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馬球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傳統體育項目中,有一種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運動項目—馬球。
根據文獻記述和考古資料證實,這項運動早在中國的東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於中原地區。這一運動形式除了馬以外,主要器械為球和杖。其中的球僅如拳頭大小,是用質量輕而有韌性的木料製成的,中間挖空,外邊塗上顏色。一般呈紅色或彩繪,與現代馬球的白色迥異。而打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由於球棍頂端的彎曲部分形如陰歷月初的「半弦月」,古代詩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來形容它。如蔡孚《打球篇》中有「初月飛來畫杖頭」。球杖的質地有用木製的,也有用藤製的,外邊裹以牛皮。由於這一運動形式具有較強的競技特點,因而在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唐代,成為了一項影響最廣、聲勢最大的運動項目。當然,它的盛行是與當時統治者的提倡,尤其是皇帝的愛好分不開的(圖)。因為在整個唐王朝300年間的22個皇帝中,居然有18個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唐朝自開國皇帝提倡馬球運動後,300年間馬球運動久盛不衰。唐中宗景龍三年,吐蕃派遣使者尚贊咄(官名)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唐中宗邀吐蕃使者觀看漢人比賽馬球,尚贊咄見漢人打球藝術一般,便上前稟奏唐中宗,要與唐朝馬球隊比賽。中宗答應了吐蕃與漢人交鋒的要求。結果。經過幾局的較量,「吐蕃皆勝」。唐中宗見吐蕃人球技高超,又派皇室中的馬球高手臨淄王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戰吐蕃十人。開賽之後,李隆基往來賓士如風回電激,揮動球杖,所向無敵,連連洞穿對手大門,並大獲全勝。唐中宗大喜,賞賜了優勝者。七年後,唐玄宗登基,其馬球癮不減當年。玄宗曾數次登樓觀看打球。《題明皇打球圖詩》中說:「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玄宗登基35年後,也就是天寶六年,頒詔規定軍隊須練馬球,由此馬球與軍事體育結緣。由於唐玄宗的球癮名揚天下,於闐國特派使臣送給玄宗兩匹專門用於打馬球的馬。當時交通不便,從於闐(現新疆南部)到長安,少說要走半年,可謂萬里迢迢。
在唐玄宗以後的皇帝中,穆宗李恆算得上是一個大馬球迷了,以致因打球受傷而喪命。穆宗死了,敬宗李湛繼位後也是日夜打球,並從各地招來一些馬球選手,一起打球,不理國事,以致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寶歷三年,敬宗與馬球將蘇佐明等28人一起喝酒時,終被蘇佐明殺掉,時年18歲。
唐代的幾個球迷皇帝中,要算僖宗李儇的球技最高。他擊球時:「每持鞠仗乘勢奔躍,運鞠於空中,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雷電,兩年老手咸服其能」。而其後的唐僖宗竟然還想出了「擊球賭三川」的花點子。那是在與四位大臣一起擊球時,「以先得球而擊過球門者為勝,先勝者得第一籌。」比賽結果,大臣敬瑄以贏球的方式贏得了三川節度使的職位。此事雖說荒唐,但可看出當時的打馬球已發展到何等狂熱的程度了。
唐昭宗李曄是唐代最末一個皇帝,也是朱全忠的傀儡。當他被朱全忠逼迫遷都洛陽時,六軍都已逃散。盡管如此狼狽,他還將十幾個馬球選手帶在身邊不離左右,可見當時唐朝宮廷中是如何沉湎於馬球了。 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從唐開始,一直到明,前後沿續了1000多年,演繹出了許多故事,流傳下不少詩篇。遺憾的是盛唐時的馬球熱,在進入清代後期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東漸和傳入的西方現代體育的沖擊,已經逐漸地銷聲匿跡了。中國開展的馬球運動還是從西方引進來的。
2. 風靡唐代的馬球運動起源於何地
馬球漢朝就有了,江蘇睢寧(淮陵)出土東漢墓葬磚畫中的打馬球圖像
曹植 連翻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吐蕃的馬球是唐朝的時候傳入的
3. 馬球的淵源
馬毬是騎在馬上用球杖擊毬的運動,所以又稱「打毬」、「擊毬」、「擊鞠」等。騎馬擊鞠的運動是唐代時從西藏傳入的。由於古代體育分類並不細密,而且前述《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等將馬毬歸入「蹴鞠」部,也就使兩者的區分更加復雜。馬毬所用的球狀小如拳,用質輕而又堅韌的木材製成,中間鏤空,外面塗上各種顏色,有點還加上雕飾,被稱為「彩毬」、「七寶毬」等。蹴鞠使用的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並是以步行足踢,且與馬毬起源地點不同。更大的不同是,馬毬用毬杖擊打,足毬用腳踢。馬毬的毬杖長數尺,端如偃月,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桿,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游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擊鞠、打䎱或擊䎱就屬於馬球運動。也有人認為,馬球最早源於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後傳入中國。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說明至少在漢末馬球已經存在了。
馬球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 ,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壁畫全圖高130~240厘米, 寬 600厘米;畫面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餘人, 皆著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頭戴襆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馬球俑、描繪馬球活動的銅鏡,特別是在長安城唐大明宮含光殿發現記載修建馬球場的刻石,證實了當時開展馬球運動的盛況。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747 年),唐玄宗專門頒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遼陳及之繪制),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馬毬的普及不限於男子,有許多女子打毬的記載。王建《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詩》中,有「十隊紅妝伎打毬」、《宮詞》有「寒食宮人步打毬」之句。
馬毬的流行也不限於中原地區。遼人從中原學去馬毬,史載遼聖宗「好擊毬」(《遼史 · 聖宗紀》) 、《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公元13世紀,馬球傳到印度。英國種植園主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發現了這項運動,並將其帶入英格蘭。在阿薩姆邦,馬球比賽所用的馬是當地的曼尼普爾小型馬,有些馬僅有12手寬(一手之寬相當於4英寸),稱作kangjai。在波斯,人們把這種馬叫作chaugan(一種槌棒,美國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還有一個藏語名叫pulu,意思是一種根莖,木製馬球即是用這種根莖製作的。
很快,馬球在英國軍隊中流行開來。Cachar地區首府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char俱樂部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現代馬球比賽的規則就是依據這個俱樂部當年的規則制定的。最早時選手有9人,隨著座騎逐漸變大,速度也逐漸加快,人數慢慢減為7人,最後變為4人。
1876年,印度馬球比賽中馬的身高不超過13.2手寬,英國是14手寬。20年後,這個數字增加到14.2手寬。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寬。1869年,皇家騎兵隊的一些軍官將馬球運動介紹到英格蘭,惠林漢姆俱樂部成為英國馬球中心。
1875年制定了英國第一部馬球規則,就在同時,印度馬球協會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納特將馬球傳入美國。
1878年舉辦了首屆馬球(軍)團內錦標賽,1893年,旨在推動馬球用馬繁殖的全國小型馬協會也宣告成立。這項運動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各國、美國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為馬球用馬最大的培育國和出口國。
20世紀20和30年代是美國馬球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湯米·希區柯克、塞西爾·史密斯等著名選手。美國的馬球運動主要在俱樂部進行。
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英 、美、阿根廷、印度、中東等國今仍喜愛這項運動。
4. 唐代的馬球是從哪個國家傳進來的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等,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蒙古族民間馬上游戲和運動項目,流行於內蒙古等地。相傳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游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擊鞠、打?或擊?就屬於馬球運動。也有人認為,馬球最早源於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後傳入中國。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說明至少在漢末馬球已經存在了。馬球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 ,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壁畫全圖高130~240厘米, 寬 600厘米;畫面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餘人, 皆著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頭戴襆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馬球俑、描繪馬球活動的銅鏡,特別是在長安城唐大明宮含光殿發現記載修建馬球場的刻石,證實了當時開展馬球運動的盛況。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747 年),唐玄宗專門頒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遼陳及之繪制),有一專門描繪唐、遼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編輯本段]現代馬球的發展
公元13世紀,馬球傳到印度。英國種植園主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發現了這項運動,並將其帶入英格蘭。在阿薩姆邦,馬球比賽所用的馬是當地的曼尼普爾小型馬,有些馬僅有12手寬(一手之寬相當於4英寸),稱作kangjai。在波斯,人們把這種馬叫作chaugan(一種槌棒,現在美國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還有一個藏語名叫pulu,意思是一種根莖,木製馬球即是用這種根莖製作的。
很快,馬球在英國軍隊中流行開來。Cachar地區首府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char俱樂部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現代馬球比賽的規則就是依據這個俱樂部當年的規則制定的。最早時選手有9人,隨著座騎逐漸變大,速度也逐漸加快,人數慢慢減為7人,最後變為4人。
1876年,印度馬球比賽中馬的身高不超過13.2手寬,英國是14手寬。20年後,這個數字增加到14.2手寬。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現在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寬。
1869年,皇家騎兵隊的一些軍官將馬球運動介紹到英格蘭,惠林漢姆俱樂部成為英國馬球中心。
1875年制定了英國第一部馬球規則,就在同時,印度馬球協會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納特將馬球傳入美國。
1878年舉辦了首屆馬球(軍)團內錦標賽,1893年,旨在推動馬球用馬繁殖的全國小型馬協會也宣告成立。這項運動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各國、美國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為馬球用馬最大的培育國和出口國。
20世紀20和30年代是美國馬球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湯米·希區柯克、塞西爾·史密斯等著名選手。現在美國的馬球運動主要在俱樂部進行。
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英 、美、阿根廷、印度、中東等國今仍喜愛這項運動。
[編輯本段]馬球的基本規則
由於馬球比賽激烈程度與危險性相對較大,其規則大多是出於保護運動員和騎乘馬匹的安全考慮。這里我們緊對比賽中比較重要的幾規則做個簡單介紹:
1、運球路線
比賽中,裁判主要依靠運球路線和球員進攻權來進行處罰。運球路線是指球被擊後的運行軌跡。
2、球員進攻權
進攻權是指擊球後的球員有策馬接著在運球路線上追逐再次擊球的權利。誰最後擊球,誰就擁有進攻權。
比賽規定對方球員不可在進攻球員前橫穿運球路線以干預進攻或者將他撞離運球路線。但是,在進攻球員沒有被阻擋的前提下,並排側面阻擋或使用球桿干擾是允許的;角度小於45度的沖撞也並不算犯規。沖撞接觸點僅僅限於馬的臀部和肩部,球員間的故意碰撞則視為違例。
3、球員不可用球桿有意觸擊另一球員以及他的坐騎。比賽中規定右手持球桿。
4、每匹馬球馬最多可在一場比賽中參加兩局。
比賽暫停規則
以下情況中,比賽鈴聲會示意暫停:
1、犯規。
2、人、馬摔倒或者受傷。
3、馬具設備斷開,球員頭盔撞落,以及球滾出邊界。但是,球員在比賽中換馬、以及球桿折斷更換時,比賽繼續進行。
[編輯本段]馬球的參賽球員
馬球比賽兩隊對抗,每隊4人,1號和2號為前鋒,3號、4 號為後衛。一般來說,1號是主要的射門手;2號球員要求擊球准確,主要負責組織進攻,傳球給一號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門得分;3號球員一般比較強壯,在阻礙對方傳球的同時還要回球給隊友,所以必須攻防兼備;4號球員是場上的組織後衛,主要通過用球桿干擾對方球員射門得分。對於經驗豐富的球員來件,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戰術與策略。當然,在具體比賽中,每個隊員的角色必要時要進行替換,以保證准確把握戰機,射門得分!
運動員頭戴馬球帽,腿著皮製護膝,腳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馬褲和本隊顏色的上衣。比賽以中線爭球開始,運動員用球槌擊球,每個人在場上不受位置限制。在爭球過程中 ,對方隊員必須與領先搶球隊員的跑動方向保持一致 。如形成角度或迎面而來則判犯規 。由於馬球運動對抗性強,故規則細而嚴格。裁判員可根據情況判罰點球。比賽過半或每攻進一球 (點球除外 )雙方交換場地。球進入兩球門柱之間即得一分。
一場比賽為8小節,每節7分鍾。節間休息 3分鍾,半場間休息5分鍾。馬球場地長275米,寬 183米。兩端線有白線和旗子做標志,各設一球門 。門柱高3米,用布包裹 ,以確保安全 。兩柱間距為 7.3 米。球槌為木製,柄長1.2~1.4米,厚1.9厘米。槌頭成雪茄狀,長22.8厘米,直徑5.1厘米。球為柳木製成。最大直徑8.3厘米,重120~135克。馬的身材和年齡不限 ,但需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和靈活性,特別是脾氣溫順,否則易在激烈對抗中受驚、失控而引發事故。比賽設 2名裁判員,1 名仲裁,1名記錄員。重大比賽在兩個球門旁增設2名裁判員。
[編輯本段]馬球的等級平分賽
等級平分賽也稱讓分賽,是由美國馬球協會(USPA)第一屆主席H·L·Herbert首次引入馬球比賽中的一種記分體系,旨在使每隊獲勝的機會均等。冠軍聯賽多採用此體系進行比賽,到1910年,英國和印度也開始在比賽中採用此體系。
賽前根據參賽球員的以往成績排名而劃分等級,分數從初次參賽者為0分到頂級球員10分之間。然後,分別將每隊球員的登記加起來,登記分數低的隊可優先獲得一定比賽分數。或者是使兩隊的等級分數和相等進行比賽。根據各隊的等級分數和,馬球比賽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
馬球運動有著一個古老而有趣的特別程序——作為一名觀眾,你有一項義務:踏草皮!
這些草皮是因為賽馬的賓士和急停而被掘出的。當比賽第三巡結束的中場哨聲吹響之後,坐在球場四周的球迷們便紛紛走上球場尋找那些翻起的草皮。接著,球迷們將草皮放回原處,盡情用力地踏實草皮,以使整個球場恢復平整。此刻,球場上一掃比賽緊張、激烈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球場上人們踏草皮的歡聲笑語。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影片《風月俏佳人》中男女主人公攜手來到馬球場踏草皮時輕松、浪漫的歡快情景。踏草皮是馬球運動中的傳統活動,它使你充分而自由的參與運動,享受陽光和綠地的氣息;更使你在輕松中有更多的機會結識其他熱情的馬球球迷。踏草皮這項活動已經成為馬球運動中又一重要的風景。
[編輯本段]馬球運動裝備
馬球運動員的裝備
頭盔
長至膝蓋的馬靴和皮質護膝,以防比賽中馬球桿碰撞到膝蓋
皮質手套
用竹子或藤木製作桿,桿長51英寸。
桿頭用有韌性的木製,與桿成77.5度
球
室外比賽中球是木製,球直徑10英寸。
室內和圍板比賽中,球是充氣皮球,直徑14.5英寸。
馬匹的裝備
馬球鞍具
韁繩和低頭革
綁腿的綳帶,和綁馬尾巴的綳帶
5. 馬球的發源地
馬術被稱為貴族運動,而馬球運動則更非常人所能及。馬球不是大眾化運動,因為賽馬本身價值高昂。而為了避免受傷,一匹馬只能進行兩個回合的比賽,因此每名選手在一場比賽中至少需要三匹馬。
馬球運動的高速性對馬匹的質量要求極高。馬匹必須具備平穩地高速飛馳、疾停、用腳尖旋轉打轉、180轉彎、突然加速疾馳等品質。為了能將對手拋在身後,還要求馬匹在奔跑時不斷變化路線。當然,勇氣是最重要的素質,其他要素還包括長脖頸、短而強健的馬背、寬闊的腰身、格外強健的後腿以及最優秀的「駕駛員」。
馬球這項古老的運動起源於2000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以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人們相信馬球運動即起源於此。
來自西北的穆斯林和東北的中國人將馬球運動帶入了印度。在上世紀中葉,英國種植園主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發現了這項運動,並將其帶入英格蘭。在阿薩姆邦,馬球比賽所用的馬是當地的曼尼普爾小型馬,有些馬僅有12手寬(一手之寬相當於4英寸),稱作kangjai。在波斯,人們把這種馬叫作chaugan(一種槌棒,現在美國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還有一個藏語名叫pulu,意思是一種根莖,木製馬球即是用這種根莖製作的。
很快,馬球在英國軍隊中流行開來。
Cachar地區首府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於1859年的Sichar俱樂部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現代馬球比賽的規則就是依據這個俱樂部當年的規則制定的。最早時選手有9人,隨著座騎逐漸變大,速度也逐漸加快,人數慢慢減為7人,最後變為4人。
1876年,印度馬球比賽中馬的身高不超過13.2手寬,英國是14手寬。
20年後,這個數字增加到14.2手寬。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現在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寬。
1869年,皇家騎兵隊的一些軍官將馬球運動介紹到英格蘭,惠林漢姆俱樂部成為英國馬球的中心,1875年制定了英國第一部馬球規則,就在同時,印度馬球協會也宣告成立。
1878年舉辦了首屆馬球(軍)團內錦標賽,1893年,旨在推動馬球用馬繁殖的全國小型馬協會也宣告成立。這項運動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各國、美國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為馬球用馬最大的培育國和出口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納特將馬球傳入美國。
20世紀20和30年代是美國馬球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湯米·希區柯克、塞西爾·史密斯等著名選手。現在美國的馬球運動主要在俱樂部進行。
http://www.chinatimes.cc/content/list.asp?id=5665
6. 唐朝的馬球起源於哪裡
在西藏古代傳統體育項目中,有一種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運動項目——馬球。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吐蕃賽馬、馬術的發展,出現了需要高度技巧和嚴格訓練的馬球運動。隨著這項運動在吐蕃的廣泛開展,並使馬球傳入唐朝,流行於中原地區。
馬球這一運動形式除了馬以外,主要器械為球和杖。其中的球僅如拳頭大小,是用質量輕而韌性的木料製成,中間挖空,外邊塗上顏色。而打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馬球運動是一項競技性和娛樂性很強的體育運動項目,古稱為「擊鞠」,它又和古代以騎兵為主的作戰形式極為相似,既可鍛煉軍人的身體素質和培養機智靈敏的反應能力,又能提高策馬作戰的技巧,有利於作戰水平的發揮。
藏族從古自今稱球為「波羅」。對這個詞,學者們的意見不一,有的認為這是波斯語;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系由古藏語演化而來,馬球源於西藏。①著名藏學家王堯在他的《馬球(polo)新論》中指出,馬球最早起源於吐蕃,這一點從藏族最早的一本詞彙集《翻譯名義大集》中可以得到確認,成書於公元八至九世紀的這本書就載有「polo」一詞,即是說在藏文中也有「polo」一詞,在這之前,美籍德國學者勞弗爾:(Bertnod Laufer1874-1934)他在《藏語中的借詞研究》(載M《通報》1916年卷)一文中說「在(英語中)我們最有意思的藏語借詞是polo,馬球戲。《本世紀詞典》和《大英網路詞典》都認為它出自藏語。」應琳也在《英語中的藏語借詞》一文中指出:「『polo』是從藏語的一支方言借入英語的,有時與英語詞ball連用,作polo-ball,ball用來說明polo是一種球或一種游戲」。而polotist則是「馬球隊員」。對此,陰法魯教授已於五十年代著文做過詳考,指出:「馬球之戲」藏語謂之「波羅」,唐代所謂之「金波羅」當即指此而言。……歐美及阿拉伯語稱「球」為「頗羅,」均源自藏語。(載《歷史研究》1959年6月號)從這些學者的論述來說,馬球理應當是起源於吐蕃。當時的吐蕃是以牧業為主的馬背民族,會騎馬成為人們生存與爭戰的主要方式,在馬背上開展各種技巧的馬上運動,成為當時人們的娛樂方式。使 「波羅」球成為在馬上玩的一種運動形式,並形成吐蕃廣泛開展的馬球運動。馬上運動仍然是今天西藏最普及、最激動人心的體育項目。從馬上拾哈達、馬上射擊等項目的一些動作中,不難看出它們與馬球運動的「親緣關系」。這與藏民族自古是馬背民族是分不開的。
據《敦煌寫本吐蕃歷史文書·贊普傳略》記載,吐蕃王子從小就得學習騎馬。吐蕃當時處於內憂外患,又受外來的威脅,為擴充疆域,增強吐蕃實力,加強對青藏高原的統治,除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和擴大軍隊編制以外,還建有強大的騎兵部隊,特別重視軍隊體育運動和習練馬術,以加強軍事訓練。其中馬球運動作為一種經常性的軍事體育項目在吐蕃王朝軍隊中蔚然成風。赤德松贊時,已非常注重對於作戰英勇之士的褒揚與升授,並且注意對他們的培養,教以善良、正直二事,對軍士教以謀略武藝,注重從馬球運動中培養和選擇騎兵人才,這樣不但為統治階級搜羅了一批性格武勇剽悍的騎士,還給技藝高超的運動員創造了以馬球運動晉升仕途的機會,從而在客觀上激發了許多軍人參加馬球運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吐蕃馬球運動的發展。所以,對吐蕃來說,馬球運動是較為突出的一種重要的軍事體育訓練項目,馬球運動成為當時提高騎馬作戰技能的好方式,使馬球運動在軍隊中異常活躍。隨著吐蕃馬球運動的開展,使這項在當時帶有軍事性質的運動走出了吐蕃疆域,由吐蕃傳入唐長安,並向中原一帶擴展,吐蕃馬球的魅力使後來唐朝朝野上下競向趨之。
7. 唐朝時的打馬球是當時哪個國家傳入中國的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擊鞠、打䎱或擊䎱就屬於馬球運動。也有人認為,馬球最早源於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後傳入中國。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說明至少在漢末馬球已經存在了。
8. 馬球的介紹
馬球(英文:Polo,或源於藏語Pulu的音譯,意即「球」)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活動。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並風行於唐代。但對於馬球的起源,目前尚沒有確切的說法。2008年6月7日,馬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馬球如何起源的
馬球是一種古老的游戲,其英文是「Polo」,源於西藏語「Pulu」,意思是「球」。
曲棍球,甚至高爾夫球和板球,都是由馬球演變而來。馬球起源於波斯,後來傳到君士坦丁堡,再傳到土耳其、巴基斯坦、中國和日本。1859年,歐洲首次成立馬球俱樂部,並擬定了一些規則。
早期玩這種游戲的時候,馬的高度有所限制。但是今天沒有,也不特別規定哪一種馬。可是速度非常重要,所以通常用純種馬,而且至少要訓練一年以上。
馬球比賽分兩隊,每隊四人。場地周圍被圍起來,有幾條白線貫穿兩邊,球門柱插在白線上,球門柱之間隔7.3米,與周圍距離相等。
每場比賽分6局,每局7.5分鍾。每匹馬只可使用2局,所以每位球員每場比賽都需要3匹馬。
10. 馬球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古代球類運動除了蹴鞠,還有一項就是馬球,馬球運動起源於什麼時候,現在還有爭議,但是在公元三世紀,曹植在他的《名都篇》里有這么一首詩句,叫做「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這個「擊鞠」實際上就是對古代馬球的一種描寫,說明在漢末的時候,馬球就已經存在了。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還出現了專門的馬球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長安唐長安大明宮曾經發現了一個奠基石,上面就記載著關於馬球場建立的情況,刻的是 「含光殿及球場等大唐太和辛亥歲乙未月建」,它是馬球場建立的一個見證。除了球場,當時有關馬球的畫面表現的非常豐富,陝西章懷太子墓里邊就有一幅很宏大的打馬球的畫面,其中球的形式、馬球桿的形式、人的動作都表現的維妙維肖。除了這種畫面,有關馬球的陶俑也經常見諸於各地,這件馬球俑是存於新疆的。另外在其他國家許多博物館也經常有打馬球的唐代陶俑出現,中國體育博物館前幾年在國際奧委會洛桑博物館舉行了一次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覽,其中有一部分文物是從其他國家調入的唐代的馬球俑,所以唐代馬球俑在其他國家存著很多,在國內的許多博物館也有,這證明馬球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唐代是非常盛行的一項運動形式。現在馬球運動是西方傳入的,中國古代馬球到了清代基本上消亡了,不過它的一些形式,跟現在馬球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