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子創造了那些學派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道家,是諸子百家中最具哲學思辨特色的學派,老子的《道德經》從柔弱的、靈活的、富於彈性的立場去批判君王、統治者;以貌似退讓的立場去「避免災禍」,去協調社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本體、本原;是天下萬物的原點、來源;是自然、社會、人類的精神思維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和規律。莊子理想的人格則是「真人」的人格。真人,即能夠做到「歸朴返真」的、做人做事順從「自然天性」的人。儒家、道家的人生主張和生存策略都是一種認真積極面對人生的思考和舉措。道家與儒家的相互滲透和吸收大大多於它們之間的差異;儒、道之間有著極強的互補性。 道家是諸子百家中最具有哲學思辨特色的學派。老子是先秦道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思想最傑出的代表。 一個民族沒有哲學的思辨性就是缺乏智慧的民族。老子《道德經》所論述的本體論是中國式智慧的代表,是東方哲學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哲學觀點之一。 相對於儒家的入世、濟世精神,有人說,儒家是積極入世的,道家是消極的、出世的。這樣,就把儒道兩家簡單地對立起來。其實,這是一個大誤解。 老子的《道德經》所反對的、所針對的、所批判的、所教導的,都是當時社會,也是今天社會仍然具有普遍性的重大問題。老子《道德經》也是干預社會世事的,只不過老子是從「避難」「避禍」「保身」的角度提出「濟世救民」的策略而已。因此,給人們造成了「避世」的印象。 如果說,儒家是以強力的、強勢的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主動積極的方式去濟世救民的話,老子的《道德經》則是從柔弱的、靈活的、富於彈性的立場去批判君王、統治者;以貌似退讓的立場去「避免災禍」,去協調社會。 後世常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道家「待人處事」方面經常採用的態度。 如果說,儒家注重培養「內聖外王」的「聖賢人格」用以濟世救民的話,那麼,《道德經》主要是通過猛烈批判君王、領導人、家長的胡作亂為,以教導國君、領導者、家長和普通人遵循「道」的原則去做事處人,去獲取最好的生存之道。這同儒家的濟世救民異途而同歸;它們的宗旨在本質上完全一樣。 來源:今古文創
B. 猜謎語.猜七個漢字『
等你親口說愛我
C. 老子創作了《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探索人和自然的關系,對於人本身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道家也成了大家之一。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著作的《道德經》對於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提到的“上善若水”對於個人的修養很重要,它指的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善良是像水一樣的。老子指的水是溫柔的水,是可控范圍內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根源。一個人的善良總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認為善良是人的本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保持一顆善良的初心,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讓我們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吧。
D. 漢字中蘊含的故事
「一」在漢字中是一個最常用的字,也是一個筆畫最少又最容易認和寫的字。然而就這個「一」字,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所以有人說「一」字是一個神奇的漢字。「一」早見於甲骨文中,寫法就是一橫畫,在六書中它是一個指事字。有人認為「一」字像人伸出一個指頭之形,在甲骨文中它既是一個記數詞,又是一個序數詞,在形態上兩者沒有區別。如「一?」,意思是一頭牛;「一?」,意思是一隻羊。而「一?」(一月)、「一?,」(一卜)中的「一」是序數詞,不是記數詞,即為「第一月」、「第一卜」。金文的「一」在形體和意義上都繼承了甲骨文,此時的「一」似乎還沒有其他的意義。但是,這並不是說「一」確實沒有其他的意義,而只能說「一」的其他意義還沒有進入到甲骨文和金文「一」的書面語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先民賦予「一」極其豐富的內涵。在他們看來,「一」是至高無上的,是萬物的開端,正是由於有了「一」,才派生出了整個世界。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此,有的學者將「一」解釋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東西。
也有的學者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體現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而老子的哲學思想不是憑空而來,應該有其祖述或繼承。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聖人雲」。這個「聖人」,很可能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師承者,只不過我們還沒有考證出這位「聖人」是誰。
老子在《道德經》中還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吉祥)。」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一」的確是個威力無比的東西,它有如西方的「上帝」。
許慎的說法似乎與老子有相同之處,他在《說文解字·一部》中說:「一,唯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許慎認為,「一」是天地未分開之前的混沌狀態,即「太始」,或謂「太一」。《禮記·禮運》中說:「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太一,在古代又作為「太乙」,它又轉指天帝或天神。
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的啟發,宋代學者鄭樵提出了「起一成文」說。鄭樵認為所有的漢字都是從「一」演變而成。鄭樵的說法,很可能抓住了許慎《說文解字》的「始一終亥」的編排理論,附會成漢字起於「……
E. 老子的輸入法打不出漢字!不管什麼輸入法,在問題補充裡面就是打不出急啊
重啟試試
F. 5個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字謎: 半布春秋——秦 字謎: 銀川——泉 字謎: 一來再來——冉 字謎: 守門員——閃 字謎: 有人偷車——輸 字謎: 釀酒之後隔日香 字謎: 半青半紫——素 字謎: 自己——體 字謎: 秀才翹尾巴——禿
1.女子又多心 (打一字謎) 怒
2.口出悲聲,縫在衣中。(打一字謎) 哀
3.中字夾在衣當中。(打一字謎) 衷
4.免加點,草里鑽。(打一字謎) 兔
5.女子口說要齊心。(打一字謎)恕
1.字謎:皇帝新衣——襲
2.字謎:一流水準 ——淮
3.字謎:石達開 ——研
4.字謎:拱豬入門——閡
5.字謎:格外大方——回
6.字謎: 走出深閨人結識——佳
7.字謎:一千零一夜——殲
8.字謎:七十二小時——晶
9.字謎:一隻黑狗,不叫不吼——默
10.字謎(打一字) 黃昏前後---- 昔
11.字謎(打一字) 一箭穿心---- 必
12.字謎: 四方來合作,貢獻大一點——器
13.字謎: 貪前稍變就成窮——貧
14.字謎: 半布春秋——秦
15.字謎: 銀川——泉
16.字謎: 一來再來——冉
17.字謎: 守門員——閃
18.字謎: 有人偷車——輸
19.字謎: 釀酒之後隔日香
20.字謎: 半青半紫——素
21.字謎: 自己——體
22.字謎: 秀才翹尾巴——禿
23.字謎: 重點支援大西北——頭
24.字謎: 身殘心不殘. --息
25.字謎:十八乘六——校
26.字謎:一勾心月伴三星——心
27.字謎:一撇一豎一點——壓
28.字謎:八字頭——學
回答者: 30322095 - 實習生 一級 2009-11-17 18:55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徵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於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並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並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於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於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於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於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於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並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聖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知道漢字的始意,也就必須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出的多麼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人無法模仿替代。「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歷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意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於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來不同。「存」現在發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
G.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創造力,精神力量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斗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
H. 《道德經》中老子自創的28個漢字
你可以查閱這本書看看:《破譯老子祖本》 作者:干昌新。其中說,老子自創了29個漢字的。
I. 《老子》二章的翻譯
天下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
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
聖人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丑就出來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產生「無」,有了「無」,才產生「有」,「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有了困難,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難。困難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才能夠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了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
天地
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
功勛
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它能
使人
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佔有,結果只能是失去。望採納
J. 唐朝漢字中老子的老子有一點嗎
老子的腦子有一點嘛,有什麼一點沒有一點,老子的老還是這個老媽一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