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景泰藍工藝畫的創始人
——比較詳細的景泰藍介紹
景泰藍,學名「掏絲琺琅」,是將不同色彩的琺琅依附在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溢彩的工藝美術品。
景泰藍最早傳自西方,卻由中國匠師不斷完善,終於在使中國的景泰藍成為世界上掏絲琺琅審核的標准。以下是關於景泰藍的一些小常識:
一、 由國外傳入
大約在中國的元朝時,掏絲琺琅就由傳教士自中亞傳入。
由於,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鑄銅等冶金技術及玻璃、琉璃的製作知識,且懂得控制鍛燒的溫度,具有發展景泰藍的良好條件。
二、名稱的來源與歷史傳說
景泰藍傳如中國之後,幾經中華能工巧匠的改進,從元朝之後,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最初的景泰藍多為仿古青銅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工藝家們找到了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端莊富麗,沉著大方,這就是今天的「景泰藍」;清代乾隆年間採用延伸性更好的純銅作原料,使景泰藍工藝達到頂峰。
傳說,景泰為宣德皇帝的兒子,因為宣德很重視銅器的鑄造,景泰在幼年時,便耳濡目染,但是,在鑄造方面,宣德年間的工藝已經達到了極端,已經無力再發展下去,只好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於是,就有了景泰藍的創制。
因為,事先就對這種顏色謀圖已久,所以,愛之深,也就用之多。所有的御用陳設,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繁多,不可量計。
景泰藍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卻循規蹈矩,難有突破,很難和前兩朝媲美。
三、景泰藍的識別
明代:
大體上來說,明代的景泰藍的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型略顯厚重,一般為仿古造型。凡是明代的製品,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大綠色更是比別色更為透亮。
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鈾多為天然礦物質,色彩深沉而逼真,紅象寶石紅,綠象松石綠。此時的絲扭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鈾上多有砂眼。
清代:
清代的工藝,比明代的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鈾也比明代要鮮艷,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鍍金部分的金水較薄。
民國:
民國時期的整體工藝明顯不如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粗,這時候,只有「老天利」、「德興成」的景泰藍,工藝好,製作細。造型多為仿古銅器,或者仿造乾隆年間。都已經是刻款了。
偽品: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製品,主要仿造清朝乾隆年以後的器物。景泰藍主要用琺琅為原料,而偽造者為了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
主要偽造的方法有:先製成銅胎,然後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然後將普通的顏料研碎後,填入爍燒,燒成後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菱磨掉。
② 景泰藍的發明人
明景泰皇帝
③ 景泰藍名字的由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名稱多解釋為在景泰年間,由於景泰皇帝酷愛景泰藍,而且其製造工藝日趨成熟,漸漸達到了一個時期的巔峰,因此誕生了很多的景泰藍精品,並且形成了具有中國工藝特色的琺琅藝術,因此景泰年間的琺琅非常的出名,這也是景泰藍這個名稱由來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景泰年間琺琅的品種也日漸豐富,除了盒、盆、碗、花瓶等日用品以外,還有花觚、鼎、尊等大的擺件;裝飾圖案更是多姿多彩的人物、花鳥、動物、果實、風景等。
景泰藍(景泰藍全面介紹)是一種集美術,金屬,石料創作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誕生於我國元末明初,是西亞琺琅藝術「佛朗嵌」傳入我國後,與我國青銅、玻璃、釉料、陶瓷、掐焊絲鑲嵌、金銀器等多門技藝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在我國歷代聰明智慧的工匠手中培養出來的新的藝術驕子—高級金屬手工藝品,而景泰藍名字的由來卻並不是在元末明初就定下來的。
景泰藍本名又叫銅胎掐絲琺琅,學名叫做金屬胎起線琺琅製品,傳入中國之初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格古要論~窯器論》。明末清初的文獻中有「景泰御前琺琅」的稱謂《天府廣記》。清康熙十年(1680年),清宮造辦處設立「琺琅作」。雍正乾隆時期,《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內,稱金屬胎起絲琺琅為「銅胎掐絲琺琅」。清宮物品入庫時栓系的黃色簽條上,亦稱做「銅胎掐絲琺琅」。由此可見,銅胎掐絲琺琅這一稱謂在清代已普遍流行。這個名稱概括地反映了該項工藝的基本特徵,比較科學,故為學術界所接受。
銅胎掐絲琺琅還有個叫得很響的名字--「景泰藍」。景泰藍這個名字並不是元朝或是明朝出現的,雖然他以景泰做名,其實景泰藍這個名字卻是在清朝雍正時期才第一次被使用的: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初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多寶格內著作仿古樣款掐絲琺琅一件、寶瓶一件、罐—件,俱要大明景泰陽紋款,先畫樣呈覽,欽此。」這一記載把仿景泰時期的琺琅製品,稱作「景泰藍琺琅」,這是目前所見「景泰藍」稱謂的最早記錄。
④ 「景泰藍」得名於( )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工藝品,得名於明朝景泰藍年間,且以藍釉為其特點。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木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綉墩、枕頭、鼻煙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木的提高與設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北京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五大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⑤ 景泰藍的歷史
景泰藍歷經五個發展時期,即啟蒙時期(唐至元),誕生與發展時期(元末明初),初盛時期(明),中盛時期(清),強盛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勤勞智慧的工匠藝人,工藝師用他們的雙手創造著燦爛的景泰藍文化。他們先是鑄造,繼而發展為用簡單的工具錘擊紫銅製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鋼鏟填充各色釉料,用爐火將釉燒結在焊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轉動並手持沙石木炭磨光。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家享用,他是權利的象徵、地位的代表,在昔日的皇家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行宮里,遊人還可以看到那時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現今民間也流傳著一些元、明、清朝代時的景泰藍珍品。
一件古代景泰藍和今天生產的景泰藍產品相比,用現在的質量標准來看,差別較為明顯,當今的製品在絲工、藍工、磨工以及外觀、潤色,配件,砂眼以及做工的精細程度都比古代有明顯的改善。今天的景泰藍仍是手工操作,上下大小工序達百餘道。
總體看,明代胎體鑄胎顯厚重,造型以仿古(其它工藝造型)為主。所用釉料均為天然礦物質料,並從西亞進口「藍中透紫」的鈷藍釉料與國產的「藍中透綠」鈷藍釉料並用,色彩深沉、逼真而新奇。此時的絲比較粗,鎏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尤其是絲的附近。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比明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胎略薄,掐絲較細,釉料也比明代鮮艷,並且品種增加許多。砂眼明顯減少。花紋圖案繁復多樣,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期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1904年,老天利生產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後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榮獲一等獎),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紛紛前往爭購,出現一派繁榮景象。
現代景泰藍工藝今非昔比,造型多樣,品種繁多,工藝精堪,加之工藝大師們的親力親為,竭力創新,主要表現在①在歷史的基礎上塑造新奇器形。②設計前所未有的題材內容和色彩。③挖掘傳統文化,以現代人的人文思維和審美意趣重新打造、再現,產生「質」的飛躍。④廣泛與姊妹藝術融合,發揮景泰藍最大的潛質。⑤充分利用珍貴的材料,結合其工藝特點,以提高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⑥工藝的精湛,是工藝品最值得收藏的一面,利用高技能、高水準,將工藝做到極善盡美。
如果有幫到您 請給予好評 謝謝拉#^_^#祝您愉快
⑥ 景泰藍有多少年歷史了
2000多年。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瓷器工藝品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瓷器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用這種技術製作的瓷器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⑦ 景泰藍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一說景泰藍在元朝時期由阿拉伯國家傳入。
一說景泰藍工藝在我國歷史悠久嗎,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劍柄上就鑲嵌有琺琅釉料。
⑧ 被譽為中國景泰藍之父的是哪位大師
被譽為中國景泰藍之父的是丁明鴻。
丁明鴻,生於1962年,北京市人,畢業於北京設計藝術學院。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景泰藍工藝品設計師之一。丁明鴻大師聲名遠播海內外,是新中國第一批定向培養的景泰藍專業設計人才之一,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嘉林以及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大師等親授下專心研究景泰藍工藝技術和設計開發,深得大師真傳。從業33年來復活多種失傳百年的景泰藍絕技,秉承「跟隨時代、貼近生活、表達情感」的設計理念。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大師,丁明鴻多件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被評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善於把景泰藍的掐絲工藝和工筆畫的線描技藝有效結合起來,作品能以形寫神並富有生命力。特別是在色彩運用上,他力求作品的整體色調和美感,被譽為「中國景泰藍色彩之父」。
⑨ 景泰藍和景泰藍的歷史和現狀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採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和現狀: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中國元代後期已出現掐絲製品,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乾隆時期是清代掐絲琺琅的鼎盛時期。清朝晚期,琺琅(景泰藍)製品雖一度呈現出較為繁榮之景象,但這種形勢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又進入了不景氣的困境之中。 1911~1933年,景泰藍行業基本上處於徘徊發展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的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20世紀90年代末期,掐絲工序實用工人自行研製的制地兒機器和鰾絲機,一些平時用量較大且規格化的絲工也部分實現了半機器化,2003年開始,北京市琺琅廠通過技術改造用上了即環保、又節省能源的天然氣進行燒焊活。解決了歷史上「十藍九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直至近代,景泰藍真正走進了市場,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品,泰和坊景泰藍中國景泰藍行業私人定製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