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師,歐美國家是怎麼給學生上創造力課程的他們現在最關注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歐美一些發達地區上課形式一般比較靈活,我說下最近比較火的小學Altschool的上課方式吧,一般他們課堂上會不同年齡的小學生混在一起上課,同一個班的孩子學習進度卻不同,沒有整齊排列的桌椅,牆上貼滿了便簽紙,孩子一人一個iPad,做著不同的學習項目……
這些情形我們在傳統學校里幾乎不能想像,但這確實是矽谷乃至全世界目前最火的小學——Altschool,最日常的上課場景。
這是一所極度強調個性化教學的學校,由谷歌前高管創辦,早前獲得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1億美元投資,它裡面有著讓無數孩子嚮往的教學特色,如「電子化教學」——孩子在線完成定製課程,又如「學生參與課程設計」——孩子在檔案里寫上興趣愛好、強項弱點、個性偏好等,這將成為老師指定學習計劃的依據,而且,極度重視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Altschool的CEO Max Ventilla曾說,他們想培養的學生「不單單是一個問題解決者,更是一個問題發現者(not just be a problem solver,but a problem seeker.)」 根據Altschool官網介紹,每年他們都會邀請設計專家給學生們開設一堂創造力特訓課,
這可不是教孩子們畫畫或捏橡皮泥,而是讓孩子用創意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比如讓某個學生采訪自己的搭檔——一個游泳迷,並決定為朋友做一款新型護目鏡。
這個學生會采訪以了解對方的需求,再思考與創想:「我先用一種特定的防水紙、膠帶、橡皮筋貼出框架,再在上面挖了兩個洞,一開始並不牢固,我就用強力膠加固,沒想到真的奏效了!然後我再找些塑料做優化……」 一般整個學習與創想的過程就是這樣有趣而刺激\ud83d\ude04
特訓並不要求孩子做出完美的模型,相反,它希望孩子更關注創想的過程,勇於行動,而不總想做個完美計劃,除了采訪、頭腦風暴等,它還鼓勵學生接觸不同的工具材料,把所有點子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模型。
Altschool學生主管說:「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創意,但他們需要一種訓練,把自己的創意變成能帶來改變的解決方案。」最後,學生還要學以致用,重新設計自己的教室。這里的老師不會提前布置教室,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孩子的參與是沒辦法也不可能布置出一個真正為學生著想的學習環境的。
上面說的這堂創造力特訓課名為「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也是最近幾年風靡歐美中小學的一種創造力培養方法,本在矽谷的創新企業及跨國公司用於新產品開發與迭代,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把它歸納為一套科學方法論後,迅速在教育界流行開來,尤其注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
該回答來自於網路問咖 楊峰 大咖
⑵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沒有創造力想像力可能是感統失調了,建議帶孩子去做個感統測評吧,如果進行感統訓練的話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⑶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美國中學生頭腦奧林匹克比賽中有一道競賽題,要求參賽學生設計一種水上運載工具,但要打破常規造型,強調求異思維,體現創新精神。許多學生絞盡腦汗,設計了各種造型的運載工具,可總擺脫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狀和結構,惟獨有一位學生構思奇特,他設計的作品像一隻碩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樣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樣在水面上「爬行」。這件作品在所有參賽作品中獨樹一幟,引人注目。雖然這一設計最後在實際操作中失敗了,但幾乎所有的評委都給他亮了最高分。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實例。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新技術革命風起雲涌,各國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到了異常突出的地位。因為創造活動是人類生存與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人類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那麼,怎樣培養創造力呢?科學巨匠牛頓說,他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巨人」可以理解為無數前人所創造的知識的化身。積累知識是基礎,融通知識更重要。現代科學技術正朝著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方向發展,新知識的生長點往往出現在學科的邊緣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處。學文科的學生應懂一些理科知識,學理科的學生也應涉獵文學藝術。法國化學家利希騰貝格說過:「一個只知道化學的化學家,他未必真懂化學。」廣泛涉獵,博學多識,學貫古今,觸類旁通,應該成為當代有志中學生共同的追求。
⑷ 美國學校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
與中國相比,美國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高出一籌。毫無疑問,這些差異和美國的教育體制是密不可分的。1.對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做保證。 2.美國小學里藝術類功課的設置,要比中國豐富得多。 算術語文固然重要,但藝術熏陶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達芬奇是位著名的義大利畫家。他在繪畫藝術上的巨大成就,讓我們忽視了他同時也是一位發明家的事實。達芬奇在1495年設計了一幅降落傘的草圖。許多年以後,法國科學家根據這幅草圖,終於讓達芬奇的幻想變成了事實。由此可見,藝術和想像與創造發明大有關聯,沒有想像力的藝術家是無法進行創作的。依此推理,讓孩子們用藝術的方式,在紙上自由塗抹心中的想像世界,對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肯定大有益處。 3.同樣是繪畫塗抹,中美學校的教學也有不同之處。 在中國小學,老師通常會拿出繪畫樣本讓全班同學臨摹。誰模仿得最逼真,誰的得分就最高。在美國小學,你幾乎看不到全班學生都畫同一個大熊貓。與此相反,美國老師會鼓勵學生自由想像。比如在我家二寶的繪畫課上,有一次美國老師就是這樣告訴學生的,來,你們都畫一個外星人吧。最後這堂繪畫課的結果是,美國老師收到了幾十個外星人的圖片。無所謂標准答案,更談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設計外星人的孩子們,最後都得了高分。4.除了繪畫課,美國小學的音樂教學也非常值得稱道。 每次參加孩子們的學校音樂會,我都會感慨一番。我們在中國學校時上的音樂課,都學了些什麼呀?美國小學生到了三年級,人人都要選修一門樂器。隨後,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後,這門樂器會跟著孩子們一起升學。我相信,選修樂器的中國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國小學里,高質量的音樂普及教育肯定不如美國。中國孩子在音樂教育方面的總體缺陷,無疑會影響孩子們的想像力。也許你會不解,音樂和想像力有什麼關系?大有關系。作曲家是根據什麼創造出美妙的音樂的?一定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聰後的貝多芬,他晚期的創作被認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樂,向人類想像力所能及的最高領域翱翔。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就沒有貝多芬的晚期成就。 5.中美小學在語文教學的不同之處 我還發現,在中美小學的語文教學上,也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不同之處。我記得我上小學時,老師經常讓我們用田字格本,把什麼什麼字抄寫多少多少遍。在美國,我從來沒見到過類似的作業。美國老師當然會提醒學生字跡要工整,但美國孩子們不會用大量的時間機械地抄寫生字。我聽說一些國內的家長為了給孩子節省時間,主動用左手承擔孩子抄寫生字的任務。如此看來,大量抄寫生字,不妨適可而止。用省下的時間,讓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手工作業,不是更好嗎。 記得我在國內上學時,聽說過一句話叫實踐出真知。在我看來,美國學校可謂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美國中小學幾乎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外出遠足(fieldtrip)。美國學校外出遠足教學的距離有遠有近,內容極其豐富多彩。無論是課堂還是外出教學,美國學校對培養孩子們的藝術修養方面非常用心。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中國學校借鑒。 也許你會好奇,為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除了重視藝術教育,美國學校就沒有什麼新花樣了嗎?當然有。與創造最直接的相關教育就是科學研究。美國中小學每年至少會舉辦一次科學節(Sciencefair)。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科學節的比賽。這種比賽選題非常隨意,沒有標准命題,孩子們對什麼拿手,對什麼感興趣,就拿什麼課題去報名來試試身手。 孩子是否參加科學節,屬於自願行為,學校並不勉強。美國家長對孩子的鼓勵態度,很值得我們中國家長學習。中國家長望子成龍者多,期望值過高的家長,難免不對孩子苛求。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要服從家長,要聽話,要懂事。太服從的孩子,容易亦步亦趨,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會有什麼創造力。在這方面,美國家長比我們相對要通融得多,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總之,注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鼓勵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是美國學校和家長培養孩子們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
⑸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游戲中培養孩子的創復造性思維。制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孩子的創造力日益提高,從單純的模仿發展到創造,他們逐漸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開展新型的游戲情節,創造性地扮演角色,創造性地製作游戲道具等。但是游戲水平的發展並非完全是自發的,在游戲中發展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是需要家長的啟發引導的。
⑹ 美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獨立
1、自律能力:家長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樣可讓孩子能夠很好控制自己,不會因為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而哭鬧。比如孩子穿著剛買的衣服都不想拖下來,但是他想吃西瓜,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把衣服脫下來之後再吃,這樣就不會讓新衣服弄臟。這樣孩子知道了把新衣服脫下來就是一種自律的表現。學會自律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2、學會關心他人。在生活中家長們都很關心疼愛孩子,也要嘗試著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比如說爸爸下班回家非常的累,這時可以躺在床上對孩子說自己好累讓孩子幫著你按摩下,孩子再幫你按摩的時候你要很高興的感謝,這樣孩子嘗試到了關心他人的快樂就會繼續下去。這樣會使孩子逐漸的學會關心他人,可以開始自己做事了。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習慣了讓爸爸媽媽幫忙,有時候很簡單的事情都要家長幫忙,這樣下去會讓孩子永遠也獨立不了。家長們可以讓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自己來做,比如孩子穿衣服的時候襪子掉在地上了,非得要爸爸媽媽幫忙撿起來,其實自己是可以辦到的,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樣就會讓孩子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慢慢的獨立起來,不會什麼事情都要讓別人幫忙了。
4、學會求助。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還要讓孩子學會求助他人。比如說你帶孩子出去買東西,到了商店之後不知道商品在什麼地方,你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問售貨員,孩子得到答案之後會有以一種成就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主動地尋求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向他人求助,不會因為做不了或者不知道的事情而受阻。
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
MIT不培養
是MIT里的人相互培養
再說
人家美國
從小就抓創造力。。
⑻ 西方國家是怎麼提高幼兒的創造力的
中西方早期教育的差別 早期教育什麼更重要,各國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發達國家,早期教育主要側重於想像力、社會交往才能、探求才能、生活才能、良好的個性。 英國人先教孩子生活本領,由於英國人以為生活本領是最根本的才能。英國媒體很少報道具有某方面天賦的神童,人們更關注於孩子應如何面對復雜的社會。一個7歲的男孩由於撥打999(英國緊急救援電話),救了他那突然動脈分裂的媽媽而成為各大媒體的明星,還取得「英國人的自豪」的稱號,並參加了首相夫婦出席的全國性頒獎晚會。顯然,這種宣傳有利於使注重培育孩子生活才能的教育觀為整個社會所關注。 不像中國父母總是忙著監視孩子學鋼琴、學畫畫,英國父母則更注重培育孩子的生活才能,總是早早教會孩子如何包紮傷口,如何撥打緊急求救電話。英國父母以為首先應教會孩子怎樣生活,如何應對危難和擺脫困境,包括在風險情境下如何逃生,然後才談得上去學別的本領。 在日本,生活意志的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費事。這句話很直觀,表達了日本人對「自立」含義的詳細解釋。中國人講讓孩子學會自立往往比較空泛,自立的程度范圍也難以確定,而「不給別人添費事」則從別人的角度限定了個人自立的最低終點。 日本人認為,好孩子就是有同情心,關懷人,合群,為別人思索,而有問題的孩子則是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給人添費事,不會與人相處。在日本人看來,缺乏同情心、不關懷別人、不為別人思索的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後會逐漸出現與別人交流的障礙以及了解別人困難等障礙。 德國的幼兒教育注重從小事動手,如練習孩子不遺失本人的東西、關好水龍頭、做事有耐煩等,同時注重練習孩子應對不測事情的才能,包括如何面對獨安閑家時生疏人敲門、鄰家失火、外出時與家人走散等等。 美國的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的幼兒階段與孩子多接觸、陪伴孩子做游戲,並非凡注重讀書給孩子聽。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是,應該在孩子幼小的時分培育他們對書籍和廣泛閱讀的愛好。 美國家庭教育的特點是,父母會在孩子小的時分立下許多規矩,讓孩子遵守並嚴加管教,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則越管越松,到孩子成年就不再管。另外,美國人注重培育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從小懂得要為本人的行為擔任任。假設孩子打壞了鄰家的玻璃,美國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代子登門道歉,而是讓孩子本人去認錯,乃至讓稍大一些的孩子本人去打工賺錢來賠償。 芬蘭和丹麥的幼兒教育注重協助兒童發展個性,並學會適應社會、人際交往和協作等方面的技巧。因此,芬蘭和丹麥的學前兒童有良好的協作意識,在眾人面前更有自信心表達本人的看法。 瑞典人對孩子的天性評價最高,以為孩子是上帝賦予的禮物,這個禮物本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通過後天的雕琢變得更好。與中國的成年人總是喜歡指點孩子如何把畫的內容畫得更像實物一模一樣的是,瑞典人以為不應當用大人的標准對孩子的創造力停止好壞優劣的評價,並堅信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不需要變得更好。因此,瑞典幼兒園教授幼兒繪畫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學,即任由孩子們塗抹而不加任何限制,最後還總是誇獎每個孩子的作品。在瑞典人眼裡,詳細的繪畫技藝遠遠比不上孩子的創造性重要。 瑞典人對孩子自主性的尊重體如今許多方面。除了從小就培育孩子的獨立生活才能之外,瑞典人很注重培育孩子的自主意識,決不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很少對孩子停止道德說教,在不妨礙別人和保證本身安全的前提下,兒童做任何事都不會被制止。 在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觀中,普遍以為孩子越自然越好,我們的觀念正相反,以為人為加工得越多就越好。西方教育注重保護兒童所特有的非成人的思想空間,使兒童能應用這個空間來發展創造力。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兒童所具有的非成人的思想空間是兒童特有的思想優勢,是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良好條件。但中國人以為,兒童的非成人思想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現,是兒童的思想優勢,因此應當盡快消滅這個空間,使兒童盡快成人化。但是,認知才能的早期過度開發抑制了兒童想像力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兒童自在思想的空間。 中國的教育注重技藝練習並以提高兒童的技藝程度為目的,其方法是由成人手把手地教兒童;發達國家的教育注重創造力練習並以提高創造力程度為目的,其方法是由兒童本人教本人,即自我探求。創造力的開發依靠於探求性活動,兒童正是在本人思索、本人探索的探求性活動的過程中,靠本人的體驗來領悟出有效的處理方法。 中國的幼兒教育比較側重促進幼兒的思想發展程度,習慣於依靠成人的聰明協助幼兒把握越來越復雜的思想方法,以及鼓勵幼兒思索盡能夠復雜的問題。西方的早期教育理念是,知識只要成為智力活動的推進力才具有價值。因此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更側重於鼓勵幼兒依靠本身聰明來發展本身才能,以及依靠本人的努力去發現周圍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成人的主要義務則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以協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同時引導幼兒在獨立思索中產生新發現和新想法。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非常注重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注重培育幼兒廣泛的愛好,並以此視作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中外教育觀念的一大差別是: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歡的事情,還是讓孩子做他們本人喜歡的事情?中國的家庭是傾向於前者,父母喜歡為孩子設計未來,讓孩子為了這個想像的完成而努力。西方的家庭則注重後者,父母在隨意的養育中任孩子自在發展,視孩子的本身高興與自然愛好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 西方人注重多樣化的個人價值,而中國人更喜歡用一個共同的社會價值標准來權衡成敗,因此中國的孩子都在做別人要他們做的事,而不是本人真心想做的事。 正是「一元化」的成功標准,促使一切的人都爭著往一個方向走,共同比著做同一件事。由此,中國的孩子總是生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是別人怎樣看我,而不是本人想做什麼,以及適宜做什麼。 發達國家的兒童教育觀強調,兒童的成長主要來源於親身實際,應該鼓勵兒童在盡能夠多的早期實際中感知世界、承受知識,並從外部而不是外部構成本人的價值體系。 追求幼兒的片面、調和發展並培育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向。學前時期是幼兒個性構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國外的學前教育強調,早期教育應為幼兒今先人格的平衡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底。 早期教育在發達國家內容很豐富,不只包括言語、運動、認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才能、生活習慣等等。相比較,我國的早期教育過於注重認知練習,無視其他方面的平衡發展,在認知練習中又只注重知識的接納。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即想像力、探求欲、生活才能、良好的個性品質、迷信的思想習慣、多元化的選擇才能、廣泛的愛好及豐富的體驗都比詳細知識的積聚更重要。
⑼ 美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
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句「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不總是圍著孩子轉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著父母。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裡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接受鍛煉
工程師傑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發。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傑姆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兒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家。
教孩子使用工具
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裡東西無論哪裡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教孩子適應環境
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許多家長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