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早發現水稻的人是誰
發現人已無法考究。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
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裡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
(1)稻穀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
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的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貳』 世界水稻起源於哪裡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發展,是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分不開的。
前面說過,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南方比較落後。《禹貢》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漢書·景十三王傳》說:長沙是低濕的窮地方。從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來看,華北大平原及關中是當時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積大約只佔全國的2%,而人口倒有755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一共設了108個縣;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積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萬多人,18個縣。
這就極其明顯地反映出當時長江以南的經濟情況,遠不及黃河流域。那時各地區人口的多少,是和當地的糧食產量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盡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總產量遠不及北方主要作物穀子的總產量多。
(2)稻穀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全球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中國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叄』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3)稻穀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肆』 稻穀是誰發明啊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伍』 水稻創始人是誰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陸』 水稻是誰發明的
稻的栽培歷抄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襲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6)稻穀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未來水稻,是每個育種科學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國際上很多專家都在通過研究未來氣候變化、人類對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來預測未來水稻需具有或應改良的優良性狀。未來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個具體的新水稻類型,或獨立概念。
作為超級稻二、三、四期百畝片攻關成功品種的培育者,鄧啟雲是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和形態改良,通過常規方法育種的傑出代表之一。在他看來,「未來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種技術,是先進技術。
『柒』 水稻是誰發明的
袁隆平袁老啊,吃了那麼久的飯了
『捌』 水稻誰發明的
水稻是歷史上人們根據野生的水稻植物馴化,培育而來,現代的雜交水稻由袁隆平發明。
『玖』 那個發明家發明了稻穀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http://zonghe.lsznk.com/sjwk/nml/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拾』 稻穀的來歷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產技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今天我們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為一種傳統的主食,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之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語言,烹飪和風俗的發展。
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後,農業成為生產的主要形態,稻米在後來的數千年中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聖食物。
(10)稻穀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類型品種,水稻種植范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
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變過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將早稻種子和晚稻種子混播,先割早稻後收晚稻;實行移栽,先插早稻後插晚稻。
發展成一年兩收的雙季間作稻。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
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紀時已實行冬季種植苕草,後發展為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綠肥作物。
沿海棉區從明代起提倡稻、棉輪作,對水稻、棉花的增產和減輕病蟲害都有作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國稻區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