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元代創造了我們國防

元代創造了我們國防

發布時間:2021-08-14 12:36:39

1. 元朝有哪些國防措施

公元1271年,由蒙古貴族統治者忽必烈(按:即元世祖)在南進滅宋的過程中建立了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蒙古族在唐朝時期被稱為「蒙兀室韋」,生活在黑龍江上游的額爾古納河東南一帶。約在公元8世紀以後開始西遷,進至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今蒙古國鄂嫩河和克魯倫河)流域游牧,後來先後臣服於遼國和金國。在11~12世紀,蒙古族人還是分散在大草原上以氏族血緣關系聚集的若干大小部落。其牛有蒙古部、克列部、塔塔兒部、蔑兒乞部、斡亦刺部、乃蠻部、翁吉剌部、汪古部等。這些部落也被稱為「韃靼」,這是因為塔塔兒部曾經是一個強大的部落,就取其諧音「韃靼」,作為蒙古各部的共同稱呼。這些部落的人,都過著游牧生活,又兼營狩獵,從小就生長在馬鞍馬之間,以弓箭騎射見長。後來到了蒙古部統一了這些部落之後,「蒙古」一名就成了統稱。

元朝疆域廣大,其領土東北至鄂爾庫次克海,北至西伯利亞大部,西至新疆,西南至西藏、雲南,南至印度河流域,東至於海,橫跨歐亞兩洲。這就是《元史)記載的「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至遼左,南越海表」的元朝版圖,較之漢、唐盛世的疆域還要遼闊。

元朝建立後,在中央設立樞密院掌管全國軍務。在地方設行省,並使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一些地區,如雲南、西藏等,統歸於中央政府,還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將西沙、南沙群島隸於湖廣行省,重建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蒙古部孛兒斤氏貴族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在長期的部落戰爭中,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各個擊破,逐步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他搜羅將才,嚴格訓練本部兵馬,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公元1194年,他借金朝進攻塔塔兒部之機,乘機出兵,一舉打敗塔塔兒部。以後又與克烈部的王罕合軍擊敗札木合。公元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決裂,大戰於土拉河(今蒙古國布爾根省東邊境上),王罕敗亡。至此,鐵木真戰勝了克烈部這個當時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創造了統一蒙古的條件。公元1204年,鐵木真又削平了乃蠻部。經過長期征戰,1206年,鐵木真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統一。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沙漠,北達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鐵木真作為各部的共主,在斡難河河灘召開的各部首領會議上,被推選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按:「成吉思」是強大、鞏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的意思)。

2. 我國歷史上以兵立國,橫掃歐亞的朝代是元朝,創造了中國國防史的最高

元朝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諸色戶計、投下制、驅口制、匠籍制、籍沒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斷了唐宋變革的進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後中國的歷史。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但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3. 我國歷史上以兵立國,橫掃歐亞的是元朝,創造了中國國防史最高水平對不對

答案是對的,是元朝做的

4. 我國歷史上以兵立國,創造中國國防史的最高水平的是元朝橫掃歐亞

對的。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元朝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4)元代創造了我們國防擴展閱讀

元朝遠征海外

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颶風,無功而還。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忻都率蒙古軍、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範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從廣州渡海攻佔城,連戰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鎮南王孛兒只斤·脫歡(忽必烈子)發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從占城北上助戰,南北夾攻。

安南王撤離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軍決戰;待元軍疲憊,又出而攻擾。五月,脫歡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進至蒲甘,迫緬國定歲貢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興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並請元軍助討其敵國葛郎,打敗葛郎王以後復舉兵拒元,元軍力竭退師。

5. 元朝的國防形勢

我國的元朝只算是蒙古帝國的四分之一,它的統治范圍廣闊,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寫的。當時邊境的具體情形有限,大概是,今天的內地、滿洲、新疆、西藏、內蒙古、外蒙古、澎湖,濟州島及南海諸島,都在蒙元統治范圍之內,還包括東西伯利亞大部分,中西伯利亞,東到白令海、錫金、不丹、庫頁島,克什米爾東半部、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朝鮮半島北部。
它的國防形勢可以說它不欺負別人就算開恩了。它的衰落是由於「四大汗國」多年相互攻伐,只憑借著軍事優勢而欲支配治下的諸國人民,實行嚴酷的等級制度,民眾起義不斷,從而內耗不斷,它是亡於自身的。

6. 元朝的歷史,軍事,經濟。

元朝的軍事和歷史元朝 (公元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唐代蒙古之名始見於史籍。蒙古族後西遷至蒙古高原,從事游牧畜牧業。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
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至蒙哥汗時,已先後滅亡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憲宗)死
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位。隨後戰勝了爭奪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漢人李叛亂,鞏固了統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
」之義,正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建都於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國起,歷史上泛稱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南宋恭帝趙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
1279年),元軍在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流亡官員和宋軍殘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滅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
東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軍、政體制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中央Government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
政機構,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以後行省由中央臨時派出機構轉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除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東、山西
)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國設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江浙、江西、湖廣等十個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權憲,統轄路、府、州、縣的政務,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
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
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系,為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但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
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朝畜牧業的發展體現在牧地的擴大、牧養設施的改進等方面。元朝的手工業生產除官辦作坊外,民間手工業比較發達,行業種類超過前代。特別是
新興棉紡業、氈業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瓷器、印刷業也有較大進步。由於驛傳制度的完善和海運的開通,國內外交通空前發達,商業比唐、宋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繁榮,盛況空前,出現大都
、杭州、泉州、廣州等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元朝的國際貿易交往,東到高麗、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東部;西面遠達非洲。元朝Government先後在泉州、慶元(今浙江寧波)
、上海、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溫州、廣州、杭州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經過長期苦戰,公元1206年,鐵木真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
統一。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沙漠,北達貝爾加湖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同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河源召開大會,正式推舉鐵木真做大汗,尊稱"成吉思
汗"。"成吉思"在蒙古語中,是強大、鞏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推行軍政合一的"領戶分封"制,較快地實現了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各封地內的牧民必須向政府和封主交納物品和擔負軍役。這些牧民被編為十、百、千、萬戶,
是一種在奴隸主新貴族統轄之下的軍事組織,平時畜牧生產,戰時出征作戰。這就是蒙古人所謂的"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人皆為兵的制度。
蒙古國沒有固定的疆域防守,其國防純屬攻勢。成吉思汗的策略在於強化戰爭機器,壯大軍事力量,它對內採取強有力的軍事統治,防止各部落的分裂;對外以進攻的態勢,進行武力征服。蒙古統
一以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
公元1209年,蒙古軍大敗西夏;1218年,蒙古軍攻滅了西遼,1234年又攻滅了金朝。至此,中國由幾個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轉變為蒙古與南宋的對峙。
公元1235年,蒙古貴族對南宋王朝展開了全面的軍事進攻。至1279年,已建立元朝並遷都大都(今北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對宋朝殘余勢力發動最後進攻,滅亡了南宋,中國復歸統一。從蒙古統一到
整個中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割據的分裂局面,重建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對於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
上有貢獻的著名帝王,他們所建立的大元帝國更是古今中外「以兵立國」的典型。
元朝統一中國後,面對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民族,特別是還不穩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採取了軍事斗爭與政治改革相結合的措施,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堅決打擊和鎮壓反叛勢力,注重從
體制上改變蒙古人落後的部落分封的奴隸制的統治方法,消除諸侯分立,相互爭奪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忽必烈還吸取了一些漢族封建統治的制度:
首先,元朝在中央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設御史台負責對封建官員的監察;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輔佐皇帝發布政令,同時直接管轄大都及其和它鄰近的地區。
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嶺北行中書省,包括今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帶;遼陽行中書省,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西伯利亞東
部地區。其他行省的范圍,一般都比現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現在的幾個省。邊遠的雲南地區,也建立了行省。那時我國大陸和台灣的關系有了更新的發展。元朝在澎湖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
和台灣的行政事務。
元朝還在中央設立了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並向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徵收賦稅,實行有效的管理,使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其次,廢除了地方長官世襲制,採取定期和不定期輪換的辦法,分化和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勢,加強皇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同時,對朝廷的有功之臣將封地改為賜田,使擁有封地的貴
族只能成為一般地主,難以自立為王。
其三,元朝在軍事制度上解除擁有武裝的地方豪強的兵權,由軍政機構統一統率全國武裝力量,集兵權於中央之手,減少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與此同時,元朝還建立了兩支擔負不同任務的
軍隊,一支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戰略機動部隊,稱宿衛軍或朝廷禁軍;另一支是歸樞密院調遣的鎮戍軍,其任務是擔負地方的鎮戍和保衛邊疆的安全。
在海防事業方面,元朝已建立起一支規模較大的海軍,並在邊防地區的重要港口設立萬戶府,有海軍長期鎮守。元朝經濟的介紹:馬可書中最有趣的描述之一是他勾畫的中國南北兩地經濟活動的圖畫:中國北方,他繼續稱為契丹(該名來自原契丹人);中國南方,原來的宋王朝,他稱為蠻子。從他的書中,我們
知道了在中國北方已經開採煤礦。"從山上礦層中開採的一種黑石頭,像木頭一樣地燃燒,它們很好燒,以致整個契丹不燒其他燃料。"水路的運用同樣使他吃驚,他尤其提到了中國經濟的主動脈長江在
商業上的重要性。"這條河上往來的船隻和運載的貨物比基督教世界中的任何一條河和任何一個海都要多。"他還說,"每年沿該河而上的船就有20萬條,更不用說順水而下的船隻了。"他還提到了帝國運
河的經濟作用,這條運河是忽必烈時徹底鑿通的,經這條運河,大米可以從長江下游運到北京。 為管理繁榮的國內商業和開展與印度、東南亞的貿易,在中國中部港口和廣州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商會。這些商會可以與佛蘭德爾的行會和佛羅倫薩的技術協會相比,甚至還超過它們。關於杭州的商
會,馬可寫道:"眾多商人雲集在這里,他們十分富裕,經營著大宗貿易,沒有人能估量出他們的財富。只知道貿易主(他們是企業的頭目)和他們的妻子們都不直接從事任何事情,但是,他們過著如此
奢侈豪華的生活,以致人們會想像他們是國王。"紙鈔的普遍使用便利了商業交流,馬可打趣地稱紙鈔為點金石。"我可以告訴你們,在中國,每個人都樂意接受這些紙幣,因為無論他們走到大汗領地內
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像使用金子似地毫不困難地用它們來做買賣。"中國人強烈的商業意識也令這位威尼斯人驚詫。他不斷地回憶起那些豐富的場面:從印度回來的船隻滿載著香料--胡椒、生薑和肉桂;
或載著稻米的帆船沿長江順流而下,或沿大運河逆流而上;杭州或泉州的商店內,貴重貨物琳琅滿目,有生絲、錦鍛(很厚的絲織品)和銹花織錦(有金線或銀線綉成花的絲織品),以及有特殊圖案的
緞子,或稱"刺桐布"織品。
馬可以同樣贊賞的語調描述了中國的主要市場:北方絲綢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每天都有上千輛滿載生絲的大車駛入,用它們製成大量的金布和成絲);成都府(四川,成都)生產薄絹,並將這種
絲織品出口到中亞;安慶或開封(?)和蘇州(江蘇省)生產金布;揚州(江蘇,揚州)是長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場。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京師(Quinsai,浙江杭州),在蒙古人的統治下,
並沒有喪失它以往的商業活動。事實上,因為它現在與蒙古大帝國的一切貿易聯系起來,商業貿易還獲得了發展。馬可把它描述成中國的威尼斯。首先是作為最大的食糖市場而提到它。無數的船隻把印
度和東印度的香料帶到杭州,又從杭州把絲織品帶到印度和穆斯林世界。於是,杭州城內住著大批阿拉伯移民,以及波斯和基督教的商人們。最後,是福建省內的兩個大港口:福州和刺桐(即泉州)。
福州商人'囤積了大量的生薑和良姜,城裡還有一個相當大的砂糖市場和一個大的珠寶交易市場,這些珠寶是用船從印度群島捎來的"。
元朝最大的貨棧仍要算馬可所記的刺桐,"從印度來的所有船隻,滿載著香料、寶石和珍珠停泊在刺桐,簡直難以想像。蠻子[指中國南部]的所有商人們雲集在此,它是全中國最大的進口中心。可
以說,如果有一艘載著胡椒的船從印度群島駛往亞歷山大港,或者基督教世界的任何一個其他港口的話,那麼,就有一百多艘駛往刺桐。"這些記載得到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塔的證實,他在1345年
左右談到了刺桐[泉州]。
顯然,在蒙古人統治期間,中國市場與印度和馬來亞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按馬可的陳述,大批中國船隻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帶回"黑胡椒、良姜、畢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刺桐商人們因經營這些
商品而致富"。從另一些史書中,可以了解到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與特拉萬可和卡納蒂克的大公們締結了真正的商業貿易協定。中國的商船隊載著大捆的生絲、彩色絲織品、緞子、薄絹和金絲錦緞定期在
加韋里伯德訥姆,卡亞爾、奎隆和錫蘭停泊;返回中國時,運載著印度世界的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平紋細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鑽石。
此外,元朝大汗的幼支在波斯建立的汗國促使了兩國之間的頻繁交往。旭烈兀家族的波斯汗們在伊斯蘭環境的包圍中仍在相當程度上保留著蒙古人的愛好,他們派人到中國獲取諸如絲、瓷器之類的
奢侈品,當時的波斯袖珍畫像開始顯示出中國工匠們的影響。反過來,蒙古人統治下的波斯也把地毯、馬具裝備、盔甲、青銅器和搪瓷製品輸往中國。
最後,馬可的游記和佩戈洛蒂(Pegolotti)撰寫的《貿易實踐》(Praticadellamercatura)都證實了這一點:蒙古征服使中國社會與歐洲發生聯系。到13世紀末,貫穿大陸的兩條路把歐洲與遠東
聯系起來。第一條路是從欽察汗國到敦煌,對歐洲人來說,它起於克里米亞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商業據點,更准確地說,起於頓河河口處的塔那。該道的主要驛站有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即蒙古欽察汗國
的都城,接著是錫爾河中游的訛答刺和伊塞克湖以西的怛邏斯和八拉沙袞。從伊塞克湖起,有一條小道進入蒙古,途經葉密立河、也兒的石河上游[黑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到達鄂爾渾河上游的哈
拉和林,從哈拉和林該路南通北京。從伊塞克湖西端出發的另一條小道,通伊犁河上游的阿力麻里(固爾扎附近)、別失八里(今濟木薩)、哈密和甘肅肅州,然後進入中國本土。第二條路是穿過波斯
的蒙古汗國,它的起點或者是特拉布松希臘國都城、黑海邊的特拉布松城,或者是從法屬敘利亞附近的西里西亞的亞美尼亞國最繁忙的港口刺牙思。無論從哪一個起點,該路都要穿過與波斯的蒙古汗國
保持緊密聯系的屬國、小亞細亞塞爾柱克蘇丹國的東境,然後到波斯汗國的實際上的都城桃里寺。從桃里寺起,主要驛站常常是可疾雲[加茲溫]、刺夷、莫夫[馬里]、撒麻耳干[撒馬爾罕]、塔什
干(當時名柘析)、喀什、庫車、吐魯番、哈密和甘肅。還有另一條路可以選擇,即從莫夫到巴里黑、巴達克山、喀什、於闐、羅布泊和敦煌。經過這些不同的商路,從遠東來的商品被直接運往歐洲。
除了這些與古絲綢之路一致的陸路外,蒙古征服還重新開通了海路,或稱香料之路。當阿拉伯人和塞爾柱克人統治的伊朗一直對歐洲實行關閉時,而波斯的蒙古汗們則對要經海路去中國的商人和傳
教士們敞開了他們的領土。從報達哈里發朝的滅亡到伊斯蘭教在波斯汗國內獲得最後勝利的期間,天主教的旅行者們可以從桃里寺到霍爾木茲,暢通無阻地穿過伊朗,然後從霍爾木茲碼頭乘船去塔納、
奎隆和刺桐。正如下面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鄂多立克的旅行就是沿這條路線旅行的典型。反過來,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來自東印度群島的香料在霍爾木茲卸下,由商旅們帶著通過蒙古統治下的波斯到達
桃里寺大市場,然後由此分發到基督教世界的港口特拉布松,或者是刺牙思。
必須強調的是,道路所以這樣自由暢通是以大屠殺為代價的,是蒙古征服的一大有利的客觀後果。中國、突厥斯坦、波斯、俄羅斯團結在一個大帝國之中,在蒙古王公們的統治之下,按嚴格的札撒
進行管理,這些王公們關心商旅的安全,寬容各種信仰,重新開通了自上古末期以來就阻塞不通的世界陸上與海上的大道。而波羅一家的旅行證明了比以馬厄斯·梯梯安洛斯一名為標志的旅行大得多的
活動。歷史上第一次,中國、伊朗與歐洲互相之間開始了真正的接觸。這是震驚世界的成吉思汗征服所產生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同樣也是幸運的結果。

7. 元朝國防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從13世紀初到元朝建立,強大驃悍的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率領下,以颶風般的速度和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歐亞大陸。蒙古統治者在軍隊的建設上頗下了一番功夫,建立了以維護統一和對外擴張為目的的軍事體制。可以說,元代國防是以向外擴張為其基本特徵的。

8. 我國歷史上以兵立國,橫掃歐亞得朝代是元朝,創造了中國國防史的最高水平。這個說法對不對

我國歷史上以兵立國,創造中國國防時的最高水平的是元朝橫掃歐亞
判斷:✔

9. 元朝的國防形勢是什麼

元朝的問題來自內部 也就是防農民起義基本上(不懂賑災 加上腐敗 上層有賑災心 下面卻一直貪 另外民族分等級) 國防上基本上是對外擴張 掠奪 但並不懂經營 所以元朝廣大的版圖在歷史上只能是曇花一現

閱讀全文

與元代創造了我們國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