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人契普曼在1930年足球創造了什麼陣形
1930年,英國人契普曼創造了攻守人數排列平衡的WM陣形,使球員有了位置感,減少了「扎堆」現象。這是一種似看完美但卻無特色的陣形,卻對當時英國稱霸世界足壇起了重要作用。
⑵ 是誰發明了震驚足壇的WM陣型
喬治.阿里森
⑶ 關於足球各種陣型的來源及介紹
歐洲篇
一、20年代~30年代陣式:1-1-9,2-3-5,WM(3-2-5)
起因:20年代越位規則的發明成為陣式變化的催化劑,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採用2-3-5陣式,奧地利是在』5 4世界盃仍採用2-3-5的國家。
變革者:查普曼(英格蘭阿森納俱樂部)
波佐(義大利國家隊)
拉帕恩(瑞士國家隊)
進程:查普曼對越位制的認識要領先他人一步,他對2-3-5進行改良,把中後衛放到兩個中衛之間,兩員內鋒向中路靠攏,將這些位置用線連起來,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納驕人的戰績讓查普曼成為足壇的傳奇人物。
波佐帶領義大利首度奪取世界冠軍(1934)時用的是2-35陣式,四年後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被奧地利人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他不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撒回一名內鋒,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
二、40年代末~50年代初陣式:3-3-4起因:二戰後義大利足球發展迅速,米蘭雙雄,尤文圖斯和羅馬大量引進南美和瑞典前鋒,對義大利許多小型俱樂部造成巨大沖擊。
變革者:羅科(帕多瓦俱樂部)
方尼(國際米蘭俱樂部)
進程:羅科是第一位想到用嚴密的防守來防範明星外援的教練,他把拉帕恩倫稱「瑞士門栓」的防守戰術發揚光大,帕多瓦隊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們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上。烏迪內斯學習這種陣式後也獲益良多,由於3-3-4在實戰中的成功,連大俱樂部也開始採納,國際米蘭教練方尼以防守為本的踢法讓球隊五十年代兩度稱雄意甲,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生於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國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杯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直至八十年代中期薩基引入全方面的攻守平衡戰術後,義大利人固有的安全第一的足球哲學才有所改變。
三、東歐奇葩—匈牙利「革命」50年代初
陣式:4-2-4,3-2-5(隱形前鋒)
起因:歐洲大陸刻板的三後衛對足球發展產生越來越多負影響,實乾的東歐教練決心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
變革者:塞伯斯(匈牙利國家隊)
進程:他們首先在位置上編好固定號碼,中衛的號碼是3號,左、右中衛的號碼是4號和5號,一名負責進攻的中後衛與拖後中鋒有機地聯系,他們將對方的內鋒吸引過來,然後己方向兩名居中的前鋒發動猛攻,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可是他們與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兩場交鋒震驚了足壇,53年他們在溫布利6:3大勝主隊,次年英格蘭回訪布達佩斯,豈料輸得更慘(1:7)
可惜匈牙利在』54世界盃決賽輕敵負於西德,後來蘇聯出兵鎮壓布達佩斯暴動,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這次足球革命難免給人遺憾。
四、英格蘭卷土重來60年代~80年代陣式:4-4-2變革者:拉姆齊(英格蘭國家隊)進程:英格蘭好不容易爭取到世界盃的主辦權,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
五、70年代阿賈克斯荷蘭國家隊
陣式:4-3-3變革者:科瓦克斯(阿賈克斯)
米歇爾斯(荷蘭國家隊)
雖然荷蘭隊和匈牙利隊一樣,是世界足壇的無冕之王,但他們發明的全攻全守足球確實掀起波瀾,球王克魯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流暢的傳接穿插常常讓對方不知所措,這類踢法對球員的個人能力要求極高,他們不僅僅要擅長閱讀球賽,還要多才多藝。
六、90年代巴塞羅那
陣式:3-3-3-1
變革者:范·加爾(巴塞羅那)
進程:博斯曼法案的實施讓財大氣粗的俱樂部可以網羅各國精英,范加爾把大半支阿賈克斯的名將招攬帳下,再配上南美和南歐的技術型球星,他可以在排陣上游刃有如,不過這種踢法對後衛和單一中鋒的要求特別高,所以巴塞羅那成績有起復就不足為奇了。
南美篇
南美能與歐洲在足球方面平起平座。與他們陣式的演變亦步變趨有關,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三強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直至50年代初期南美三強基本上以2-3-5為主。
傳統上穿5號球衣的球員都是力量主帥,攻守兼備的角色。阿根廷在這方面可謂一脈相承。無論他們的陣式怎樣變化,他們卻十分注重5號隊員的培養,例如80年代的巴蒂斯塔,今天的雷東多和阿爾梅達。
巴西勁旅弗拉門戈的巴拉圭教頭索利赫率先跳出2-3-5的模式,他把兩名內鋒撒回後防,1958年巴西國家隊突然排出4-2-4的陣式,令世界大吃一驚,戰術上巴西無特別過人處,然而他們擁有四名超級前鋒的事實使這種陣式一下子風靡歐洲,巴西當時的天才球員有迪迪、瓦瓦、「小鳥」加林查和「一代球王」貝利。
阿根廷和烏拉圭花了近十年才發展他們自成一派的4-2-4陣式,他們都保留強壯的5號隊員,巴西卻不屑這樣做,從民族性的角度上看,巴西人更講究觀賞性,相反歐洲移民佔主導的阿根廷和烏拉圭更務實。
1962年世界盃巴西教練莫雷那認為球隊年齡偏大,貝利又受傷,所以他不樂意使用冒險的4-2-4陣型,他把左邊鋒扎加洛(』98世界盃巴西主帥)撒回中場,變成4-3-3更講究攻守平衡。4-4-2風行世界近20年後,84 』歐洲錦標賽得主法國在陣式上有輕微的變化,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還是創造力豐富的南美人,當時許多教練認為三後衛無疑是自殺式的表現,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手中有新球王馬拉多納這張王牌,他大膽地採用了3-5-2陣式,86年墨西哥世界盃基本都在中午開球,高原反應和炎熱的天氣導致歐陸化的踢球難施其技,比拉爾多認為每隊只用2名前鋒,所以他用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名清道夫已綽綽有如。這樣就可以釋放一名後衛,中場的人數增加到5個人,於是阿根廷在後防穩固的基礎上加強中場的壓迫力,因此純粹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失利歸咎於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
此後南美和歐洲的陣式互相影響,但沒有明顯的變化,一個資深球迷可以從歐洲五大聯賽發現一些細微的演變,有人喜歡用4-5-1,有人傾向雙後腰的平行站位,更多的教練習慣用一名前腰給雙前鋒以足夠的支持。
自查普曼發明拖後中衛的WM戰術,到今天的三後衛協防,足球陣式的進化剛好走了一個循環。
⑷ 介紹一下WM陣型
在英國,已經有人針對「2-3-5」的凌厲的進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費爾德隊的查普曼有著創新頭腦,他後來又到了阿森納隊當教練。他在1927年開始尋找「2-3-5」的漏洞,利用對越位的認識領先他人一步。此後,他對「2-3-5」進行改良,把中後衛放到兩個中衛之間,兩員內鋒向中路靠攏,將這些位置用線連起來,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納驕人的戰績讓查普曼成為足壇的傳奇人物。並讓阿森納隊在30年代稱霸英倫。1936 年的足總杯決賽可以看作是「WM」戰術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為在這一比賽中阿森納隊把「WM」演練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歐洲大陸的注意。當時的阿森納隊仍然安排三個主前鋒胡爾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對方的禁區游弋,讓博登和傑姆斯打內鋒,形成「M」。然後讓克萊斯頓和科賓打中場,由梅爾、羅博茲和哈普古德打後衛,形成「W」,前場的套路依然和過去一樣,而後場則讓羅博茲當起了領袖式的人物,他以中衛角色進入了這一體系後,剋制了對手的5個前鋒的打法,並且由他在中後場的關鍵位置帶動隊友製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過很諷刺的是,1936年的足總杯雖然是阿森納隊奪取了冠軍,但當時執行「WM」戰術給歐洲帶來轟動的教練卻是喬治.阿里森。 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學習英國的2-3-5打法,讓義大利取得冠軍,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問鼎冠軍。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⑸ 關於足球戰術,什麼是「WM陣型」這套戰術陣型的特點是什麼
足球運動比賽陣型的一種。由5名前鋒、2名邊鋒、1名中鋒、2名內鋒;或5名防守、3名後衛、2名前鋒排列而成。因10名隊員排列位置呈「wm」形而得名。由英國人查普曼所創造。現代足球運動初期曾先後採用「九鋒一衛」、「七鋒三衛」、「六鋒四衛」和塔式等陣型,1925年修改了越位規則,對防守提出了更高要求。1930年出現了由3名後衛、2名前衛和5名前鋒組成的wm式陣型,從而第一次達到隊員位置排列上的攻守平衡。曾風行20餘年。20世紀50年代起被四前鋒式和四二四等新陣型代替。
⑹ 哪國人發明了「mw"陣勢A英國 B法國C巴西
應該是20世紀3、40年代的阿森納傳奇教練赫伯特·查普曼發明的。他依靠此陣型開創了一個阿森納王朝。
⑺ 陣型的起源時哪裡
如今的足球和剛剛起源的時候相比無論球員能力,戰術素養,商業影響等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陣型的發展比較有意思,現在找點資料,大家來討論下
一.1-0-9和2-2-6陣型
這兩種陣型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足球比賽的起源陣型。它的基本戰術思想是片面追求進攻,"一窩蜂"踢球和帶球是比賽場景的特徵。因此,就當時陣型的作用而言,沒有明顯組織隊員的意義。除了守門員外的10個隊員在球場上象獵殺動物一樣追逐皮球,沒有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戰術為指導,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皮球踢入網窩。
代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英國
二.2-3-5
隨著足球演變中傳球的發展,場上隊員的組織性日趨顯得重要,因此,就產生出1-2-3-5陣型。該陣式中中前衛的主要職能是進攻,兩個邊前衛參與防守,主要防範於對方的兩邊鋒。這一陣型基本思想進攻仍佔主導位置,它由局部傳球配合形式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成該陣型。
代表:1900年,英格蘭布利隊獲的英格蘭足總杯
三.3-2-2-3(W-M)陣型
W-M陣型是在1925年越位規則改變後,由英國阿森納隊的主教練查普曼所創造的。該陣式由基本思想是試圖通過牢固的防守瓦解對手進攻,首先原則是"安全第一"。由於這一陣式問世後效果甚佳。因此,它不僅迅速被英國接受,而且也很快地波及歐洲乃至世界范圍。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該陣式防守的主要特點是區域與盯人不斷轉換,距球門近時人盯人防守,離球門遠時則松動盯人。當發動進攻時,留下中前衛和兩邊衛防守。其進攻特點是兩內鋒稍後撤,作為進攻的重點組織者,中鋒和兩邊鋒擔負攻門得分的主要任務。該陣式雖以加強防守為基本思想,並確實在阻止越位規則變化後的進球數上升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進攻時防守人數太少,在遇到對方發動快速反擊,特別是30年代初期匈牙利隊採用的四前鋒制時,防守則顯得過分薄弱。於是,1958年巴西隊以4-2-4陣式開創了陣式演化的又一新曲。
代表:1925年英超阿森納對的主教練查普曼/1934,1938年義大利奪得世界盃/1954年瑞士奧地利匈牙利隊
四.4-2-4陣型
該陣型是一種攻守隊員排列極為平衡的陣型。在此陣型運用中,兩前衛是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當進攻時,他們積極組織策應,當防守時,則迅速回擔堵截。由於活動頻繁,該陣型對兩前衛的體力及技術的全面性有著特殊的要求 該陣型的弱點是中場力量相對薄弱。特別是當兩前衛隊員在體力及全面技術上不足時,就更是如此。這一陣型也要求鋒線及衛線在攻守的不同階段,積極策應中場的攻攻守。該陣型的位置較為靈活,它要求隊員能根據戰勢機動課整位置,同時在位置變換中又始終保持整體的組織性。20世紀40年代,巴西隊利用W-M中的一個變形"塔形"並將其演變成4-2-4陣型。
這種陣型是將義大利的鎖鏈式防守和奧地利的地毯式進攻進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區域防守結合。根據對手情況,力圖獲得場上的防守優勢或進攻優勢。防守的時候,巴西以兩個中衛的優勢抵擋對手的進攻,進攻則利用內鋒的優勢突出隱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還在進攻上發明了對角線進攻,將「WM」的M進行了變體,成了梯式排列,讓左邊鋒和左內鋒後撤,形成梯形站位。這樣,右路打左路,左路進攻,讓右路迂迴,然後再給右路,左路包抄。其間用中路的中鋒做過渡,這種聲東擊西的打法,中鋒在隊中的作用是起虛晃作用,但對方中衛即使識破了這一計策直接去撲邊路,中鋒則可以自己突破。
代表:1958年巴西隊
五.4-3-3陣型
到了60年代,足球陣型說可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真正能夠把理論結合成實際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隊當時的教練莫雷拉覺得四前鋒的打法很難給防守日趨嚴謹的足壇帶來推進,與其這樣,到不如增強中場的實力,來防範對手的反擊。莫雷拉的戰術結合了義大利俱樂部的一套風格,相信中場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線的危機,也可以在對手疲勞的時候讓自己的前鋒製造機會,這實際上是4-2-4的一個演變,其方法無非就是把過去的一個前鋒後撤回中場,新的陣型發揮了效應,4-3-3打法在世界足壇開始有了影響。巴西隊的貝利當時因為受傷沒有參加世界盃後面的比賽, 奪取冠軍的1 962年的巴西隊是通過大小桑托斯、毛羅和佐濟莫的後防線、濟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場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馬多而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招數。教練莫雷拉因為沒有貝利這張勝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場加林查的反擊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樣的效果:冠軍!於是,4-3-3陣型當時在歐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評價,因為素來穩重的歐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奪取勝利!
代表:1962年巴西奪得世界盃
六.1-3-3-3 陣型(清道夫)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杯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 在1964年的歐洲冠軍杯比賽中,赫雷拉的理論得到了肯定,他率領俱樂部以一種4-3-3的變體在歐洲和世界得到尊重。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方法作定義,但在70年代的西德隊通過使用了貝肯鮑爾後,人們才發現,實際上早在1964年,義大利人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個後衛中的一個進行了加工處理,他讓這個後衛脫離與其他三個後衛的平行站位, 單獨站在本方的最後面,負責總的指揮和策劃。
代表:1964年的國際米蘭/1970年西德
六.4-4-2陣型
1966年,英格蘭隊發展出了更為殘酷的防守說,當時的英格蘭隊教練拉姆齊在全國的壓力聲下,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兩前鋒打法的帶頭人。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齊使用2個前鋒的原因是因為他總結了匈牙利人當年蹂躪英格蘭隊的那一幕,讓他相信,如果當時的英格蘭隊堅持防守,將隊員後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會出現的。這一想法導致了4-4-2的出現,在1966年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憑借很好的防守體系,依託班克斯、大查爾頓和摩爾的核心防線,再輔以科亨和維爾森的搭配,構築了一條豪華的後防線。前場也被拉姆齊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為前鋒,給他們以支持的是小查爾頓,波爾、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代表:1966年英格蘭奪得世界盃
七.3-5-2陣型
隨著全攻全守的打法的興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個趨勢是奪中場者奪天下的論調占據了主導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場和84歐洲錦標賽得主法國鐵三角在陣式上已經朝這方面發展了。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還是創造力豐富的阿根廷人,當時許多教練認為三後衛無疑是自殺式的表現,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手中有新球王馬拉多納這張王牌,他大膽地採用了3-5-2陣式,86年墨西哥世界盃基本都在中午開球,高原反應和炎熱的天氣導致歐陸化的踢球難施其技,比拉爾多認為每隊只用2名前鋒,所以他用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名清道夫已綽綽有如。這樣就可以釋放一名後衛到中場,於是阿根廷在後防穩固的基礎上加強中場的壓迫力,因此純粹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失利歸咎於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個後衛的打法帶來了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場的的齊全,前、後、左、中、右,中場的每個位置都有了具體分工,隊員配備更完善。馬拉多納和巴爾達諾仍然打前鋒,中場則由巴蒂斯塔打拖後、居斯蒂、奧拉蒂科切打兩邊,恩里克和布魯查加在中前場負責牽頭和策劃,防守上則由布郎打清道夫,魯傑里和庫茨夫打盯人,一個構思精美的陣容誕生了,這個陣容當時在一定程度上讓阿根廷人又同時發現了明星戰術的好處,那就是所有的隊員同時圍繞馬拉多納展開行動,這讓阿根廷奪取了當時的世界盃。3-5-2的打法同時也掀起了另外一個革命,它導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別看比拉爾多使用的是3-5-2,實際上他很強調防守的作用,五個前衛里, 兩個邊前衛充當了後衛和邊鋒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是3-5-2,而防守的時候則成了5-3-2,同時拖後中場的崛起讓以後的比賽在進球上更為困難,幾乎到了90年代,每個俱樂部都有一個類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鬍子巴蒂斯塔那樣拖後中場。90年代的西德國家隊取得世界盃,利用的正是3-5-2的變體5- 3-2為主流,利用馬特烏斯的組織,讓邊前衛魯特和布雷默發揮特別能動力,同時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過布赫瓦爾德、科勒和奧根塔勒的防守體系奪取了冠軍,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開創了9-0-1戰術,讓9個隊員參與防守,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戰術相反。
代表:82年的巴西/84年的法國/86年的阿根廷/90年的西德
八、4-3-2-1(4-5-1)陣型
隨著90年代的到來,足球的戰術研究到了極限,許多的戰術微小改動都被認為是一次成功,薩基打的攻勢足球,利用了明星戰術和荷蘭全攻全守戰術以及義大利本土混凝土戰術以及自由人戰術,多種組合才造就了AC米蘭奪取了當時的冠軍。薩基沒有什麼真正的創造,但他總結的經驗說明了足球的戰術已經不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了,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兼備各種戰術於一體。所以當時的AC米蘭隊能夠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帶來新思維的則是卡佩羅。卡佩羅在接手AC米蘭隊後已經發現了當時俱樂部的強悍基礎,不費吹灰之力地率領俱樂部稱霸當時的歐洲。荷蘭三劍客離開俱樂部後,他研究出了新的戰術4-5 -1,因為前衛中的兩個突前前衛有著影子前鋒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據其形狀象「聖誕樹」的原因叫4-3-2-1戰術,也有聖誕樹陣型一說。這個陣型的特色在於在後防線有巴雷西率領後,必須有一個優秀的拖後組織者為中樞神經,既能夠和巴雷西協助防守,還能夠參與全隊的進攻。卡佩羅是防守方面的專家,他挖掘出了里傑卡爾德、德塞利和阿爾貝蒂尼這樣的中場大師,即使是現在的阿森納隊的維埃拉也在米蘭隊學到了拖後中場的精髓。而在前場,更有巴喬和薩維切維奇的組合以及維阿在前鋒線的鶴立雞群。這個陣型保證了AC米蘭隊當時的後防線雖然整體年齡結構偏老,仍然取得了冠軍。到卡佩羅去了皇家馬德里後,他又讓4-3-2-1戰術幫助馬德里人戰勝了壟斷西班牙足壇的巴塞羅納隊。起特點也是以耶羅、雷東多為主心骨,卡佩羅同時也奠定了「1:0」哲學的使用主義,在充滿商業色彩的歐洲職業聯賽里,確實是非常實際的指導方針。
代表:卡佩羅的AC米蘭
⑻ 足球里的WM陣型指的是什麼啊
3-4-3或者3-5-1陣型中的一種;三後衛,兩後腰成M型站位;兩中前衛與兩邊前和中鋒成W型站位
⑼ 什麼是MW陣型~
足球運動比賽陣型的一種。由5名前鋒、2名邊鋒、1名中鋒、2名內鋒;或5名防守、3名後衛、2名前鋒排列而成。因10名隊員排列位置呈「wm」形而得名。由英國人查普曼所創造。現代足球運動初期曾先後採用「九鋒一衛」、「七鋒三衛」、「六鋒四衛」和塔式等陣型,1925年修改了越位規則,對防守提出了更高要求。1930年出現了由3名後衛、2名前衛和5名前鋒組成的wm式陣型,從而第一次達到隊員位置排列上的攻守平衡。曾風行20餘年。20世紀50年代起被四前鋒式和四二四等新陣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