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人創造林字的來歷故事梗概

古人創造林字的來歷故事梗概

發布時間:2021-08-14 13:43:58

『壹』 林字的來歷

林字為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林字的解釋
1、本義,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如:
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樹林的地方);
深山老林;防護林;林落(樹林,叢林);
林浪(林琅、琳琅、林郎。叢林);
林麓(森林與山腳);
林泉(林木與泉石);
林錯(林中樹木交錯,形容眾多)。
2、指野外或退隱的地方。
如:富貴還鄉國,光輝滿舊林。——張說《和魏僕射還鄉》。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隱之處);林下人(退隱之人。林,指退隱之地);林丘(指隱居的地方)。
3、泛指人或事物的會聚,匯集處。
如: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
林府(事物眾多之處);
林藪(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
4、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稱林,林外稱垌)。
5、林業。
如:農林牧副漁各行各業。
6、眾多的樣子。
如:
林者,眾也。萬物成熟,種類眾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貞符》。
又如:
林戈(如林之多。極言其多);
林立(如同樹林一樣密密麻麻地豎立著,形容數量很多)。
7、姓氏。

『貳』 林字的由來和意義

林,最早見於甲骨文,會意字,造字本義是:名詞,成片叢生的樹木。

一、釋義

1、成片的樹木或竹子:森林。竹林。

2、林業:農、林、牧、副、漁。

3、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二、說文解字

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凡林之屬皆從林。

譯:林,平坦地面上有叢生的樹木叫作「林」。字形採用兩個「木」會義。所有與林相關的字,都採用「林」作邊旁。

三、漢字字源

(2)古人創造林字的來歷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常用片語

一、樹林 [shù lín]

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比森林小。

二、林地 [lín dì]

土地利用類型之一。指生長森林和用來發展林業的土地。

三、林場 [lín chǎng]

從事培育、管理、採伐森林等工作的單位。

四、翰林 [hàn lín]

唐代為朝廷撰擬文書的官。唐玄宗設翰林學士,成為皇帝機要秘書,曾為內相。明清設翰林院,掌修國史,記載皇帝起居,草擬制誥。其長官以大臣充任,稱「掌院學士」。

五、林檎 [lín qín]

也叫沙果、花紅。落葉小喬木。果實近球形,似蘋果而小。

『叄』 「林」字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一、林字的由來:林字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二、林字的意義:成片的樹木或竹子。

三、林拼音:lín,注音:ㄌ一ㄣˊ,部首:木部,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8畫,五筆:SSY

倉頡:DD,鄭碼:FFVV,四角:44990,結構:左右,電碼:2651,區位:3354,疊字:二疊字

拆字:兩個木,統一碼:6797,筆順:一丨ノ丶一丨ノ丶

(3)古人創造林字的來歷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林地[lín dì]

土地利用類型之一。指生長森林和用來發展林業的土地。

2.樹林[shù lín]

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比森林小。

3.林場[lín chǎng]

從事培育、管理、採伐森林等工作的單位。

4.山林[shān lín]

有山有樹林的地方。

5.林網[lín wǎng]

指縱橫交錯,像網一樣的林帶。

6.藝林[yì lín]

圖書典籍薈萃的地方。

7.護林[hù lín]

保護森林:~防火。

『肆』 漢字林的來歷

林字為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林字的解釋 本義,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林字本是樹林之義,其來源相傳也與樹林有關。據譜籍記載,商朝末年,商紂王時,有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職。紂王嗜殺成性,荒淫無道,百姓苦不堪言。比乾等人相繼勸他改過自新,他概不聽從,結果微子辭官而去,箕子也假裝發瘋罷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來。他認為:「人主有過失不去勸他糾正,不是忠的表現;因為怕死不敢說話,也不是勇敢之舉。如果進諫了人主不聽,那是他的事情,作為人臣則應盡職。」由於他抱定了這一想法,後來便不顧生死入宮強諫,接連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紂王見他如此,便起了殺人的念頭,說:「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有七個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說完便讓人把他的心挖了出來。惡噩傳到比幹家中,夫人陳氏正懷孕在身,知道紂王一定會前來追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隱藏下來,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男孩,便為他取名堅,字長恩。此後不久,紂王被周武王殺掉,商朝滅亡,比干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後得到周武王的禮遇。周武王因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特別為他賜姓林。這樣,便有了林姓。一句話,林氏子孫乃比干王叔的後代!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伍』 林字的由來故事

林姓始祖國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干,加以慘不忍睹的
剖心之刑,這一來,紂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共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
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干,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乾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干之子,比干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比乾子堅後思及樹林之庇護之恩,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兒子, 算起來,比干當為黃帝32代玄孫,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殘殺,他的兒子就逃難到長林之山,不久以後周武王滅紂,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他的後代姓林,並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

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子孫散居於北方的山東及河南各地,然後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逐漸在山東的濟南一帶聚居,匯為望族,並且漸漸向南繁衍,至晉室南渡之時,江南已經有了林姓的蹤跡,到唐宋之際,族人就已經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時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並且在子貢的叩問之下,引出一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今者安知不生於彼……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贊為:「吾知其可與言,果然。」這位平凡而透徹人生的睿智鄉野老人,姓林名類,是早期的林姓傑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則徐的事跡,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銷毀英商鴉片200餘萬斤,並且把廣東防衛得固若金湯,使得英國軍隊空有堅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敗的清廷在依鴉片戰爭條約割地賠款之後,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裡幹得有聲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個人的衷心敬仰,這份敬意,並將千秋萬世維持下去,與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為成片的樹木,林姓的起源就與樹林相關。林姓自子姓比干開基後,相繼形成了西河、濟南、下邳、晉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當代大姓之第16位。其發祥地為今河南省衛輝市。

河南省衛輝市地處中原(中州)腹地,漢高祖2年置縣,亦稱衛州城,先後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縣解放,設衛輝市。它橫卧於太行山東麓,黃河北濱。自古衛州為豫北重鎮,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稱。

衛輝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為廓,廓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衛輝距商紂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發生了一幕殘殺忠諫之臣的悲劇,殘暴的商紂王將其叔父比干挖心處死。誰也沒有想到,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這一悲劇中誕生。

比乾死後,商紂並不罷休,還要將比干一家滿門抄斬。比干夫人陳氏身懷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於牧野之長滿樹林的峽谷
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內誕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紂王追兵搜尋而至,問懷中之嬰姓什麼?陳氏看著遍野樹林,便指林為姓,說:「姓林」。追兵方揚長而去。事
後,陳氏讓孩子名為林泉。

之後不久,決定商王朝命運的牧野之戰就在這里展開。商紂王的部隊臨陣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商朝滅亡。

周武王滅商後,厚葬了比干,封贈比干遺孤林泉,並賜姓為林,賜名為堅。自此開始書寫瓜瓞綿綿的林姓歷史。

我們尋訪林姓發祥地來到衛輝市,縱然戰爭的鐵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縱然黃河的風沙掩沒了古老的城廓,牧野還是牧野。一腳踏上衛輝土地,我們的身心馬上被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所裹夾,關於比乾的傳說、地名、遺址更是滿目盈耳。

據衛輝市比干紀念會的林先生介紹,相傳比干在朝歌被紂王挖心之後,面似土色,掩袍不語,單騎縱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鄉)就會長出新的心來,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擋路叫賣無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後口吐鮮血,墜馬身亡。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捲起飛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屍體,形成墓冢,故稱"天葬墓"。墳墓四周,沒心菜圈圈環繞。墓周圍的柏樹,隨著嗚嗚的悲鳴之聲,彎了樹干,斷了樹冠,有的還從樹乾的中心裂開,變成了「彎柏」、「平冠柏」和「開心柏」。

傳說,比乾的馬見不到主人,悲從中來,圍著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啞了,仍然沒有找到主人,便飛奔南行,直到將腸子跑斷了才倒地身亡。村民們為這匹馬封了墓,還特地修了一座馬王廟以作紀念。

傳說縱然不足為據,但比干確葬於衛輝。我們顧不上留戀衛輝的美景,即北上拜謁比干廟。

比干廟位於市東北7公里的頓坊店鄉的比干廟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廟,佔地達44000平方米。比干廟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後裔林氏兒女祭謁之聖地。

遠遠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聳立,上書:「赤膽忠心」。經牌坊式廟門,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見廟內主體建築鱗次櫛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濃蔭中,金碧輝煌,氣度恢弘,兩側的配殿和廂房,皆硬山式建築,各具特色。陵廟置放的獅子、朝天吼等石刻神獸,神態各異,或鎮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於廟院後端的比干墓冢,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佔地20多畝,高約20米,冢上植翠柏數百株。它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個墳丘式墓葬,也是中國因墓建廟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側有綿延起伏的黃土崗,右側遠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廟被稱為「二龍戲珠」之寶地。比干廟因墓而建,史志
載:「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廟」,其時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來,廟宇雖遭災害和戰火洗禮,數經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廟宇,為明
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廟內現存80餘塊碑碣充滿了古文化色彩。這里經過歷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騷客相繼立碑紀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墓、廟受到歷代帝王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宋仁宗為《比幹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

在比干廟正殿後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題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十個大字,亭內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殷比干莫」四個字,落款為「至聖先師孔子書」。世傳當年孔子親率弟子臨墓憑吊,揮劍刻字立石於墓前。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的孔子真跡。

孔子把比乾和微子、箕子並稱為殷朝三位「仁人」。他說:「商紂王荒淫無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結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裝瘋癲,比干直諫而死。這三個人都是商末的仁人。」還談到,「天子統治人民,應該廣開言路,從諫如流。過去商湯、周武王都因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紂王則因拒絕納諫而國破家亡,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說起這個墓碑,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孔子把「墓」寫成「莫」,是借地為土的。後來有一個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的的縣令
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夫子寫了錯別字,就當著身邊的隨從們說,「今天我把這個字給改正一下,我就是孔聖人的一字師了」。縣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個土字。
剛剛刻好,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震天,只聽「轟隆」一聲,土字又被轟掉了。直至今日,這塊石碑斷裂的痕跡依稀可見,碑上的「莫」字仍然沒有「土」。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騫為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山東副使,多學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薊門集》等。

碑文雲:「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說理透徹,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步出廟門,我們隨意在村中走訪。比干廟村東是軍屯,南是十里鋪,西是斜道村,北是後庄,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縱貫南北。看護比干廟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紹說,村莊呈方型院落,現有人口180戶,700餘人。

比干廟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創建成廟宇,唐太宗於公元645年親臨比干墓舉行了隆重的祭
禮,並向全國的郡縣頒發《贈殷太師比干詔》謚「忠烈公」,為比干加封了墓寢,修葺了祠廟,規定州縣定製大禮祭祀,並給附近五戶農民撥了地產,派他們守廟祭
祀,從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現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廟文官處工作,家中子孫滿堂,殷實幸福,我們邀請他照張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還說,衛輝市西部太行山余脈的獅豹頭鄉龍卧村發現了「長林石室」的山洞。該洞位於龍臣卧村絕壁上,依方山,臨滄溪,上有千尺鷲峰,深山峽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滄水。洞深約3米,廣約40平米。洞外蒼郁的綠樹簇擁,俯視左右,山嶺環抱,長林莽莽,確有「龍卧」之靈氣。

據當地官員介紹,從1993年起,衛輝市連年舉辦「中國衛輝比干誕辰紀念慶典」,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
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林氏團體。國內外200多位領導人、著名人士揮筆祝賀,進一步
促進了衛輝市對外開放,經濟高速發展。

衛輝文物古跡甚多,拜祭完比干廟,我們又參觀了牧野大戰古戰場遺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廟。

古衛州厚重的人文透著史詩般的豪氣,那蒼茫的遺跡、不屈的忠魂,讓我們圓了一個探源夢。

『陸』 關於琳字的來歷故事

讀音

lín

基本信息

筆畫數:12

部首:王字旁

筆順編號:11211234123

鄭碼:CFF,U:7433,GBK:C1D5

五筆:GSS

區位碼:3353

四角號碼: 14190

五行屬性:木

釋義

琳〈名〉

[lín ㄌㄧㄣˊ]

解釋:

1、美玉。青碧色的玉、玉石發出的聲音。

「琳,美玉也。」——東漢·許慎《說文》

「琳,玉也。」——《爾雅》

「琳珉昆吾。」——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注:「玉也。

" 厥貢惟救琳琅玕。"——《書·禹貢》。鄭注:「琳,美石也。

"球、琳,皆玉名。」——《孔傳》

「玫瑰碧琳,珊瑚叢生。」——西漢·司馬相如 《上林賦》

「球琳重錦,充於府庫。」——西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2、青色玉 。如:琳函(青碧色的玉制封套);琳宮梵宇(道觀;佛寺);琳宇(神仙的居所。後用為道觀的美稱)。

3、常用作人名,寓意美好無暇。

示例

1、琳琅(línláng)

[beautiful jade;gem]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貴的東西。

2、琳琅滿目(línláng-mǎnmù)

[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be a feast for the eyes]

滿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東西,出色的詩文,有用的人才很多、商店裡商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

3、琳珉(美玉名);琳華(仙界的花);琳札(珍貴的書札);琳珪(美玉);琳球(指美玉);琳與(美玉)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琳·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8

〔古文〕玪《唐韻》力尋切《集韻》犂針切《正韻》犂沈切,音林。《說文》美玉也。《廣韻》玉名。《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傳》球,琳,皆玉名。《前漢·司馬相如傳》琳珉昆吾。《師古注》琳,玉也。又人名。《史記·高祖功臣年表》蓼侯孔臧子琳位至諸吏。又國名。《洞冥記》琴國去長安九千里,生玉葉李,色如碧玉。

說文解字

《卷一》《玉部》·琳

美玉也。從玉林聲。力尋切〖注〗玪,古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美玉也。高注淮南、王注楚辭、李孫郭注爾雅皆曰。琳、美玉名。某氏注尙書曰。琳、玉名。從王。林聲。力尋切。七部。

『柒』 林字的來歷是什麼


會意。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基本解釋:
1、長在一片土地上的許多樹木或竹子:樹~。森~。~海。~藪(a.山林小澤;b.喻叢集的處所)。
2、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書~。藝~。碑~。儒~。
3、姓。林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閱讀全文

與古人創造林字的來歷故事梗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