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力性質熊彼特

創造力性質熊彼特

發布時間:2021-08-14 12:48:32

『壹』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包括哪些內容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的內容包括:他的經濟成長、經濟周期、創新觀點等早期思想雛形。在成長理論方面,他有兩個特殊觀點:第一,認為只有企業家才能把土地和勞動這兩個內在因素的使用進行新的組合,才是經濟成長的基本動力。他只將勞動力和土地視為內在生產因素,而將人El、慾望、生產組織的變化等列為外在因素,顯然是不確切的;第二,他強調銀行信用對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特別強調銀行對未來勞務和商品所提供的信用(他稱為「非正常信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觀點中的過分強調銀行信用和將銀行信用分為正常和非正常,是不全面和不合邏輯的。但其強調銀行信用的觀點卻被數十年後的西方貨幣成長論者推崇為珍貴的先行思想資料。此外,他的《經濟周期》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運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歷史統計資料。

『貳』 管理學中,創新的特徵是什麼

特徵如下:

1、從組織結構因素看,有機式結構對創新有正面影響;擁有富足的資源能為創新提供重要保證;單位間密切的溝通有利於克服創新的潛在障礙。

2、從文化因素看,充滿創新精神的組織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徵:接受模稜兩可,容忍不切實際,外部控制少,接受風險,容忍沖突,注重結果甚於手段,強調開放系統。

3、在人力資源這一類因素中,有創造力的組織積極地對其員工開展培訓和發展,以使其保持知識的更新;同時,它們還給員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減少他們擔心因犯錯誤而遭解僱的顧慮;組織也鼓勵員工成為革新能手;

一旦產生新思想,革新能手們會主動而熱情地將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並克服阻力。


(2)創造力性質熊彼特擴展閱讀

管理創新是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於1912年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 管理創新則是指組織形成一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富有創造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地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

當管理者說到要將組織變革成更富有創造性的時候,他們通常指的就是要激發創新。

管理創新是指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反饋等手段,對系統所擁有的生物、非生物、資本、信息、能量等資源要素進行再優化配置,並實現人們新訴求的生物流、非生物流、資本流、信息流、能量流目標的活動。

企業管理創新,最重要的是在組織高管層面有完善的計劃與實施步驟以及對可能出現的障礙與阻力有清醒認識。幫助企業主及CEO塑造此一方面的領導能力,使創新與變革成為可能。

『叄』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企業創新包括的情況主要指哪些

創新的五種情況:熊彼特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製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並且,也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例如通過「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3)創造力性質熊彼特擴展閱讀:

層次性:

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呈多層次性,企業決策層周圍往往是圍繞一層至多層的組織,創新可能在企業不同層次的組織中產生,所以創新就呈現出與企業組織結構相對應的多層次性。

要特別指出的是,企業的重要的創新,往往是影響整個企業發展前景的戰略決策,因此其決策主要是由企業的高層決策者來完成,而由於決策的重要性,決定了這類決策要有智囊團參加,同時還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徵求不同層次組織的意見,這就涉及決策的層次性中協調問題。

決策的協調可以是建立在較低層次上的,如上所述徵求意見式的;也可以是建立在較高決策水平上的較高層次的協調,例如要制訂新的企業產業發展方向,以推進企業向更高的程度演變,這樣的決策肯定是在高層作出的,而同時是一個高水平協調下完成的創新決策。

『肆』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盡管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能夠導致經濟生活的變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變化;還有另一種經濟變化,它是不能用從外部加於數據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另一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而恰恰就是這種 『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涉及的問題,也就是在一種非常狹窄和正式的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就充分強調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主張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一般說來,「新組合並不一定要由控制創新過程所代替的生產或商業過程的同一批人去執行」,即並不是驛路馬車的所有者去建築鐵路,而恰恰相反,鐵路的建築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所以,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織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盡管消滅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內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把發明與創新割裂開來,有其理論自身的缺陷;但強調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必須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這對於創新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個思想為此後諸多研究創新理論的學者所繼承。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所以,「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這就是說,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這個核心職能又把真正的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別開來。每個企業家只有當其實際上實現了某種「新組合」時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這就使得「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從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級。」熊彼特對企業家的這種獨特的界定,其目的在於突出創新的特殊性,說明創新活動的特殊價值。但是,以能否實際實現某種「新組合」作為企業家的內在規定性,這就過於強調企業家的動態性,這不僅給研究創新主體問題帶來困難,而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很難把握。
學術界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緻和專門化,僅創新模型就先後出現了許多種,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術推動模型、需求拉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統整合網路模型等,構建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創新雙螺旋等理論體系,形成關於創新理論的經濟學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伍』 90熊彼特認為創新的動力,創新的主體是

企業家

『陸』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形成、發展、主要觀點、評價和啟迪

「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創新」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作為一位博學的思想家, 熊彼 特不僅從經濟學意義上闡述了「創新理論」, 而且特別從社會哲學、經濟社會學、經濟史學等多重視角闡發了「創新理論」的豐富內涵。

1、創新的內在質變性
2、創新的社會歷史性
3、創新的系統有機性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不僅在經濟學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而且在社會哲學層面上揭示出的「創新」的豐富內涵。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於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

創新理論概述
人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現代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約瑟夫·熊彼特。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奠定了熊彼特在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他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而這種「新組合」的目的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正是起因於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形成時間各一的經濟周期;資本主義只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靜止的,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當經濟進步使得創新活動本身降為「例行事物」時,企業家將隨著創新職能減弱,投資機會減少而消亡,資本主義不能再存在下去,社會將自動地、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當然,他所理解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會主義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因此,他提出,「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包括下列5種具體情況:

1、開發新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

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比如改手工生產方式為機械生產方式;

3、發現新的市場,比如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4、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鈦金屬做眼鏡的鏡框;

5、創建新的產業組織,比如新興的培訓公司。

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了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歷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自動過渡論 熊彼特還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攻擊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他提出了資本主義將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點。他斷言:一旦經濟進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動化了,無需人的作用了,創新本身降為例行事物了,那時企業家就因創新職能日弱、投資機會日漸消失而變得無用,「資本主義就將活不下去」,並將自動地進入「社會主義」。然而熊彼特所謂的「社會主義」,以及作為社會主義標志的「公有」和「公營」,實際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國有化和國營,根本沒有改變或觸動資本主義所有制。
當前熊彼特學說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有更大的擴展,特別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受到西方更多學者的重視。

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盡管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能夠導致經濟生活的變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變化;還有另一種經濟變化,它是不能用從外部加於數據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另一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而恰恰就是這種 『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涉及的問題,也就是在一種非常狹窄和正式的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就充分強調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主張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一般說來,「新組合並不一定要由控制創新過程所代替的生產或商業過程的同一批人去執行」,即並不是驛路馬車的所有者去建築鐵路,而恰恰相反,鐵路的建築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所以,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織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盡管消滅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內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把發明與創新割裂開來,有其理論自身的缺陷;但強調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必須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這對於創新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個思想為此後諸多研究創新理論的學者所繼承。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所以,「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這就是說,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這個核心職能又把真正的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別開來。每個企業家只有當其實際上實現了某種「新組合」時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這就使得「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從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級。」熊彼特對企業家的這種獨特的界定,其目的在於突出創新的特殊性,說明創新活動的特殊價值。但是,以能否實際實現某種「新組合」作為企業家的內在規定性,這就過於強調企業家的動態性,這不僅給研究創新主體問題帶來困難,而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很難把握。
學術界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緻和專門化,僅創新模型就先後出現了許多種,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術推動模型、需求拉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統整合網路模型等,構建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等理論體系,形成關於創新理論的經濟學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創新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珍惜企業家精神,造就企業家隊伍
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這種「企業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國,(2)對勝利的熱情,(3)創造的喜悅,(4)堅強的意志。這種精神是成就優秀企業家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礎。企業家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最稀缺的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都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地網羅創新型人才,而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選拔人才的機制還不盡公正合理,「論資排輩」、「年齡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人才的制度化激勵還相當缺乏,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還十分稀薄,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著我國企業家的孕育、培養和造就。因此,我國今後應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努力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培養出獨特的創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實力雄厚、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
2、有秩序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後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近年來,在我國存在一種自由追捧「新經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已經毫無希望,應該把資源集中於「新經濟」,集中於信息產業,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階段,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誠然,在發達國家高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正在展開一輪長期的、由機器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工業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產業變革。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即使在發達國家仍有一批傳統產業在蓬勃發展,並與新興產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從大趨勢看,「新經濟」只有與「舊經濟」融合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結構的困境中尋求突破,確實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同時應該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和素質,而不能顧此失彼,簡單拋棄傳統產業。如果進退失據,只是一窩蜂地關停,使所有傳統產業一下子崩潰,那麼,滾滾的下崗失業洪流,源源不斷的低收入人群的涌現,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必將迫使背離「創造性破壞」的初衷,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經濟創新將被經濟崩潰所代替。
3、通過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
技術創新活動是一根完整的鏈條,這一「創新鏈」具體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台、風險投資、圍繞創新形成的產業鏈、產權交易、市場中介、法律服務、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創新生態應該包括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鏈、創新人才、創新文化。根據國家創新體系理論中新熊彼特主義者——弗里曼提出的「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對技術創新起重要作用」,為此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通過科技創新政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通過這個完整的創新生態,最大限度地集聚國內外優質研發資源,形成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針對當前我國創新動力、創新風險、創新能力、創新融資不足的問題,政府在政策架構上需要做的有: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科技開發及政府采購政策;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事業,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激勵;健全創新合作機制,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技術戰略聯盟,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推進開放創新;重構為創新服務的金融體制,發展各類技術產權交易,構建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柒』 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理論啟示

1、珍惜企業家精神,造就企業家隊伍
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這種「企業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國,(2)對勝利的熱情,(3)創造的喜悅,(4)堅強的意志。這種精神是成就優秀企業家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礎。企業家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最稀缺的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都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地網羅創新型人才,而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選拔人才的機制還不盡公正合理,「論資排輩」、「年齡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人才的制度化激勵還相當缺乏,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還十分稀薄,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著我國企業家的孕育、培養和造就。因此,我國今後應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努力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培養出獨特的創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實力雄厚、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
2、有秩序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後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近年來,在我國存在一種自由追捧「新經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已經毫無希望,應該把資源集中於「新經濟」,集中於信息產業,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階段,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誠然,在發達國家高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正在展開一輪長期的、由機器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工業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產業變革。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即使在發達國家仍有一批傳統產業在蓬勃發展,並與新興產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從大趨勢看,「新經濟」只有與「舊經濟」融合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結構的困境中尋求突破,確實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同時應該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和素質,而不能顧此失彼,簡單拋棄傳統產業。如果進退失據,只是一窩蜂地關停,使所有傳統產業一下子崩潰,那麼,滾滾的下崗失業洪流,源源不斷的低收人人群的涌現,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必將迫使背離「創造性破壞」的初衷,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經濟創新將被經濟崩潰所代替。
熊彼特創新理論
3、通過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
技術創新活動是一根完整的鏈條,這一「創新鏈」具體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台、風險投資、圍繞創新形成的產業鏈、產權交易、市場中介、法律服務、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創新生態應該包括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鏈、創新人才、創新文化。根據國家創新體系理論中新熊彼特主義者——弗里曼提出的「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對技術創新起重要作用」,為此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通過科技創新政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通過這個完整的創新生態,最大限度地集聚國內外優質研發資源,形成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針對當前我國創新動力、創新風險、創新能力、創新融資不足的問題,政府在政策架構上需要做的有: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科技開發及政府采購政策;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事業,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激勵;健全創新合作機制,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技術戰略聯盟,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推進開放創新;重構為創新服務的金融體制,發展各類技術產權交易,構建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捌』 熊彼特假定壟斷資本和大寡頭公司更具有創新能力,而小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創新無異於自殺行為

對。。。「熊彼特假設」(Schumpeter』s hypothesis,1942)
是研究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關系一個有爭議的問
題,爭議的焦點在於實證檢驗「熊彼特假設」所得到
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結論。 「熊彼特假設」由技術創
新源假設和關系假設兩部分組成,技術創新源假設
定義大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大企業的資源
優勢和壟斷地位保證了大規模的研發投入,並使企
業具有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關系假設定義企業規
模越大越有利於技術創新,大企業與技術創新具有
線性正相關關系(Worley,1961;Hamberg,1966;Co-
manor,1967 等)。

『玖』 熊彼特的「創新論」的只要內容是什麼

熊彼特是以「創新論」聞名於經濟學界的。他用「創新論」來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他將該理論堅持了數十年並貫穿到他的各種理論中。在理論上,他先將社會經濟活動區分為「經濟循環」和「經濟發展」兩個類型。在前一種狀態下,任何經濟活動都以相同形式周而復始地運行,使各經濟主體得到其慾望的最大滿足,不存在利潤或利息。在後一種狀態下,則出現了企業家這一角色,他們為獲得利潤而不斷地致力於生產方法的變動甚至革新,從而不斷地改變和打破現存的均衡狀態。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他強調,「企業家」的職能就是不斷地引進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來實現「創新」,從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這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惟一動力。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組合。他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並非指一般的技術進步和創造發明,而是有其特殊含義,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採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商品市場;控制原材料供應的新來源以及實現企業的新組織。他認為創新是一個內在因素;經濟發展也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來自內部自身的創造性。只有在實現創新的發展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企業家的涌現是少數企業家的出現帶動了其他企業家的出現的體現,經濟下降則是模仿生產的利潤份額減少的結果。總之,「創新」的特點就在於他把所謂的創新視為企業家的惟一職能。企業家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靈魂」,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的內在創造力,沒有創新資本主義就不可能產生,更談不上發展。創新導致經濟波動或經濟周期,而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其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第一種是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捷夫周期」,每一周期歷時50—60年;第二種是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第三種是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同時並存而且相互交織。熊彼特還把經濟衰退看做經濟調整的健康階段,衰退為未來創新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閱讀全文

與創造力性質熊彼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