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斯科特的生平簡介
簡介: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國海軍軍官和極地探險家。1868年6月6日出回生於英國德文波特,斯科特1881年加答入英國海軍,1891年升為上尉。1900年開始進行第一次到南極洲的探險,其目標是羅斯海。他發現並命名了愛德華七世半島。1904年他回到英國。1908年9月2日他與凱斯琳·布魯斯結婚,兩人有一個兒子彼得,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其中一位創辦人。1912年3月29日斯科特逝世於南極洲。
南極探險
1910年,斯科特從英國出發,重返南極,他這次的目標是要到達南地極。但他發現這次他有一個競爭者:羅阿爾德·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險隊於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但發現阿蒙森比他們早到了一個月。在返回南極洲邊緣的路途上,他們遭遇極強的寒冷低溫(自1960年代在南極洲大陸內部有氣溫記錄以來,只有一次氣溫降到過斯科特曾遇到的程度),五人先後遇難。斯科特及另外兩人死時,距離最近的補給站僅有20公里,屍體連同日記在六個月後才被發現,他們死時還帶著十多公斤的岩石標本。他被英國國王追封為騎士。
今天位於南極地區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競爭者命名的。
『貳』 老式唱片的原理
老式唱片機即留聲機,它的發聲原理是:
把聲音的振動記錄在唱片上,就是在唱片上刻出坑坑窪窪的槽子,就是唱盤上的一圈圈軌道。這樣就把聲音信號轉變成了機械信號——振動。
放音就是把機械信號還原成聲音。關鍵設備是拾音器,唱片轉動時,拾音器的針在軌道上相對滑行,軌道上的坑坑窪窪或彎彎曲曲就使針產生振動,這時就算沒有電,仔細聽也會聽見聲音,只不過音量太小。
針獲得的這些振動通過拾音器轉換成電信號,通過一系列解調,通過終端——也就是喇叭放大、產生聲音,就是聽到的唱片聲音了。
(2)法國發明家斯科特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857年 法國發明家斯科特(Scott)發明了的聲波振記器,這是最早的原始錄音機,是留聲機的鼻祖。
1877年,愛迪生製造出人類史上第一部留聲機,開始儲存媒體的領域。在這一百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以錫箔制滾筒,鋼針播放,導致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幾次即耗損,到現代鐳射影音儲存軟體的DVD,已在21世紀展現出無以倫比的影音境界。
蟲膠唱片細說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以錫箔制滾筒錄音,早期蓄音筒唱一次只能錄制一筒,每個蓄音筒聽五,六次就磨損報廢。1887年,德籍技師艾米利·伯林納以鍍金的銅模作為母盤,再以硬蠟作為原料(日後的原料為蟲膠,亦稱洋乾漆),製成母版復制。隔年,唱片像其他商品一樣開始量產。
1879年留聲機首度引進日本,1899年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成立。由於當時錄音及製造唱片的技術由歐美所掌控,日本的唱片必須委由歐美生產,因此,日本早期的唱片都是由外國技師渡海赴日錄制後,將母盤攜回歐美製成唱片,再輸回日本販售。
日本第一家標榜生產留聲機及唱片的公司,是1907年美國與日本技術合作成立的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同年,日人湯地敬吾開發出平圓盤唱片的製造技術,突破歐美技術壟斷。此時正值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之際,全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消費能力增加,因此,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於1909年4月由位於川崎的工廠開始生產國產唱片。
1910年,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增資並改組為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以下簡稱「日蓄」)。日蓄成立後,除生產唱片外,留聲機方面也開始量產,並與歐美等進口貨相互競爭。隨後,新興的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
日本蓄音器商會1910年成立同時,也在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台北榮町(現台北衡陽路)設立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台北出張所,開始在台灣銷售留聲機和唱片,並展開錄制台灣音樂的工作。
據日人山口龜之助所著《唱片-文化發達史》中記載:1914年,日蓄台留聲機和唱片於1910年傳入台灣,至今已95年。
唱片材質從洋乾漆到PC成分的DVD,錄音技術也從單軌錄音到多軌錄音,播放媒體從笨重的留聲機到輕薄的DVD機器。
『叄』 斯科特訴桑福德案的相關歷史
斯科特出生於1799年的弗吉尼亞州,出生時的身份是黑人奴隸。1830年,他被原主人布洛帶到密蘇里州。1833年,在聖路易斯市,斯科特被賣給他的新主人——美國隨軍醫生約翰·埃默森。
從1834年到1836年4月或5月的兩年間,埃默森醫生帶著斯科特到達並居住於伊利諾伊州的岩石島軍事駐地,隨後的1836年到1838年兩年間又到達並居住於威斯康星准州的斯內林堡(今明尼蘇達)。斯內林堡位於路易斯安那購買地,北緯36°30′線以北。根據1787年的《西北土地法令》和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兩地分別禁止奴隸制。埃默森醫生在斯內林堡直至1838年始終保留斯科特的奴隸身份。而按照當時的法律案例,一個奴隸一旦到過自由州,就自動獲得,並且此後一直擁有自由人的身份。
哈麗特原是一名美國陸軍少校塔里亞費羅的黑奴,1835年少校帶著哈麗特到斯林內堡,1836年少校將她作為奴隸賣給埃默森醫生,埃默森將她的奴隸身份一直保留至1838年。在埃默森的同意下,斯科特和哈麗特結婚,婚後有兩個女兒,伊麗薩和麗茲。伊麗薩出生於1843年,出生地是密蘇里州北分界線以北的密西西比河上一條名為「吉朴斯」的汽船上;麗茲則於1850年出生在密蘇里州內的名為傑弗遜的軍營內。
1838年,埃默森帶著斯科特,哈麗特和伊麗薩從斯內林堡回到密蘇里州,並在此定居。1843年埃默森去世,他的遺孀繼承了財產,包括作為奴隸的斯科特一家,隨後將斯科特一家作為勞動力出租。在1846年2月,斯科特試圖向埃默森遺孀購買自由,但被她拒絕了。於是1846年4月6日,斯科特為了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提起訴訟,理由是斯科特隨埃默森醫生到過自由州伊利諾伊和《密蘇里妥協案》規定的排除奴隸制的准州地區,這樣的過程已經使他成為自由人,而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應當是自由人。 1854年12月,斯科特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要求自由人身份。1855年12月,美國最高法院受理此案;1856年2月,法庭第一次辯論。斯科特的律師是蒙哥馬利·布萊爾,而桑福德的律師是來自密蘇里州的聯邦參議員亨利·S·蓋耶和馬里蘭州政治人物雷弗迪·約翰遜。桑福德的律師主要論點是斯科特不具有自由身份,《密蘇里妥協案》是違憲的。5月,法庭決定延期結案一年,計劃重新就以下兩個問題進行法庭辯論:
關於此案,美國聯邦法庭是否具有聽取和判決雙方當事人的審判權?如果具有審判權,它的判決是否正確?一年後,1856年12月,第二次法庭辯論,當時正值《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引發白熱化爭論甚至發生「流血的堪薩斯」的暴力沖突,全國都在關注國會是否有權管理准州地區的奴隸制問題。喬治·T·柯蒂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R·柯蒂斯的兄弟也加入了斯科特一方。斯科特的律師布萊爾聲稱該案的事實表明斯科特具有自由人的身份,並且提出該案或許比其他任何提交到最高法院的案件都重要,整個國家都期待著最高法院的判決。而桑福德的律師蓋耶則提出兩個更加根本的問題,聲稱國會無權制定剝奪奴隸主財產的法律,所以《密蘇里妥協案》違憲,同時認為黑人不是公民,無權在聯邦法庭起訴他的主人。這樣一來,被告律師的無效訴訟辯護夾帶著自由黑人的公民權問題。這是更讓反對奴隸制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如果自由黑人不能獲得公民權,那麼限制奴隸制的立法權將流於形式。 判決於1857年3月6日發布。 首席大法官坦尼宣讀了他寫的判決意見,所有大法官均宣讀了自己獨立的法律意見。總共9名大法官中,7名附和判決意見,2名反對判決意見。法律意見的宣讀花了兩天時間。坦尼代表的判決意見主要包括三個主要方面:
即便是自由的黑人也不是而且不能成為憲法所說的合眾國的公民;斯科特不能因為居住在一個由《密蘇里妥協案》排除了奴隸制的地區而成為自由人,因為排除奴隸制的妥協條款本身超出了國會的憲法權力;斯科特不能因為曾經呆在伊利諾伊就獲得自由,因為一旦他回到密蘇里,他的身份就只受密蘇里法律支配。只有在第三點上,坦尼的判決意見相對沒有爭議,7位多數派大法官均同意斯科特的身份應由密蘇里州最高法院判定。 坦尼在判決意見的開頭部分提出問題:
「……問題是很簡單的:一個其祖先系從國外輸入我國、並被作為奴隸出賣的黑人,能否成為合眾國憲法組成並使其存在的政治社會的成員,作為成員是否有資格享受憲法保證給公民的一切權利、特權、和豁免?這些權利之一是發生憲法明確說明的各種情況後向合眾國法院提起訴訟。……」坦尼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們認為他們不是的,他們不包括在憲法的『公民』一詞之內,憲法也無意將他們包括在內,因此不能要求享有憲法賦予合眾國公民的任何權利和特權。相反,他們當時被認為是一類從屬的、低人一等的人,被掌握統治權的種族制服,無論解放與否,始終服從統治種族的權威,除那些掌握權力和政府的人願意給他們的那些權利和特權外,沒有其他權利或特權。……」坦尼接下來又說:
「……一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一直被當做劣種人,完全不適宜同白種人交往,無論是在社會關系中,還是在政治關系中;由於他們是劣種人,因而沒有白種人必須予以尊重的權利;黑人可以被公正合法的貶為奴隸,為白人的利益服務。……」「……《獨立宣言》並沒有打算把當奴隸的非洲人包括在內,制定並通過該宣言的人民中沒有他們的份,這一點是清楚得沒有爭論餘地的;……」關於1787年《美國憲法》通過時,北方一些州的自由黑人行使過投票權的事實。坦尼提出了州公民權和聯邦公民權的雙重身份概念,並用冗長的法律和案例進行論證,基本可概括為:自由黑人投票時行使的是州賦予的州公民權,憲法生效後賦予憲法所規定范圍內的公民以聯邦公民權。根據憲法的原意,黑人並未被賦予聯邦公民權,而州並不能賦予州內的黑人以聯邦公民權。
結論是:
「……對問題作充分認真的考慮以後,本院認為,根據以上事實……德雷德·斯科特不是合眾國憲法意義上的密蘇里公民,沒有資格作為公民在其法院內提起訴訟,因此,巡迴法院對本案沒有審判權,對要求撤銷判決作出的裁決是錯誤的……」 坦尼關於《密蘇里妥協案》不合憲的意見是遭到批評最多的,5位大法官同意這方面的裁定。這也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次使用司法審查權推翻國會通過的法案,第一次是54年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坦尼從兩方面論述《密蘇里妥協案》違憲。
第一:憲法第四條准州條款中的領地條款只限於當時與英國談判取得的西北領地,不包括與《密蘇里妥協案》相關,後來向法國購買的路易斯安那購買地。
「……原告辯護律師對憲法授予國會以『處理和制定一切有關屬於合眾國的領土或其他財產的必要法規和管理條例'的權力大做文章;但是,依本院之見,那個條款與目前的爭議並無關系,該條款所授予的權力,無論何種權力,只限於當時屬於合眾國或合眾國所要求的領土,該領土在與英國簽訂的條約所劃定的邊界之內,對後來從一個外國政府那裡獲得的領土毫無影響。它是對一塊已知的獨特領土的特殊條款,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再沒有其他意義。……」第二: 坦尼很有建設性的第一次在美國最高法院從實體性正當程序(Substantive e process)角度論證一項法案不符合《第五修正案》正當程序條款。
「……因此,財產權是和人身權聯系在一起的,被憲法第五修正案置於同樣的地位,這條修正案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一個國會法令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剝奪合眾國一個公民的自由或財產,僅僅因為公民自身或攜帶他的財產進入合眾國某一準州,而公民本身並沒有任何違法行為,這個法令是很難加上正當法律程序這個美稱的。……」結論是:
「……出於這些考慮,本院認為國會禁止公民在法令提及的線以北合眾國准州內擁有這種財產的法令是未被憲法批準的,因而無效;無論德雷德·斯科特本人,還是他的任何家人,都不能因為進入該准州而獲得自由,即使他們是被主人懷著使他們成為永久居民的意願攜往彼處的。……」 坦尼的判決意見在《霍華德編法院判例匯編》中用小體字排版,佔了55頁,而柯蒂斯的反對意見更佔了70頁。柯蒂斯的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兩點上:
美國的聯邦公民身份決定於州,而非聯邦政府,因為許多自由的非裔美國人在憲法起草時,就是新罕布希爾州、馬薩諸塞州、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的公民,而且還投票批准了憲法。聯邦成立後,他們的公民身份就繼承下來了。憲法的領地條款授權國會制定「所有必要的規章」,就等於是有權通過「所有必要的法律」。而且,憲法對國會的權利是有明示的,諸如不得通過追溯既往的法律等,限制奴隸制並不在其中。因此《密蘇里妥協案》並無違憲之處。另外,柯蒂斯認為坦尼關於准州的奴隸制問題的裁決只是「法官的附帶意見」,因為如果斯科特不具有公民權,最高法院就不具有聽審此案的審判權,也就不能用原告斯科特的事實材料來對准州地區的奴隸製作出裁決。這一點後來成為共和黨人的觀點。
『肆』 像斯科特一樣經歷失敗的名人,有沒我急用
拿破崙是法國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799年,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崙對內進行財稅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頒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為法國培養人才。這些措施有利於法國政治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鞏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秩序。
他對外多次與反法同盟進行戰爭,通過早期的對外戰爭,他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但在其後期進行的戰爭中,他侵犯了許多國家的獨立,掠奪和奴役了歐洲各國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了拿破崙帝國的覆滅。
總之拿破崙有功有過,功大於過。拿破崙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 - 1821年5月5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拿破崙評論
拿破崙一生多難,性格造就了它的成功也
導致了他的失敗。兄弟姐妹對其俯首是他
的指揮才能的一個小光點,也為其鋪平了
未來的路,也養成了他的自負,進入軍校
更如魚得水,他曾說過「如果路易十六跨
上他那匹戰馬,勝利本來會屬於他的。」
更證明了他為何主張戰爭。他不時進行研
習,在書中他觸及到了當時先進思想代表
人物的書籍,使拿破崙自身的思想、觀念
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他知道治理一個國家
不僅僅需要軍事力量,更要藉助一種符合
人民的一種管理體制,這也就解釋了他為
何傾向大資產階級,同時他又是如何制定
了《法典》的。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
在土倫戰役中初露鋒芒,又平定叛亂,這
一切都奠定了他的政治地位,但是他的成
功並非是他一個人的,「時事造人」,由
於他的《法典》、他的思想代表了人民的
利益,所以他得到了人民的擁護,這也是
個關鍵。在取得幾次反法統猛地勝利後,
他開始自大、自負,成為了一個擁有分揀
思想的資產階級皇帝,並發動了非正義的
侵略戰爭,也導致了他追種的悲劇。這過
程中充斥著卑鄙、邪惡與陰暗的氣息。滅
絕人性的血腥終於觸發了受迫人的反抗,
拿破崙的貪婪引發了人民的抗爭。他的再
次復位也沒能有什麼影響,,但他最後卻
因砒霜而死,因為他的確太重要了,當局
者不能不把他除掉以拔除他行中的刺。
在我看來拿破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個人
專制及軍事獨裁者,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
過著戎馬生涯,這都是為了實現他的霸權
主義,所謂的抗擊反法聯盟的攻擊只是為
了維持他的統治,因為任何一個統治者他
都會這樣做的,就算是薩達姆也是如此.
至於他頒布的<<法典>>也只是為了控制
人民,他這樣的做法是一種兩面派的做
法,然後歷史證明了資本主義代替了封建
主義,這才證明了它的意義,但如果封建
主義無法被資本主義代替的話,那麼這部
<<法典>>也不可能流傳至今.
拿破崙就其政治與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從
頒布《法典》來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偉大
領袖,一位傑出的將軍。他平定了法國革命
時期的混亂,驅逐了外國侵略者,保衛了革
命果實。但是,他人格上的自私自利,和他
那勃勃野心,導致了他一生中的污點。他的
軍隊每佔領一處,便大肆搶掠,這是他作為
一個將軍在軍紀上最大的失職
我雖然只是一個女流之輩,但我卻異常
崇拜拿破崙,尤其愛讀他的拿破崙傳,
拿破崙代表了歐洲的一個時代,一個人
憑借激情、勇氣、智慧所能得到的,他
全得到了,他的偉大已非言語所能形
容。但我高興,在這里能遇到這么多的
拿破崙的崇拜者
原以為我是這年代最後一個拿破崙的崇拜者
了。可是我錯了,今天我在這里見到了這麽
多的拿破崙崇拜者真是高興。拿破崙一個歷
史上空前絕後的傳奇人物。沒有高貴的出
生!沒有顯赫的家族!就這樣依靠著激情,
才華,幻想,統治了整個世界。這是一個拿
破侖似的成功,是任何人都不可效仿的。然
而這又是無數人所追求的。一消失了竟200
年的英雄可以得到如此巨大的崇拜。這是他
所創的又一奇跡。是他的有一次偉大征服。
波拿巴,偉大的統帥,超過凱撒、查理大
帝,天賜的指揮能力,鋼鐵男人的毅力,偉
丈夫的開天闢地發勇氣;上帝沒有辜付歐洲
人民的等待,世界人民的等待,使全歐洲徹
底的、實質的革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被
徹底地沖擊了,促進了全世界的洗心革面,
使全人類走入新紀元。偉大的統帥!!!
喜歡拿破崙,僅僅是愛屋及烏,我喜歡的那
個令人難以琢磨的男生,每天都看《拿破崙
傳》,為了了解他,我去品味了拿破崙,才
慢慢發現拿破崙真的有一種難以言語的魅
力,正如我所喜歡的他一樣。
慢慢去細嚼拿破崙把,或許,你會有所感悟
世界上最能打動人的是讓人盪氣回腸的悲
劇,在他的身上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輝煌,卻
也有著太多的悲劇,也許他就是生來就是如
此,他,正如流星劃過長空,光芒永世難
忘!!!!!
因為有了成功,所以才會失敗
而他無疑是值得尊敬的失敗者
之所以喜歡他
只因為一個細節
當他就任時,搶過了教皇手中的王冠
這應當就是一代英雄的作風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要論拿破倫成功之道,在於
1.積極的心態
2.明確的目標
3.多走些路
4.正確的思考方法
5.高度的自製力
6.培養領導才能
7.建立自信心
8.迷人的個性
9.創新致勝
10.充滿熱誠
11.專心致志
12.富有合作精神
13.正確看待失敗
14.永葆進取心
15.合理安排時間和金錢
16.保持身心健康
17.養成良好的習慣
時勢造英雄,拿破崙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他是一位個子非常矮小的科西嘉青年。但憑
著「舍我其誰」的自信,身經百戰,東征埃
及,馳騁歐洲,終於從一個小小的少尉一躍
登上了法國第一執政和法蘭西皇帝的聖位。
他就是——拿破崙.波拿巴!
盡管因為過分的雄心勃勃,過分的任性
偏激,他遭受了失敗,但是拿破崙在管理國
家、喚起民眾、統領軍隊方面的偉大與卓越
是無與倫比的、超群脫凡的。他的偉大,不
僅在於他所創造的業績的永恆與深厚影響,
而且在於他在創造這些業績中投入的是無法
比擬的神奇雄偉的巨大力量。人們曾經這樣
評述過他:「這個最終把無數人的嚮往與思
念引向聖赫勒那群島的人,必將永遠立於人
類歷史上英名永存者的最前列。」
真正的英雄是不會隨成敗而受到非議的,拿
破侖閃耀的非凡的人格魅力將在歷史中永放
光芒!
東歐亂, 萬人齊宣戰。
不滅諸侯非好漢,
唯我橫馬立憲。
肇鼓寒徹,殺機現,
怎奈男兒漢!
胸存大志,何顧屍起三千萬?
梟雄見,
昂首看,
狼煙北起落日殘。
千山崢嶸,萬木凋零,
功在前復卻折腰,
身死荒蕪心永駐,
千年一現矢志堅!
拿破崙在來比錫和滑鐵盧戰役中是失敗
了,但他的天才他的智慧他的意志並沒有
失敗,在這兩次戰役中,他的戰略他的計
劃部署都無疑是正確的,失敗原因在於他
的得力助手他的元帥在這以前大都已經戰
死,兵力也有限了而英俄聯軍又是那樣之
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在滑鐵盧之
站中被二流的將軍威靈頓打敗。惜哉!!
惜哉!!!出師未捷身先死,真使英雄淚
滿襟!!·
一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是了
不起的英雄!拿破崙是19世紀最偉大的活
動家:他的鐵蹄所至,封建勢力無不紛紛
瓦解、徹底粉碎……他的《法典》不僅橫
掃封建法規,而且規范整個資本主義的立
法精神。我們崇尚民主與法制,更應該崇
拜這位歷史先賢!他響亮的名字不僅僅是
因為他40次的勝仗,更應該是他在法制精
神的奠基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從六年前第一次接觸這本《拿破崙傳》,就
深深被他所打動,所震撼。他用自己非凡的
意志力,闊大的胸襟,卓越的才能,偉大的
人格魅力,締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激盪了
一代代有志青年的心。
雖然滑鐵盧致使英雄窮途末路,但在我
心中他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他的一生就是一
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一首激越豪放的英
雄進行曲!
我愛他,崇拜他。
拿破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著無堅不摧
的鋼鐵意志,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
用理智和常識對自己如此驚人的強大意志加
以控制,終究成為了自己締造的戰爭的犧牲
品,使自己成為了悲劇英雄。但我喜歡這樣
的結局,人生如戲,悲劇往往比喜劇更能震
撼人們的心靈,引起人們的思索。
任何事情,包括智慧與雄心在內,都遵循物
極必反,中庸不敗的法則。
還有,戰爭必須為正義
論拿破倫之功過
拿破崙作為一世皇帝(1804-1815),法蘭
西帝國締造者,卓越的軍事家,野心勃勃的
政治家。先後多次打垮了歐洲各個封建君主
國組織的「反法同盟」,保衛了由法國資產
階級進行的法國大革命勝利果實,並在歐、
非、北美各戰場上,進行了對歐洲各封建國
家的戰爭,削弱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重
要功績還有他頒布了《拿破崙法典》,確立
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至今還發揮著
重要作用。
拿破論的一生是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他是
命運牽動著整個歐洲的發展史。從他24歲參
加收復土倫堡戰役,顯露其軍事才能起,勝
利便伴隨的他的一生,但是他生涯中僅有的
失敗就斷送了他的一切。對於他的是非功
過,我難以下一個武斷的定論,但拿破倫征
服伊比利亞半島戰爭,稱霸歐洲卻是他才
華,智慧和性格的最好體現。
面對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金錢,財富與權
利,慾望縱欲戰勝了理智,即使這是一個非
凡的人。他終日沉迷在花天酒地之中,恢復
的封建的舊貴族制,頹靡與放縱腐蝕著他的
身心,於是,錯誤的決定便帶來了危機。但
拿破倫卻利用了他過人的才智擺脫了危機,
並且輕而易舉的佔領了葡萄牙,這過程中充
斥著卑鄙,邪惡,陰險的氣息。滅絕人性的
血腥屠殺終於觸發了受迫人民的反抗,就這
樣,並非絕對的正義與邪惡的戰爭就在這一
次又一次的觸發與平息中反復上演著。拿破
倫的貪婪引發了人民的抗掙,而他的智慧又
一次又一次的平息了狂風暴雨,獨裁與暴力
彌漫,充斥,瑩潤著這所有的一切……
一個與生具來的軍事天才,一個滅絕人性
的獨裁者,一個改寫了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
人,是難以按平常的是非功過去論斷的但無
可厚非的是:他是一個絕世的天才!他是一
個世界歷史的建造者!一個偉人!
他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豪情萬丈,
他有眾人不及的組織能力,政治才華,
他有,看!我比阿爾卑斯還偉大的雄心壯志,
..............
只不過他太好戰了.千里獨行,萬頃黃沙.
百戰披肩,以馬革裹屍還故鄉.他太好戰了,
以至於讓歷史過早的結束他的王朝.
總之,他是一代偉人, 他開一條歷史之先河.
拿破崙終其一生是悲劇性的,這只是就他
在世而言。拿破崙一生不管從與朋友方
面,還是婚姻感情上來講都是孤獨的,最
明顯的就是在他事業最需要友人的支持,
感情的支撐時候,他卻一無所有。例如,
在滑鐵盧戰役就是他在沒有支持的情況下
造成了最終的失敗。
當然,一個人最終的影響不是體現在在世
時所進行的事與物,而是他所進行的事業
對後世和世界的相關影響所放出的光輝是
多麼的大!這才是標准。
拿破崙是一位千年一遇的偉大人物,他以
豐富的知識和超人的毅力進行了一項偉
大 的事業。現今的歐洲正在慢慢的實現
十八世紀初拿破崙所要付諸實行的一切,
但當時卻是有那麼大的阻力。這就是歷
史,也是偉大人物所具有的超前性。
回答者: 時凡 - 經理 四級 12-2 22:21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問題
• 初中的,歷史人物的評價,(重點中考)
• 初中重要歷史人物評價
• 求一篇!拿破倫!的歷史人物評價!!200字左右!!!...
• 如何評價拿破倫的功過是非?
• 寫一篇歷史遺跡的游記文章(側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6 條
不好!太羅嗦!
評論者: 幻閃 - 試用期 一級
荒野雄師,偶像............
評論者: 夜群 - 魔法學徒 一級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
評論者: dangliang520 - 魔法學徒 一級
我來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其他回答 共 3 條
馬克思說他是資本主義的維護者,資本主義革命的先驅
列寧說他是殘暴的侵略者,是個暴君。
大意如此,拿破崙在俄國作的太過分了
回答者: gyo629 - 助理 二級 12-2 19:46
拿破倫統治下的歐洲
迄今為止,人們主要把拿破倫看成是天才的統帥,他用軍隊使法國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強大。他開始征戰歐洲各國,在頂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沒有什麼也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前進。當他1806年徹底摧毀了普魯士軍隊,從而使持續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宣告終結時,普魯士的路易絲王後這樣描寫了這位法國皇帝:「他談到好事和好人時,並不真誠。他的思想和他的野心只是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人們可以欽佩他,但不能愛他。他被幸運蒙蔽了眼睛,以為一切都可以實現。但他不懂得節制,凡是沒有節制的人,都將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