基礎上,他又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如,他將石灰石與酸作用,發現也有氣體產生,用石灰水吸收這種氣體,並進行了定量研究,他發現這種氣體的重量與煅燒石灰石產生的氣體的重量相等,由此他認識到,石灰石中固定著一種氣體,他稱之為「固定空氣」(即現在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從布萊克的實驗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他進行了定量研究,定量研究需要稱量,而稱量離不開天平。歷史資料表明,布萊克確實使用了天平,他用過的天平至今仍保存在愛丁堡皇家博物館中,下圖即是布萊克用過的天平。
用繩子掛著稱盤,橫梁又掛在另一個稱鉤上。布萊克正是用這個天平進行化學實驗研究,而且做出了發現的,這個天平的使用,不僅在化學實驗中建立了定量方法,而且對天平的進一步發展、改良,也是重要的。
布萊克之後,英國化學家亨利·卡文迪許也進行過精密的定量實驗,據說還曾設計製造過天平,由於卡文迪許本人的生平資料不詳,現在很難確切知道他是何時和如何設計、製造天平的。後來,卡文迪許用過的天平曾在皇家科學院展覽。這架天平放在櫃內,天平的式樣從外面看不太清楚,見下圖:
我們知道,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是一位非常重視定量研究的人,他經常使用天平,而且注意稱量的精確性。正是在精確的定量研究中,拉瓦錫確定了氧氣的存在,並且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燃燒理論。應用定量方法研究化學變化,必須假定化學變化前後物質質量守恆,由此拉瓦錫確立了質量守恆定律。拉瓦錫的研究工作得到天平的幫助,可是拉瓦錫本人卻很少設計和製造儀器,也沒有設計和製造過天平,不過,18世紀的法國,天平比較普及,有許多小店鋪就出售天平,拉瓦錫可能得益於這種良好的條件。我們在下圖看到的是18世紀的法國天平的式樣,或許是當時天平中的一種式樣。
18世紀末英國也已經製造出了一種天平,橫梁中央嵌上一個鋼質的刀口。把它放在瑪瑙盤中,大大提高了精密度和靈敏度。當時出現了一些天平設計家和製造家,不過,據說天平的價格比較貴,而且要先預定,不像法國,天平雖不那麼精密,但比較容易買到。下圖展示的是一個費德勒的人為皇家學會製造的一架天平,曾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
在英國,使用天平的不限於化學家和科學家,普通醫葯商店也常用天平,化學原子論的提出者道爾頓,在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天平,由於道爾頓在化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在英國科學界的影響,使他成了著名人物,成了著名化學家,他使用過的天平據說也成了不凡之物,後來為英國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會所有,並為該會收藏。道爾頓曾經是這個學會的會員。
19世紀20年代,倫敦有一位儀器設計家叫羅賓遜,他開始設計和製造分析天平,不僅英國,就連美國在一個時期里都使用這種天平。羅賓遜用空心材料做橫梁,把梁做成三角形,豎梁中部有指針。
有刻度橫梁和游碼的天平,大約也是在19世紀誕生的(前面介紹托盤天平時,在圖中橫樑上標有刻度和游碼),究竟誰是這種天平的發明人有不同說法,也存在爭議。可是1851年在倫敦召開了一次國際博覽會,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的一些主要天平製造商都參加了,經博覽會審查團審議,最後把最高獎獎給了奧耶領,以表彰他在有刻度橫梁和滑動裝置(即游碼)天平的製造上所做的貢獻,由此看來,奧耶領的發明權得到了國際上的確認。
在很長時期里,天平製造業中流行一種理論,認為天平的橫梁越長天平越靈敏。但是有一個叫波爾·邦格的人卻不受這種理論的限制,1866年,他設計、製造了一架短橫梁分析天平。後來,在平天設計理論方面,他也有建樹。下圖所示的就是1866年邦格製造的最早的一台短梁天平。
天平的改進,除了橫梁、接觸點、游碼、刻度等方面以外,還表現在其它方面,例如,19世紀前半期,已經出現了旋鈕天平。旋鈕天平有什麼優點呢?原來,早期的天平,橫梁架在豎直的柱上,用時和不用時都是一樣的。後來分析天平出現了,分析天平的刀口用瑪瑙製成,為了減少刀口的損傷,不用平天時,將天平橫梁架在一個架子上,讓刀口不再受力,用時再將刀口架在支撐碗上。這些都是通過旋紐裝置控制的。現代分析天平都有旋紐裝置。下圖是1833年製造的一台旋紐天平。
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天平的設計和製造不斷取得長足的進展。正是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經過技術的積累和提高,才有了今天的各式各樣的現代天平。如今,在化學實驗室中,常用的天平有:托盤天平,正如前面講過的,用於精確度要求不高或測定物料的大致質量,可稱量100克、200克、500克乃至1000克;分析天平(常量分析天平、微量分析天平和半微量分析天平);電光天平,設有空氣阻尼裝置或電磁阻尼裝置,使天平既具有高靈敏度又能迅速阻止橫梁的搖動,電光天平從外觀上看不見砝碼,能看到放置要測物的稱盤,砝碼的加減用旋轉刻度盤操作,稱量的數值可通過投影刻度標尺直接讀出。

㈢ 最原始的天平稱是誰發明的

秤的歷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還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種懸掛式的雙盤秤來稱麥子。這種秤有兩個秤盤,分別懸掛在秤梁的兩端。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

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游牧部傳入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在許多拉丁語作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種秤的記載。羅馬秤兩臂不等,稱物端的秤臂較短,且長度固定不變。在稱量重物時,移動秤桿另一端的秤錘(這樣就改變了該端秤臂的長度),直到秤桿達到水平狀態時為止。使用這種秤可以稱量比秤錘重得多的物體。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桿,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桿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直到現在,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㈣ 天平是誰發明的

17世紀中葉,法國數學家洛貝爾巴爾發明了擺動托盤天平,托盤天平的發明被認為是對古老的吊式天平的重大改進,至今,托盤天平仍在被廣泛使用。

㈤ 秤是誰發明的

秤的發明者: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回苦身戮力,卒以滅答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發明於2000多年前

㈥ 秤的發明者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
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㈦ 是誰發明天平稱

最早的秤要數古埃及人發明的天平了,這已是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這架古老的天平是用石灰岩製成的,橫梁的長度為8.5厘米,支點兩邊的長度相等,砝碼也是用石灰岩製成的,大大小小共有7種。 到了公元前1350年前後,埃及出現了木製天平,橫梁長度達30厘米,砝碼則是用青銅製成的小動物和鳥形。而在古巴比倫,則將砝碼做成獅子和睡覺的鴨子形狀。當時,使用這種天平的大多是金銀匠和珠寶商人,主要用於稱量砂金、葯品和寶石之類的東西。 據說,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人也發明了天平,這種奇怪的天平支點兩邊的長度不一樣,事實上這已經成了桿秤了。羅馬人將重砣的形狀製成石榴的樣子,非常有趣。 到了中世紀,阿拉伯人也開始使用天平,這些阿拉伯的不法商人看來已掌握了天平的奧秘,他們把橫梁挖空,然後再灌入少量的水銀,這樣的天平在稱東西時可輕可重,騙取顧客的錢財。

閱讀全文

與天平秤的發明者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