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夢見鐵鏵發明

夢見鐵鏵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4 03:57:06

1. 鐵犁鏵的出現表明了什麼

鐵犁鏵,器呈等腰三角形,底面平直, 背面拱起。
背面開「V」字形銎,兩翼開刃,前鋒殘損,銎槽內有木質殘留。長29厘米、兩翼最寬處21厘米。

2. 鐵鏵的鐵鏵

鏵為鐵鑄,部分銹蝕殘缺,形制呈鈍角等腰三角形,現存兩翼最寬處為12.5厘米。銎部銹蝕不清,至尖部長6.3厘米。曹多隆古城系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設置的西海郡5個屬縣之一。鐵鏵的出土可證最遲在西漢未年,犁耕農業已經河湟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廣西賀縣已出土過東漢鐵鏵兩件,說明廣西在東漢初期使用牛力耕地確已開始。

3. 鐵鏵跟鐵犁壁 是干什麼用的 在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鐵鏵是宋代裝在耬車上用來疏鬆泥土用的,主要用作耕種和水利灌溉。鐵鏵為耕犁破土的鋒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西漢時期耕作技術有很大發展,鐴土與犁鏵組合,構成復合裝置,能將耕起的土垡破碎和翻轉,更適於耕翻土地和開溝作壟。大鐵鏵碩大沉重,與其配套的犁架必須加大加固,整架耕犁的重量也隨之增大,通常需要兩頭或兩頭以上壯牛挽拉,用於開溝,也可用來竄垡、活地,是漢代鐵器冶鑄業和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 你說的鐵犁壁應該是鐴吧

4. 鐵犁鏵的出現表明了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推廣,鐵犁鏵也取代了青銅犁鏵,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戰國的鐵犁鏵出土,說明犁耕已在中原地區廣泛使用(圖二七)。但出土的多數是V字形鏵冠,寬度在20厘米以上,比商代銅犁大得多。

5. 鐵鏵 是個什麼東西

鐵鏵(tiehuá),西漢文物。1979年出土於青海共和縣曹多隆古城,海南州民族博物館收藏。

6. 古代的鐵犁鏵是什麼 那麼骨耜又有什麼用途

鐵犁鏵,器呈等腰三角形,底面平直, 背面拱起。背面開「V」字形銎,兩翼開刃,前鋒殘損,銎槽內有木質殘留。長29厘米、兩翼最寬處21厘米。此器為2008年下半年,湖州中心城區紅旗路、江南工貿大街、同岑路地下人行通道及地下停車場工程開挖時發現,同年12月湖州市博物館向民間徵集所得。同時出土的有鐵钁、鐵錛、鐵鑿、鐵斧、鐵鐮、鐵鏟、鐵鍤、三齒钁、鐵刻刀、鐵紡輪、鐵鉗、鐵鉤、鐵環形器、鐵鍘刀,共15類55件。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
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河姆渡氏族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灣南岸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發現的。遺址中出土了兩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其種類有耜、鏃、鑿、針、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7. 夢見鐵鏵懸在屋頂會怎樣

這個夢還不錯,說明你們的住宅挺好,很平安,因為鐵鏵是避邪之物,什麼妖魔鬼怪都怕它,有的人院子或屋裡有響動,覺得有害怕的感覺,就找一些鏵鐵,去避邪,所以你家特別平安。

8. 鐵鏵的介紹

鐵鏵(tiehuá),西漢文物。1979年出土於青海共和縣曹多隆古城,海南州民族博物館收藏。

9. 中國出現帶鐵犁鏵的犁是在公元前哪一年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推廣,鐵犁鏵也取代了青銅犁鏵,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戰國的鐵犁鏵出土,說明犁耕已在中原地區廣泛使用(圖二七)。但出土的多數是V字形鏵冠,寬度在20厘米以上,比商代銅犁大得多。它是套在犁鏵前端使用的,以便磨損後及時更換,減少損失。這說明戰國的耕犁已比商周時期進步得多,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只是此一時期犁架的結構仍不明了。

耕犁到了漢代才得到普及,不僅中原各省都有鐵犁鏵出土,西北、東北邊陲也出土了不少鐵犁鏵,就連史稱「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區,遠至福建、廣西、廣東等地,也有鐵犁或牛耕模型出土,它們成為漢代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的主要標志之一。漢代的鐵犁鏵品種多樣,大小不一,小的長、寬各20厘米左右,大的長、寬可達40厘米以上。陝西、河南等地還出土了漢代的鐵犁壁,有單面的,呈菱形或板瓦形,可向一面翻土;也有雙面的,呈馬鞍形,可雙面同時翻土,適於開溝起壟。犁壁是翻土碎土的重要裝置,這一發明標志著中國耕犁已走上成熟道路,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從各地畫像石和壁畫的牛耕圖上,還可看到漢代耕犁的具體結構,漢代耕犁已具備了犁轅、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說明已趨於成熟定型。大體說來,西北地區(如陝西、內蒙古)的耕犁犁床和犁梢區分明顯,屬於長床犁或框形犁(圖二八)。東部地區(如山東、江蘇)的耕犁形制有所不同,犁床和犁梢連成一體呈弓形,是用一根彎曲木頭製成,看不出明顯的犁床,故亦稱為無床犁(圖二九)。兩類耕犁都是直轅犁,有用二牛牽引的長直轅犁和用一牛牽引的短直轅犁。長直轅犁適於在大塊田地上使用,短直轅犁轉彎靈活,適於在小塊田裡使用,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發明創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耕犁基本上是繼承漢代的,但犁鏵的形制還是有所變化,犁鏵冠由漢代的長翼變化為較短的翼。西漢鐵犁鏵接近等腰三角形,從東漢開始向牛舌狀改進,至南北朝定型化。犁鏵有大、中、小三種,反映犁鏵多樣化。從魏晉墓壁畫牛耕圖看,當時的耕犁還是二牛挽拉的長轅犁。但《齊民要術》已指出:「長轅耕平地尚可,於山澗之間則不任用,且回轉至難、費力,未若齊人蔚犁之柔便也。」 說明山東一帶已出現適合在山問谷地使用的蔚犁。將蔚犁與長轅犁相比,則蔚犁應是一種操作靈活輕便的短轅犁。這種犁的出現可能為唐代曲轅犁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夢見鐵鏵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