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關於屠呦呦創造青蒿素的讀後感

關於屠呦呦創造青蒿素的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14 06:18:50

⑴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過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0年了,盡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但她始終默默無聞地工作,並致力於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是同一代的科學家。都是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說起來還是我『師姐』。」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說,屠呦呦是個典型的科學家、學者,平時並不善於交際。
「可以說,她對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在也承擔了很多課題,還帶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連達看來,屠呦呦是那種持之以恆的科學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學家什麼時髦就搞什麼。而原本屠呦呦在60歲就到了退休年齡,但她81歲了還堅持工作。
在李連達的眼裡,屠呦呦具有一個科學家應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麼想法都敢於直言。「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屁,不管在會議上還是個別的談話,她同意的意見馬上就會肯定;不同的話,就直言相見,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她對學習非常執著,非常專心,各種功課中,生物課成績最好。但生活上卻挺不上心的,家務活不太會干。」清華大學教授陳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是初、高中同學,讀書時互相之間還串串門,時隔幾十年,陳效中老人還能追憶起那段青蔥歲月。
屠呦呦是高二時從效實中學轉到寧波中學的,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但屠呦呦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陳老先生說,別看屠呦呦現在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當年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著麻花辮。
因為陳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兩家還有聯系,陳效中經常到屠呦呦家串門,也經常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畢業後,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陳效中考上了清華大學,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學。屠呦呦讀的是生物葯學,當時這個專業比較冷門。而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妥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過往發生的趣事,陳效中不禁大笑起來,「還有一次,我們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她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京。結果,發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車停靠途中站點時,屠呦呦下車走走。結果,火車開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⑵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對後世科研人員有什麼啟發

青蒿素提取者屠呦呦繼2015年摘取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後,又在今年10月再獲新獎。作為家中的獨女,屠呦呦沒有像傳統的獨生子女那樣意志薄弱,反而在工作研究中嚴謹認真,踐行持之以恆的科研精神,最終在她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提取了造福世界的青蒿素。青蒿素也在人類與瘧疾對抗的道路上做出巨大貢獻。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將被我們攻克。

⑶ 屠呦呦創新青蒿素的言行有什麼精神或理念

艱苦奮斗。屠呦呦做出諾獎級別的成果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跟現在國內科研體制的現狀其實沒有多大關系。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無論有多少問題,但涉及到個人,涉及到一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要想做出點成績,必備的素質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別管這種投入是出於科研興趣,還是革命任務,客觀的事實肯定是面對無與倫比的困難有著百折不撓的精神。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想做出點像樣成績,時間和精力上超乎尋常的投入是必要的條件。自力更生。當初那個年代提出這樣的口號,其實是無奈之舉。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自力更生不是閉門造車,也不能閉門造車。沒有或者沒有條件與世界同行之間廣泛的交流,即使在幾十年前對科研的發展也是致命的。然而,現今這個時代,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信息量極度膨脹的時代,亂花漸欲迷人眼,人們在擴大交流的同時更要能靜下心來,主動自力更生,才不會陷入浮躁,跟蹤熱點,虛假繁榮的怪圈。面向實際問題。我們耳熟能詳的在世界范圍拿得出手的成果,普通老百姓一下子就能想起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包括屠呦呦的青蒿素等。原因很簡單,這些成果關乎普通百姓的民生。科學的選題來源於實際的問題,這是合乎邏輯的,也是有生命力的。正確的方法論。屠呦呦的背景是中西醫結合。她的方法論應該也是這個:綜合+演繹。然而,不懂英文,不發表國際期刊論文,這是歷史造成的,不是優點,不能本末倒置。公平公正。屠呦呦獲獎首先不是自己報的,是別人提名的,而且是匿名提名的,是老外給頒的。老外頒的獎就一定公平公正嗎?當然沒有絕對的事情。然而這裡面沒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利益糾葛,單就這一點,無論得獎,沒得獎的,還是普通看客,大家心裡都是坦然的,平和的。諾獎不是目標。我們經常聽到類似諾獎級的成果,其實,別說什麼諾獎級別的成果,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科研工作者而言,哪怕是自己領域一丁點的進展都非常困難。既然絕大多數人都是當分母的,搞科研還搞個什麼勁,就讓那些有機會得諾獎的人去沖吧。然而,搞科研其實跟搞足球有點相似,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的,高水平的踢足球的人口基數,單純選出幾十人,即使再重點培養,封閉訓練,別說面向世界,沖出亞洲都是問題,這是事實證明的。看淡名利,無欲則剛。這個不多說了,大家都是凡人,這個其實是最難做到的。

⑷ 關於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的作文

人工合成胰島素 侯氏制鹼法 中國雜交水稻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補充:

【人工胰島素】
人工胰島素是第一種由人類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其化學結構與天然牛胰島素完全相同,化學本質為由3個肽鏈和51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分子。該物質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等。該發明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但因最終無法確定獲獎人選而沒能得獎。
【人工牛黃】
主要成分為膽紅素、膽酸、膽固醇、無機鹽等。有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等作用。天然牛黃產量極低,且價格昂貴,其價格遠遠超出工薪階層的承受范圍。而人工牛黃價格則遠遠低於天然的,含人工牛黃的中成葯(如牛黃解毒片等),價格與大多數中成葯無異,但人工牛黃療效不及天然的。
【青蒿素的抗瘧性質】
青蒿素復合物的抗瘧疾葯物是在蒿屬植物黃花蒿上發現,而黃花蒿與青蒿同屬長期以來雖為中國傳統中葯葯方但由於主流醫書記錄錯誤,且不願採取視為旁門左道的《肘後備急方》之方而備而不用,卻稍後在1972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屠呦呦領導的科研小組發現青蒿素,用於治療多耐葯菌株惡性瘧原蟲瘧疾收效良好。
【雜交水稻】
西元1973年一隊以袁隆平(生於西元1930年)為首的農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水稻,叫做雜交水稻。這種水稻可在每公頃(10,000平方米)面積上種植約12,000公斤(26,450磅)的稻作。雜交水稻已被證明對耕地極度有限情況下是非常有價值的,並為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所採用。

⑸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後的感想

細數2011年健康領域發生的大事小情,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醫療衛生,哪怕是再細小的事情,都牽動著社會公眾敏感的神經:經歷了日本大地震期間的搶鹽鬧劇,見證過來自台灣的塑化劑風波,為可能出現在餐桌上的地溝油而焦慮……當然,我們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獲大獎的喜訊,也或多或少地受益於史上最嚴厲抗生素整治措施的出台。

為此,《科學與健康》編輯部邀請多位專家、媒體人士、采訪對象以及讀者評選出2011年十大健康事件。史上最嚴的抗生素整治行動
今年4月18日,衛生部下發了《2011年全國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近日,又公布了第二版的《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此次整治對抗菌葯物使用「限品種、限用量、限級別」,被業內人士稱為「史上最嚴」的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整治行動。

點評:濫用抗菌葯已經成為了感染科醫生最大的心結。要止住這股濫用之風,不僅要提高醫院和醫生的合理用葯水平,還應該改變百姓的觀念,百姓應對醫生根據病情給出的治療意見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謠言引發搶鹽潮

3月11日13時,日本北部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受日本核污染影響,不少中國百姓擔心海水污染吃不上鹽或者想通過加碘鹽預防核輻射。於是,各地紛紛出現了一股搶購食鹽的風潮,從北刮到南,許多市民紛紛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發」食鹽,甚至有人連夜開車到外圍城區商店買鹽。一包1元多錢的碘鹽竟然炒到了18元。

點評:恐慌多起於未知,謠言止於智者。從2003年非典時搶購板藍根、口罩,到今年的搶鹽風潮,政府應該更加重視信息公開、關注危機干預,當然,公民自身也要提升科學素養、增強獨立判斷力。勿讓搶購潮再次上演!

百餘人染丙肝
11月中旬,河南安徽兩省發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感染。據安徽省衛生部門初步調查,此次疫情中發現的丙肝陽性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馬橋鎮一個體診所接受過靜脈推注治療,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點評:雖然事件起因還只是停留在「可能性」的猜測,但事實已經出現,無論是輸血還是不潔器具,都將是導致疫情產生的直接原因,而事件直接反映了中國農村醫療現狀的薄弱。鄉村醫生是9億農民基本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而多數村醫沒有醫師資格證書


地溝油流向餐桌

今年9月,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6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此次行動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同時扣押食用地溝油100餘噸。據嫌犯交代,購買的地溝油主要銷往糧油市場。

點評:繼去年之後,地溝油再次「榮登」年度新聞事件,可見社會公眾對其「關心」的程度。醫學研究表明,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可惜,截至目前,國內仍然沒有非常奏效的對地溝油檢測的方法。

徐文被砍17刀
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在醫院被曾經的治療對象王寶洺連砍17刀,致使這位國內頂尖的喉科專家肌腱斷裂、顱骨、尺骨等多處骨折,後經多學科專家全力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點評:患者砍醫生,這不是第一例。造成這一類惡性事件的根本原因還是醫患之間信任缺失。不過,恐怕重塑信任的路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屠呦呦獲拉斯克獎
1971年,屠呦呦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青蒿素,一種用以治療瘧疾的新型葯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2011年度拉斯克獎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屠呦呦研究員及其青蒿素研究團隊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

點評: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很多拉斯克獎獲獎者後來成為諾貝爾獎的得主,所以稱它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塑化劑風波
「潛伏」30年後,在飲料食品中的塑化劑在今年的5月27日遭曝光。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等遭到污染。此次污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大陸隨即禁止進口台灣「涉塑」的294家企業的973種產品。

點評: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化學物質層出不窮,但是完全了解這些化學物質潛在的危害卻還需要時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更期待的是,在產生危害之前,相關企業、政府部門能對新化學物質採取科學審慎的態度,多去追問可能的危害。

雙匯「瘦肉精」事件
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3·15」特別節目《「健美豬」真相》報道,河南孟州等地養豬場採用違禁動物葯品「瘦肉精」飼養,有毒豬肉流向了雙匯。一直對外宣稱「十八道檢驗、十八個放心」的雙匯,卻不檢測「瘦肉精」。

點評:積攢聲譽、創立品牌可謂千辛萬苦,需要數十年之功,可稍有鬆懈、管理不善便可能土崩瓦解。雙匯「瘦肉精」事件讓大家又回憶起了幾年前因三聚氰胺轟然倒塌的三鹿集團。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染色饅頭
3月29日,中央電視台《消費主張》欄目曝光了上海多家超市銷售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系染色製成,加防腐劑防止發霉。饅頭生產日期標注為進超市的日期,過期回收後重新銷售。

點評:做饅頭的工人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饅頭,但不能不吃加了瘦肉精的豬肉。中國人扎扎實實地進入了「互相投毒」的時代。苦苦問道:我們還能吃點啥?

「健康教母」馬悅凌受質疑
馬悅凌曾憑借一本《不生病的智慧》長期蟬聯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其首創的馬悅凌固元膏更是風靡全國。2011年,100多人因按照她書中所寫的「生吃泥鰍」導致中毒住院一事將馬悅凌推到風口浪尖,其鼓吹的其他養生怪論也不斷遭到質疑。

點評:看病貴,看病難,給所謂的養生專家製造了機會,但是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偽專家」的揭露。去年的張悟本,今年的馬悅凌,我們很「期待」明年還會有哪一位專家「閃亮登場」!

⑹ 屠呦呦青蒿素的發現給人們什麼感悟

屠呦呦的精神中,有一種更令人佩服、值得人學習的就是在科研工作中甘於奉獻、默默無聞的工作態度。在她沒得獎之前,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也沒在乎過自己住的什麼房子、是不是院士。

可能好多科研工作者,在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成功結論前,都是默默無聞的,或者漫長的時光中都是在摸索道路中被消耗掉。但是沒有認真的忘我的犧牲精神作為前提更不會登上真知的燈塔。所以,科學家屠呦呦給我們的展現不僅是科研上的碩果,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青蒿素的發現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出發點是基於中醫理論,最終也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以青蒿素類葯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准療法。



(6)關於屠呦呦創造青蒿素的讀後感擴展閱讀:

青蒿素的發現歷程

1971 年 5 月 21 日~6 月 1 日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後,北京中葯所重新組織了研究小組,屠呦呦仍任組長,與組員鍾裕蓉繼續提取中葯,郎林福和劉菊福做動物試驗。

根據北京中葯所的葯物篩選記錄,1971 年 7 月 26 日篩選(序號 16)青蒿抑制率 12%,9 月 1 日(序號 114)青蒿醇抑制率 40%,10 月 4 日(序號 191)青蒿乙醚抑制率達 100%。1971 年 1月起,屠呦呦小組開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並於當年 6 月底完成了狗的毒性試驗。

為了能盡快開展臨床試驗,在當年對青蒿乙醚提取物對狗的毒性試驗結果尚存在一定爭議的同時,6~8月期間,屠呦呦、郎林福、岳鳳仙與章國鎮、嚴述常、潘恆傑、趙愛華、方文賢先後以不同劑量分作兩批進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部分的自體試服,均未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


⑺ 屠呦呦這個讀後感該怎麼寫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獲得拉斯克獎後,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默默無聞的屠呦呦一時間名滿天下,當時已81歲的屠呦呦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在當時的采訪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葯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葯,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⑻ 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對人類來說有什麼意義

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為最有效、無並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葯。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瘧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階段性目標將難以實現。究其原因,除對瘧疾防治經費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預措施覆蓋不足等因素外,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葯物產生抗葯性是當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

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近期刊載了屠呦呦團隊該項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葯性」治療應對方案,引發業內關注。

屠呦呦認為,解決「青蒿素抗葯性」難題意義重大:一是堅定了全球青蒿素研發方向,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首選高效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瘧葯價格低廉,每個療程僅需幾美元,適用於疫區集中的非洲廣大貧困地區人群,更有助於實現全球消滅瘧疾的目標。

「全球瘧疾防控與中國政府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倡議主旨高度一致。」世衛組織全球瘧疾項目主任佩德羅·阿隆索說,「截至目前,青蒿素聯合療法治癒的瘧疾病患已達數十億例。屠呦呦團隊開展的抗瘧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貢獻不可估量。」

⑼ 感動中國屠呦呦三百字觀後感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葯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葯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葯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並受到中國古代葯典《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後,項目組終於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於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翻開屠呦呦的履歷,裡面的「中國精神」如一縷縷春風撲面而來。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發表的眾多著作和論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第6期上發表了「繼承發揚祖國醫葯學,為國爭光」一文。從文章的題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職工作中所體現的愛國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一樣,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對人類的文明進步舍我其誰的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沒有科學創新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屠呦呦不但默默無聞地做著研究,更是把自己的愛國之情毫無掩飾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科學家更值得贊美。
屠呦呦身上凸顯的「中國精神」也體現在她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從表面上看,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葯學的成就,但從本質上說,這更體現在傳統的中醫葯學與現代實驗醫學巧妙而有機的結合。這種大膽的改革創新,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考驗,事後證明這種結合十分成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當代醫學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這種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令中國精神生輝,更讓這種精神閃耀全世界。
這次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0

閱讀全文

與關於屠呦呦創造青蒿素的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