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齋志異 高序》翻譯
1 藍翎 《聊齋志異》序 一 《聊齋志異》曾被認為是文言小說之集大成者。單從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和某些表現手法來看,這個評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從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縱橫面來看,這個評價就不夠全面了。因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的伸說。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發展系統。一個系統屬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於唐的傳奇;一個系統屬白話,起於由唐宋時的說話而形成的話本,進而發展到大部頭的長篇章回小說。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以文言寫章回小說者。但是,這兩個系統之間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互相影響,互相競賽,甚至有斗爭。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聊齋志異》的出現,就不單純的是文言小說自然地順利地直線地發展的結果。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蒲松齡自己也承認是「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是自覺地有意識地來繼承這一小說傳統的,是踏著前人開辟的創作道路前進的。然而,從當時的情況講,這條路已經是歧路了。他以自己畢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寬平的大道,樹下了歷史的紀念碑。 《聊齋志異》是清初十七世紀的作品,上距干寶的《搜神記》已千年以上,距唐傳奇的興盛也近千年。對於文言小說的發展來說,《聊齋志異》的出現,實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魯迅的說法,中國古代嚴格意義的小說從唐代才開始出現,「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以前的志怪書不僅是「粗陳梗概」,「非有意為小說」,而且「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更無誠妄之別矣」。以志怪書的代表作《搜神記》為例,作者干寶就表明其創作動機是「發明神道之不誣」。蒲松齡自謙非干寶之才而「雅愛搜神」,正是從「才」的方面來看待六朝志怪書的,取法其設幻的種種大膽想像,造異立奇,並非追隨其明神道,有取有棄,所以能擺脫單純模仿之惡道。六朝文人的設奇造幻,不同於單純的宣揚迷信,為了動人,就要造得讓你感到象真的一樣,在這樣的一個寫作實踐過程中,無疑的是鍛煉和發展了文學的想像力,發展了後世所謂的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因素。蒲松齡從志怪書中所受到的啟發,正是這種積極的文學因素。 唐傳奇的確堪稱有唐一代之奇,產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記》、《長恨歌傳》、《李娃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立意在寫人,又重情節,尚文詞,故能通過委婉曲折的故事給人留下生動的人物形象,使傳奇蔚為奇觀,也使後來的刻意模仿者望塵莫及。這個成就與當時文人思想上的較少束縛,社會風尚的較為開放大有關系,正因為如此,傳奇才只盛於唐,至宋則日趨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沒有產生過象唐代那樣的名作,作為文言小說代表的志怪傳奇的全盛時代過去了。文言小說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傳奇的出現,雖然標志著「始有意為小說」,小說正式登上了文壇,但這並不意味著小說已爭得了應有的文學地位。「傳奇」一詞就含有貶意,它與聲勢浩大的唐詩和散文是不能並駕齊驅的。宋以後的文言小說,用魯迅的話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這時,另一種起於民間的新的小說形式即評話出現了。評話是白話小說,它的產生與廣大的下層人民群眾有著直接的關系,並且主要的是為他們服務的,得到他們的喜愛。從評話到章回,歷經幾代數百年,越來越旺盛強大,同另一種起於民間的戲劇文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後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標志,詩文的地位反而越來越顯得居於次要了。在這個歷史階段的文言小說,走著與白話小說並不相同的道路,遠離了現實生活,遠離了廣大人民群眾,變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猶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後於時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話小說的生命力,同唐傳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計。
2. 古文翻譯
這是一篇游記,裡面許多詞語用字翻譯了就韻味大減。
試譯如下:
馬架山,在光福鎮西面,和銅井(後那個井可能是並)並排而列。山中的人以種梅、茶、桑為生。(後面三句不好理解,可能是對三種生計的評價,確定沒有錯別字?)名字叫光福,幽靜絢麗奇絕的地方。
我進了山,和各位同行者治著鄧尉所說的樹陰前行了幾十步遠,才有了平原。彎彎曲曲的澗水迂迴地游趟,清澈見底倒影著我們的影子,心裡稍稍有喜歡(高興)。這時,遊客架車的,騎馬的,徒步的絡繹不絕。等到了山底,看到的景色就更奇特了。一個個短畦為界,種著一叢叢的竹子,竹影斑駁。勉強能通過小驢,坐車的就不能走了,他們都放下車步行上山。前前後後的梅花多過上百株,香氣迷漫,落下的花瓣隨風飄揚,(人其中者,應為入其中中)在裡面的人,迷戀著不肯出去。稍舟向北往山上走,看到半山幾十個大石,有的仰立,有的平躺。小的可以做幾,大的可以席,這大概就是爾雅里所說的署吧。於是我們過去,站於石間,左顧右盼,只見漫山遍野,白的像雪,沒有一處不是梅花的。再加上有幾朵輕雲相印襯,青煙繚繞,(左澄湖以為鏡,左應該是有,與下句對仗)又有清澈的湖水做鏡子,有清翠的高山做屏風。水天交接,蒼翠交錯。就算鄧尉、玄墓他們,也未必真正欣賞到此山的奇妙(這句憑感覺了)。
可惜,這里大山又深又遠,沒有人在山裡修房子,所以不能在隨心在這里住宿,以覽盡此山的幽靜與變化,這是我的遺憾,馬架山沒有記載於縣志中,也許是因為它又叫朱華山。
一起游覽的人有,劉天敘、潘爽,我的門人句容王介石和他的兒子王筠。
3. 求文檔: 史記之孟子荀卿列傳翻譯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張鳳嶺 譯注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張鳳嶺 譯注
【說明】本篇是儒家大師孟子和荀卿的合傳,但所記載的內容卻包括了戰國時期陰陽、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鄒衍等十二人,極似類傳。它是一篇研究我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彌足珍貴。
《太史公自序》說:「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就是說本傳的傳旨是通過記寫孟、荀的事跡,肯定他們的「明禮義」、「絕利端」的思想學說,並說明這種思想學說的淵源及影響。作者站在總結諸家思想的高度,綜合思想學說和為人兩個方面對諸子的事跡作了比較客觀、公允的評述。對於孟子,著重強調了他是直接繼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執著追求的精神;同時,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張不合時宜。對於荀卿,則突出了他總結儒、墨、道三家得失從而改造儒學的功績,並說明他同樣遭遇坎坷而堅守正道。由於他們的思想學說有著承襲關系,影響巨大,特別是他們都發憤著述,不以自己的學說阿世媚主,慕榮求利,所以作者才將他們並稱,並在傳序中予以推重,試讀「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這固然是對現實的譏刺,但從現實的一派污濁中不正反襯出孟、荀學說及為人的拔出流俗,難能可貴嗎?傳文中,還以較大篇幅記載了騶衍,騶衍的「五德終始」說本受孟子的影響,曾流行一時,作者肯定其「止乎仁義」的目的,而批評其荒誕怪異的內容,對於他的為人則論以有「阿世俗」之嫌。至於淳於髡等稷下先生,他們的主張雖不同程度地與儒、墨思想相關,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權貴。其地位和為人遠不及孟、荀。文末只用一語點出墨子的主張,以回應上文,因其與儒家並稱顯學故毋庸多言。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散神聚。敘寫十四人,以孟、荀為主,時而三騶,時而稷下,錯錯落落,似是漫不經心,而實際全由傳序統領,正如清徐與喬所說:「敘諸子斜斜整整,離離合合,每回顧《孟子傳》。首讀《孟子書》數筆,間間散散,空領一篇。謂諸子之陰以利於當世而遇,孟子獨不遇,故盛稱諸子,卻是反形孟子,……蓋賓主參互變化出沒之妙,至此篇極矣。」二是比照襯托。寫傳主孟、荀用筆少,而敘諸子則潑墨多,主虛賓實,以實襯虛,更見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貴。
太史公說:「我讀《孟子》,每當讀到梁惠王問「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時,總不免放下書本而有所感嘆。說:唉,謀利的確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呀!孔夫子極少講利的問題,其原因就是經常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所以他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麼不同呢?
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當通曉孔道之後,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於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當各諸侯國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後,出現了學者鄒子等人。
齊國有三個鄒子。在前的叫鄒忌,他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後便參與了國家政事,封為成侯並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於孟子。
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後。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詩經·大雅》所要求的那樣先整飭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於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如《終始》、《大聖》等篇共十餘萬字。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黃帝時代,然後再大體上依著世代的盛衰變化,記載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從黃帝時代往前推到很遠很遠,直到天地還沒出現的時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長谷、禽獸,水土所生的,各種物類中最珍貴的,一概俱全,並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稱述開天闢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剋,而歷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就是這樣的。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只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中國稱做「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內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個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在中國之外,像是赤縣神州的地方還有九個。這才是所謂的九州了。在這里都有小海環繞著,人和禽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並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確泛濫無節了。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他作了《主運》篇。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飢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討伐殷紂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寧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軻卻稱頌太王離開邠(Bīn,賓)地的事跡。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討好人主就算了嗎?拿著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著鼎去給湯烹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於髡(kūn,昆)、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國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強於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諫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著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於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淳於髡說:「本來么。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賓客把淳於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於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於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於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於先生來了。我接見淳於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是有這么回事。」後來淳於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於髡卿相官位,淳於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淳於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接子,是齊國人。環淵,是楚國人。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於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駢、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採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於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愛。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於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闢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於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屍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傳著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敘這些著作的內容了。
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守衛和防禦的戰術,竭力提倡節省費用。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後。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①,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②。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 ④。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⑤。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⑥!
① 《孟子書》:即《孟子》,儒家經典之一。一般認為是孟軻和他的學生萬章等共同編著。主要記載孟軻的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②廢:放下。③夫子罕言利:《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夫子,指孔子。④原:本源,根源。⑤引語出自《論語·里仁》。放,通「仿」,依照、依據。⑥:通「弊」。弊病。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① 。道既通②,游事齊宣王③ ,宣王不能用。適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⑥。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⑦。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⑧,以攻伐為賢⑨,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騶子之屬⒁。
①受業:跟隨老師學習。門人:弟子。②道:指孔道。韓愈《進學解》:「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③游事:游說。④適:到。⑤果:信。⑥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反而被認為不切實情,遠離實際。迂遠,不切實情;闊,遠;事情,事實。⑦東面:面向東方。朝齊:朝拜齊國國君。⑧務:致力。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國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橫」。從,同「縱」;衡,通「橫」。⑨賢:才能。⑩述:稱述,提倡。唐: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堯。虞: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三代:指夏、商、周。德:指德政。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游說的諸侯國。如,往、到。合:符合。⑿退:返回。序:依次排列。這里是整理的意思。《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書》:即《尚書》,又稱《書經》。我國現存最早的上古歷史文獻的匯編。為儒家經典之一。⒀述:記述,闡述。⒁騶:姓。通「鄒」。子:戰國時對學者、老師的尊稱。屬:類,輩。
齊有三騶子。其前騶忌,以鼓琴干威王①,因及國政②,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騶衍,後孟子。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④,施及黎庶矣⑤。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⑥,《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⑦。其語閎大不經⑧,必先驗小物⑨,推而大之,至於無垠⑩。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⑾,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⒀,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⒁。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⒂,五德轉移⒃,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⒄。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⒆。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⒇,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21),天地之際焉(22)。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23),必止乎仁義節儉(24),君臣上下六親之施(25),始也濫耳(26)。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27),其後不能行之。
①鼓琴:彈琴。干:求。②及:參與。③有國者:指有封地的諸侯。④《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記敘王政事跡,歌頌周室的統治。整:整飭,約束。⑤施(yì,義):推及。黎庶:百姓。⑥陰陽: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有些古代哲學家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鄒衍則把「陰陽」變成了和「天人感應」說相結合的神秘概念。消息:消失和增長。息,滋生。怪迂:怪異脫離實際。⑦《終始》:即《鄒子終始》。據《漢書·藝文志》錄,鄒衍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皆不傳。⑧閎:宏大。不經:荒誕不合情理。⑨驗:驗證。⑩無垠:無邊無際。術:通「述」。述說。大:大體上。梁玉繩《史記志疑》雲:「《索隱》以大體解之,非。方氏《補正》曰「大」當作「及」,傳寫誤也。」錄以備考。並(bàng,傍):通「傍」。依隨。⒀祥:泛指吉凶。,求神賜福去災。度制:法度,制度。⒁窈冥:深幽,奧妙。原:推究根源。⒂剖判:開辟。⒃五德轉移:又稱「五德終始」。鄒衍的學說。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德性相生相剋的循環變化,來解釋王朝興廢的原因。《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注引《鄒子》曰:「五德從所不勝,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鄒衍認為歷史的發展是按照「五行轉移」的循環順序進行的,每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五行中的某一種勢力居統治地位,從而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提供依據。⒄符應:古代迷信,把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稱為「符應」。茲:此。⒅儒者:即儒家。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孔子學說其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張禮治和德政,重視倫理道德教育。⒆不得為州數: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⒇裨(pí,皮)海:小海。裨:細小。(21)瀛海:大海。(22)際:邊際。(23)要:總括。歸:歸要,要領。(24)止:歸結。(25)六親:歷來說法不一。據卷六十二《管晏列傳》《正義》釋「六親」引王弼雲「父、母、兄、弟、妻、子也」。(26)濫:泛而無節,泛濫。(27)懼然:驚異的樣子。懼,通「瞿」(jù,據),驚視貌。顧化:內心思謀,用於教化。
是以騶子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①。如燕,昭王擁彗先驅②,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③,身親往師之。作《主運》④。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⑥,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⑦!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⑧,伯夷餓不食周粟⑨;衛靈公問陳⑩,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內圜鑿⒀,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⒁,百里奚飯牛車下而繆公用霸⒂,作先合⒃,然後引之大道。騶衍其言雖不軌⒄,倘亦有牛鼎之意乎⒅?
①側行:側著身子走。表示謙讓。撇席:拂拭席位。撇,拂、輕擦。② 擁彗(huì,慧)先驅:拿著掃帚清掃道路為他作先導。表示尊敬。彗,掃帚。③ 碣石宮:宮名。在燕國都城薊。④ 《主運》:《索引》按:劉向《別錄》雲鄒子書有《主運篇》。⑤見:被。⑥仲尼菜色陳、蔡:指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挨餓。菜色,飢民的臉色。這里是挨餓的意思。事出《論語·衛靈公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記載尤詳。⑦ 困:困窘。指孟子不見用於齊、梁。⑧ 王:稱王,統治天下。⑨ 伯夷餓不食周粟:事見《史記·伯夷列傳》。周武王討伐商紂,伯夷表示反對;武王滅商後,伯夷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⑩ 衛靈公問陳:事出《論語·衛靈公篇》:「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明日遂行。」陳,同「陣」。交戰時的戰斗隊列。 孟軻稱大(tài,太)王去邠(bīn,賓):孟軻稱說太王離開邠地。事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回答滕文公問「齊人將築薛」時說:「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與此處所記「梁惠王謀欲攻趙」有異。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大,同「太」。 阿:迎合。苟合:隨便附合。⒀ 持方枘(ruì,銳)欲內圜(yuán,圓)鑿:拿著方榫頭想要放入圓榫眼。枘,榫頭;內,同「納」,放進;圜,通「圓」,圓形;鑿,榫眼。語出《楚辭》宋玉《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⒁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伊尹背著鼎去給湯烹飪,卻勉勵湯行王道而統一了天下。負,背;鼎,古代烹煮的器物。事出《孟子·萬章上》:「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yāo,夭)湯』有諸?」《史記·殷本紀》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⒂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百里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因而稱霸諸侯。飯牛,喂牛;用,因;霸,稱霸。事出《孟子·萬章上》:「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史記·商君列傳》:「(百里奚)聞秦繆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yù,玉)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⒃ 作先合:行為先要投合人主的意願。⒄ 不軌:越出常理,不合常情。⒅ 牛鼎之意:指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以干求人主之意。
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①,如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②,以干世主③,豈可勝道哉④!
淳於髡,齊人也。博聞強記⑤,學無所主。其諫說⑥,慕晏嬰之為人也⑦,然而承意觀色為務⑧。客有見髡於梁惠王⑨,惠王屏左右⑩,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於先生⒀,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⒁;後復見王,王志在音聲⒂:吾是以默然。」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於先生誠聖人也!前淳於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後先生之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⒃,有之。」後淳於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⒄。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⒅。於是送以安車駕駟⒆,束帛加璧⒇,黃金百鎰(21)。終身不仕。
①稷下先生:指戰國時齊宣王在國都臨淄稷門一帶設置學宮所招攬的諸多文學游說之士。②治亂之事:指社會政治、歷史的變遷。《孟子·騰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③ 世主:國君。④ 勝:盡。⑤ 博聞強記:見聞廣博,強於記憶。⑥ 諫說:規勸、說服君王。⑦ 慕:效慕,學習。⑧ 務:專力從事的。⑨ 見:推薦。⑩ 屏:使退避。 再見之:兩次接見他。 讓:責備。⒀ 稱:稱贊。⒁ 驅逐:指策馬賓士。⒂ 音聲:指音樂聲色。⒃ 私心:內心、心思。⒄壹:專一。⒅ 謝:辭謝,辭別。⒆ 安車:古代一種可以坐乘的小車。 駕駟:一輛車套著四匹馬。⒇束帛:古代帛五匹為一束。(21)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①,因發明序其指意②。故慎到著十二論③,環淵著上下篇④,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
騶奭者,齊諸騶子,亦頗采騶衍之術以紀文⑤。
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於髡以下⑥,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⑦,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⑧,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①黃老道德之術:指黃老學派的學說。黃老,道家以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相配尊為其祖,故稱「黃老」;道德,在道家經典《老子》中,「道」指萬物的本源、規律,「德」指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② 發明:闡明發揮。序:陳述。指意:意旨,意圖。指,同「旨」。③ 慎到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四十二篇,已失傳,現僅存輯錄七篇。④ 環淵著上下篇:《漢書·藝文志》著錄蜎淵著《蜎子》十三篇,已失傳。⑤ 頗:大多。紀文:著文。⑥自如:這里是「從」、「由」的意思。梁玉繩《史記志疑》引滹南《辨惑》曰:「『自如』二字連用不得」。⑦ 開第:建造住宅。第,大住宅。 康莊之衢:四通八達的道路。⑧ 覽:通「攬」。招攬。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①。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②;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③,雕龍奭④,炙轂過髡⑤。」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⑥。齊尚修列大夫之缺⑦,而荀卿三為祭酒焉⑧。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⑨。春申君死而荀卿廢⑩,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⒀,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⒁,信祥,鄙儒小拘⒂,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⒃,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⒄,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⒅,劇子之言⒆;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⒇;楚有屍子、長盧;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於吁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21),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22),或曰在其後。
①始:才。② 奭:指騶奭。 文具:文章寫得完備。③ 談天衍:高談闊論的是騶衍。《集解》劉向《別錄》曰:「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④ 雕龍奭:精心雕飾的是騶奭。《集解》劉向《別錄》曰:「騶奭修衍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⑤ 炙轂過髡:智多善辯,滔滔不絕的是淳於髡。炙轂過,炙烤盛放潤車油的器物。油雖盡,仍有餘流。用以比喻智慧不盡,議論不絕。轂,車輪中心的圓木,中有孔,可插軸;過,通「鍋」,盛車油的器物。⑥ 老師:年老資深的學者。 ⑦修:通「修」。整備,補充。 ⑧祭酒:古代饗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長者舉酒祭地,因而把位尊或年長者稱為祭酒。 ⑨ 春申君:即黃歇。⑩ 廢:罷官。 家:安家。 嫉:憎恨。濁世:亂世。⒀屬:連續不斷。⒁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遂,通,達;營,通「熒」,迷惑;巫祝,古代從事鬼神迷信活動的人。⒂ 鄙儒:見識淺陋的儒生。小拘:拘泥於小節。⒃ 猾稽:狡猾多辯。⒄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於是推究儒、墨、道三家從事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推,推究;墨,指墨家,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等,反對禮樂繁縟;道德,道家的重要經典《老子》中所使用的一對范疇,這里指道家。⒅ 堅白同異之辯:指戰國時公孫龍學派的「離堅白」和惠施學派的「合同異」的名實論辯。公孫龍認為石頭的堅硬和白色是脫離了石頭而互相分離、各個獨立的實體,從而誇大了事物的差別性而抹殺了其統一性;惠施則認為萬物的同和異是相對的,而相同和不同性質的事物都可以「合同異」抽象地統一起來,從而忽視了事物個體的差別性。二者各誇大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因而都流為詭辯。⒆ 劇子之言:《漢書·藝文志》著錄《處子》九篇,已失傳。梁玉繩《史記志疑》:「疑『劇』字傳寫之訛」。⒇ 盡地力之教:指李悝提倡耕作,鼓勵開荒,以盡地力的經濟改革主張。(21)善守御:善於守衛和防禦戰術。(22)並:同。
不留郵箱怎麼發你。
4. 接氏比較有名的祖先
接治權 接長軍
據史籍《史記·孟子荀卿傳》記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
接子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接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有記載:「接,姓。<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接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狂接輿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本名陸通,接輿是他的字,本是楚國公族貴胄的後裔。
5. 誰知道<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的從孟軻,鄒人也~~~~到 作<孟子>七篇 的翻譯啊
《史記·孟子列傳》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司馬遷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6. 顧炎武 《日知錄》卷十九 翻譯
參考譯文:《會試錄》《鄉試錄》都是主考官在書前作序,副主考官在書後作序。只要是書也都是這樣。比如國家剛建立時,府州縣志寫成後,一定是推舉這個地方有學識的人中年長受尊崇並且有文採的來寫序。如果沒有的話就由這個府州縣的官員來寫。所請的人必須是適合的人。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後再作序。寫序的官員,他的文采必須很好,他對於這本書也必須有貢獻,這樣才不會被這個地方的人責備。這個地方的有學識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對於書也有貢獻,那麼官員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獨到的想法,則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讓給地方有學識的人和官員。這樣才叫專業。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闡明的,則叫做後序。也有隻記錄成書時間而沒有序的。現在卻有兩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兩篇序是不符合體例的。不是適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專業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學卻好多說話啊。
如果對書的內容有所發現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沒有什麼發現和明示,只記錄成書的時間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歡給人作序。
唐朝杜牧《答庄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後世的宗師。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想為您還沒寫完的文章作序,這實在是不可以啊。」讀了這段話,現在那些喜歡給人作序的人就別再這樣做了。
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中說:「序要敘述作序的意圖,大概是開始於子夏為《詩經》作序。後來劉向以校書為職業,每編輯一冊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寫成《三都賦》後,自以為名聲不是很大,求皇甫謐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託付別人作序用來傳名,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惟恐人們不知道我。至於後來文章流傳的時間長了,留存的刻本也許模糊不清沒法看了,繕寫後重新刻印,於是人們再寫一篇序,這時則應該記敘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現在所記述的,不是追述議論過去的賢者,胡作優劣的論斷,就是過分地稱贊為好事,過多的用一些宣揚的辭藻,這些都是我所認為不可取的。」讀了這些話,如今喜歡給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別再這樣做了。
7. 文言文翻譯:【出自】:宋·周密《齊東野語·道學》:「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論著講介卓然自為一
【原句】
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論著講介卓然自為一家者,惟廣漢張氏敬夫、東萊呂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
【譯文】
那些能夠闡發先賢的旨意,追根溯源,論述講解介紹卓越自成一家的(人),只有廣漢人張敬夫、東萊人呂伯恭(呂祖謙)、新安人朱元晦(朱熹)而已。
【注釋】
1、這句話出自宋·周密《齊東野語·道學》。
2、發明:闡述;闡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慎到等)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後漢書·徐防傳》:「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宋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公於六經長《易》《詩》《春秋》,其所發明,多古人所未見。」明文徵明《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狀》:「時舉子學《易》多事剽掇,以求合有司,於經義初無發明。」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引用校釋書目提要》:「(劉師培《管子斠補》)多列類書徵引文字之異同,少所發明。」
3、溯流徂源:順支流上溯河源。比喻追根究底。溯:逆流而上;徂:往、到。
4、論著:論議和著述。《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宋曾鞏《與王介甫第三書》:「所雲『讀《禮》,因欲有所論著』,頃嘗為介甫言,亦有此意。」清戴名世《九科大題文序》:「其為學者分別邪正,講求指歸,由俗儒之講章而推而溯之,至於程朱之所論著。」
5、卓然:卓越貌。漢劉向《說苑·建本》:「塵埃之外,卓然獨立,超然絕世,此上聖之所游神也。」晉陶潛《飲酒》詩之八:「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唐杜甫《飲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明李贄《答李見羅先生》:「聰明蓋世,剛健篤生,卓然不為千聖所搖奪。」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瑣綴錄》:「吳康齋、陳白沙卓然一代人物,即有所短,亦白璧微瑕。」魯迅《墳·春末閑談》:「可惜理論雖已卓然,而終於沒有發明十全的好方法。」
8. 2011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的翻譯啊,誰會啊剛考完,有高手會翻譯嗎 是顧炎武的《日知錄》
參考譯文:
《會試錄》《鄉試錄》都是主考官在書前作序,副主考官在書後作序。只要是書也都是這樣。比如國家剛建立時,府州縣志寫成後,一定是推舉這個地方有學識的人中年長受尊崇並且有文採的來寫序。如果沒有的話就由這個府州縣的官員來寫。所請的人必須是適合的人。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後再作序。寫序的官員,他的文采必須很好,他對於這本書也必須有貢獻,這樣才不會被這個地方的人責備。這個地方的有學識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對於書也有貢獻,那麼官員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獨到的想法,則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讓給地方和官員。這樣才叫專業。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闡明的,則叫做後序。也有隻記錄成書時間而沒有序的。現在卻有兩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兩篇序是不符合體例。不是適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專業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學卻好多說話啊。
如果對書的內容有所發現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沒有什麼發現和明示,只記錄成書的時間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歡給人作序。
唐朝杜牧《答庄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後世的宗師。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想為您還沒寫完的文章作序,這實在是不可以啊。」讀了這段話,現在那些喜歡給人作序的人就別再這樣做了。
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中說:「序要敘述作序的意圖,大概是開始於子夏為《詩經》作序。後來劉向以校書為職業,每編輯一冊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寫成《三都賦》後,自以為名聲不是很大,求皇甫謐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託付別人作序用來傳名,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惟恐人們不知道我。至於後來文章流傳的時間長了,留存的刻本也許模糊不清沒法看了,繕寫後重新刻印,於是人們再寫一篇序,這時則應該記敘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現在所記述的,不是追述議論過去的賢者,胡作優劣的論斷,就是過分地稱贊為好事,過多的用一些宣揚的辭藻,這些都是我所認為不可取的。」讀了這些話,如今喜歡給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別再這樣做了。
9. 知識問答025
春秋戰國時期(周秦之際),學者輩出,各著書立說,欲以改制救世。學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著書不止一種,故稱之為「諸子」,又謂子「諸子百家」,又謂之「百家爭鳴」。官失其守,學術分裂,由天子而諸侯、而私學,乃百家之背景也。《莊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是乃歷史與學術之勢必所然也。後又以「諸子」名學術思想之一大部類,進而以之名古書部類之一種,至四部分類而定型。 子、夫子者,本以稱卿大夫。故章炳麟有所謂「子猶今言老爺」之說。自孔子始,漸變為弟子稱師之詞也。加氏以別之,曰某子。諸子之書,多非自著,乃弟子後學記述成書;即出自著,亦本為單篇,由後人編纂成書。古昔著書,意在筆先,又非有意為之,故著書之初本無名,弟子後人取首簡文字以命篇;積篇成帙,亦不另題書名,而以某子稱之。
呂思勉曰:「先秦諸子之學,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興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郁積,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時勢,乃如水焉,眾派爭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積之久,泄之烈者,其力必偉,而影響於人必深。」(《先秦學術概論》,頁4)
根據呂氏的總結,先秦百家的興起有二個原因:一謂出於王官之一守,官、師分離,故「諸子皆出於王官」。二曰出自救時之弊。實際上,諸子百家的興起是經濟、社會、政治變化的直接結果,是對政治社會進行變革的內在要求的結果。一言以蔽之,是應付挑戰的結果。如《漢志》所謂:「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衰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百家爭鳴
諸子蜂起
七國爭雄,天下紛擾,各國皆千方百計謀求富國強兵之策。社會的變革使文化走向民間,游說之士面對劇烈動盪的社會,莫不以匡君救世為己任,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或游說列國,干謁君主;或課徒講學,著書立說;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達對世俗的關注;或輔政秉國,以求治世。造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除孔學儒家外,還有墨、道、法、陰陽、名諸家。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大多具有獨立思考的學風,絕不苟同別人的見解,做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所謂「百家」,只是對當時學派眾多的現象的一種概括。在眾多學派中,比較重要的也只有儒、墨、道、法、陰陽等數家。
先秦諸子百家之說,當時前後有數篇文獻已論述之。一曰《莊子·天下篇》,一曰《荀子·非十二子》;至於文中間論及此者,所在多有。總結性的論述最早出現於《史記·太史公自序》,乃遷之父司馬談所撰。柳詒征謂:「莊子泛稱百家(益案:《天下篇》有『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而未指稱某氏之學為某家;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遂有法家、名家、道家之名。」司馬談總分在他之前共幾個世紀的「百家」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六大學派)。馮友蘭以為,司馬談是後來對「百家」試行分類的第一人,是。此後《漢志》承向歆之說,益以縱橫、雜、農、小說,為諸子十家,去小說家,又謂之九流,總稱「九流十家」,而各溯其所出(益案:向、歆父子溯其源流,是主要貢獻,見前文論「諸子出於王官」)。實際上,呂思勉認為,《漢志》之「數術」、「方技」、「兵書」三略,亦可稱為先秦諸子之一,故實可概算為十二家,即再益以兵、醫二家也。
《莊子·天下篇》之六派:一墨翟、禽滑厘;二宋鈃、尹文;三彭蒙、田駢、慎到;四關尹、老聃;五莊周;六惠施、桓團、公孫龍。
《荀子·非十二子》之六派:一它囂、魏牟;二陳仲、史鰍;三墨翟、宋鈃;四慎到、田駢;五惠施、鄧析;六子思、孟軻。
老子:生卒年不能詳考。若有老聃其人,大約生於前580年。但此老子與《老子》一書,尚無明確理由聯系在一起。
關尹:與老子同時。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
孫子(孫武):與孔子大體同時。
墨子:名墨翟,生卒年不詳,大約是戰國初人,後於孔子。
子思子:孔子學生,與墨子同時。
楊子:名楊朱。諸家記載不一,極難確定。應在墨子同時或稍後,而在孟子之前。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認為楊朱所代表 的一些隱者是道家的第一階段,而老子無考,《老子》一書應在其後,故《老子》學說僅能稱之為道家的第二階段。
陳仲:墨翟之徒,齊人。
宋鈃、尹文(簡稱宋、尹):生卒年不詳,約與孟子同時或略早。尹文出於周之尹氏,或雲(《漢志》顏注)齊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銒、彭蒙、田駢同學於公孫龍。 《漢志》著錄《宋子》十八篇、《尹文子》一篇,均佚。今存《尹文子》,魏黃初山陰仲長氏析為上下兩篇,故《隋志》作兩卷。乃後人依託之作。目前關於宋、尹的重要材料是《管子》中的《心術》、《白心》、《內業》篇,與《莊子·天下篇》、《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的記載基本一致。 宋、尹之學,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上距孔子約百年。
孫子(孫臏):與孟子同時。
禽滑厘:魯人,與孟子同時。
莊子:與孟子同時略後。
惠施:約生於公元前370年,卒於公元前318年,宋人,曾做過魏國的宰相,是合縱的實際組織者。與莊子同時,先莊子死。經常與莊子進行辯論。莊子「子非我」之論,即與惠施言之。莊子謂「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雜,其言也不中。」惠施的十個命題,散見於先秦諸子書中(主要是《莊子·天下篇》): 1.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2.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3.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4. 日方中方睨(音逆,斜視、斜),物方生方死。 5.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結異,此之謂大同異。 6. 南方無窮而有窮。 7. 今日適越而昔來。 8. 連環可解也。 9.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魏牟:魏公子,後於莊子,與公孫龍同時(錢穆《系年》)。
公孫龍:約生於公元前325年,卒於315年,較惠施略遲,約與鄒衍同時。字子秉,據說是趙國人,曾做過平原君的門客。《漢志》著錄其書十四篇,六篇保存至今,其中五篇基本可信。「公孫龍析辯抗辭,別同異,離堅白。」(《淮南子·齊俗訓》)
稷下學者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 《史記·孟子荀卿傳》: 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 淳於髡,齊人也。博聞強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客有見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於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後復見王,王志在音聲:吾是以默然。」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於先生誠聖人也!前淳於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後先生之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後淳於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終身不仕。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 騶奭者,齊諸騶子,亦頗采騶衍之術以紀文。 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於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史記》稱稷下學者以鄒衍為首(齊有三鄒子,其先鄒忌,先孟子;其後鄒衍,後孟子;再後鄒奭),「談天衍、雕龍奭」。田駢、慎到、彭蒙常對舉,「齊田駢好談論,故齊人謂之天口駢」(王應麟《漢志考證》引《七略》),大約為道家之言。慎到,大約本黃老,歸刑名。 稷下學派,大部繼承道家學說和儒墨兩家思想,但又不同於各家,有自己的特點。
最好的時代
雖然百家爭鳴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戰亂頻仍、兵荒馬亂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最為開放和最不可思議的一個時代。特別是對於學術發展和思想傳播而言,確實是一個黃金的時代。在這個時期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和學術派別。以後的朝代里,幾乎不可能不受到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的影響。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兵家、農家等等等等學派的思想,無一不對後代產生著影響。這一時期思想之豐富,以至於我們無法能夠超越他們。試想,在他們之後,還有比他們更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嗎?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也不會五彩繽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