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化創造gdp

文化創造gdp

發布時間:2021-08-14 04:23:26

⑴ 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整體GDP上佔得比重為多少

<div>
小題1:C
小題2:C <div>
小題1:試題分析: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故①項表述不正確,不能入選;我國鞏固的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故④項表述不正確,亦不能入選;②③兩項表述正確且符合題意要求,可以入選。因此,答案是C項。
小題2:試題分析:題中材料「民營文化開始走出國門,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體現了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題中材料「我國文化正顯示出巨大的魅力」,體現了文化實力的提升;總之,本題強調了我國民營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提升實力。A項強調的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合題意,不能入選;B項中「認可西方文化」的說法欠妥,不能入選;D項針對的是不良文化現象,不合題意,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C項。

⑵ 文化投入佔GDP的多少才算是才是文化強國

希望可以有所幫助。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麵粉一般價格在0.17元,而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 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嚇人啊。 其次談談穿吧,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麼說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服的價格相對於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 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燒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對環境污染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步入了電氣化時代。都喜歡使用對大氣沒有污染的燃料。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以前,大人們不重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現在,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農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計程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那麼,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 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 現在,我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月幾十元就能養活全家十幾口人。而現在呢?上漲到了幾百元甚至幾千元,工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父母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交,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小學初中的學費免了,但是我們沒有趕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幾年,樺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長出了大骨節。現在,人們吃的是自來水和礦泉水。就算是自來水也經過了處理 總之,改革卡放給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以及我們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十大成就(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基礎如果出了問題,將會使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退化到人類文明的底線以下。

⑶ 文化創意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指標怎麼算,中國最高標準是多少

文化創意產業GDP除以所在地區GDP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指標。目前國內最高的大概會佔到接近10%左右,一般的在3--5%之間,不發達地區則更少。

⑷ 中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是

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佔中國GDP總值4.5%。

數據顯示,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核算後,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

佔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同時認為,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比重穩步上升,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4)文化創造gdp擴展閱讀

數據顯示,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按行業分,2016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零售業增加值為2872億元,增長13.0%,佔9.3%;

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16024億元,增長17.5%,佔52.1%。按活動性質分,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9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9.5%,佔36.2%。

數據顯示,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7個類別中,2016年,增加值佔比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增速居前三位的則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⑸ 真正創造的GDP,應該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創造出來的GDP

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價值量怎麼能代表生產涵數?
全世界的GDP核算都是假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GDP壓根就不存在,它真正的名稱應該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或者稱作「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匯率代表的實際上是兩國勞動力交換比例,而非真正的生產能力對比)

自1929年現代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開始應用和隨著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實際GDP成為經濟學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和統計指標。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首先教給學生的就是這里有一個衡量實物產出的指標——實際GDP。當然,同時還有一個價格指數表示物價總水平,實際GDP是用名義GDP減去物價指數。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學會了這個概念並被所有的人所認同,隨後這個概念就成為教條而加以應用了。這里有一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實際GDP作為實物統計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在GDP的統計時,首先得到的是名義GDP,但是在所有的國民收入核算的統計表中(如《中國統計年鑒》),竟然沒有名義GDP的增長率這一指標,而是告訴你實際GDP的增長率和物價指數,要想得到名義GDP增長率指標,你自己去加吧,之所以沒有名義GDP增長率這一指標,因為經濟學家認為GDP就是為了衡量實物產出的,名義GDP的增長率沒有用。
但是,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現在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在一本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有一個應用實際GDP的例子,作者在講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時寫到,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努力工作和技術進步,使實際GDP的增長率連續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這段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接下來又說,這種7%的增長率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從戰後到90年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的人均GDP從戰後的130美圓增加到30000美圓,韓國從50美圓增加到12000美圓,台灣地區從80美圓增加到16000美圓等等。當我們把上下兩段話放在一起就出笑話了,因為GDP每年增長7.2%,10年會增長1倍,這些國家和地區怎麼可能按7%的增長率在40年的時間里增長這么多呢?上面的數字當然是名義GDP,要解釋這些數字當然也要用名義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超過15%,同時日圓對美圓的匯率提高了3倍,而韓國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接近30%,而在目前採用實際GDP來說明實際產出的增長,同時分離出物價水平的變動和匯率的變動是經濟學家做不到的,這里可以肯定的說,這在將來也做不到,那麼這樣使用「實際GDP」的統計指標就有些希奇古怪了。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說明使用實際GDP比較實物給經濟學家帶來的尷尬。比如要說明中國的GDP究竟是多少美圓就必須先解決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問題,經濟學家試圖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怎麼樣呢?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主張人民幣貶值時的低估到現在主張人民幣升值的高估,經濟學家從2美圓到14美圓之間竟然給出了十多種計算結果,這種誤差可能達到7倍的計算是不是還能應用呢?
1930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8%,顯然不如說去年生產的是21寸電視而今年生產了29寸的電視更清楚。

對於物價指數的統計也是如此,這種統計只能在單一產品和穩定狀態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蘋果和梨的價格都增長了10%,可以確定的說物價上漲了10%;但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了15%和梨的價格上漲了5%,或者價格同時上升而蘋果和梨的產量比例變化了,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物價指數的。前面所舉的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人民幣的匯率出現的尷尬結果就是一個例子。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也說,物價指數的統計可能忽視了產品質量的變化,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物價指數的統計考慮產品的質量變化,由於產品的質量變化太快(比如電視機),那將使物價指數的統計失去意義,因為只要質量變化了就要把它視為一種新產品而不能與原來的產品構成時間序列的指數。聯繫到國民收入核算的實際,現實中物價指數統計的困難遠超出前面的例子,不僅產品的質量經常在變動,而且新產品層出不窮。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物價指數的計算是以1990年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場上幾乎難以找到與1990年完全相同的產品,更不用說占消費支出很大比重的新產品。顯然,這種物價指數的計算與實物量的統計相差甚遠。
就人們通常所說的物價指數是指消費者價格指數(即CPI),這種消費者價格指數經常被作為計算實際國民收入的依據。然而,這種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然不是全部產品和勞務的統計,比如資本品的價格變動被排除了,資本品的價格變動是用單獨的指數來表示的,由於資本品在我國GDP統計的全部產品中要佔到30%左右,所以GDP並不能表示實物量的變動是顯而易見的。就消費品而言,消費者物價指數所包含的產品也不是全部消費支出的構成,比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家用電器在我國居民消費中已經佔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時才考慮將其加入到物價指數的計算中。顯然,用這種物價指數的方法來計算實際GDP是大有疑問的。
從上述分析可見,這種實際GDP作為表示實物的統計變數是主流經濟學創造的一個神話,之所以把它叫做神話,是因為這種異質實物產品的加總和統計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在實際應用上也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實際GDP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主流經濟學卻使它成為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並被用於所有的經濟學應用領域。
當然,這種假的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統計在現實中並不是毫無用處的,正如這種實際GDP和物價指數一直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但只要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分析有所了解的話就很容易發現,經濟學家實際上是把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變動加在一起考慮宏觀經濟波動,但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名義GDP,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名義GDP呢?名義GDP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標,但這種名義GDP絕對不是實物產出的數量和它的貨幣價格單位,而是與實物或技術完全無關的。 什麼是GDP
我們現在來討論名義GDP。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名義GDP是一定時期中(如1年)新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這一定義中的關鍵是價值,這里的價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從而是可以加總的,但這樣加總的名義GDP已經不表示任何實物,而是一個貨幣交易增加值的概念。如計算國民收入的一種方法就是增值法,即把各個企業新增加的價值加在一起,由此構成企業的總收入,這種收入必等於人們的總支出,因為收入和支出是貨幣交易的賣和買,二者必然相等。這樣,從總支出的角度看,人們花1美圓一定有1美圓的GDP。由於GDP所統計的是貨幣交易值,凡不是貨幣交易的產出(包括勞務)將不會被計入GDP。比如,足球明星的高額報酬被計入了GDP,而農民自己生產和消費的農產品只要不通過市場交易,就不會計入GDP。
由於GDP是一個經濟中全部貨幣交易量的增加值,我們可以用貨幣的交易方程式來表示:MV=PT,即貨幣數量(M)和貨幣流通速度貨幣(V)相乘等於全部貨幣交易值PT(T表示交易的實物量,P表示價格),而名義GDP的計算則只是所有的交易量的增加值,或從企業會計帳戶上考慮的增加值。因此,當假設全部交易值與企業的增加值之間保持一個固定的比例,即GDP在PT中的比例是穩定的,再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貨幣交易的增加值或名義GDP和貨幣供應量之間將保持穩定的比例,即。
上述對名義GDP的說明似乎是多餘的,因為這些定義在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但我們這里重述這些定義是為了說明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含義,即這些定義可以清楚地表明,GDP根本就不是實物的統計,而是一個貨幣值。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這個貨幣值是沒有意義的,從而要用實際GDP和物價水平把這個貨幣值拋棄掉,然後用生產函數去說明實際變數。但正如前面所表明的,這在邏輯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主流經濟學所拋棄的貨幣和名義變數則正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最本質的東西,即這些名義變數所表示的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競爭,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時無刻都感覺到的。在競爭中人們想要得到的和為之奮斗的是什麼呢?不是任何實物,而是金錢或貨幣這種純粹的價值符號,普通人為了生活和發財的夢想整天忙碌著,企業家和資本家在殘酷的商戰中沉浮,甚至一些政府官員為了金錢而喪失良心和道德,他們所考慮和追求並不是實際變數而是名義變數,即貨幣本身。在這樣一種比誰掙錢多的游戲中,出現了GDP或名義GDP,這個名義GDP包含著一組由貨幣量值構成的名義變數,其中有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和儲蓄、消費、投資等名義變數,由這些名義變數構成了企業為獲取利潤而產生的財務帳戶,即貨幣量值的成本收益計算。這種成本收益計算完全是以貨幣價值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實物的考慮。正是這一點,使名義GDP成為重要的統計變數,如果假設企業的成本不變,則名義GDP的增加意味著企業贏利的增加,而企業贏利的增加則是企業經營的目的。
我們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加總問題,即在國民收入的統計中那些球星和歌星超過千萬的高額收入怎麼會和麵包加在一起構成GDP。為什麼麵包工人的微少工資可以和球星、影星的收入加在一起構成GDP總量呢?原因只是在於他們都是資本家僱用的,假如利潤率是10%,資本家付給麵包工人100美圓的工資,就要把麵包賣110美圓而得到10美圓的利潤,而付給影星的1000萬美圓的工資就要從出售電影中收回100萬美圓的利潤,正是這種性質才使不同質的產品和勞務得以加總。自20世紀30年代人們使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以來,並沒有從理論上考慮它的性質和意義。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定義似乎可以作為GDP等國民收入統計的理論依據,在批評了斯密把物質產品的生產作為生產勞動的定義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只有能夠為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或僱傭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這里只要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用貨幣計量即可聯繫到GDP及它的這種增長。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價值論所指的價值並非具體的財富,而是一種被買賣流通的勞動,只有使用價值才是財富具體內容的,價值不是,而是被貨幣奴役的一種勞動。在真正的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里,價值就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是是交換關系,而不是供求關系,而交換的原子就是「勞動」(價值),產生「價值」非但不是一種功勞而是一種罪過,正如汽車行駛耗油量越高罪過一大一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例證來看。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價值是在一定條件下客觀存在,只要房子不損毀,其使用價值是不變的。但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資來夠買,而現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資。有人只注意到了物價上漲,其實是被拜貨幣教和拜物教思維欺騙了,價值量增長帶來的是大量勞動者的勞動量被吞噬而變成價值,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和時間增加了,他們為了獲取與原來相同或相似的使用價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勞動。而更多的勞動不是變成可吞噬更多勞動的資本,就是在生產結構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產,而具體的使用價值確與價值量的增加無關。這就是資本主義所謂的經濟增長,顯然資本主義的這種GDP並非什麼生產涵數一樣的東西,而是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如前面所表述的,當採用貨幣交易時,假設所有的企業都是資本主義企業和所有的工人都被資本家所僱用,則馬克思的生產性勞動的定義是與國民收入的統計相一致的,即所有的產品都是經過貨幣的買和賣兩個過程,以使貨幣增殖,而根本不涉及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的具體形式。
因此,對於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來講,重要的是名義GDP,而不是反映實物產出的「實際GDP」,而且這種「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
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
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我們前面所列出的國民收入核算的那些統計變數(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儲蓄、消費、投資)都被作為實際變數來使用,被聯繫到生產函數和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可是這些統計變數都只是名義的貨幣值。但主流經濟學有辦法處理,即參照名義GDP和實際GDP的解決方法,把貨幣工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工資,名義利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利率,而廠商在沒有貨幣幻覺的條件下只是考慮實際變數,這樣就可以把這些變數套用在生產函數上了。如前所述,當這些變數根本就不表示實物,那麼主流經濟學的這種濫用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先來看折舊,折舊這個概念在實物或技術上是表示固定資產磨損的,但這里卻是個價值概念,即由政府規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按幾大類每年攤入企業成本的比例。顯然,各種不同的機器設備在技術或實物上的磨損是不同的,而且是政府不可能知道的,那麼為什麼政府要嚴格規定統一的折舊比率呢,道理很簡單,如果政府不這樣嚴格規定,那麼企業一定會逃稅,這種折舊與固定資產的物質磨損以及精神磨損沒有一點關系,美國政府曾採用過的「加速折舊」政策只是減稅。實際上,企業在做投資時,即使完全從價值上考慮也不把折舊率作為成本計算的依據,而是採用毛利和投資回收期的方法進行計算。
對於工資和利息這兩種構成企業成本的因素,企業在進行成本收益計算時顯然只是採用名義量值,最簡單的道理是物價指數只是政府在事後計算和公布的,企業不可能根據政府公布的物價指數向工人和銀行修改以前簽定的契約,而對產品價格的預測也只能是名義的貨幣值,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實際變數和價格水平進行「理性預期」,只要對企業實際的成本收益計算稍有了解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但遺憾的是,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根本就沒有這種真正的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更沒有貨幣利潤的概念。
這里最使人困惑的一個概念就是資本了。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資本被作為實物的機器設備納入到生產函數中,即Y=F(K,L),以表明其對實物產出的生產力。但在國民收入統計中,資本只是一個價值概念,它來自於以前用貨幣計量的投資。奇怪的是,主流經濟學在採用生產函數分析時把資本的產出—GDP用物價指數方法分出實際GDP,同時把資本的收益—利率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利率,但從來沒有把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以及投資去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資本及實際投資,這種生產函數的計算顯然存在著邏輯錯誤,即把名義值和實際值攪在一起了。同樣,在生產函數中,勞動的計量採用的是實際值,而資本卻是沒有被價格水平除過的名義值,這又怎麼能夠計算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出呢?把名義值和實際值的資本勞動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引起實際經濟分析中更為嚴重的思維混亂。例如,在實際中,所有的資本勞動比率很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採用那些資本勞動比率很高的技術,而在美國則出現了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列昂惕夫悖論」,可以說,只要使用這種生產函數來分析實際問題,就會導致這種悖論。
價值的留存量最終多會形成資本,而資本是不是主流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機器呢?對此在統計資料中是不難找到說明的。按照統計資料,美國的總資本中65%左右是地產,而且這個比例在長期中一直保持穩定,由於美國的投資率在長期是穩定的,那麼就意味著,由投資所轉化的資本增加或資本積累只是地產的增值或地價上升,而根本不是機器的增加。這樣,資本就只是那塊兒地,資本積累只是人們用更高的價錢(投資)去買那塊兒地。當然,除去地以外還有35%的資本,它們是不是機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資本中,絕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構成的,機器的價值只是占總資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書中總是使用統計數據來說明美國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中國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機器是由勞動生產的中間產品,美國現在所使用的機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產出來的,以前的機器都報廢了,美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人,而中國卻存在幾個億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資本是機器的話,中國完全可以用這些人在1年中生產出美國的這些機器(當然要知道這些機器的生產技術),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在按照這個速度生產機器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在資本的價值上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卻很小,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和貨幣供應量要以比現在高出幾十倍的比率增加,當然這里排除了人民幣匯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再來看投資概念,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投資意味著固定資產或機器的形成。但現實中的投資卻只是一個貨幣額的支出,它可以用於購買各種商品和勞務(比如股票和球星),與消費不同的是,投資的目的是要形成價值上的資本存量以獲取利潤。舉一個例子,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如果按照教科書的定義就是把美國的機器運到中國來,但實際上摩托羅拉公司投資的絕大部分並不是把機器運到中國,而是在中國購買土地和僱用工人蓋廠房,並僱用我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進行生產,所帶來的「機器」只是一個晶元,摩托羅拉公司的投資顯然只是使用美國的銀行印發的美圓而不是機器。
採用簡化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投資所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分成三類,即僱用工人、購買機器設備和直接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對這三類還可以簡化為僱用工人和資本存量兩類,因為機器只是生產機器的廠家僱用工人和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生產出來的,從而可以把機器「還原」掉;再進行簡化,使用前述的地產在總資本中佔有絕大的比重,我們可以把資本存量理解為就是一塊兒數量固定的土地。上述簡化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出投資的含義,投資作為一種增加的貨幣額的支出,當它用於僱用工人時將增加工人的工資和同時增加企業的成本,當被用於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或土地時將引起資本存量的價格或地價上升,這種資本存量的升值就成為企業的利潤,利潤就來自於新增的投資購買原有的土地而引起的地價上漲的部分。因此,從實物角度看,投資還可能生產機器,但從價值的角度看,投資與機器是完全無關的,只是與作為價值量的工資和利潤相聯系。按勞動價值論,價值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交換的是勞動,而利潤或者說剩餘價值就是以貨幣的形式得以兌現的交換中的剩餘勞動,而不是具體的剩餘「財富」(使用價值)。從系統整體上說虧損或者利潤本質上沒有什麼並別,都是一種勞動消耗或者說剩餘,由於企業追求價值和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因此卡爾.馬克思也把企業當成階級斗爭的產物。在這里資本主義里所謂的價值就是貨幣,與不是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的這種貨幣關系,即價值量(錢)兌現的是一種「勞動」,而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
最後來看儲蓄和消費。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儲蓄和消費的比例取決於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比如有一種產品——綠豆芽,你今天不吃它明天就會長一節兒,長的長度就是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原來的豆芽相比就是利率,那麼,人們什麼時候把豆芽吃掉取決於人們的時間偏好,即豆芽的生長速度和人們的忍耐性。按照這種理論,經濟學家創立了各種消費函數模型來解釋宏觀經濟的變動,如生命周期假說和世代交疊模型。然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和消費只是一筆貨幣額,或者說是人們在一定時期獲得的金錢支出掉和沒有支出的比例,還可以說人們是把錢花掉還是存起來或用於投資去掙更多的錢,而根本就不是按照時間偏好去消費某種實物產品。凱恩斯在《貨幣論》和《通論》中提出了節儉的悖論和建立在富人有更高儲蓄率的消費函數和收入決定理論,但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被主流經濟學完全曲解了,並被用於對現實經濟的解釋。舉我國現實中的例子,自1997年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增長率下降和失業增加的經濟衰退,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大幅度下降。國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按照主流經濟學的消費函數理論來對此進行解釋,即消費的下降是由於社會福利制度的變革引起的人們消費傾向的改變,比如要存錢支付養老、醫療、購買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費用等,但這種似乎有道理而又看似符合實際的說法卻是大有問題的。我們把復雜一些的理論分析留到後面,這里只是指出一個重要的經驗事實,即在美國的長期國民收入統計中消費傾向是相當穩定的,是不是美國在一百多年中社會福利制度沒有發生變化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僅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技術(如新技術革命)和人們的文化理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老一代的美國人拚命的攢錢而現在年輕人卻大量的負債消費,但奇怪的是,統計上的消費傾向竟然沒有變化。確實,上述這些技術上的因素會影響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或時間選擇,但它們只能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期貨價格),而不能影響國民收入核算統計中貨幣的消費和儲蓄變數,因為這些變數只是表示人們社會關系的貨幣量值,而與技術或時間偏好完全無關。
消費和儲蓄既然是貨幣量值,我們可以從貨幣的角度來解釋上述問題,如果假設人們的儲蓄是作為銀行存款保持的(這在貨幣供給的統計上即是),那麼人們能不能把作為儲蓄的銀行存款多取出10%用於消費呢?顯然不可能,這必然會使商業銀行倒閉;同樣,人們也不能多儲蓄10%作為銀行增加的存款而沒有相應的投資貸款,這也會使商業銀行倒閉,當人們試圖這樣做時,必然會使商業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從而引起收入水平的變化而阻止人們改變貨幣量值消費與儲蓄比例的企圖,或通過經濟波動來加以調節,這即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理論和節儉的悖論。對於我國1997年以來的消費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從1991年以來收入分配發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或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消費傾向的改變則是次要的。
以上對國民收入核算中的統計變數的分析表明,這些以貨幣量值表示的統計變數與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實物、生產函數、時間偏好等技術關系是完全無關的,而是表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用於表示這種特殊的比誰掙錢多的競爭游戲。
因此對於資本主義或者說市場經濟來說這種GDP增長是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長資本主義就得癱瘓,但是所謂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生產總值是壓根就不存在的,它實際上的名稱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或者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一極端的例子,完全軍管的社會其價值(依據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量將為零,作為價值總量的GDP也將為零,這是把它當成生產涵數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⑹ 文化產業佔GDP比重達多少以上,稱文化強國

2012年6月17山東省三支一扶真題嗎,我也在找這個題的答案,還是找不到呀。可以給版點參考資權料: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指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國達25%,其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所佔份額則高達43%。與之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佔GDP比重不足4%,佔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份額不足3%。差距大,也就意味著發展的潛力大。——《新華每日電訊》3月3日

⑺ 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佔GDP多少

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復增加值佔GDP比重升至4.3%


2018年我國文制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0.3倍;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⑻ 你好,請問創造gdp是什麼意思

假設N1年為基期,此時的GDP設為GDP1,N2年的GDP為GDP2……,Nt年的GDP為GDPt;同時設N2年相對於內N1年的GDP增長率為容△1……,t年相對於(t-1)年的GDP增長率為△(t-1);這里的△1=(GDP2-GDP)÷GDP1×100%……△(t-1)=(GDPt-GDP(t-1))÷GDP(t-1)×100%。當然,這里的增長率有可能為正,也有可能為負,甚至為0。
則GDP累計增長率=△1+△2+……△(t-1),即為題解。
若是按月、季、半年,計算方法同理。

⑼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公式

文化鄉文化相關的增產值戰績,玉帝微子公司嗎?當然是這一戰公司的,必須的,是有公司沒有公司你算不出來的,他是公式的

⑽ gdp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GDP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影響有三,一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消費需求,比如,GDP達到3千美元以上,就提供文化消費的前提,以衣食足而思娛樂,產生了排浪式的文化需求。二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投資需求,有了綜合經濟實力,國家和地方有錢興建大型文化設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創造了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沃土和支撐。通俗地講,水漲船高,文化產業之舟行駛在GDP的長河中。

閱讀全文

與文化創造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