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創新環境包括什麼
創新環境是指能夠激發人們去進行創造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的組織結構、思想氣氛、激勵方式,如善用創造性的人才、適於和鼓勵人才流動的機制、尊重創造性人才生活習慣和個性特點以及精神和物質激勵等。
② 如何營造創新環境,提升創新能力
1、利用各種方法,例如組合法、類比法、聯想法等,因為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經過學習和訓練會使創造力獲得迅速提高,創造潛能得到有效開發。這對於我們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創新水平、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極為有益。
2、要注意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是我們創新工作的基礎,通過借鑒前人的工作,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
3、注意發現和總結前人失敗的創新經驗,通過前人失敗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問題,還可以通過改變方法和途徑,成功的解決一些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
4、要學會借鑒和組合,借用別人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創新,予以完美結合,充分利用並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5、遇到問題要注意從多方面考慮,而且要持之以恆,更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創新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單純的為創新而創新,出現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只有從多方面考慮和解決問題,才能出現解決問題的靈感,才能創新。
③ 論述如何創造創新環境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一要形成多渠道投資體系,在逐步激活民間投資的基礎上,大力促進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模式向以政府投入引導、民間投入為主、多元投入並存的模式轉變,充分發揮不同投資主體的作用,積極推動企業與商業銀行、民間資本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二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擴大風險投資的規模,鼓勵大中型工商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個人提供風險資本,建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基金;同時,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機構在杭州設立辦事處或聯合創辦風險投資基金、股份公司,以及國際先進的風險資本管理經驗和模式帶動杭州風險投資業的健康發展;三要推動科技型企業股份制改造,轉變經營機制,創造上市條件,促使更多的科技型企業進入主板市場或二板市場,幫助原有上市公司創新產品、創新技術,以更有利的創新資產取得增發、配股等再融資能力;四要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促進商業銀行對有條件的高科技企業直接投資或授信投資,解決中小科技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五要充分利用信託投資、租賃投資、擔保投資的作用,擴大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
培育創新型文化
文化環境是一座城市發展選擇的土壤和基石。我們必須按照「學習型城市」的要求,全面培育城市的創新文化,鼓勵創新、激勵進取、認同求異、寬容失敗。
④ 創新需要怎樣的好環境
創新需要好環境,特別是這樣幾種環境——
1、擁有「美麗的心靈」、寧靜致遠的環境。
「美麗心靈」是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文化,它可以允許患了精神病的教授留住校內20餘年,最終獲諾貝爾獎;可以放手讓教授安心做學問,從校領導到系領導8年不問他在做什麼,最終獲菲爾茲特別獎。而40年前,不論外部環境多麼不利,中國科學院還是給陳景潤創造了一個寧靜的環境,使他可以安心地在小屋內搞他的數學,產生了聞名全球的成果。
在這樣的環境里,沒人會問「你的研究對經濟有什麼用」,也沒人計算你發表了多少SCI文章。
2、能給青年人創造機會的環境。
《李政道文選》(科學與人文)正文第一個標題是「珍視機遇,創造機遇」。文內開頭就說:「一個人的成功有各種因素,其中『機遇』也許是最重要的,但從本質上來說,也是最難駕馭的。」年輕人需要各種機遇,其中一個是遇到好的引路人。什麼叫「好」?還是聽聽李先生說的:「培養創新的科學人才,必須要有好的導師和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這是省不了的,不能用網路、程序代替的。人是人,還是需要學徒—老師這個關系,需要一年、兩年以上較長期精神上的培養。這樣培養的人才,可以一生獨立思考。」(李政道,《物理的挑戰》)李政道的導師費米就是這樣的老師,而改變李政道一生的葉企孫、吳大猷也是這樣的老師。我們還可舉出王淦昌、錢三強、盧鶴紱等等,他們都是這樣的老師。
3、敢於質疑、能夠激發思想碰撞的環境。
一些著名大學附近的咖啡館,住宿學院,丹麥玻爾研究所內的飯廳都是不同思想火種碰撞的地方。科學植根於討論。美國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第一顆氫彈試驗花了103個月,前蘇聯花了75個月,英國67個月,法國102個月(據說還是靠了英國的幫助),而中國只花了32個月!為什麼我國的速度如此之快?這是因為:「我們倡導學術民主。有專業特長的資深學者與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相互啟發,敢於爭論。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說出了一些自己也吃不準的想法,但被有深厚功底的學者抓住並加以綜合、升華,最終才突破了難題!」中國氫彈之父正是這樣脫穎而出。
再舉一例:錢學森與他的導師爭得面紅耳赤,把導師氣得關門而出;但第二天,他的導師、世界著名火箭專家,進了錢學森的辦公室就一鞠躬,說:「你是對的。」錢學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為大師的。
這些例子都體現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4、不拘一格選人才、行行出狀元的環境。
創新人才行行都有,360行,行行出狀元。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所以偉大,因為不僅出了一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而且出了沒有學位的英國工業革命先鋒瓦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復旦大學,不僅蘇步青院士有名,工人出身的蔡祖泉同樣聞名全國!如果我們的政策只優惠有博士學位的人,而不關照沒有學位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體系就不完整,創新型國家就難以實現。
創新環境還應包括誠信的環境、以艱苦奮斗為榮的環境等等,在此不一一細說。
但即使從上面例舉的四方面環境來看,中國的優秀文化都在裡面有所體現。如果在日益優化的大環境下,能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再充分吸取國外優秀的創新文化,在試點基礎上付之行動,政策、體制上給予保證,那我們離創新型國家就不遠了。
⑤ 如何為創新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據報道,中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已毋庸置疑,但是,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貫穿於創新鏈的各環節之中。
此外要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性,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橫向和縱向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引導人才向二、三線城市移動,保障中西部地區人才隊伍的穩定性,提供多層次、廣覆蓋、全方位的公共就業培訓和創新創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轉業軍人、青年農民等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
希望更多的企業可以積極參與創新!
⑥ 創新環境包括有哪些
創新環境是創新主體所處空間范圍內各種要素結合形成的關系總和,包括有利的政策體系、健全的體制機制、濃厚的文化氛圍等。
創新環境如何,對於能否聚集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潛能至關重要。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創新的重要保障。實踐表明,運用設置市場壁壘、產業壁壘等行政手段來集聚創新資源會導致缺乏競爭,反而會扼殺創新,而良好的財稅、產業政策設計等則能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和創新者集聚。
尤其是在民族產業創新初期,跨國公司往往憑借優勢市場地位限制創新者進入。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營造政策環境,利用市場化手段保護和支持本土企業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率。
(6)創造創新環境擴展閱讀:
完善的市場環境是創新的基礎支撐。市場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以滿足市場需求、開拓新市場進而獲取利潤為目的進行創新,這樣的創新活動更為及時有效。哪裡有市場需求,哪裡就需要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基礎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讓市場做創新的裁判員。
順暢的合作環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大多數創新不是單個組織自己搞出來的,創新越來越需要人才、研發、資源合作。
美國矽谷的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印度和中國。跨國公司通過建立跨國研發機構或國際技術聯盟,將創新活動擴展到全球。在創新資源全球化、創新人才國際化、創新組織網路化的新形勢下,支持創新必須營造順暢的合作環境。
⑦ 什麼是創新環境
我們人類有一種最簡單的能力,那就是模仿、學習,進而發現事物規律的能力。每種事物的規律,稱作這個事物獨有的模式。當一個人見過足夠多的東西,發現並掌握的事物的模式達到一定量級之後。各種模式在頭腦裡面碰撞,才有發現新的模式的能力,從這個模式再創造出新的事物。
這就是創新能力了。創新思想,那麼一定是見到很多很多的東西,大腦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念頭才行。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模式很少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習慣性的給出一個很具體的答案。這個具體的唯一的答案,所產生的模式是單一的。而真正可以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會給出不同的選擇,每種選擇都是一種模式。一個問題,以及通向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案。如果我們只給一種方案,那麼思維就會局限在這個條條框框中。如果我們給出不同的選擇,並且討論不同選擇所造成的結果,那麼思維就會發散,久而久之就有了發現不同模式的能力。
這樣,就有了創新的生長的土壤。 而這個土壤,就是創新的環境。
⑧ 作為一名管理者如何創造環境和條件,有效的組織系統內部的創新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創造創新環境
創造創新環境主要是指在公司內建立一種有利於創新者的寬松、自由的氛圍,有以下幾點:
1、不幹擾創新者。公司要允許創新者用自己的方法工作,而不要讓創新者經常停下來解釋他們的行動,並請示批准。
2、放鬆控制。公司要給員工一定的探索自由,來使用他們一部分時間,從事自選項目的工作,並撥出資金,讓他們用來進行新設想的探索。
3、允許冒險、失敗和錯誤。創新要想成功,不可能不冒險和不犯錯誤。成功地創新過程中,一般特總包含有若干個錯誤的可能。
4、長期的資金支持。創新優勢需要用足夠長的時間,甚至要幾十年。
5、避免內部沖突。由於新設想幾乎總是不受公司現有規模的約束,所以由嫉妒所引起的內部沖突會阻礙創新。
6、小組人員構成多元化。公司內成立由個只能部門有關人員組成的小組,可以解決創新中的許多基本問題。
7、制定明確的和切實可行的創新戰略。
8、獎勵創造力和創新。設立公司研究員,對富有成果的創新者以高新和相應的權利,使其可利用公司的人力、物力從事他們所希望的研究工作,設立公司內的諾貝爾獎等。
9、訓練創造力。訓練員工進行創新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使用這些方法。如橫向思考以及抓住和解釋各種創新奇思妙想。
10、簡歷有利於創新的企業文化。如微軟公司的管理方式是使管理者盡可能不影響軟體開發人員。公司總部就像是一個大學校園。員工即可忘我工作,同事也能玩得痛快。
⑨ 企業如何營造創新環境
有什麼樣的創新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創新成果。如果一個公司從上到下的氛圍都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那麼很可能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產品創意涌現;如果公司的文化是跟隨、模仿甚至抄襲,則很難有真正的創新產品面世。要激發突破性的新產品創意,企業首先要在企業內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1.領導者重視、鼓勵、帶頭創新
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是企業領導者的重要職責。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企業領導者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員工不但會看你如何說,更會留意你如何做。如果只是口頭上說重視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而不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的話,其效果還不如不說。
真正重視創新的領導者通常會有以下行動。
(1)帶頭參加公司組織的創新會議,並且自始至終參加。
(2)不在創新會議上批評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創意。
(3)帶頭走出辦公室,走向市場,每月有固定的幾天時間拜訪客戶。
(4)堅持基於對客戶需求的理解進行新產品設計和開發。
(5)認真傾聽客戶的反饋、投訴,並且真誠地對客戶表示感謝。
(6)為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
(7)寬容失敗,不懲罰失敗。
2.專人負責創意搜集、管理和反饋
對員工和外部創新者提交的新產品創意,要有專人負責搜集和管理。不要將新產品創意與合理化建議等混為一談。
3.對任何創意提交者均及時反饋
對任何人提交的創意,都應該在一周內予以明確回復,並對創意提交者表示感謝。如果不能對提出的創意進行有效地反饋,員工將很快喪失創新熱情。
4.對被採納的創意給予適當獎勵
對通過評估進入概念開發階段的創意給予小額的物質獎勵,如有些公司給予50元左右的物質獎勵。但非物質獎勵更重要,企業可以對創意提交者予以表揚、認可或頒發榮譽證書。
⑩ 要創造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環境 提高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率 什麼是根本
贏得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專家們認為;建立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技術項目確定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主體。其次、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進行二審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
細化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2%,技術對外依存度低於20%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出資比例的20%提高至50%,並明確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以解決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封閉低效。
我國現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起實施。本次修法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速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本次修法的亮點是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和科研人員獎勵、報酬比例提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讓各部門、各層面、各單位按照明確的目標任務推進,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主要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按照中央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的要求,草案將對科研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標准由不低於職務科技成果轉讓或者許可收入,高校、研發機構。目前,應將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建立完成目標的組織架構和任務體系、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技術發展前沿。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經榮在作關於本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時說,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支持等作用,或者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很多產業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潤低,受制於人、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調控;二是要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高等院校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的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應當符合上述標准,應抓住以下重點著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