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代農業發明

古代農業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4 14:17:51

Ⅰ 古代中國的農業的發展

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1.生產工具的進步
(1)夏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
(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
(3)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4)曹魏馬鈞創制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車,水碓、水磨等廣泛用於穀物加工。
(5)唐朝創制了灌溉工具筒車,出現了曲轅犁。
2.興修水利
(1)原始社會後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時期,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3)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用桔槔來灌溉農田;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修建芍陂;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鄭國修建鄭國渠。
(4)秦朝時興修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
(5)隋朝時,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成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興修的水利工程僅江南就超過六朝的總和。
(7)元朝政府先後修治、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關鍵提示
興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於農田灌溉;減輕洪澇災害;解決交通運輸困難。
3.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及推廣
(1)商周時期,後來習稱的「五穀」都已種植。
(2)唐朝時,農作物品種增多。
(3)明朝時,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4.生產技術提高和經驗積累
(1)商周時期,人們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的生產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3)明朝後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綜合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還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

Ⅱ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1、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增加了鐵鏟和鐵犁;牛耕得到推廣。

2、三國時期魏國馬均發明製造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車;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3、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古代史跨越幾個朝代,持續數百年的重要歷史現象。當然,這個發展過程主要分幾個階段:

秦漢以前,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代安史之亂後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經濟得到穩定發展;到了兩宋時期,南方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2)古代農業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形成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

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Ⅲ 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Ⅳ 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葯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這種傳說是農業發生和確立的時代留下的史影。現代考古學為我們了解我國農業的起源和原始農業的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目前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址,遍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種粟為主的農業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以種稻為主的農業聚落,以及稍後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等。近年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發現距今上萬年的栽培稻遺存。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3個:西亞、中南美洲和東亞。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中國原始農業具有明顯的特點。在種植業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的格局,不同於西亞以種植小麥、大麥為主,也不同於中南美洲以種植馬鈴薯、倭瓜和玉米為主。中國的原始農具,如翻土用的手足並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獲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現了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色。在畜養業方面,中國最早飼養的家畜是狗、豬、雞和水牛,以後增至所謂"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不同於西亞很早就以飼養綿羊和山羊為主,更不同於中南美洲僅知道飼養羊駝。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原始農業是從採集漁獵經濟中直接發生的,種植業處於核心地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存在,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以採集狩獵為生活資料的補充來源,形成農牧采獵並存的結構。這種結構導致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與定居農業相適應,豬一直是主要家畜,較早出現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較晚。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總之,中國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體系的。中華文明建立在自身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一度流傳的所謂"中華文明西來說"不符合歷史實際。

從中國自身的范圍看,農業也並非從一個中心起源向周圍擴散,而是由若干源頭發源匯合而成的。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各有不同的起源;華南地區的農業則可能是從種植薯芋類塊根塊莖作物開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區的農業也可能有不同的源頭。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礎上,我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基於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差異,經過分化和重組,逐步形成不同的農業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成為不同民族集團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農業,是由這些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農業融匯而成,並在他們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發展的。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多元交匯"。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Ⅳ 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簡單點)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葯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這種傳說是農業發生和確立的時代留下的史影。現代考古學為我們了解我國農業的起源和原始農業的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目前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址,遍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種粟為主的農業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以種稻為主的農業聚落,以及稍後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等。近年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發現距今上萬年的栽培稻遺存。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3個:西亞、中南美洲和東亞。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中國原始農業具有明顯的特點。在種植業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的格局,不同於西亞以種植小麥、大麥為主,也不同於中南美洲以種植馬鈴薯、倭瓜和玉米為主。中國的原始農具,如翻土用的手足並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獲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現了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色。在畜養業方面,中國最早飼養的家畜是狗、豬、雞和水牛,以後增至所謂"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不同於西亞很早就以飼養綿羊和山羊為主,更不同於中南美洲僅知道飼養羊駝。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原始農業是從採集漁獵經濟中直接發生的,種植業處於核心地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存在,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以採集狩獵為生活資料的補充來源,形成農牧采獵並存的結構。這種結構導致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與定居農業相適應,豬一直是主要家畜,較早出現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較晚。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總之,中國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體系的。中華文明建立在自身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一度流傳的所謂"中華文明西來說"不符合歷史實際。

從中國自身的范圍看,農業也並非從一個中心起源向周圍擴散,而是由若干源頭發源匯合而成的。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各有不同的起源;華南地區的農業則可能是從種植薯芋類塊根塊莖作物開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區的農業也可能有不同的源頭。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礎上,我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基於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差異,經過分化和重組,逐步形成不同的農業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成為不同民族集團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農業,是由這些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農業融匯而成,並在他們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發展的。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多元交匯"。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Ⅵ 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經濟改革序幕之後,農業生產的這種停滯狀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1982年11月,全國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新的格局全面建立。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日見減退,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據中國農科院估算,我國農業總產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Ⅶ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再現中國古代江南歷史農業文化
前 言

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發明了許許多多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社會被工業社會所取代,以至於到當代信息社會,曾經為農業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有的都已塵封為歷史,被遺棄或遺忘。這些象徵我們祖先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奉獻給人類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加倍地珍惜和愛護。

作為年過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輩子依賴於祖輩們傳承下來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穩穩地居家過日子。雖然我的後人都已經走出了紅土地,絕大多數古老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為我們所用。但是,作為一筆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我有義務承擔起保護它、繼承它的責任,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了解曾經輝煌過的我國古老的農業文明。

基於這一考慮,我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通過查閱歷史資料,深入鄉村進行調查走訪,使年代久遠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彷彿我又回到了從前。憑著有限的資料和自己的記憶,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將許許多多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製作出來,保持了實物的原始結構和基本構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說是完美無缺,但也可說是精工細作。俗話說: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謹此,也算是盡了一個年過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做出的一點貢獻吧!

Ⅷ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8)古代農業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農學家有賈思勰,寫有《齊民要術》。許行,戰國時候人,百家爭鳴的農家創始人。

明朝的徐光啟。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一起共同翻譯了許多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的先驅;同時他自己也寫了不少關於歷算、測量方面的著作,如《測量異同》、《勾股義》;他還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禎歷書》的編寫工作。除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還親自練兵,負責製造火器,並成功地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參考資料:農業史-網路

Ⅸ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閱讀全文

與古代農業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