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評價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
評價是給教育目的的最終打分。評價是對學生的評價,不是給學生定性,不是看看學生學得怎樣;是對學生發展的指向;什麼樣的評價,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結果。
適合兒童的教育?好泛泛……
百年樹人啊,發展,發展,再發展,使兒童有發展的教育一定是適合社會的教育,評價一定是指路明燈。
❷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介紹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由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一本書籍。
❸ 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育
1、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和「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應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貼近的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作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教師要善於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像數一數、分一分、比一比、統計等都是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他們發現3個籃球108元,如果買7個籃球需要付多少元?這樣學生就能主動發現問題,解答問題。接著又出現「買3送一」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比較打折比不打折時便宜多少錢?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
2、依據學生實際,引出讓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 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並根據其情節和數據編出應用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會被吸引住。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師可選取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作為編題的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題,在鞏固舊知的同時,催生新知。上課時,師生談話:寒假期間,我們班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多少本課外書?教師有意請三名男生和兩名女生回答。同學們積極參加讀書活動,我們班5名同學分別看了 7 本、 18 本、 6 本、 20 本、 4 本課外書,這些同學平均每人看課外書多少本?這屬於什麼數型的應用題?(生:求平均數應用題 板書)求平均數要知道哪幾個量?怎麼列式?[生:總數量和相對應的總份數,列式為(7+18+6+20+4)÷5]前三個是男生讀書的本數,後兩個是女生讀的本數,把已知條件變化一下,即:「3名男生一共讀30本課外書,2名女生共讀25本。」這道題該怎樣列式:[生(30+25)÷(3+2)]。如果把條件再變化一下:「3名男生平均每人讀10本,2名女生平均每人讀14本。」[生:(10×3+14×2)÷(3+2)]。剛才我們一起不斷地改編題目,都什麼在變,什麼沒變?然後引導學生逐一對比,最後歸納,這些都是求平均數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這種做法,獨具匠心,在其變化過程中,交待了新知識的來源和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清新知識的來龍去脈。
3、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和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行走的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在《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❹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圖書目錄
主題1 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
二、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
主題2 撬起教育質量-課堂變革和課程建設
一、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
二、課程建設釋放學生的潛能
主題3 育人的第三課堂-建設積極的教育環境
一、建設隱性的第三課堂
二、建設積極的第三課堂
三、正確認識小環境和大環境
四、多元起點建設第三課堂
主題4 為幸福人生奠基-實施實效德育
一、德育需要改進也需要加強
二、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主題5 特長和選擇-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
一、合格+特長
二、規范+選擇
主題6 享受講台-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一、熱愛講台,享受講台
二、熱愛講台是一種職業標准
三、珍惜講台,才能夠熱愛講台
主題7 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一、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
二、積累經驗,學會反思
三、學會合作,實現雙贏
四、做復合型的老師
主題8 優化學校文化-文化是發展的保障
一、一流的單位出標准
二、實現全員全程過程最優化
三、文化的價值在於執行
主題9 來自媒體的聲音
跨世紀教育工程-建平中學整體改革巡禮
探索者的新里程-記上海市「模範班主任」馮恩洪
合格加特長 規范加選擇
中國,呼喚明天的教育-上海建平中學教育改革紀實
一個深刻把握理想與現實的開拓者-訪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
文化鑄精魂 激情滿校園-上海市建平中學課程改革之路
❺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專家簡介
馮恩洪,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馮恩洪先生1946年出生,畢業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曾先後擔任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業界普遍認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馮」的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馮恩洪)。
他不僅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創並踐行「合格+特長」的辦學理念。
曾先後六次獲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頒發的教育科研成果獎一、二等獎,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專著。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班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優秀教師標兵、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中央電視台曾將他的教育改革事跡以23集電視連續劇形式搬上熒屏。
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電子書下載 哪裡有,,很多地方都是假的。。
到正規網站去下啊
❼ 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這是今天的一個考試題目。 我是這樣回答的: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和方式從各個方面出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煥發學習動力,喚醒做人的良知。我除了在作業上寫上「你真棒」「OK」「你是小小書法家」等等激勵的話語。每周還會給各方面進步的孩子寫「心靈之約」、「喜報」、「作業之星」、「優秀小組」等,讓孩子們在自信中不斷奮進。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合作課堂上,讓學生主動想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學到知識並理解知識,提高課堂知識的鞏固率。課堂變革還要由講授走進差異發展。差異發展就是我們給有差異的學會提供合適的教育,實實在在地實施分層次教學,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
❽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如何正確認識教育的小環境和大環境。 (簡答 )
當我們談到教育環境的時候,人們經常會想到社會環境。我們很多的推理是:社會就是這樣,我能起到什麼作用。這里涉及一點,如何看待小環境和大環境,小環境和大環境有辯證法。應該承認我們的社會發展目前正處在新舊並存,新舊交替,新長舊消的社會發展進程當中。這樣一個新舊並存,新舊交替,新長舊消的社會轉型期,我們不可能沒有新,我們不可能只有新沒有舊。因此對於我們來講,搞教育就要注意正確的認識我們面對的大環境。關鍵的關鍵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教育要永遠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要捕捉社會現實當中的最富有教育性的要素。
在我們這個環境里.不論誰遇到了困難,其他素不相識的人都會伸出溫暖的手來援助我們。
一個消極的社會現象也能引出積極的教育成果。這里的關鍵在於你的心目中擁有春天,你的周圍就出現了一個春天的世界。同時,我還應該說,如果說小氣候和大氣候,小環境和大環境的關系使我想到了數學里最小的自然數是1,但是1+1,無數個最小的自然數的結果相加,最小的自然數1相加的結果在數學里不是叫做無窮大嗎?所以不必要爭論小氣候和大氣候的關系,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無數個小氣候相加就會形成大氣候。
我的就是這個,得了6分,你可以參考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滿分。
❾ 怎樣創造適合學生需要的課堂教學
怎樣創造適合學生需要的課堂教學
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