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他迷戀昆蟲研究對昆蟲進行了長達30年的觀察,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秘密,創造了著名的什麼
你說的這個科學家應該是達爾文
『貳』 由動物,昆蟲創造出的奇跡
縫夜鶯的鳥巢 做巢時,首先選擇一二片芭蕉、香蕉之類的大型葉片,用自己如同縫針一樣的細彎曲的嘴,在腳的配合下把葉子合卷,並在葉子的邊緣用嘴鑽些小孔,然後將一些植物纖維、蜘蛛、野蠶絲穿過去,一針一針地把葉片縫成一給口袋形的窩巢。為了防止縫線拖落,它還會在線頭上打個結,真像個心靈手巧的縫衣女。縫葉鶯考慮的非常周密,為了防止葉巢的葉柄枯死脫落,它就用草莖把葉柄緊緊地系穩在樹枝上;為了防止雨水淋進巢內它就把巢做成一定的傾斜度。
園丁鳥的鳥巢
織布鳥的吊巢
河狸修建的水壩
三棘刺魚的"洞房"
給分就給你發過去
『叄』 人類根據螢火蟲創造了什麼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肆』 昆蟲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
昆蟲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昆蟲是人類的朋友,人們從昆蟲身上,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例如:蜻蜓飛行:人們製造了直升飛機。七星飄蟲:可能吃掉許多蚜蟲。昆蟲:可以給花兒授粉,等等例子,就不一一舉例,上網一查便知。
『伍』 仿造蛇,青蛙,蟑螂,鯊魚,蒼蠅等昆蟲發明了什麼。
仿生學是指人類模仿生物功能,來發明創造的科學。蛇---紅外線追蹤導彈(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青蛙---電子蛙眼。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火箭,鯊魚-----泳衣,蒼蠅嗅覺----小型氣體分析儀。蟑螂---蟑螂機器人
『陸』 昆蟲的啟示的發明的故事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柒』 看昆蟲製造與創造東西的作文
關於觀察昆蟲的作文
今天晚上,奶奶在院子里,看見了一隻螳螂。剛開始,奶奶還以為是垃圾,就把它撿起來,拿到了手裡。奶奶覺得這個垃圾在動,拿出來仔細地看了一遍,才知道,這個垃圾原來是一隻螳螂!奶奶把手鬆開,讓螳螂跳出來。我知道了這件事,急忙拿了一個不用的瓶子趕來,想讓這只螳螂進我的瓶子裡面去,可是,這只螳螂偏不進去。也許它在想:「我才不會上你的當!那裡面不自由。」突然,這只螳螂跳到了瓶子上面,停住了,好像在捉弄我。我連忙把這只螳螂帶回到我寫作業的那間房子裡面去觀察它。
『捌』 昆蟲文化是什麼
昆蟲文化起源於人類和昆蟲長期共存的生活當中.人們由於對昆蟲的不了解.所以用傳說和故事解釋昆蟲的神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昆蟲文化.賦予文化內涵.
比如:夏天我們經常見到的昆蟲是蟬,夏天的「夏」字實際上就來源於蟬。秋天我們經常見到的昆蟲是螽斯、螞蚱等,秋天的「秋」字是來源於螽斯。
總之昆蟲是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在生產生活中都離不開昆蟲.比如蜜蜂和蝴蝶幫助植物受粉.就是對人們非常有好處的.當然也有害蟲.人們懼怕討厭害蟲.所以就有很多的與昆蟲相關的節日和儀式.這些都是組成昆蟲文化的因素.
為了具體的了解昆蟲文化 ..下面舉幾個例子:
1 .吃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吃是最重要的。昆蟲文化第一個內涵就是和吃相關的。為什麼中國人對吃那麼重視呢?這與歷史上的災難有關。據周堯教授的統計從公元前 707 到 1949 年成立的時候,發生了蝗災將近 800 次。平均 3 到 5 年就有一次大的蝗災。每次蝗災來臨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翻開歷史的畫卷,關於蝗災的記載非常多。 《舊唐書·五行志》中載:「唐貞元元年(即公元 785 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明崇禎十三年( 1640 年)《河南通志》雲:「開封大蝗,秋禾盡傷,人相食。汝寧蝗蝻生,人相食。洛陽蝗,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父子、兄弟、夫婦相食,死亡載道。」類似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可謂史不絕書,觸目驚心。 古代人對蝗蟲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對付蝗害,包括科學的和非科學的巫術辦法。如直接打蝗蟲,埋蝗蟲,用鞭炮和鑼鼓聲嚇蝗蟲。現在西南民族的一些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實際上就是用火來燒蝗蟲留下的習俗。漢語農業的「農」字源於用手等捕捉害蟲。
2 .穿. 中國是蠶絲的發源地。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是古代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在近 5000 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創造了絢麗多彩的蠶桑文化,幾乎在中國的地理、歷史、神話、文學、繪畫及人們生活的個個方面都可以找到蠶與絲的印痕。 四川綿陽的嫘祖 廟里塑了一個蠶神的形象。蠶神手拿的是蠶的幼蟲和繭,旁邊有一個馬頭的雕像。為什麼把蠶神和馬頭聯起來呢?傳說以前打仗,一般是一家派一個壯丁去,其中有一戶家中只有老頭、老太太和一個女兒,他的爹被派打仗去,幾年沒有回來,女兒非常想念她父親,私下許了一個願,說如果是誰把其父親從戰場上找回來她就嫁給誰,不想他們家中喂養的一匹馬聽到女子的心願,掙脫韁繩跑了,沒幾天就把姑娘的父親從戰場上馱了回來,老漢很快發現馬見到女兒的時候老是神情不對,問清了緣由後就把馬殺掉了,把皮放在桑樹底下。有一天女兒用腳踢了一下,不想馬皮就把女子包裹起來,飛到桑樹上變成蠶
3 . 祛 病 蚊子能傳播瘧疾。我們在電影中常常看到森林裡烏煙瘴氣過後,人就倒下了,實際上瘴氣就是蚊蟲群飛而成的,而這些蚊子能傳播的惡性瘧疾。中國人稱瘧疾為瘴氣,在義大利語當中,瘧疾叫「陰風」,可謂車出一轍。中國西雙版納有幾句民謠:「十人到勐臘,九人難回家;要到車佛南,首先買好棺材板;要到菩薩壩,先把老婆嫁」非常生動地描述了瘧疾對人類的危害。
由跳蚤傳播的鼠疫, 1237 年在歐洲蔓延,共奪去 2500 萬人的生命; 1655 年流行的鼠疫又使 10 萬倫敦人喪生; 1918 年,此病在我國東北各地流行,死亡人數在 50 萬以上。
虱子傳播斑疹傷寒,但長征中虱子被稱為「革命蟲」,長征中的軍人身上生滿了虱子。毛澤東主席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時曾經說「只有長過虱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在電視連續劇《長征》里有一個鏡頭,鄧穎超逮虱子,一個鍾頭就從周恩來的毛背心上逮了 160 多隻虱子。很多女同志到了長征中剃成廖光頭,不是怕敵人抓住自己的頭發,而是怕生虱子。
4 .後代 .古人認為螽斯(俗稱蟈蟈)能夠生一百個兒子,是多子多孫的象徵。所以,在《詩經》中就有對螽斯多子多孫的贊嘆:「螽斯羽, 詵詵 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蜇蜇兮」。
紫禁城有角樓、百子門和螽斯門,都與人們的生殖信仰相關。傳說在建紫禁城的角樓時明朝的皇帝 朱棣 一定要求工匠建成 8 梁 18 柱 72 脊。但是工匠沒辦法滿足皇帝的要求,愁得大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正當他們害怕被殺頭而准備逃跑時,建築業之祖師爺魯班顯靈,送來一個剛好有 8 梁 18 柱 72 脊的蟈蟈籠 。工匠們便模仿蟈蟈籠的樣式建造了紫禁城的角樓
5. 渴望陞官發財 除上述個人生存或維持小家庭的基本需求外,昆蟲文化還反映了人們更高的渴望,如陞官發財並且是越快越好等。這些在古代的年畫或玉雕有所體現。如年畫中有一個猴子坐在馬上,旁邊繪有一隻胡蜂,寓意為「馬上封侯」或「封侯托印」。 2002 年是農歷的馬年,當時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工藝品是一匹馬的背上有一個蒼蠅,寓意為「馬上贏」。還有一件工藝品是玉雕的飛 蝗爬在藤本植物上 ,寓意為「飛黃騰達」。
6 .希望玩樂 比如古代的斗蟋之風就是由玩樂所形成,現在斗蟋仍然很風行。
7 .提倡善 對所有的人要善,對所有的事情要善。古人們相信如果誰不善,就會受到自然或者是神的懲罰。如果是統治者不善,蝗蟲或者其它害蟲就要爆發。如果人死了,好人就能夠變成蝴蝶等漂亮的昆蟲或有益的昆蟲,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變成蝴蝶。而壞人就變成蒼蠅,變成蝗蟲之類的醜陋的昆蟲或害蟲。
8 .提倡孝道 要對父母孝,對老師、對長輩孝順。中國 24 孝圖中一個叫吳猛的人, 8 歲就知道非常孝順父母,夏天自己本來可以把蚊帳放下來,但是他不放,害怕自己藏到蚊帳里後蚊子會去叮他的父母,後來吳猛被尊為神靈。
9 .提倡勤奮 家喻戶曉的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證例。
10 .提倡高潔 蟬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高潔、吉祥與靈通的象徵。早在新石期時代晚期,人們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蟬,以祈死者身體不受邪魔侵擾,同時凈化身體而能順利到達仙界。另外 , 古人還認為金蟬脫殼預示著生命的再生。參禪打坐的「禪」即源於此信仰。含蟬體積都比較小,一般不過一寸余長 , 以便壓舌。中國農業大學收藏有漢代和田青玉製做的巨型玉蟬。該蟬體長 32 厘米,寬 11.6 厘米,厚 7.8 厘米,重 4 公斤。正面弧形凸起,頭部上端刻有兩只復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巴,前翅合攏緊護腹部 , 前胸背板和兩前翅上刻的陽文翼脈長短彎曲自然,兩翼邊斜磨,翅略超過腹部末端,腹部下端以陰文琢刻。整體造型基本准確,刀法簡練,線條粗曠流暢,形象生動,立體感強。
11 .提倡知足常樂 大家可能見過蒼蠅停在某處時經常搓動前足。為什麼蒼蠅搓前足?古代傳說,有一個男孩在父母雙亡後與哥嫂生活在一起,哥嫂倆經常欺負弟弟。有一天嫂子 把弟弟趕出家門。弟弟來到廟里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白鬍子老頭問他干什麼,他說生活不大好,老頭就說你搓個繩子去穿一些錢。弟弟比較知足,搓了很短的一段繩子,穿了一小串錢就回去。哥嫂問清了弟弟得錢的經過後,嫂子就叫他丈夫第也去了那個廟,同樣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同樣重復了一遍弟弟的話。老先生也讓哥哥搓繩子和穿銅錢,可貪財的哥哥不停地搓,神仙一看他太貪了,用袖子一甩,把哥哥打倒在地並變成了蒼蠅,從此以後蒼蠅就不斷地搓動前足
中國蝴蝶文化 ---- 一個例子
��蝴蝶簡稱蝶,是色彩艷麗的鱗翅目昆蟲。全世界已知近 20 000 種,中國已知 1 800 余種。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蝴蝶間形成了非常復雜而密切的關系,對蝴蝶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看法。雖然中國人對蝴蝶的觀念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不盡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美的化身
��蝴蝶多彩的雙翼、翩躚的舞姿、與花為伍的習性等,無不引起人們的愛憐、嚮往與遐想。古往今來,漂亮的蝴蝶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喜愛的對象。詩人們對蝴蝶長歌長吟,畫家們揮毫潑墨再現蝴蝶的可人,無論是從衣食住行,還是從藏飾玩用等方面都能找到蝴蝶的記印。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出距今 6 000 年前的玉制、石制和土製的蝶形裝飾品。幾千年來,各式各樣的蝴蝶裝飾品一直備受人們的青睞。它們曾被稱為「會飛的花朵」、「能動的圖畫」、「大自然的舞姬」、「蟲國西施」、「美的精靈」等等,這些優美的詞句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這些小生命的深情厚愛。
��有些民族甚至有蝴蝶圖騰崇拜的風俗。如按苗族的傳說,人類的始祖姓姜名央,是從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所產的十二個卵中孵化而出;苗族人把蝴蝶奉為自己祖先。
��2 .自由、愛情的象徵
��每當春暖花開、萬象生煙之際,美麗的蝴蝶雙雙對對在花間款款飛翔時,不免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要是能像蝴蝶那樣自由自在該有多好!舊社會那些自由戀愛但又不能結合的青年們對蝴蝶更是無比羨慕,他們生不能結合,死後化作雙蝶相伴而飛,現世的大悲變成了「來世」的大喜!僅作者所知中國民間流傳的殉情化蝶的傳說與記載就有五例,其中家喻戶曉者為梁祝化蝶 。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其歷史原型,由於年代久遠,已難確考。但據文獻記載,特別是地方誌史料,此故事以浙東為中心,通過人民群眾口頭講述、劇目、書籍文獻等多種形式,自東晉以來,盛傳不衰。一千五百多年來,傳遍了大江南北,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連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的百姓對此亦不生疏,被稱之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文學與文化瑰寶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斷創造和歷代文人學士的雕琢加工已廣泛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僅「梁祝讀書處」在全國就有五處——浙江杭州、江蘇宜興、山東曲阜和鄒縣、四川合川;「梁祝墓地」更多,有浙江鄞縣、江蘇宜興和江都、安徽舒城、山東嘉祥和徽山、四川合川、河北河間、甘肅清水等九處;足見梁祝文化影響之大。從 20 紀 50 年代路工編著的《梁祝故事說唱集》和 90 年代周靜書和白石星主編的《梁祝故事集》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故事傳到哪裡就會在哪裡生根、開花、結果,廣大的人民群眾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們的心聲融入故事的情節。梁祝化蝶的傳說可謂膾炙人口,此處不再贅述。
��3 .喜慶、吉祥、幸福的靈物
��幸福是人們共同的追求與心願。蝴蝶作為喜慶、吉祥、幸福的象徵頻頻出現於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 圖 1~2) 中。吉祥圖案用人物、蟲魚、花鳥等形象和文字,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等表現手法,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禍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平安、吉祥的願望。這種藝術形式源於商周,始於秦漢,發育於唐宋,成熟於明清;長期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4 . 長壽的象徵
��古往今來,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象徵很多,其中蝴蝶就是一個重要的角色。《禮記》中載:「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曰期頤」。耄耋之年在古時可謂高壽,含蓄的中國人便借諧音「貓蝶」來表達高壽之意。貓蝶圖是國畫中常見的祝壽圖。
��此外,瓜蝶圖也有長壽和子孫不斷之意。此處的蝶與「瓞」 ( 小瓜 ) 諧音,瓜瓞綿綿意味著長壽與多子多孫。晚清王府春節期間辭歲時,官員們要禮節性地拜見慈禧;工匠們為此專門在地窖中培植出一株香瓜,飼養好一群蝴蝶,香瓜要事先擺在殿中,蝴蝶被裝入兩個黃磁捧盒裡。晚上十時左右,當首批官員向慈禧行「兩跪六叩」大禮時,左邊的太監一掀盒蓋,彩蝶便從盒中飛出。一時間,花香蝶舞,滿堂春輝。太監會不失時機地大聲高呼:「太福晉年年吉慶,瓜瓞綿綿!……」
��5 .春天的使者
��送別漫漫寒冬,大地回暖,春風和煦,萬木爭榮,昆蟲蘇醒,蝴蝶展翅翔晴空,怎不令人激動!蝴蝶是早春人們迎來的第一批大型昆蟲,其因栩栩之態而得「春駒」之名。在有關春天的繪畫中,蝴蝶之舞最具代表性。
��北宋時期,每年二月初二在當時首都開封要舉行名為「撲蝶會」的游藝活動。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刻印的《曲阜縣志》中也有「『花朝日',為撲蝶之會,晴則百果實」的記載。
��6 .女性的替身
��蝴蝶與美女的隱秘聯系古今中外如出一轍,如唱一曲。蝴蝶被尊為「花月之神」,它們可以變成妙齡女郎,可以充當愛情的使者。 究其根源,不外乎二者擁有同樣的美麗的身材、同樣的打扮、相似的性情。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蝶三首》是以蝶比人、以人擬蝶的傳世名篇;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塑造了一位由大如雁的蝴蝶化成的麗人。
��7 .尋花問柳的男士形象
��因為蝴蝶性喜追香逐艷,所以它們又有男士好色之嫌。蝴蝶的輕浪之態,正如有些男人們見異思遷的品性。古詩雲:「青陵台畔日光斜,古墓貞魂倚墓霞,莫許韓馮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詩中對如果韓馮化蝶後,能否感情專一地愛他的妻子提出了懷疑。
��8 .妖冶、浪盪、色情的代名詞
��蝴蝶艷美絕倫,「樹大招風」自然也成了「眾矢」之的。美得過了限,也成了罪過,於是乎,蝴蝶又有妖冶、浪盪、風流的壞名聲。多情的女人被稱成為「蝴蝶夫人」,放盪的女人被稱為招蜂引蝶的「蝴蝶迷」、「花蝴蝶」、「浪蝶」、「媚蝶」等等。英國作家達夫妮 ·杜莫里哀 1938 年出版著名小說「 Rebecca 」,主人公是一個名叫 Rebecca 放盪的漂亮夫人;該書被譯成中文時,譯者給它取了個動聽的名字《蝴蝶夢》,比直譯為「麗貝卡」多出了不少供人想像的空間。
��在封建社會,女人是男人的玩物;蝴蝶有時會在其間充當「色情顧問」的角色。據《酉陽雜俎》記載,唐代風流皇帝李隆基在開元末年 ( 公元 741 年前 ) 春天,每天傍晚,在後宮讓 3 000 嬪妃頭插鮮花,自己親自捉一隻蝴蝶當場釋放,這只蝴蝶飛到哪個嬪妃的頭上,皇帝便和哪個嬪妃過夜歡娛。難怪一些畫家筆下的楊貴妃手中常拿著一隻蝴蝶。
��9 .夢幻與神秘的精靈
��夢是人們在睡眠時局部大腦皮質還沒有完全停止活動而引起的腦中的表象活動,具有虛幻、神秘、超越、滿足、不由自主等特性。在中國夢文化的領域中,蝶夢算是經典之夢。
��蝶夢或稱夢蝶、莊周夢蝶、蝶化等見於《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後來將蝶夢喻作人生的虛幻。唐代崔塗《春夕》詩:「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亦藉此典述心情之迷惘;李商隱《錦瑟》詩:「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則從另一個側面抒發了詩人的情感和嚮往。
『玖』 昆蟲記是誰創造的
昆蟲學家法布爾,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版」,「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權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贊賞及喜愛。代表作1880年《昆蟲記》問世。《昆蟲記》又譯為《昆蟲世界》、《昆蟲的史詩》(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法語名稱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英文名稱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稱之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與「昆蟲的史詩」。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它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生活折射出人類的世界。《昆蟲記》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組成,絕大部分完成於荒石園。
『拾』 什麼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創造了著名的什麼,書中除了寫了蟋蟀還寫了什麼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
《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100多種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