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巢簡介
黃巢(820~884年)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由於他的人格魅力和過人膽識,最終取代王仙芝而成為這場大起義的總領袖。由他領導的這場大起義摧毀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
㈡ 黃巢起義是什麼典故
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率眾幾十萬,轉戰十幾省,接續十幾年。
官逼民反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之爭,朝政越來越混亂。唐宣宗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也並沒有能改變這個局面。唐宣宗死後,先後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一味尋歡作樂,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極點。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稅收越來越重。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農民紛紛破產,到處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難,只有走上了反抗之路。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100人發展到3萬,堅持斗爭八個月,震動了整個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過了八年,駐守在桂林的800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帶的農民),因為駐防期滿,上司一再延期不讓他們換防。於是,他們殺了軍官,推龐勛為首領,發動起義。兵士們從桂林向北進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農民紛紛響應,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20萬人。這兩次起義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緒越來越高,新的起義的規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抬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只好淡食。有些貧苦農民,為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要有一些夥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結成一支支販私鹽的隊伍,在他們中聞,涌現出一些首領,有的後來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
對起義軍束手無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縣)地方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今河南)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這個號召很快得到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地方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
黃巢從小讀過書,又能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黃巢在長安看到唐朝廷的腐敗和黑暗,心裡十分氣憤。據說,就在那個時候,他寫下了一首詠菊花的詩,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決心。詩中說: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後,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攻下許多州縣,聲勢越來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將領,鎮壓起義軍。但是各地藩鎮都害怕跟義軍交鋒,互相觀望,唐王朝束手無策。
招安失敗
唐王朝見硬的一套不行,就採用軟的手法。在起義軍攻下蘄州(今湖北蘄春)的時候,他們派宦官到蘄州見王仙芝,封他「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王仙芝聽到有官做,迷了心竅,表示願意接受任命。黃巢得知這個消息,氣極了。他帶了一群起義將士,到王仙芝那裡,狠狠地責備王仙芝說:「當初大家起過誓,要同心協力,平定天下,現在你想去當官,叫我們弟兄往哪裡去?」王仙芝還想搪塞,黃巢掄起拳頭,朝王仙芝劈頭蓋腦地打了過去,打得王仙芝滿臉是血。旁邊起義將士也你一言,我一語罵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虧,只好認錯,把唐朝派來的宦官趕跑。
經過這番波折,黃巢決定跟王仙芝分兩路進軍。王仙芝向西,黃巢向東。不久,王仙芝率領的起義軍在黃梅(今湖北境內)被唐軍打敗,他本人也被殺死。王仙芝失敗後,起義軍重新會合,大家推黃巢為王,又稱沖天大將軍。
起義軍勢如破竹
當時,官軍在中原地區力量比較強,起義軍進攻河南的時候,唐王朝在洛陽附近集中大批兵力准備圍攻。黃巢看出官軍企圖,決定選擇官軍兵力薄弱的地區,帶兵南下。他們順利渡過長江,打進浙東。起義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縣);接著,又劈山開路,打通了從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經過一年多的長征,一直打到廣州。
起義軍在廣州休整以後,嶺南地區發生瘟疫。黃巢決定帶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荊南節度使王鋒、淮南節度使高駢集合大批官軍沿路攔擊,被黃巢起義軍一個個擊破。起義大軍順利地渡過長江,嚇得高駢推說得了中風症,躲進揚州城不敢應戰。
起義軍渡過淮河,向官軍將領發出檄文,說:「我們進攻京城,只向皇帝問罪,不幹眾人的事。你們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觸犯我們的鋒芒!」各地將領接到檄文,害怕起義軍,都想保存實力,不願為唐王朝賣命。消息傳到長安,唐僖宗嚇得大哭。
起義取得勝利
公元880年,黃巢帶領60萬大軍,浩浩盪盪開進潼關。潼關周圍滿山遍野,飄揚著起義軍潔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邊。守潼關的官軍還想頑抗。黃巢親自到陣前督戰,將士們見了,一齊歡呼,聲音在山谷間回響,震天動地。唐軍將士聽了心驚膽戰,哪敢抵抗,紛紛燒掉營寨,四下逃命。起義軍攻下潼關,唐王朝驚慌失措,唐僖宗帶著妃子和宦官頭目田令孜,逃到了成都,來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員全部出城投降。
當天下午,黃巢坐著金色轎子,在將士的簇擁下,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起義軍大將尚讓當場向大家宣布說:「黃王起兵,本來是為了百姓,不會像姓李的(指唐朝皇帝)那樣虐待你們,你們可以安居樂業了。」兵士們看到人群里的貧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財物散發給他們。過了幾天,黃巢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叫大齊。起義軍經過七年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但是,黃巢起義軍長期流動作戰,佔領過的地方,都沒留兵防守。幾十萬起義軍進入長安以後,四周還是官軍勢力。沒有多久,唐王朝調集各路兵馬,包圍長安。長安城裡的糧食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黃巢派出大將朱溫駐守同州(今陝西大荔)。但是在起義軍最困難的時候,朱溫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叛徒。唐王朝又召來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族、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四萬騎兵進攻長安。起義軍15萬迎戰,結果大敗,只好撒出長安。
黃巢帶領起義軍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溫、李克用的圍攻。公元884年,黃巢在攻打陳州(今河南准陽)失敗之後,受到官軍緊緊追趕,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犧牲。
黃巢起義摧毀了魏晉以來腐朽的士族勢力,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
唐王朝的滅亡
當一個王朝歷經了太久的衰落以後,也就再也找不回歷史的合理性了。
朱溫投靠唐王朝
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唐僖宗回到長安。這時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各地藩鎮在鎮壓起義過程中,擴大勢力,爭奪地盤,成為大大小小的割據力量。其中最強大的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開封)節度使朱溫。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很受黃巢的重用。可正當起義軍危急的關頭,他帶兵叛變,投靠唐朝,為唐王朝幫了大忙。唐僖宗給他高官厚祿,還賞他一個名字叫「金貫」,派他鎮壓起義軍。當黃巢從長安退到河南的時候,兵力還很強,有一次,黃巢軍攻打汴州,朱溫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打敗了起義軍,回到汴州。朱溫在慶功宴上想害死李克用,李克用拚命逃出才保住性命,從此李克用與朱溫結下冤讎。這兩支割據力量一直互相攻打。朱溫的勢力越來越大,李克用只能保住河東地區。唐昭宗即位後想依靠朝臣來反對宦官,但卻失敗了,反而被宦官軟禁起來,另立新皇帝。朱溫利用這個機會,跟宰相崔胤秘密策劃,殺了宦官頭目劉季述,迎接唐昭宗復位。唐昭宗和崔胤還想殺所有宦官,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個藩鎮——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把唐昭宗劫持到鳳翔。崔胤向朱溫求救,朱溫帶兵進攻鳳翔,要李茂貞交出唐昭宗,李茂貞兵力敵不過朱溫,連連打敗仗。朱溫攻下鳳翔,把唐昭宗搶了過來,帶回長安。
朱溫自立
從此唐王朝政權就從宦官手裡,轉到朱溫手裡,唐昭宗日子更不好過。朱溫掌了大權,把宦官全部殺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離開長安的時候,朱溫派人把長安的宮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運到洛陽,還逼迫長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陽去。長安百姓扶著老人,拖著孩子,在兵士的驅趕下趕路。一路上,大家一面哭泣,一面痛罵禍國殃民的叛賊朱溫。唐昭宗到了洛陽,還想秘密召各地藩鎮來救他。但是還沒有盼到,朱溫已經動手把唐昭宗殺了,另立了一個13歲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
宦官完了,皇帝也完了,留下的還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溫手下的謀臣對朱溫說:「你要干大事,這批人最難對付,不如把他們統統趕走。」
有一個謀士李振,綽號叫做貓頭鷹,因為考進士沒考上,更加痛恨朝臣。他跟朱溫說:「這批人平時自命清高,把自己稱做『清流』,應該把他們扔到濁流(指黃河)里去。」朱溫依了他的話,在一個深夜,把三十幾名朝臣集中起來殺掉,扔到黃河裡。
公元907年,朱溫廢了唐昭宣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建都汴(今河南開封),朱溫就是梁太祖。於是,統治了將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到此就壽終正寢了。
㈢ 黃巢起義不攜帶糧食,只攜帶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軍糧嗎
黃巢起義的時候,他們攜帶百姓,以人肉做軍糧的事情,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因為糧草不足,最後開始吃人肉。
唐朝末年的時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時期,那個時候天災不斷,百姓們顆粒無收,朝廷稅收不減,最後導致很多人生活不下去,開始起義,而在這些起義當中,黃巢起義是名聲最大的,除了規模還有時間以外,最讓人震撼的就是,黃巢起義用人肉做軍糧,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三,黃巢起義的背景。
黃巢起義可以說是歷史上規模很大的農民運動,它的影響范圍還有持續的時間也都非常的厲害,當時朝廷君王昏庸,只顧自己享樂,宦官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根本就不顧下面百姓們的死活,最後導致了黃巢起義的發生,但是黃巢起義後來的作風簡直比朝廷還要狠辣,所以最後失敗也是必然的。
㈣ 歷史上黃巢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鹽梟王仙芝等人在長垣聚眾造反,史稱「王仙芝之亂」。多次科場失意被迫以販私鹽為生的黃巢率領族人前來投奔王仙芝。不久,秀才出身的黃巢就因為驍勇善戰、智謀過人而屢立戰功,很快就從眾多的將士中脫穎而出,成為王仙芝麾下的一名重要將領。
乾符三年9月,王仙芝准備接受朝廷招安,因遭到黃巢的激烈反對而作罷,但是農民軍因此事而鬧起了分裂,黃巢帶領2000餘人離開了王仙芝,然後北上獨立作戰。
乾符五年,在唐軍的殘酷圍剿下,王仙芝兵敗身亡,在北方流動作戰的黃巢繼之而起,並不斷壯大,從此天下大亂。
黃巢自號「沖天太保平均大將軍」,提出了在賦稅徭役負擔上平均的訴求。王仙芝敗死後,黃巢農軍成了官軍的頭號敵人,被四處圍追堵截,遂被迫流竄到全國各地。
而此時,飽經戰亂的關中平原早就遍地殘垣斷壁、赤地千里了,因來自江淮的漕運早已被戰火阻斷,缺衣少糧的黃巢農軍被迫退出長安 。唐鳳翔節度使鄭畋在關中糾集禁軍殘部和藩鎮潰軍,一路尾隨黃巢;唐僖宗在蜀地傳檄各道節度使堵截黃巢,又借沙陀族首領李克用、黨項豪酋拓跋思恭的兵馬助唐圍剿。
黃巢退兵途中,大將朱溫投降了唐軍。農民軍接連失利,無奈向東轉移。唐軍緊追不舍,沙陀軍閥李克用的騎兵部隊尤其兇悍善戰,接連擊敗黃巢,農軍被打的四處流竄,後來退往山東。
公元884年6月,黃巢的部隊在山東被唐軍、沙陀軍聯手擊潰,走投無路的黃巢自刎於泰山虎狼谷。
黃巢揭竿而起後堅持了10年斗爭,幾乎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殺戮極為慘烈,極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導致了唐王朝的迅速崩潰。黃巢死去20年後,其部將朱溫(後改名: 朱全忠)篡了唐,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 時期。
㈤ 黃巢是哪個年代的人
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發動起義,唐未農民戰爭爆發。五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募眾數千響應。接著王、黃兩軍會合,協同作戰,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就西向進攻洛陽周圍地區。唐統治者急調大軍夾擊。王、黃乃於乾符三年十月間南趨唐州(今河南泌陽)、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又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復沖擊敵人。同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偓對王仙芝進行誘降,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指斥他說:起初我們共立大誓,橫行天下,現在你獨自取官降敵,廣大群眾何所歸宿!因怒擊傷仙芝首。仙芝畏眾怒,不敢受唐命,遂與黃巢分兵作戰。黃巢率軍北上,攻克鄆州(今山東東平北)、沂州等地。以後王、黃雖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戰死,尚讓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縣)與黃巢所部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署置官屬。從此,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兩支義軍會合後,勢力又見壯大。黃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後沿黃河南岸西進,「欲窺東都(洛陽)」,唐朝急調軍隊增援東都。黃巢知攻東都無望,於是引兵南下,渡過長江,東趨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部將張璘、梁纘的阻擊,義軍乃轉由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屬福建)。黃巢在福州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的「處士」周朴。後率大軍沿海岸南進,於六年九月攻佔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宮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本欲乘勝進兵中原,直趨關中,但至荊門(今屬湖北)為唐將領劉巨客所敗,乃轉而東進。於廣明無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淮南(今江蘇楊州北)節度使高駢的驍將張璘。七月,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高驕與唐廷有矛盾,又懾於義軍聲威,雖擁兵十幸萬,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戰。黃巢渡江後門破竹之勢跨越淮河,於十一月佔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至勞問冒民,間里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原唐朝官員,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罷宮。其中樞主要官員有: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兼軍客使(掌管近衛軍隊);翰林學士中還有著名詩人皮日休。黃巢在長安執行嚴懲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義軍查獲降官張直方夾壁中隱藏的高官顯貴百餘人後,全部處死。大齊政權還沒收富豪的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人長安,義軍暫時撤出,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
但黃巢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也沒有首先全力殲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大齊政權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這樣,敵我力量對比就逐漸發生了不利於義軍的變化。關中地主堅壁清野,使大齊政權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降敵;沙陀族李克用應唐朝的乞援,率勁旅一萬七千人南下;敵方軍力大大增強。這時,黃巢發現困守關中已很不利,乃於三年四月東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六月間,義軍開始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將趙犨頑抗,義軍久攻不克,朱溫和李克用又先後前來增援趙犨,黃巢遂於四年四月解圍,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節度使時溥的阻擊,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於六月十七日兵敗自殺(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不久後,唐王朝即告滅亡,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補充詩集: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㈥ 黃巢是哪一年打進長安的
黃巢是哪一年打進長安的?
黃巢於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年1月8日)率軍打進長安,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人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運動,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爭。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從公元859年的裘甫發動浙東叛亂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之亂被平定而結束,歷時25年,農民軍席捲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兩江、閩浙、兩廣、兩湖、陝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㈦ 關於黃巢的故事
1、黃巢點兵
黃巢在惠州時候,還親自到潼湖的駐軍點兵排陣,至今潼湖還流傳著黃巢點燈閱兵的傳說,並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黃巢點兵」奇觀可印證:以前的潼湖,是一個典型的積水窪地。
每年的龍舟雨後,潼湖水就會漲得滿滿的。就在大水初漲的頭幾天晚上,夜幕下的湖中央偏東的水面上就會陸續出現耀眼的亮光,一盞,兩盞,無數盞,一排排、一串串地懸浮在波濤上。
把幾里水面照得通明,接著就消失了。人們一直相信,那就是傳說中的黃巢點兵。黃巢還到博羅的石灣視察部隊。當年,士兵為練習攀登城牆,堆起了很多高高的土墩。
石灣現還有黃巢墩地名,據說那就是當年的遺存地。黃巢也曾移師公庄小住。公庄有天子嶺地名,甚至還在鎮東的獺子圩牛尾石下洞中,還留有一座黃巢的造像。
2、正月十五掛紅燈
唐朝末期,黃巢帶領起義軍北上,攻打渾城,圍城三天攻不下來。黃巢秘密入城打探,為一個老人所救。老人並告訴了黃巢攻城的方法。黃巢很感動就說:「老人家,你家有紅紙嗎?」
老人說:「現成的沒有,店鋪里能買到的。」黃巢說:「你買幾張紅紙,扎個燈籠,正月十五掛在房檐上。」黃巢走後,老人把消息傳給鄰居,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全城窮百姓都知道了。
家家買紅紙扎燈籠。黃巢回到大營,馬上召集將士商量,到了夏歷正月十五晚上,帶著五千精兵,摸過護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聲號炮,內外夾攻,很快攻破城門。
起義軍進城了!這時,窮人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全城燈火通明。凡是掛紅燈籠的大門,起義軍一律不入;不掛紅燈的,起義軍沖進去抓贓官老財,只一宿就把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殺光了。
第二天,黃巢開倉分糧,還派人給那位老人送去二百兩銀子。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紅燈。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3、降而復叛
黃巢在江西的兵馬,被鎮海軍節度使高駢剿滅;進攻新鄭、郟城、襄城、陽翟的兵馬,被崔安潛打退;在浙西的,被浙西節度使裴璩攻擊,死者甚眾。
黃巢十分沮喪,乃拜見天平軍乞降,詔命黃巢為右衛將軍。黃巢估量藩鎮不一,不足制己,又反叛。八月,黃巢軍進攻宣州,高駢派遣大將張潾、梁纘在南陵攻打草賊。
打敗了他們,草軍秦彥、畢師鐸等紛紛投降。於是草軍又進入浙東,抓獲越州觀察使崔璆。黃巢帶兵越過江西,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破虔、吉、饒、信等州。
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農民軍經婺州至衢州,又劈山開路,打通了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進入福州(今屬福建)。
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逃跑,農民軍進入了福建。農民軍進入福建後燒官府、殺官吏。焚燒室廬,殺人如麻。時六年三月也。
當初,軍中盛傳:「遇到儒者就殺,軍隊必定覆滅。」黃巢進入福建後,但凡俘虜自稱為儒者的皆釋而不問。
當草軍經過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門前時即下令說:「這是讀書人家,滅掉火把,不要焚燒」尋找隱士周朴,找到後,問他:「能從我乎?」
周朴回答道:「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黃巢一怒之下斬殺了周朴。當時福建諸州都失陷可,朝廷下詔高駢為諸道行營都統來抵禦草賊。
4、攻佔洛陽
九月,義軍渡過淮河。黃巢自稱「率土大將軍」,隊伍從淮河以北整軍而去,不搶劫財物,只有驅趕壯丁為兵罷了。
義軍攻陷申州(治信陽)之後,長驅進入潁、宋、徐、兗等州,所到之處,官吏四處逃散。義軍北渡淮河時,宰相豆盧瑑曾議請授黃巢為天平節度使,待其到鎮時再發兵除掉他。
另一宰相盧攜執意不從,認為只要發兵守住泗州,義軍不能入關,必還掠江、淮,便無能為力。不久義軍北上,淮北告急,盧攜遂惶愧稱病不出,京師也充滿了恐怖氣氛。
十一月,義軍進入汝州(治汝州市),黃巢傳檄官軍說:「你們要守堡壘,不要犯我先鋒!我將進入東都,就到京城,自己想問罪,很多人沒有參與。」
這時朝廷亂作一團,有人主張調發關內諸鎮兵扼守潼關,大宦官田令孜還自請率兩神策軍弓弩手去守關。
有人則認為義軍擁有六十萬之眾,潼關又無重兵,難以堅守。但僖宗還是決定讓田令孜率兵東守潼關。十一月十七日,黃巢大軍進抵洛陽城下。
唐將齊克讓退守潼關,東都留守劉允章則率分司官出城迎接黃巢入城。義軍紀律嚴明,只是「供頓而去,坊市晏然」。
5、封禁山
當年黃巢率領起義軍在進駐江西境內的時候,走到了銅鈸山這座森林茂盛的大山,這里的地形復雜,山高險峻。
林茂草深,而且有很好的隱蔽性,是歷代造反者們理想的藏身地,於是,黃巢便選定銅鈸山作為軍需的「供應處」和「後勤醫院」。
在戰場上受傷的傷員可以在這個清幽之地好好的修養身體,並很快的康復重新投入戰斗中,所以說,銅鈸山對於黃巢的軍隊來說,可謂功不可沒。
㈧ 歷史事件黃巢起義,黃巢是哪裡人,發生在什麼朝代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黃巢起義,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後失敗。[1]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 ,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2]
㈨ 黃巢是什麼轉世
黃巢是蛇精轉世,有傳他的舌頭分叉兩尖!
㈩ 詩人黃巢是什麼朝代
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發動起義,唐未農民戰爭爆發。五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募眾數千響應。接著王、黃兩軍會合,協同作戰,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就西向進攻洛陽周圍地區。唐統治者急調大軍夾擊。王、黃乃於乾符三年十月間南趨唐州(今河南泌陽)、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又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復沖擊敵人。同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偓對王仙芝進行誘降,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指斥他說:起初我們共立大誓,橫行天下,現在你獨自取官降敵,廣大群眾何所歸宿!因怒擊傷仙芝首。仙芝畏眾怒,不敢受唐命,遂與黃巢分兵作戰。黃巢率軍北上,攻克鄆州(今山東東平北)、沂州等地。以後王、黃雖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戰死,尚讓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縣)與黃巢所部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署置官屬。從此,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兩支義軍會合後,勢力又見壯大。黃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後沿黃河南岸西進,「欲窺東都(洛陽)」,唐朝急調軍隊增援東都。黃巢知攻東都無望,於是引兵南下,渡過長江,東趨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部將張璘、梁纘的阻擊,義軍乃轉由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屬福建)。黃巢在福州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的「處士」周朴。後率大軍沿海岸南進,於六年九月攻佔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宮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本欲乘勝進兵中原,直趨關中,但至荊門(今屬湖北)為唐將領劉巨客所敗,乃轉而東進。於廣明無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淮南(今江蘇楊州北)節度使高駢的驍將張璘。七月,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高驕與唐廷有矛盾,又懾於義軍聲威,雖擁兵十幸萬,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戰。黃巢渡江後門破竹之勢跨越淮河,於十一月佔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至勞問冒民,間里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原唐朝官員,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罷宮。其中樞主要官員有: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兼軍客使(掌管近衛軍隊);翰林學士中還有著名詩人皮日休。黃巢在長安執行嚴懲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義軍查獲降官張直方夾壁中隱藏的高官顯貴百餘人後,全部處死。大齊政權還沒收富豪的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人長安,義軍暫時撤出,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
但黃巢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也沒有首先全力殲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大齊政權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這樣,敵我力量對比就逐漸發生了不利於義軍的變化。關中地主堅壁清野,使大齊政權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降敵;沙陀族李克用應唐朝的乞援,率勁旅一萬七千人南下;敵方軍力大大增強。這時,黃巢發現困守關中已很不利,乃於三年四月東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六月間,義軍開始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將趙犨頑抗,義軍久攻不克,朱溫和李克用又先後前來增援趙犨,黃巢遂於四年四月解圍,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節度使時溥的阻擊,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於六月十七日兵敗自殺(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不久後,唐王朝即告滅亡,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補充詩集: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