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也叫發明?
⑵ 台灣什麼時候被人們進行開發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2]
⑶ 如何評價FT金融時報《台灣高科技創新為何遙遙領先中國大陸
樓上只說對了一部分 台灣在電子產業科技的確領先大陸 比如我們使用的 電腦 以及 零配件基本都是台灣發明再由大陸代工的 包括 華碩 微星 技嘉 宏碁 之類的 還有台灣的生產的半導體 用於我國的人造衛星上 也是由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生產的 包括大力光給iPhone生產的光學鏡頭
但是其他產業的科技好像就一般了 比如我們的軍事科技台灣一定是無法比擬的 還有我們的醫葯科技台灣應該也是無法比擬的 據我所知台灣很出名的醫院只有兩家 林口長庚和台大醫院 但是大陸的數目絕對不止2
再者 我們大陸的雜交水稻技術 造樓技術 造橋技術 造高速技術 造高鐵技術 造地鐵技術 造大型飛機的技術 人造衛星的技術 火箭的技術 核電站技術 造原子彈氫彈的技術等等等 這些應該都算得上高科技 台灣一概沒有 台灣唯一的兩個核電站好像還是別人幫造的 然後被用愛發電給搞停了
然後我去看了那片文章 文章說得有道理 但是只能說有道理得太片面了 在台灣呆越久才越會感覺到 我國領 導人的聰明才智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我國的繁榮昌盛真的離不開我黨的英明領導 這並不是套話 是我個人的真切體會
文章提到 那些審查是絕對必要的 台灣才2300萬人口 而大陸有十多億的人口 管理好這么大一個國家你以為是輕輕鬆鬆的事嗎 況且台灣就這么點人還管理成這副鳥樣~
文章說到的台灣知識產權的保護 是做的很全面 做得太全面了 太過頭了 等於說是無形之中捆住了人獲取知識的渠道 這樣就造成了 台灣大部分人都好無知好天真 只生活在自己的井底 對世界的了解基本只有日本和美國了
給你們舉個例子: 有一次上課教授講到蔣經國戒嚴時期的例子 然後旁邊台灣同學就問我 : 你們為什麼要戒嚴我們啊? 我當時就想笑他 明明是你們自己戒嚴自己 還我們戒嚴你們 隔著一條海怎麼戒嚴啊 哈哈哈 連教授講得什麼也不知道 自己的歷史都不懂
因為不存在非常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才能接受到四面八方的知識 雖然我不是有意貶低台灣 但事實的確是這樣
⑷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⑸ 台灣有哪些發明
台灣的發明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1L孤陋寡聞了。
設計發明界奧斯卡之稱的IF大獎,台灣領先韓、德、大陸,前100名佔31,世界之冠。總的來說,台灣人創造力很強。
BUT,YOU KNOW,現代幾乎沒什麼重大的發明…… (重大發明是指可以改變歷史的發明),很抱歉,沒辦法列舉
自動感應沖水馬桶http://e.163.com/e2004/editor_2004/language/050721/050721_207504.html
方便麵(泡麵)這個是台灣人在日本發明的,很多人誤傳是日本
珍珠奶茶,算不?我的最愛……
最近2011日內瓦發明展台灣第一哦,但網上貌似搜不太到(造成1L杯具)
前幾年的資料,裡面有談到一些發明http://tieba..com/f?kz=755899033
⑹ 台灣目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是誰。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國家發明特等獎(國家科委) 、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 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中國國務院)、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等等重要獎項。陳省身,浙江嘉興人,國際數學大師、微分幾何之父、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華人中首位)、「沃爾夫獎」和「邵逸夫獎」等多項極高科學殊榮! 楊振寧,安徽合肥人,國際級的物理大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中首位) 、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等。何大一,江西新餘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也是首先闡明艾滋病毒復制多樣性的科學家,發明雞尾酒療法。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1996年度風雲人物,而成為1960年以來首位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的科學家.獲頒美國總統勛章,並成為唯一登入加洲名人堂的華人,首屆魯丁紐約獎獲得者! 李政道,江蘇省蘇州市人,國際級的物理大師,首次登上諾貝爾獎壇的中國人,196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李遠哲,台灣省新竹市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吳健雄,江蘇太倉人,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前美國物理學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丘成桐,廣東梅州人,費爾茲獎--數學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卓以和,福建福州人,美國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唯一一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的華人科學家。姚期智,湖北人,圖靈獎(A.M. Turing Award)--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迄今為止獲得此項殊榮的唯一亞裔計算機科學家,2000年獲此獎項的只有姚期智一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備選:貝聿銘,江蘇蘇州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學院院士。
⑺ 誰知道台灣的歷史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
⑻ 台灣的歷史簡介 急急急急 2到3分鍾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來)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⑼ 從相關資料來看創意這個詞是由台灣傳入大陸的在中國大陸最早應用於什麼
最早應用於廣告設計。
「創意」一詞出現在1984 年以後,從台灣地區傳入大陸,Creativity 和idea常被翻譯為創意。
創意一詞是從英文中翻譯而來的,Idea一詞英文原意為思想、意見、想像、觀念等,在詹姆斯韋伯·揚的著作中被譯作《產生廣告創意的方法》。
Creation,該詞由詞根「create」衍生而來,是名詞,意指創造、產生等,是被最廣泛認同的中文「創意」的來源。
(9)台灣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創意的起源
創——創新、創作、創造……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意——意識、觀念、智慧、思維……人類最大的財富,大腦是打開意識的金鑰匙;創意起源於人類的創造力、技能和才華,創意來源於社會又指導著社會發展。人類是創意、創新的產物。類人猿首先想到了造石器,然後才動手動腳把石器造出來,而石器一旦造出來類人猿就變成了人。人類是在創意、創新中誕生的,也要在創意、創新中發展。
創意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系統思維、模糊思維和直覺、靈感等多種認知方式綜合運用的結果。要重視直覺和靈感,許多創意都來源於直覺和靈感。
人類誕生開始,「創意」也就開始左右著人類的發展,那個時候沒有「創意」兩字,人類每一次的發明、創造都是在一定的環境、壓力、生存下產生的,否則面對自然界,人類應付突臨災害最原始也是唯一的辦法,只有像其他動物一樣,用瘋狂奔逃來躲避。
語言的創意讓人類變成了高級動物——直到人類發明、製造、運用了工具.並在這個開拓性技術過程中深化了思考,駕馭了語言,才與動物們有了質的區別。
⑽ 台灣有什麼歷史
明末時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