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發明了萬維網
您好,發明者叫蒂姆·伯納斯·李,是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英王功績勛章(OM)獲得者1994年10月在擁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稱號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希望能幫到您!!。
B. 萬維網的創始人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爵士(1955年6月8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是萬維網的發明者,不列顛帝國勛章佩戴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與羅勃·卡力奧一起他是監視萬維網發展的萬維網聯盟的主席。
C. 萬維網=互聯網=英特爾網誰發明
前美國副總統戈爾,被業界稱為「網際網路之父」。 網際網路的原理也是有了將近30年的歷史,最早是美國的兩個網,一個是科技教育網,一個是國防網。後來,因為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也搞軍轉民,就將這個技術應用到民用上去,產生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技術本身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網際網路的大量使用比蜂窩移動通信更短,只有五六年的歷史。 1994年,在阿根廷召開首次世界電信發展會議,當時國際電聯請美國副總統戈爾去做主題演講,戈爾講,1993年美國已經提了NII,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現在提出GII,就是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當時他舉的內容就是網際網路,這是美國人第一次向全世界推薦網際網路,作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網際網路到現在發展也是非常之快,一共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最早,網際網路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美國人,現在別的國家發展也很快,現在美國大概佔了1/3左右。全世界已經有了5億的用戶。除此之外,還有雷達、導航、定位、各種感測器等技術也發展很快,當然這里邊大量是軍用的。現在最新的一些戰斗機、導彈大量應用這些技術。
D. 萬維網什麼時候建立
萬維網於1989年起源於歐洲的一個國際核能研究院中,一個科學家發現:隨著研究發展,研究院里文件不斷更新,人員流動很大,很難找到相關的最新的資料。他借用了50年代出現的「超文本」的概念,提出了一個建議:伺服器維護一個目錄,目錄的聯結指向每個人的文件;每個人維護自己的文件,保證別人訪問的時候總是最新的文檔。這個提議文檔現在依然可以在國際萬維網組織W3C的網站上找到。(http://www.w3.org/History/1989/proposal.html) 超文本與計算機網路結合在一起,新世界向我們打開了大門。
E. 萬維網發明多長時間了
當地時間4月4日,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Tim Berners-Lee剛剛獲得了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頒發的圖靈獎(A.M. Turing Award),該獎項是全球范圍內計算機科學領域最負盛名的大獎,通常被稱為「諾貝爾計算機獎」。該獎項的100萬美元獎金由Google提供的。
在當天發布的公告中,美國計算機協會贊譽Tim Berners-Lee發明了萬維網、第一個網路瀏覽器、以及允許網路擴展的基本協議和演算法,而2017年也正恰恰是圖靈獎五十周年。
1989年,同時在 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任職期間,麻省理工學院調查員Tim Berners-Lee提出了萬維網的初步構想。1990年,他設計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990年12月25日,他成功利用互聯網實現了HTTP客戶端與伺服器的第一次通訊。
眾所周知,萬維網是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其發明讓全世界的人們得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史無前例的溝通和交流,也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激動人心,而去中心化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需要知會任何人,就可以購買一台計算機、裝上一些軟體、插上網線,然後我就是網路的一部分了,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聲音。人們認為,當這些見解和聲音匯聚在一起時,會形成另外一些激動人心的東西。比如我自己就認為,維基網路、眾籌等都是很好的實踐。
F. 萬維網是誰,那一年發明的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納斯•李在alt.hypertext新聞組上貼了萬維網項目簡介的文章。這一天也標志著網際網路上萬維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G. 萬維網的創始人是否在世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爵士(1955年6月8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是萬維網的發明者,不列顛帝國勛章佩戴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與羅勃·卡力奧一起他是監視萬維網發展的萬維網聯盟的主席。
現在也就57歲。
H. 萬維網的誕生地 越詳細越好啊
到了1972年,ARPANET上已經互聯了近20個結點。但是,應用還非常之少。人們發明了一種叫作FTP的通信協議,可以用它來把一個文件從一台電腦送到遠處的另一台電腦。另一個叫作TELNET的協議則允許人們通過ARPANET從一台電腦登錄到另一台遠程電腦,使用它的資源。還有一種協議叫作「電子公告牌」(BBS),它允許人們把自己的文章「張貼」到網上。電子公告牌常常分成很多不同題目的「版面」(又叫討論區),技術人員可以用這種方式快捷地與全球的同行交流意見、討論技術問題。 FTP的程序是一位叫雷·湯姆林生(Ray Tomlinson)的BBN工程師開發出來的。他在快完成FTP的編程工作時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用FTP來自動地傳送網路電子郵件呢?
雷·湯姆林生(Ray Tomlinson) 當時的電腦中,每個用戶都有一個電子郵箱。同一台電腦里的用戶可以相互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但是兩台電腦之間就不行了。既然現在兩台電腦之間可以相互傳遞文件了,而在計算機的內部表示中,電子郵箱和文件差別很小,用傳遞文件的方式來實現遠程電子郵件傳送就是很自然的事。 湯姆林生採取了電腦高手們常用的做法:當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思想時,先干起來實現它,從實干中發現問題,找出改進的路子,發明核心技術。結果湯姆林生運氣很好;他只花了三個星期就寫出了發送電子郵件和接收電子郵件的兩個程序。隨後不久,曾經是ARPANET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的拉里·羅伯茲編寫了第一個電子郵件管理軟體,使得郵件的列舉、轉遞、發送和回答更為方便。 電子郵件的應用迅速蔓延開來。到了1973年,ARPANET上的四分之三的通信是電子郵件。1976年,英國女皇為慶祝登基25周年發送了電子郵件。 今天,電子郵件仍是網際網路的主要應用之一。它的普及提示了網際網路的一個重要規律:能改善人與人之間通信的技術(而不只是人與機器,或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就會得到普及。電子郵件與電話或者普通郵件相比有很多優點,是一種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模式,於是它得到了普及。 到了2000年,我們接收或發送每一個電子郵件,都還看得到湯姆林生的發明,那就是字元@(這個字元念作「花a」或者「at」,是「在某地」的意思)。湯姆林生用它來標識電子郵件地址。比如作者的地址是[email protected],其中「zxu」是作者姓名,@這個字元說作者「在」ict.ac.cn(即中科院計算所)這個地方。 但是,網際網路和它的前身ARPANET都不是設計來收發電子郵件的,而是資源共享。難道除了FTP、TELNET、BBS和電子郵件以外就沒有更有趣的應用了嗎?歷史證明,這樣的應用是有的,但它還要再等幾年,到1980年才會被第一次發明,然後還要再過十年才會被再次發明,隨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這個發明就是萬維網。
I. 萬維網是發明的
你到底在問什麼啊?
萬維網是發明的啊,但是他沒有專利權,是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