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2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 (yu)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3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游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4 農學: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5 地里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躊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639年開始顧炎武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記》正式成書
6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公元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公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7 機械製造: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附圖)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附圖)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附圖)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附圖)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附圖樣。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附圖樣)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❷ 趙士楨發明了哪些武器,為明朝貢獻一生為何晚年卻抑鬱而終
趙士楨,是明代偉大的軍事發明家、火器研製專家,溫州樂清人。從小就是特別聰明,做過太學生,喜歡詩文寫作。但是,對於研究火器極為痴迷。趙士楨在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給當時在位的明神宗萬曆皇帝,上了一份摺子——《用兵八害》,建議製作蕃鳥銃。說白了,就是建議在全國開辦火器製造廠,製造洋槍。
但是,朝廷對其發明並不重視,趙士楨的官職也與他的研究處於兩個層面。也就是他是一個科學家,盡心竭力地為國家研究火器。而朝廷呢,無論皇帝還是其他人,只喜歡的他書法,對其研究並不感興趣。雖然趙士楨發明的"迅雷銃"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但是,這項發明最終也沒有得到朝廷認可與重視,致使其在晚年,鬱郁而終。
❸ 趙士禎的簡介
在明代火器發展史上,涌現過一大批對火器生產、製造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他們對火器的發展和進步的影響不可低估。
明神宗萬曆年間的趙士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對多種火器加以改造,經他改造過的火器更加實用,殺傷力更強。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 年),趙士禎仿西域魯密銃製成新式火槍,改良了發火裝置,在槍床的尾部裝上了鋼刀,近戰時作斬馬刀用。同在這一年,趙士禎還發明了迅雷銃,其特點是轉輪發射。還是在這一年,趙士禎參照西洋鳥槍和佛郎機製成掣電銃。這種火槍採取後裝子銃式,共有 5 個子銃,各 6 寸長。子銃事先裝好,作戰時輪流裝入槍管中發射,射擊速度明顯加快。
趙士禎還發明了一種發射火箭用的火箭溜,形狀象一支短銃,上面有溜槽,可按規定的方向發射火箭,避免了火箭在運行時偏離方向,增加了火箭射擊的准確性。
❹ 趙士禎的介紹
趙士禎(1554~約1611)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
❺ 中國古代火器發明誰最牛
中國古代自從有了科舉考試以來,學生們看的都是四書五經,變得愛講大道理,對於蘋果或梨熟了為什麼從樹上掉下來是不感興趣的。如果被自己的小孩問到這種問題,多半會回答:「因為土地公公想吃梨了,凈問些沒用的東西作甚?趕緊背論語去!」
也對!反正科舉考試不考這些,懂得萬有引力是不能陞官發財的,於是大家都只管啃四書五經那幾本書,這一啃就是一千多年。到了清朝被洋人打得稀里嘩啦時,仍有頑固派反對洋務運動,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可見食古不化到了什麼地步!
趙士禎終其一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24種。趙士禎的發明對明朝掃清倭寇,以及後來的抗日援朝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本人卻仕途坎坷,終生潦倒,八品銜的鴻臚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晉升為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可見,在士農工商的封建既定格局裡,工匠的社會地位之低微。
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而趙士禎的功在國家,彪炳千秋,受到世人的尊敬。
❻ 古代有幾個火器發明家,他們是誰
鄭璠五代十國時吳國將領。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位於駐馬店市東)人。唐末,初事秦宗權,後隸孫儒,尋歸楊行密。因功屢遷至檢校司徒,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位於景德鎮市西、鄱陽湖東岸)刺使、鎮南(今雲南省楚雄縣,位於南華縣東南,另在楚雄縣北還有楚雄彝族自治州)軍節度副使、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行軍副使。904年,進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使用飛火,是為火葯用於軍事之始。
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趙士禎(1554~約1611)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
戴梓(1649~1726), 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家,字文開,號耕煙。生於清順治六年,卒於雍正四年。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戴梓博學多能,通兵法,懂天文演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通曉天文、歷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曾製造了「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
❼ 明朝的「火器大神」,設計出了什麼超前的武器,還發現明代火器的軟肋
這位火器大神就是趙士禎,而他設計的超前武器應該就是迅雷銃了。而趙士禎發現的明朝火器的軟肋就是明朝在戰場上使用的比較多的鳥銃戰鬥力以及性能是墊底的,而且他們軍用的鳥銃在性能上竟然連民間盜版鳥銃都不如。
雖然後來迅雷銃並沒有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但是趙士禎的研究無疑是超前的。那時趙士禎的研究和設計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是他為我國的武器發展也做了不小的貢獻啊!
❽ 誰有趙士禎的詳細生平一定要很詳細的~~~
趙士禎(1554~約1611)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萬曆六年(1578),趙士禎因善書法授鴻臚寺主簿。1596年升中書舍人。他精研火器,曾拜訪土耳其火器專家朵思麻,從其學習。趙士禎博採中外火銃之長,造成掣電銃、迅雷銃等4種火銃,並呈送朝廷,受到嘉獎。後來他又將連發5彈的迅雷銃改造成連發18彈的戰酣連發,並創制鷹揚炮。他制火器最注意發射速率和命中率,對子彈運動的基本要點有一定的研究。
❾ 中國古代火器發明誰最牛
趙士禎(1554~約1611)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生長於海濱,年少時正逢倭寇作亂,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於是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抗倭將領。
萬曆二十四年,趙士禎在溫州籍游擊將軍陳寅那裡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一個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特意登門求教。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士禎搜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萬曆二十五年,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制,京營官員又來向他請教,他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制,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首批共製造了十餘架。士禎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此後士禎不斷精益求精。萬曆二十六年進呈的迅雷銃只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趙士禎終其一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24種。趙士禎的發明對明朝掃清倭寇,以及後來的抗日援朝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本人卻仕途坎坷,終生潦倒,八品銜的鴻臚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晉升為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可見,在士農工商的封建既定格局裡,工匠的社會地位之低微。
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而趙士禎的功在國家,彪炳千秋,受到世人的尊敬。
❿ 趙士禎的生平
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建炎四年(1130),宗室隨趙構南渡,寓居溫州,紹興三十年(1160)左右,轉遷樂成,有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南平公趙伯葯,是趙匡胤七世孫,南宋建炎二年(1128)中進士,名列樂清歷代進士名錄第二人。據《浙江通志》第38卷記載,南平公趙伯葯墓在湖橫山頭。南宋時,刑部尚書趙立夫政聲卓著,明朝出了火器專家趙士禎。
趙土禎胸懷大志,才兼文武,善書能詩,喜談兵事。一次,游寓京師,偶然題詩於扇上,扇為宦官所得,進獻神宗皇帝,深受贊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以善書徵,授鴻臚寺主簿」。
士禎素性倜儻不群,耿介剛直,因而久居下位不得升遷。八品銜的鴻臚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晉升為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
士禎生長於海濱,少經倭患,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御倭將領。萬曆二十四年他在溫州籍游擊將軍陳寅那裡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一個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特意登門求教。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士禎搜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萬曆二十五年,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制,京營官員又來向他請教,他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在奏疏中他表示「於金坐散而不顧),並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制,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首批共製造了十餘架。士禎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此後士禎不斷精益求精。萬曆二十六年進呈的迅雷銃只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萬曆三十年六月,士禎研製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門外西城下進行試驗。試驗由刑部尚書蕭大亨主持,參與其事的還有兵部、工部等部門的官員。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土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的當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報告還請求皇帝對士禎「朝夕講究,殫力傾資製造利器,用備不虞」的事跡給予嘉獎。
之後,士禎又借鑒日本人使用的大鳥銃發明了「鷹揚炮」,這種新式火器具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優越性能,勝過了日本的大鳥銃。他還發明了「火箭溜」,這一發明,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趙士禎雖然世途坎坷,終生潦倒。同鄉詩人何白有「散盡干金空四壁,秋風蕭瑟卧文園」之嘆,但他在火器研製方面的輝煌建樹,他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卻功在國家,彪炳千秋。王重民教授將他與李時珍、邢雲璐、宋應星、徐光啟、李之藻、王征等並列,認為是對中國傳統的科學做了總結工作的科學家。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也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
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2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