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獨撅子手槍是清朝發明製造的么
獨撅子也叫「單打一」,就是這個槍打的時候只能用手往槍膛里塞一顆子彈,打完了再用手把彈殼摳出來。
中國自近代以來一直戰亂頻繁、動盪不安,對槍械的需求量很大,以致於在很多地方都產生了民間造槍匠這一行當。最初的起源年代可以被認為是清末民初,定裝子彈大規模流行之後的年代。工匠們用簡陋的設備,以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來製造槍支。其中造得最多的,是一種稱為「兩撅槍」的土製手槍。這些土造手槍形狀各異,但一般都採用類似獵槍的兩段式鉸鏈結構,從打開的彈膛尾部直接裝填槍彈,發射後要將握把向下撅開以便退殼,故稱為「兩撅槍」,又被叫作「撅把」或「撇把」槍。這些槍的槍管都是自行打制,有的用鐵條盤成。口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發的手槍彈,有的甚至發射來源廣泛的步槍彈。其中有些有膛線,而多數則是滑膛,只能在近距離內使用。
兩撅槍一次只能發射一發槍彈,所以又被叫做「單打一」。這些土槍多數都採用外露式擊錘來擊發,射擊前一般先將擊錘扳開,突出的擊錘末端形狀類似牛角.所以在北方的很多地方,又把這種土製手槍稱作「獨角牛」。大多數「兩撅槍」的用戶首先要求解決的只是「有」和「無」的問題,所以這些槍從設計到製造都極其簡陋粗糙,對製造條件的要求很低。這一點卻使得它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中得到了廣泛普及。
㈡ 為什麼古代人(唐朝到清朝)不發明槍支彈葯
將火葯用在武器製造並投入實戰,在我國約開始於唐代末年。唐哀宗天祐四年(907),淮南楊行密的部將鄭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時,曾利用「發機飛火」燒毀豫章城的龍沙門。這一次戰例一般被認為是火葯武器出現的最早戰例。宋太祖開寶八年(975)滅南唐時,使用過用弓弩發射的火箭和用炮(發石機)拋射的火炮,正是因為改用裝有火葯的彈丸來代替石頭,於是「炮」字原來從「石」才改為從「火」了。這之後不斷有關於製造和使用火葯兵器的記錄,然而具有最完備系統的,還是《武經總要》中關於火葯和火器製造的記載。
㈢ 清朝閉關鎖國期間有人知道西方發明槍嗎
槍又不是西方發明的,實際上槍和炮都是同一種火器,規模差異導致名稱不同,日本稱呼槍就叫手炮、鐵炮,中國則稱呼槍為手銃,炮為大銃。槍在中國早在1000多年前已經應用於戰場了。
㈣ 清末時期的清軍曾裝備過一種十三響快槍,這種槍厲害嗎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雖然清朝上下不少人還是不願意正視已經全面落後這個事實,但是至少也意識到了西式槍炮的威力。此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政府逐步開始從國外進口西式槍炮武裝清軍,以加強清軍的戰鬥力。
然而由於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清政府又財政緊張,因此不得不允許各地督撫和地方士紳自己籌餉編練練勇,和太平軍作戰。這些練勇中比較有名的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響,又不說明是哪種型號的話,大多可以認為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㈤ 清朝什麼開始用槍的
雍正朝開始用的。
清朝軍隊所用裝備紛繁復雜,仍是冷兵器與火器並用。八旗以騎兵弓箭為主,綠營以步兵輔之,武器名目雜多。雍正朝時,才議定以鳥槍、弓箭、大炮、藤牌為各省的標准兵器。
(5)清朝後期發明槍支擴展閱讀:
14世紀,隨著黑火葯在歐洲戰爭中的廣泛使用,人類開始進入熱兵器時代,火器發展成為時代的潮流。16至17世紀,歐洲已經基本普及火器,滑膛槍炮取代了長矛和弓箭。
在東方的明朝,火器也獲得了大發展,明軍的火器裝備比例非常高,明朝的火器不僅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連開花炮都出現了。
而到清朝時期,火器卻發展緩慢,在某些方面甚至產生了倒退,反而不如明朝。那麼為什麼清朝火器發展如此緩慢?
第一,清朝統治者缺乏重視。滿清以弓馬立國,靠的是弓箭和馬刀,靠的是強大的騎兵,他們對火器的依賴度不高,對火器的重視自然也不強。
事實上,由於早期火器的不成熟,火器的性能還沒有弓箭和大刀可靠。明朝雖然裝備了數量龐大的火器,但還是輸給了滿清。
所以清軍錯誤的認為火器比不上大刀長矛。當西方火器技術日益成熟的時候,滿清還是推行老一套,大搞騎射和冷兵器訓練,導致火器沒有得到應用的重視和發展。
第二,缺少火器發展的動力。清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國內人口眾多,經濟繁榮,長期處於和平之中,因此缺乏火器發展的動力。
明朝火器的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部威脅嚴重,所以才有火器發展的動力。事實上,清朝前期國家戰爭頻繁,清朝也曾大造火器,特別是火炮製造水平也非常高。
不過在康雍乾三朝國家逐漸進入和平和鼎盛後,火器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對付老百姓不需要火器,也不需要研究更發達的火器,大刀長矛就足夠了,所以火器都爛在了倉庫中。由於缺乏發展的動力,因此清朝火器註定發展緩慢。
第三,缺少火器發展的環境。清朝是一個封建農業王朝,對數學、物理、機械等自然科學重視度不高,加上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與西方的交流,直接導致近代科學技術的落後,國內沒有形成科學思潮,更沒有形成現代工業的基礎。
火器生產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火器製造技術,也需要原材料和機械設備,采礦、冶金、車床等環節一樣都不能少。清朝什麼都沒有,完全靠手工生產,生產的火器不僅產量低而且質量差,和世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鴉片戰爭時,沿海的炮台使用的還是翻新的乾隆時期舊貨,不僅笨重、射程近而且易炸膛,敵人沒打著自己先炸死一大片。
沒有現代的科學基礎,沒有現代的科技環境,沒有現代的社會制度,想發展現代工業根本不可能,即使洋務運動引入外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也註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軍事
㈥ 槍支彈葯在清朝時期已經發明了,但清朝為什麼不大量造槍維護統治地位
根本原因在於五千年封建思想對國人的影響。在於當時的中國人看來,洋槍洋炮不地是暗器的升級版,用於對決屬於無恥的行為。想想你看到的無數次的中國式的動作片,很多時候明明是手中有槍卻故意丟掉而肉搏的。還有就是基於這種思想,就是用了洋槍洋炮也不好意思好好用的,如果你有心的話,可以去查查近代戰爭中死亡人數就會發現,很多大型的戰役死亡人數常常是百來號人,而太平天國軍甚至說自己刀槍不入頂著洋槍說沖,試想,如果命中率夠高的話他敢么。。
基本這種思想,當時的國人對洋槍洋炮始終看不入眼,少數重視武器升級的官員在朝中又無地位
㈦ 清朝末期軍隊都使用什麼武器
這是網上查到的一段文字「1884年清廷向李氏公司購買了九千把以上雷明頓製造的M1882式步槍(序號14000至21000及23000至25000), 口徑是43西班牙型。 槍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廠製造 瑞生洋行經承』(德商瑞生洋行Buchheister and Company)中文字樣。 此外又加買了3900到4000枝現成的M1879舊型槍, 並交由雷明頓廠改裝成使用相同的彈匣。 該批步槍正好趕上了中法戰爭, 老將馮子材率領中方部隊, 拿精銳的法國外籍兵團試槍。 1885年3月25日到28日, 中法雙方在鎮南關附近的大青山、 鳳尾山隘口麈戰三天, 法軍傷亡官兵463員, 占入侵兵力五分之一左右。 最後法軍退走海岸, 清軍一直追到諒山, 整個法軍布局瀕臨崩潰, 史稱鎮南關大捷。 法軍的事後報告指出, 大部份法軍使用單發步槍, 少數使用管狀彈倉手動槍栓步槍的陸戰隊, 又因重新裝填費時太久, 在第一次裝填打完後, 多以單發射擊。 清軍的李式步槍, 裝填容易, 火力驚人, 因此以優勢火力壓制了法軍的攻擊。 感謝雷明頓公司,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數幾次我軍火力優於敵軍的戰事, 下一次大概要等到抗戰未期, 滇緬遠征軍以全套美式裝備痛宰日軍了。 當時還鬧了個笑話, 據說清廷派去買槍的人, 之所以選擇李氏步槍, 是因為他們以為這是中國人設計的, 肥水不落外人田, 當然要愛用一下了。」除此之外,清軍還大規模裝備了哈奇開斯5響步槍,斯賓塞9連發步槍,溫徹切斯十七響步槍
㈧ 清朝康熙時期可以連發二十八槍的連珠銃是誰發明的
戴梓
戴梓在無意中得罪了南懷仁。南懷仁嫉恨在心,伺機報復,他在康熙面前誣陷戴梓「私通東洋」。結果康熙輕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陽)。在那裡,戴梓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賣字畫為生,「常冬夜擁敗絮卧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直到戴梓77歲時,他才被皇帝赦免,不久便因貧病交加,溘然辭世。
歸根結底,是滿韃害怕火器威脅其"騎射"地位,威脅奴隸統治,對漢人不信任 ,寧願火器銹蝕在庫房,也不拿出來,致使中國火器在清代大幅度倒退.
㈨ 清朝為什麼不大量造槍
一個長期沒有外敵入侵壓力的國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動力的,清朝不是沒有鳥銃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個階段之後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動力了。
從1757年准部平定之後,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這接近90年的時間,因為國內反叛勢力實在太弱,北方俄國畫好了邊界,西方列強還沒想到戰爭解決問題,面對一個外敵都被自己打趴的時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動力,因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敗內部敵人。
事實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規模革新也是類似,都是在外敵入侵,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才會注意武器的改善,紅衣大炮和佛郎機都是在萬曆時代之後才登上舞台,戰爭,永遠是武器發明的第一推進力,國雖大,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9)清朝後期發明槍支擴展閱讀
乾隆朝對於演戲鳥槍的具體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如甘肅省軍隊曾用紙火繩代替麻火繩。乾隆擔心紙質質量不如麻繩,所以禁止使用紙繩代替麻繩,「嗣後各省營伍所用火繩,俱著照定製以麻繩要制,毋許偷換紙張,以利軍隊而昭實用。」
嘉慶七年,滿洲總督玉德請奏出去槍上所釘星斗,被嘉慶駁回,並指責,「施放鳥槍,全憑槍上所釘星斗為准,若平素演戲精熟,自能便捷命中……毋得妄逞臆見,輕改舊制。」
然而,清代的火器都受到嚴格管制,軍隊所用火器有嚴格控制,很難做出改進等動作,民間更是嚴禁持有火器。使得清朝的火器在兩百年間仍然基本繼承了明末的水平,但兩百年間鳥槍幾乎沒有改進,燧發槍等先進火槍僅僅用作宮廷狩獵卻未裝備部隊。
最好的火槍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給皇帝打鳥的。最精良和先進的武器當屬皇帝的火槍。他們把火槍看成是時髦的擺設,是供欣賞的奢侈品,也是狩獵的工具。也就是說,最精良的武器被他們用來打鳥打鹿。
㈩ 清朝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機槍嗎
中國倒是之前有過一些武器記載,比如明朝的三十六管車輪銃。但是是不是機槍就不去討論了。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款機槍就是加特林設計的加特林機槍。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裝備給了北方軍隊。
清朝的洋務運動中引進了加特林機槍,但是把它裝在了一個獨輪車上,而且清朝自己造的加特林機槍還多加了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