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象形文字是誰創造的
象形是一種基本造字方法。
許慎在他著名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對象形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即是說屈曲,極言重視物體的形狀,比著葫蘆畫瓢的意思。這種方法應該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自己思想的方法了,世界上其它一些古代文明中也存在象形文字的發展階段,比如美洲的瑪雅人、非洲的古埃及人等。我國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有一部分構字相近,比如說眼睛、太陽、水,這是因為它們的造字方法都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
人類思維的發展有其共同性,比如碗的造型,世界各地的碗的形狀大致相同,並不是在某一個地區發明後,逐漸向世界其它地區傳播的。
中國的一些象形文字與古埃及象形文字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並不表明是文化相互傳播的結果。而在經歷了象形文字這樣一個基礎階段以後,兩種文字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於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紀。它們是直接描摹物體形象的文字元號,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侶。這種文字通常被刻在神廟的牆上和宗教紀念物上,因而古希臘人稱之為「聖書」。
埃及人自己則認為他們的象形文字是月亮神的發明創造。中王國時期開始以蘆葦筆為書寫工具,在紙莎草紙上書寫,所以象形文字中演變出一種簡化的速寫形式,稱為僧侶體。
公元前7世紀左右,僧侶體又演變出一種書寫速度更快的草書體文字,通常用於日常公文的寫作,因而稱之為世俗體。這三種書體雖然日趨簡化,但其內部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 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發展,逐漸具有了表意功能,比如太陽可以表示「天」,或者「光明」;荊棘則可以表示「銳利」的意思。
更進一步的發展,有些象形文字具有了抽象的表音功能,這樣就出現了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的「聖書」,其意符和聲符都來源於象形的圖形。埃及人創造出了24個表音符號,這是目前所知人類歷史上最早創造的標聲符號,但還不是真正的字母文字。後來的腓尼基人在埃及24個表音符號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
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的22個字母(全是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母音字母,形成了希臘字母文字,現在歐洲各國的字母文字都是從希臘字母文字發展而來的,由此可以看出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地位。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失傳,直到1799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其部下在羅塞塔要塞挖掘戰壕時發現了一塊有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三種文字對照的紀念碑,以這塊石碑為線索,吸收了許多學者長期研究的成果,到1822年,法國的商博良博士終於對三種字體釋讀成功,從而標志著埃及學的誕生。
與古埃及語言相關的埃及文字,最早的是象形文字,後來從象形文字演變出來幾種不同的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繪畫形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就是圖畫,是一種想像描寫的象徵,被古埃及用來記載某些事物或事件.象形文字是由繪畫文字演變出來的最古老的文字形式,它通常是由描繪具體的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各種符號組成,既可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也可以作為想像描寫的象徵性的符號來閱讀.象形文字通常使用的符號大約有七百個(到了羅馬時代增加到五千個),象形文字作為雕刻的碑文或銘文,大約流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最後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四世紀菲萊(Philae)島上的銘文.
由於形體復雜,書寫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經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侶們,逐漸將其簡化,並採用速寫與圓筆的形式,創造了一種較早的草書體,或者說類似於行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僧侶體了,僧侶體最早出現於第五王朝,那時僧侶體與象形文字尚難區別,到了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僧侶體文字通常寫在紙草上,一般用來抄寫文學作品和商業文書等,大約到了第廿一王朝前後,僧侶體才開始把宗教文獻寫在紙草上.
大約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廿五王朝時代,從新王國後期的商業文書的僧侶體文字,演變出一種更為快速的書寫形式的文字,也可說是真正的草書,這就是世俗體文字,最初是政府官員們用來書寫契約,公文和法律文書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羅馬統治時期,不僅商業上,甚至平民日常生活中,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也都用世俗體來書寫,甚至在石碑上也偶而見到這種書體了.
古埃及文字最後的是科普特文,從332B.C開始,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埃及語逐漸發生變化,由於基督教漸漸傅播,科普特文的興起,逐漸替代了古埃及的文字,科普特文字是由24個希臘字母加七個補充字母構成的,成為民間通用的語言文字.到了公元 641年以後,阿拉伯文字變成了唯一通用的文字了.
❷ 象形文字發明者是誰
沒有具體記載是誰發明了,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
(2)後來誰發明了象形文字擴展閱讀:
象形文字的分類:甲骨文、 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瑪雅文字起源、東巴文、水書、納西文等。
1、甲骨文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2、楔形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雛形產生,多為圖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統成熟,字形簡化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
❸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3)後來誰發明了象形文字擴展閱讀: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
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裝素裹。
忽然,林中竄出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
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茅塞頓開。
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
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裡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
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❹ 古代的誰發明了漢字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4)後來誰發明了象形文字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倉頡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
2、受洛書,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頡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隨著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著神秘圖案,獻給倉頡。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後為《周易》來源。
❺ 誰發明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抄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原始的字體,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譯。後來隨著羅塞塔石碑的出土,今天的我們才得以辯認這種文字。中國所採用的漢字是現存世上為數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❻ 是誰發明象形字的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回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答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❼ 象形文字是誰發明的
這個不能說是具體誰發明的。只能說某個區域的一群人類經過積年累月的發展慢慢演化出來的
麻煩採納,謝謝!
❽ 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的發明者是
〖A〗古埃及人
❾ 中國象形文字是誰發明的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前二千多年現代人用神話傳說來理解,從黃帝到夏、商是我們現代人所「不清楚」的,所謂的「不清楚」同時意味著我們通過傳說故事知曉,卻不相信。距今約2800年前,中國在西周以後,我們的祖先才開始用文字記載史事,史學家稱為「信史時代」,從此以後,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被詳細紀錄下來,雖然在西周以前,商、夏以至黃帝時代的二千多年,是現代人所說的傳說時代,屬於有史無載的時期,但是在同時代的其它文明古國,或者無記載,或已湮沒的情況下,唯一連貫迄今也只有中華文化,這已足夠讓中華文化成為世界人類文明的最偉大資產,這一切都要感謝文字的出現,感謝倉頡和與倉頡一樣的智慧先人)據說,倉頡乃今白水縣北塬鄉楊武村人, 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官。那時人類處於是結繩記事時代,由於需要記的事太多了,作為史官的倉頡就記不過來了,黃帝給的任務也無法完成,無奈之際,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根據飛鳥、山川、河流等等,首創了「鳥跡書」象形文字的雛形,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上天震驚,喜為人間降了一場穀子雨,以此厚獎倉頡之功,這便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穀雨的來歷,由此衍生出千百年來穀雨節祭祀倉頡的民俗。110歲時,倉頡去世,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在白水和黃陵之間隔著一架山,山那邊葬著黃帝,山這邊埋著倉頡。倉頡廟是全國惟一的一座集古墓、古廟和古柏為一體的倉頡紀念地。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了一定規模。因此,有文字可考的廟史至今有1800多年。今天的倉頡廟,坐北朝南;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廟內建築高大宏偉,莊重古樸。主體建築包括照壁、三門、獻殿、報廳、正殿、後殿、墓園等。附屬建築包括東西廂房、鍾樓和鼓樓,左右耳房、東西戲房戲樓等。值得一提的是,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採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廟內殿閣參差,蒼松翠柏,蔭天蔽日,殿柱上的石刻和石碑,殿堂里的壁畫,都滲透著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內涵,給人以古老悠遠的幽思遐想。 倉頡廟被國家文物局定為與黃陵古柏群、山東曲阜孔府古柏群並列的中國三大古柏群,而樹齡之長、樹干之粗,又為其首。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但現在還保存有16通碑石。其中尤以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立的《倉頡鳥跡書碑》等最為珍貴。碑面摩有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上刻28字,字形似圖若畫,很難辨認,有今人認為文字是記載黃帝在黃河流域成為天子的具體經歷,以及率領先民發展生產、安居樂業的光輝業績。1992年,倉頡廟被確定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全國眾多倉頡遺跡中惟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等對倉頡作書造字均有記載。這些都說明倉頡確有其人。倉頡造字,這是劃時代的創舉。魯迅先生曾對倉頡造字這一史實,作過精闢的論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獨創,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終於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後世譽之為「文字初祖」,中國古代「四大創造之一」,實乃當之無愧。中國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目前還在使用著的文字,它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載體,展現了華夏五千年輝煌的歷史。人們把文字的發明創造看作是人類文明史上漫漫長夜裡的一盞明燈,把發明文字的倉頡尊奉為倉聖人。因為有了文字,才使人類結束了結繩記事和刻劃符號記事的方法;有了文字,才有了書冊,人們得以積累知識,豐富經驗,從而使人類脫離了過去的洪荒蒙昧。盡管倉頡當時創造的文字只是最原始的胎形字,但其開啟人類文明,肇啟後來者的功德不可磨滅,倉頡是黃帝時代最傑出的發明家,是中華民族共同供奉的字祖,倉頡造字遺跡、倉碩墓、倉聖廟、古柏、石碑等,是倉頡及其那個時代留締中華民族最珍貴的遺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它們、研究它們、開發它們。「史官青冢望橋陵,古柏遙映先祖情。黃帝創業垂千古,倉頡造字鬼神驚。結繩記事遠古事,臨魚摩鳥象字生。辟開荒昧驚天地,中華文明著先聲。」相信,在全球漢文化影響不斷升溫的今天,每一個華夏兒女乃至外國友人提到陝西西安,不僅知道這里有黃帝陵、有兵馬俑,更有漢字字聖倉頡可拜謁。
❿ 是誰發明的象形字
是古埃及人
中國傳說中是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