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D列印機的起源是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發的
3D列印思想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又被稱為三維列印或快速成型技術,由於當時技術條回件的限制直到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答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推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不斷改進,3D列印技術已經從最早的光固化工藝,發展出熔融沉積成型工藝(FDM工藝)、選擇性激光燒結技術(SLS工藝)、三維印刷工藝(3DP工藝)等多種製作快速成型產品的工藝。而其中運用激光燒結技術、熔融沉積成型技術的3D列印技術由於其無需機械加工和任何模具,就可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直接生成各種零件,節省了生產成本與研發時間,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因而在機械零件、珠寶模具、定製版產品以及醫學器官等多個領域都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
雖然目前我國的3D列印技術相對落後,普及面還相對狹窄,但隨著3D列印技術概念的不斷深入推廣和材料設備的不斷更新,運用3D列印技術的應用領域將會逐漸不斷擴大,3D列印技術必將成為引導又一次工業革新的關鍵技術,也必將成為未來建設智慧型城市的重要力量之一。
❷ 3d列印機是誰發明的
3D列印機的起源很早,有各種不同的技術,沒有具體誰發明的。但是第一台工業的3D列印機是Charles W. Hull在1986年發明的。
80 年代初,美國 3M 公司的 Alan J.Herbert、日本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的小玉秀男、美
國UVP公司的Charles W. Hull、日本大阪工業技術研究所的丸谷洋二,4 位研究員各自獨立
地提出了快速成型的技術設想,實現的材料和方式各有差異,但都是多層疊加固化來成型物
體。
1984 年,Michael Feygin提出了分層實體製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簡稱LOM),
利用薄片材料、激光、熱熔膠來製作物體。並於 1985 年組建了 Helisys 公司,1990 年前後
開發了第一台商業機型 LOM-1015
1986 年,選擇性激光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技術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
分校的卡爾Deckard 博士(DTM公司創始人)開發出來並獲得專利,該技術利用高強度激光
將粉末材料烤結,直至成型。這種技術的特點在於選材范圍廣泛,比如尼龍、臘、ABS、金
屬和陶瓷粉末等都可以作為原材料。1992年開發了SLS技術的商業成型機。
1986 年,Charles W. Hull(3D system 公司創始人)發明的立體光成型技術
(StereoLithography, SLA)被授予了專利。該技術利用紫外激光,對液態樹脂進行逐點掃描,
使被掃描的樹脂薄層產生聚合反應,由點逐漸形成線,最終形成零件的整體模型。並且推出
了第一款工業化的3D 列印設備。
❸ 3D列印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者姓名
3D列印源自100多年前美國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術,上世紀80年代已有雛形,其學名為「快速成型」。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SLS被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卡爾Deckard博士開發出來並獲得專利,項目由DARPA贊助的。1979年,類似過程由RF Housholder得到專利,但沒有被商業化。
1995年,麻省理工創造了「三維列印」一詞,當時的畢業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修改了噴墨列印機方案,變為把約束溶劑擠壓到粉末床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把墨水擠壓在紙張上的方案。
說到3D列印,就不得不提3D列印機。3D列印機又稱三維列印機,是一種累積製造技術,通過列印一層層的粘合材料來製造三維的物體。現階段三維列印機被用來製造產品。 2003年以來三維列印機的銷售逐漸擴大,價格也開始下降。
該技術可用於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和許多其他領域。
最早的3D列印出現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價格極其昂貴且所能列印的產品數量也少得可憐。
3D列印技術的核心製造思想最早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3D列印技術發展成熟並被廣泛應用。3D列印是科技融合體模型中最新的高「維度」的體現之一,據報道,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列印出三維效果的列印機,並已將其成功推向市場。普通列印機能列印一些報告等平面紙張資料。而這種最新發明的列印機,它不僅使立體物品的造價降低,且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未來3D列印機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在此之前,三維列印機數量很少,大多集中在「科學怪人」和電子產品愛好者手中。他們主要用來列印像珠寶、玩具、工具、廚房用品之類的東西。甚至有汽車專家列印出了汽車零部件,然後根據塑料模型去訂制真正市面上買到的零部件。
人們可以在一些電子產品商店購買到這類列印機,工廠也在進行直接銷售。不過物以稀為貴,一套三維列印機的價格從一般的750美元到上等質量的27000美元不等。
科學家們表示,三維列印機的使用范圍還很有限,不過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一定可以通過3D列印機列印出更實用的物品。
3D列印帶來了世界性製造業革命,以前是部件設計完全依賴於生產工藝能否實現,而3D列印機的出現,將會顛覆這一生產思路,這使得企業在生產部件的時候不再考慮生產工藝問題,任何復雜形狀的設計均可以通過3D列印機來實現。它無需機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物體, 從而極大地所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率。盡管仍有待完善,但3D列印技術市場潛力巨大,勢必成為未來製造業的眾多突破技術之一。
❹ 3d列印機的發明者是誰
3D列印機是一位名為恩里科·迪尼( Dini)的發明家設計的一種神奇的列印機,它不僅可以「列印」一幢完整的建築,甚至可以在航天飛船中給宇航員列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狀。
義大利發明家恩里科·迪尼發明了一台巨大的3D列印機,這台機器可以用沙子直接列印立體的建築。有了這台機器,未來不搭腳手架,不需要工人,人們就能完成造房子的事情。
為了測試這台大型列印機,恩里科·迪尼為諾曼·福斯特公司在阿布扎比建造的全球首個綠色烏托邦「馬斯達爾城」,列印了一部分建築的骨架外牆,結果證明完全可行。
他正與諾曼·福斯特建築設計公司以及阿爾塔太空公司合作,研究設計一種可以使用月球塵埃列印的3D列印機,屆時可以在月球上快速建造人類基地。
印刷過程由一層薄薄的沙子開始,印刷機從噴嘴處噴出以鎂為主要原料的黏合膠,這些黏合膠跟沙子結合並在印刷機對其施壓後變成岩石。之後再放上一層薄薄的沙子,重復以上的操作,岩石層就會越來越厚,最終印刷成設計中所需要的構造物形狀。成品可以是一座雕塑或整個大教堂等等。已經做成的實驗品是一隻布滿空洞的蛋狀建築結構,恩里科管它叫 「放射館」,這個復雜的結構可以有力證明和測試這一開創性的施工技術。
「這個6米長、6米高的機器是我造過的最大的機器,用3D列印,你想造多大的東西,就得造多大的機器。這算是個缺點吧。 」恩里科說。不過據他介紹,使用這台機器印刷出來的建築物比傳統方式要快4倍,原料成本只是普通水泥的1/2到1/3,生產出的廢料極少。
「因為我不需要用水泥,並且原料是沙子。我盡量使用當地的材料,減少運輸成本,沙子到處都有,盡管也有一定的要求。」恩里科強調,用這台列印機列印建築,造出高迪式的彎曲結構簡直易如反掌。
❺ 什麼是3D列印,它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3D列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字技術材料列印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
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2019年1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5)3d列印技術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列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列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列印技術稱為3D立體列印技術。
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了第一台商業3D印刷機。
1993年,麻省理工學院獲3D印刷技術專利。
1995年,美國ZCorp公司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唯一授權並開始開發3D列印機。
2005年,市場上首個高清晰彩色3D列印機Spectrum Z510由ZCorp公司研製成功。
2010年11月,美國Jim Kor團隊打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由3D列印機列印而成的汽車Urbee問世。
2011年6月6日,發布了全球第一款3D列印的比基尼。
2011年7月,英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列印機。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架3D列印的飛機。
2012年11月,蘇格蘭科學家利用人體細胞首次用3D列印機列印出人造肝臟組織。
2013年10月,全球首次成功拍賣一款名為「ONO之神」的3D列印藝術品。
2013年11月,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3D列印公司「固體概念」(SolidConcepts)設計製造出3D列印金屬手槍。
2018年8月1日起,3D列印槍支將在美國合法,3D列印手槍的設計圖也將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下載。
2018年12月10日,俄羅斯宇航員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3D生物列印機,設法在零重力下列印出了實驗鼠的甲狀腺。
2019年1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在《自然·醫學》雜志發表論文,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在裝載神經幹細胞後被植入脊髓嚴重受損的大鼠脊柱內,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該支架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設計,呈圓形,厚度僅有兩毫米,支架中間為H型結構,周圍則是數十個直徑200微米左右的微小通道,用於引導植入的神經幹細胞和軸突沿著脊髓損傷部位生長。
❻ 3d列印機的發展簡史
1.19世紀末,美國研究出了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術,隨後產生了列印技術的3D列印核心製造思想。
2.20世紀80年代以前,三維列印機數量很少,大多集中在「科學怪人」和電子產品愛好者手中。主要用來列印像珠寶、玩具、工具、廚房用品之類的東西。甚至有汽車專家列印出了汽車零部件,然後根據塑料模型去訂制真正市面上買到的零部件。
3.1979年,美國科學家RF Housholder獲得類似「快速成型」技術的專利,但沒有被商業化。
4.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列印出三維效果的列印機,並已將其成功推向市場,3D列印技術發展成熟並被廣泛應用。普通列印機能列印一些報告等平面紙張資料。而這種最新發明的列印機,它不僅使立體物品的造價降低,且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
❼ 3d技術是誰發明的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 蓋博 (Dennis Gabor)在研究電子顯微鏡的過程中,提出了全息攝影術(Holography)這樣一種全新的成像概念。全息術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條文形式記錄物體發射的特定光波,並在特殊條件下使其重現,形成逼真的三維圖像,這幅圖像記錄了物體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稱之為全息術,意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全息圖像的成像質量很差,只是採用水銀燈記錄全息信息,但由於水銀燈的性能太差,無法分離同軸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學家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卻沒有使這一技術有很大進展。
由於全息攝影術的發明,丹尼斯 蓋博在 1971 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1962 年,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術的基礎上,將通信行業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全息術上,發明了離軸全息技術,帶動全息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技術採用離軸光記錄全息圖像,然後利用離軸再現光得到三個空間相互分離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所需的圖像,有效克服了全息圖成像質量差的問題。
1969年,本頓發明了彩虹全息術,能在白熾燈光下觀察到明亮的立體成像。其基本特徵是,在適當的位置加入一個一定寬度的狹縫,限制再現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據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犧牲垂直方向物體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體信息,從而降低對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術的發明,帶動全息術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 傳統全息技術採用鹵化銀等材料製成感光膠片,完成全息圖像信。
定影等後期處理,整個製作過程非常繁息的記錄,由於需要進行顯影、瑣。而現代的全息技術材質採用新型光敏介質,如光導熱塑料、光折變晶體、光致聚合物等,不僅可以省去傳統技術中的後期處理步驟,而且信息的容量和衍射率都比傳統材料較高。
然而,採用感光膠片或新型光敏介質,都需要通過光波衍射重現記錄的波前信息,肉眼直接觀察再現結果,這樣難以定量分析圖像的精確度,無法形成精確的全息影像。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勞倫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數字全息技術,開創了精確全息技術的時代。到了 90 年代,隨著高解析度CCD的出現,人們開始用 CCD 等光敏電子元件代替傳統的感光膠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質記錄全息圖,並用數字方式通過電腦模擬光學衍射來呈現影像,使得全息圖的記錄和再現真正實現了數字化。
❽ 中國奪得3d列印建築技術的發明者是誰
盧秉恆、王華明、顏永年、黃衛東、史玉升。除了這幾位在國內3D列印行業有一些威望,其他就不知道了。
❾ 3D列印機的發展歷史。
3D列印並非是新鮮的技術,這個思想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並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發展和推廣。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把它稱作「上上個世紀的思想,上個世紀的技術,這個世紀的市場」。三維列印通常是採用數字技術材料列印機來實現。這種列印機的產量以及銷量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就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其價格也正逐年下降。
使用列印機就像列印一封信:輕點電腦屏幕上的「列印」按鈕,一份數字文件便被傳送到一台噴墨列印機上,它將一層墨水噴到紙的表面以形成一副二維圖像。而在3D列印時,軟體通過電腦輔助設計技術(CAD)完成一系列數字切片,並將這些切片的信息傳送到3D列印機上,後者會將連續的薄型層面堆疊起來,直到一個固態物體成型。3D列印機與傳統列印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使用的「墨水」是實實在在的原材料。
堆疊薄層的形式有多種多樣。有些3D列印機使用「噴墨」的方式。例如,一家名為Objet的以色列3D列印機公司使用列印機噴頭將一層極薄的液態塑料物質 噴塗在鑄模托盤上,此塗層然後被置於紫外線下進行處理。之後鑄模托盤下降極小的距離,以供下一層堆疊上來。另外一家總部位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公司Stratasys使用一種叫做「熔積成型」的技術,整個流程是在噴頭內熔化塑料,然後通過沉積塑料纖維的方式才形成薄層。
還有一些系統使用粉末微粒作為列印介質。粉末微粒被噴撒在鑄模托盤上形成一層極薄的粉末層,然後由噴出的液態粘合劑進行固化。它也可以使用一種叫做「激光燒結」的技術熔鑄成指定形狀。這也正是德國EOS公司在其疊加工藝製造機上使用的技術。而瑞士的Arcam公司則是利用真空中的電子流熔化粉末微粒。以上提到的這些僅僅是許多成型方式中的一部分。
3d列印機和列印物(19張)
當遇到包含孔洞及懸臂這樣的復雜結構時,介質中就需要加入凝膠劑或其他物質以提供支撐或用來占據空間。這部分粉末不會被熔鑄,最後只需用水或氣流沖洗掉支 撐物便可形成孔隙。如今可用於列印的介質種類多樣,從繁多的塑料到金屬、陶瓷以及橡膠類物質。有些列印機還能結合不同介質,令列印出來的物體一頭堅硬而另 一頭柔軟。
3D列印源自100多年前美國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術,上世紀80年代已有雛形,其學名為「快速成型」。它的
最早的3d列印機
原理是:把數據和原料放進3D列印機中,機器會按照程序把產品一層層造出來。列印出的產品,可以即時使用。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SLS被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卡爾Deckard博士開發出來並獲得專利,項目由DARPA贊助的。1979年,類似過程由RF Housholder得到專利,但沒有被商業化。
1995年,麻省理工創造了「三維列印」一詞,當時的畢業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修改了噴墨列印機方案,變為把約束溶劑擠壓到粉末床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把墨水擠壓在紙張上的方案。
說到3D列印,就不得不提3D列印機:
3D列印機又稱三維列印機,是一種累積製造技術,通過列印一層層的粘合材料來製造三維的物體。現階段三維列印機被用來製造樣品。 2003年以來三維列印機的銷售逐漸擴大,價格也開始下降。
該技術可用於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和許多其他領域。
最早的3D列印出現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價格極其昂貴且所能列印的產品數量也少得可憐。
❿ 3d列印機哪個國家發明
2010年3月,一位名為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 )的發明家設計出了一種神奇的3D列印機,它甚至可以「列印」出一幢完整的建築。
據恩里科·迪尼介紹,這種列印機的原料主要是沙子。當列印機開始工作時,它的上千個噴嘴中會同時噴出沙子和一種鎂基膠。這種特製的膠水會將沙子粘成像岩石一樣堅固的固體,並形成特定的形狀,然後只需要按照預先設定的形狀一層層噴上這種材料,最終就可以「列印」一個完整的雕塑或者教堂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