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一厘米

誰發明一厘米

發布時間:2021-08-14 18:38:02

1. 最早統一長度單位的人是誰

最早統一全國長度單位的人是秦始皇。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統一了秦國的度量衡,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奠定了基礎,規定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

由於秦朝全國上下有了統一的度量衡標准,為人們在經濟文化交流上提供的方便,雖然商鞅變法重農抑商,但還是促進商業的發展,對賦稅制和俸祿也有了保證和標准;有利於消除割據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對維護統一有一定的影響;更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1)誰發明一厘米擴展閱讀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1、秦朝長度換算: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引 = 2310厘米, 1丈= 231厘米,1尺 = 23.1厘米, 1寸 = 2.31厘米 1分 = 0.231厘米 。

2、秦朝容積換算: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毫升 ,1斗 = 2000毫升 ,1升 = 200毫升 。

3、秦朝重量換算:1石 = 4鈞, 1鈞 = 30斤 1斤 = 16兩, 1兩 = 24銖 1石 = 30360, 1鈞 = 7590克 1斤 = 253克 1兩 = 15.8克 ,1銖 = 0.69克。

2. 有人管「厘米」叫公分,管「毫米」叫米毛。什麼人發明的

這無法找到發明人。米,厘米曽經叫公制單位(國際米制),對應的是舊時的市制單位,尺,分。所以米又稱公尺。厘米叫公分。

3. 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為什麼很多西方國家都說英尺啊英寸啊而不說前面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 國際計量局保存的米原器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實際上,米是被定義為光在以鉑原子鍾測量的O.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走過的距離(取這個特別的數字的原因是,因為它對應於歷史上的米的定義——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鉑棒上的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同樣,我們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長度單位,這就是簡單地定義為光在一秒走過的距離。現在,我們在相對論中按照時間和光速來定義距離,這樣每個觀察者都自動地測量出同樣的光速(按照定義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沒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觀念,正如麥克爾遜——莫雷實驗顯示的那樣,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然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的觀念是:時間不能完全脫離和獨立於空間,而必須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空間——時間的客體。

4. 厘米的由來,厘米的來歷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5. 厘米的定義是怎麼來的發源於哪個國家

厘米:1米的百分之一
1983年開始,「1米」被定義為平面電磁波(光)在1/299792458秒的持續時間內在真空中傳播行程的長度。而在1960年所訂定的標准,即氪的橙紅射線的波長則作為參考標准。「1米」最初的標准為本初子午線長度的二千萬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極或北極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但由於後來發現地球不是正球體,所以「1米」的定義改為某一合金制的金屬尺的標准長度。後來激光普及化,「米」的定義改為以光波的波長倍數作標准。但由於測不準定理的緣故,我們沒有可能同時得出長度和時間的精確量度。所以,在1983年,國際度量衡組織改以光速為長度標準的定義,將光速定為299,792,458米/秒(准確)。

6. 中國古代度量衡的發明者是

商鞅。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回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答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准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 」,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至今。

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件標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個容量單位。《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這件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6)誰發明一厘米擴展閱讀:

國際公制在中國的推行 明清兩代採用營造、庫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在欽定《數理精蘊》中對度量衡詳加考訂,並用萬國權度原器與營造尺、庫平兩進行校驗。營造尺相當於米制32厘米,庫平兩約合37.3克。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請國際權度局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次年製成運回中國。

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准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1949年後,市用制通行全國。

7. 豎式計算是誰發明的他的名字

豎式的沿革沒有典籍記載
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曾經被馬克思(1818—1883)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①。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國的記數法就遵循十進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鍾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十萬以內的自然數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寫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寫作■■■■■(鍾鼎文)。這種記數法含有明顯的位值制意義,實際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樣取消,便和位值制記數法基本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我們認為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由於井田制的廢除,各種形狀的私田相繼出現,並相應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這就需要計算復雜形狀的土地面積和產量;商業貿易的增加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換算的問題;適應當時農業需要的厲法,要計算多位數的乘法和除法。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第二,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並不否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直徑一分(合○·二三厘米)、長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圓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為一「握」。南北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數術記遺》和《隋書·律歷志》記載的算籌,長度縮短,並且把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這種改變是容易理解的:長度縮短是為了縮小布算所佔的面積,以適應更加復雜的計算;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是為了避免圓形算籌容易滾動而造成錯誤。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陝西寶雞市千陽縣第一次發現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籌三十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又發現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製算籌一束,長度比千陽縣發現的算籌稍大一點。1980年九月,在石家莊市又發現東漢初期(公元一世紀)的骨制算籌約三十根,長度和形狀同《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相近,這說明算籌長度和形狀的改變早在東漢初期已經開始。算籌的出土,為研究我國數學發展史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他的代數計算。
籌算一出現,就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九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籌算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它的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公元四世紀)、《夏侯陽算經》(公元五世紀)和《數術記遺》(公元六世紀)。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准確到小數第六位,需要計算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把一個九位數進行二十二次開平方(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古巴比侖的記數法雖然有位值制的意義,但是它是六十進的,計算比較繁瑣。古埃及的數字從一到十隻有兩個數字元號,從一百到一千萬有四個數字元號,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個鳥表示十萬。文化比較發達的古希臘,由於看重幾何,輕視計算,記數方法十分落後,用全部希臘字母表示一到一
民創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紀以前使用的記數法是希臘式和羅馬式兩種,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出現在公元六世紀末。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兩千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在室外拿著一大把算籌進行計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的面積越大,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此外,當計算速度加快的時候,很容易由於算籌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歷時七百多年。《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數學十分輕視,以致這些著作的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十或多於十的情形(例如26532÷8,
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們可以證明,從楊輝、朱世傑開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賈亨止的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現今通用的珠算歌訣,是為籌算而設的。楊輝的《乘除通變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公元1299年)已經有相當完備的歌訣,但是楊輝在《乘除通變本末》中說:「下算不出『橫』『直』」,其中「橫」「直」顯然是指算籌的縱橫排列;朱世傑在《算學啟蒙》中提到「知算縱橫數目真」,也是這個意思。《丁巨演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詳明演算法》(公元1373年)、賈亨的《演算法全能》(約公元1373年)也有相當完備的歸除歌訣,但是都沒有提到珠算,而《詳明演算法》還有許多籌算算草。歌訣出現後,籌算原來存在的缺點就更突出了,歌訣的快捷和擺弄算籌的遲緩存在矛盾。為了得心應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算盤式:一尺二寸長,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線上二子,一寸一分;線下五子,三寸一分。長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開的不是木製的橫梁,而是一條線。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現存著作有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遷的《數學通軌》(公元1578年)、朱載堉(1536—1611)的《算學新說》(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末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劉因在他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關於算盤的五言絕詩;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中把婢僕貶作算盤珠,要撥才動;《元曲選》「龐居士誤放來生債」提到「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等等。文學、戲劇中用算盤珠作比喻,說明珠算盤已經比較流行,也說明它是比較時新的東西。因此可以認為,珠算出現在元代中葉,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珠算出現在漢代,他們的根據是漢徐岳著、北周甄鸞注的《數術記遺》已經明確提到珠算。我國數學家、數學史家錢寶琮(1892—1974)曾經考證過,《數術記遺》是甄鸞依託偽造而自己注釋的書。在北周時,乘、除運算都在上、中、下三層進行,又沒有簡化乘、除法的歌訣,因此甄鸞注釋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盤,和後來出現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的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紀中葉,在中國算盤的基礎上,改成樑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盤

8. 人類發明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有依據嗎,還是為了方便測量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准米尺。這根標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准。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我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標准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准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准。那麼電車的標准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准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准。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准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羅馬人為其軍隊鋪設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可以再追問一句,羅馬戰車的寬度又是怎麼來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它正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段子到這里還沒有結束,美國太空梭的火箭助推器也擺脫不了馬屁股的糾纏。原來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後要經過鐵路運送,而鐵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寬度又是僅比鐵軌寬度增加一些。

最後,代表著現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寬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兩匹馬屁股所決定了。

身體部位決定長度標准

馬屁股可不是長度標准確定隨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時,人的身體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動作幅度,都能作為長度標準的參照依據。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准物來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製作了一根長度標准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雖然這個標準的確定相當隨意,但的確解決了很重要的問題。例如金字塔的准確施工得到了保證,胡夫金字塔塔底邊長與平均邊長相差不過0.05%便得益與此。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於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准,稱一潯。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來。

公元9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准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英寸的標准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准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並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准。

中國長度標準的由來

使用身體和馬屁股來定義長度標準的並不僅限於老外。在中國,情況也基本類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准,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書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便「布手知尺」、「身高為丈」、「邁步定畝」。古人中指中節之長被定義為一寸,直到現在,中醫的針灸中還襲用這個長度標准。

中國最早的長度標准實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這支骨尺由獸骨磨成,尺長17厘米,上面標刻著等長的十個單位。由於史料的缺乏,這根骨尺的原始標准不知從何而來,但根據古人長度標准制定的經驗,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長度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紛紛定義自己領土內的長度標准。這個王的手掌,哪個王的小腿,紛紛派上用場,搞得中華大地長度標准極為混亂,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他王侯的身體部位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統一使用秦國的長度標准。

由此看來,歷史教科書中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作為歷史功績標載入史,還的確有些道理。

法國人開創「米制天下」

如果沒有法國人,可能今天的人們在生活中,很難擺脫「馬屁股」和「小腿」的尷尬。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採用最為廣泛的長度單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確定和廣泛使用,不能不感謝法國人的功勞。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被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推動下,法國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也就是說,1米等於從地球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使用與地球周長密切關聯的長度單位,自然高出「馬屁股」和「小腿」許多了。但問題是,如何知道地球經線的長度呢?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在當時歐洲的狂熱革命與紛飛戰火中,兩位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他們細致的勘測工作。

7年後,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帶著勘測資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學的拿破崙給予了兩位科學家極高的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之後,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數量,用鉑銥合金製成了一根標准米尺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米原器」。1812年,法國頒布實行米制,並在1837年在全國強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確定米制為標准國際長度長度。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隨著科學技術對於長度標準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米原器開始逐漸顯得不能適應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國政府還依據米原器製作了幾十根米尺,紛發給《米制公約》各成員國,並規定定期回來接受校正。但採用實物作為長度標准,其誤差開始不能被追求精確的科學家們接受。

由於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標准長度便被人質疑。於是,一種更加精確且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開始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規定了米的標准。新標准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顯然,這個規定擺脫了米原器截面誤差的困擾。

但氪86的光波長度的確很難獲得,各國在使用過程中也感覺並不方便。於是,人們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不變的。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重新定義了米的標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度為1米。這個標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9. 一米是誰發明的,求高人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內會,建議以容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10. 公分的長度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公分是我國解放前所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改革開放後,為了和國際接軌,就使用國際標准單位,名稱改為厘米了。正式文獻中,都是以厘米來代表公分。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一厘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