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信息學是誰發明的

信息學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14 03:49:49

1. 科學家有哪些

科學家有很多,都具有偉大貢獻,以下內容排名不分前後。

2. WC是什麼意思除了廁所,是誰發明

很早以前,廁所Toilet里都有水箱water closet, 人們一提到water closet就想到了toilet,因此water closet就成了toilet的代名詞。後來為了方便,人們就用water closet的開頭字母W.C.來代替toilet。是英美等國一二百年前使用的,現在一般不用WC,而使用TOILET,Bathroom, Restroom(Am)等較文雅的詞。在中國傳入多年,許多中國人都知道WC是公共廁所的英文簡稱,但實際上此縮寫在英文國家根本就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Toilet 或者其他單詞,所以真正講英文的人到了中國卻不知道此縮寫代表什麼意思。 在美國,絕對沒有人使用這個縮寫的。一般稱為,Restroom 或者 Bathroom,有些地方也用 Washroom。在中國用 WC 來代表廁所,可以說是中式英語的一種變異。因此建議中國人,在中國,用中文,這樣就可以避免這種不倫不類的現象發生了。

WC不僅有上述含義,還有漢語拼音中「王朝」的意思,WC是「王朝」的拼音的縮寫。由此看來,它並不完全是一句臟話。
目前,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含意——「齷齪」的縮寫。由此看來,它還是一句有點臟的話。
WC還是是世界斯諾克錦標賽的簡稱(world champion)
其他縮寫

wild-caught 野外捕獲個體
Water Carrier 運水船;
Water Column 水塔, 水柱;
water Cooled 水冷(卻)的;
Water Cooler 水冷卻器;
Wireless Communication 無線電通信
Winter Camp 冬令營(尤指信息學奧林匹克冬令營)
World Cup 世界盃
WORK CENTER 工作中心
Wing Chun 武術中的詠春拳
Wah Ching 臭名昭著的華青幫
worldcraft CS地圖製作工具
white chocolate 白巧克力
Wimbledon champion 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
WC QA 電氣符號指暗敷在牆內管或線等
WC=Wo'Chuo=齷齪

3. 離散數學誰TM發明的

離散的數學結構這一學科源於信息時代時期,是當時一批數學家和信息學家提出的.但其數學基礎早在微積分時代就已經有了,後來經過高斯、歐拉、康托、哈密爾頓等人的研究逐漸為該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 信息學奧賽題

答案顯然是C,復雜度理論的基礎。Turing proposed an imaginary computing device, called a Turing machine, to provide a primitive yet sufficiently general model of computation. 圖靈構思了一種稱為圖靈機的計算設備,把它作為一個計算原型,但卻是非常通用的計算模型。

5. 中國情報學的發展歷史

在民國和紅色政權共存的年代出現了分支~~~

6.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和情報事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C.E.香農的「資訊理論」、N.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情報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4個階段:
孕育與形成階段(40年代中至40年代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成了孕育與形成情報學的強大力量。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V.布希和S.C.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到20世紀40年代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鑄成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歷史性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M.陶伯、C.N.莫爾斯、A.肯特、H.P.盧恩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B.C.維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R.A.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C.W.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C.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越來越有力地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 》雜志( 後改名「科技情報工作」) 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該所歸國家科委領導,改名為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既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謀服務,又面向全國各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及廠礦企業。同年,丁柯等人為了整理情報資料的需要,研究、引進並編譯了國際十進分類法,這是情報部門研究情報理論的早期活動。1958年召開了全國科技情報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科技情報工作的「廣、快、精、准」指導方針。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中期)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 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 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1979年由英國、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和蘇聯6國情報學家所舉行的亞特蘭大「情報科學研究計劃圓桌會議」稱這一階段為情報學的實用研究階段,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2年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建立了計算機化的RECON情報檢索系統。1964 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建成了MEDLARS 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 年將該系統聯機化。1972年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統發展公司的ORBIT、1976年書目檢索服務社(BRS) 的聯機檢索系統相繼投入使用。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E.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D. S.普賴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3年分別出版了《巴比倫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米哈依洛夫等人於1965、1968、1976年分別出版了《科學情報原理》、《情報學基礎》、《科學交流與情報學》3本書,大大豐富了情報學理論。1970年美國T.薩拉塞維克編出了《情報科學導論》,用文集形式系統介紹了美英學者對於情報交流與情報技術的一些觀點。G.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它是以情報技術的發展與聯機情報系統的建立為特徵的。
在西方國家的情報學發展和壯大的這一時期,中國的情報學只在60年代初期經歷了短暫的發展。1962年袁翰青與曹昌等10多位學者編寫了「科技情報工作講義」,為創立中國的情報學理論作了可貴的嘗試。60年代初期有關文摘的大討論和分類法還是主題法的大討論,經過爭鳴,肯定了自編文摘的方向,加深了對兩種方法優缺點與應用范圍的認識,活躍了學術研究氣氛。同期,還建立健全了中國情報刊物體系,提出了3大類,9小類的理論。1963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了情報方法研究室,購置了布爾檢索機,進行機械檢索與計算機自動翻譯等的試驗與研究。這是中國有計劃地研究情報學的開始。在情報交流方面,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情報網站,通過召集會議,出版刊物,舉辦培訓班等開展情報交流,在某種意義上起到發達國家情報系統的作用。
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影響,1966年至70年代初,中國情報學研究陷於停頓。
提高與充實階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情報學重點面向國家和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系統及網路的「設計與開發」,情報學基礎理論,情報學與信息化社會。 在基礎理論方面,英國B.C.布魯克斯發表了《情報科學基礎》連載論文,提出情報學要研究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觀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情報科學技術處制訂了加強情報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情報技術與系統的計劃。肯特開始研究情報傳遞的經濟學。F.W.蘭開斯特「無紙社會」的觀點,F.馬克盧普開始研究「以科學/學術交流為基礎的綜合資料庫」,為未來的情報系統與技術提供必需的理論結構。與此同時,跨越國界的情報聯機檢索系統發展迅速;CD-ROM技術、光碟技術、電子出版物、電子郵政在信息存取和傳播中廣泛應用。情報科學面臨著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會到來的挑戰,從而進入了全面提高與充實的發展階段。
1978年以後,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情報學也進入了繁榮的局面。1978 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成立,1982年《情報學報》創刊。到1990年底該學會共舉辦學術討論會59次,收到論文4904篇。各省市區、各部委科技情報學會(分會)先後相繼成立。《情報科學》、《情報學刊》、《情報理論與實踐》等雜志陸續出版,使情報學研究十分活躍。1978 年後,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等數十所高等院校開設了情報學方面的專業,並編出了「情報學」、「情報學概論」與「科技情報工作概論」等有一定學術水平的教材或專著,培養了不少畢業生與研究生。不少科技情報所與大專院校已設立情報學專門研究機構,它們在情報政策、情報需求、情報產業、情報教育等課題研究中獲得了一定成果。中國情報學從一開始發展就注意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吸取先進經驗,推動國內情報學研究和科技情報事業的發展。1978年第一次翻譯出版了西方國家的情報學圖書《情報學淺說》;1979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合作舉辦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情報檢索培訓班;1984年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終端首先在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建立。已在近50個城市中配備終端110餘台,檢索課題已超過3萬個。各級情報機構已配備大中小型計算機70餘台,微型機1000多台,從事情報檢索系統與資料庫開發應用服務與維護的人員達4000人以上。中國科技情報系統已自建各類資料庫300多個;引進國外文獻資料庫達到50多種,累計已提供3萬余個課題的檢索服務。隨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發展,情報學在中國已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已開始跟上國際情報學發展的步伐。其標志是: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與基本概念;研究內容不斷拓展與加深;研究方法開始定量化;有了近千人的研究隊伍和一批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有了專門的學術機構、專著和刊物,在高等院校設置了相應的科系或專業,培養了自己的研究生。1991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情報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生命力很強的交叉學科正在中國學術界贏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7. pascal 語言是誰發明的

瑞士Niklaus Wirth教授於六十年代末設計並創立。

以法國數學家命名的Pascal語言現已成為使用最廣泛的基於DOS的語言之一,其主要特點有:嚴格的結構化形式;豐富完備的數據類型;運行效率高;查錯能力強。

正因為上述特點,Pascal語言可以被方便地用於描述各種演算法與數據結構。尤其是對於程序設計的初學者,Pascal語言有益於培養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和習慣。IOI(國際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把Pascal語言作為三種程序設計語言之一, NOI(全國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把Pascal語言定為唯一提倡的程序設計語言,在大學中Pascal語言也常常被用作學習數據結構與演算法的教學語言。 現在由於版權等問題,在NOIP中使用Turbo Pascal,而在NOI和IOI中使用Lazarus 0.9.10和Linux系統。

8.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都有誰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9. 生物信息學領域中,有哪些不得不知道的大牛教授/研究者

genomics或者說測序依然是很大的領域,其中的方向細分依然是很多的。genomics整體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主要做方法,一類主要做生物。前者一般使用public data做一些方法,後者主要使用現有的技術研究生物問題。如果說大牛一般都在後一類裡面。但是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比如研究rna的,dna的,基因調控的。所以最好根據自己關注的方向去找。

一個很直接找genomic方向大牛的方法就是看encode,roadmap和4D nuckesomes這些大genomic cobsortium的主要pi。當然也有很多牛人不在這些項目裡面。下面簡單說幾個比較熟悉的,歡迎糾正和補充。

Eric Lander

Broad的創始人,人類基因組計劃發起人之一,不過現在自己lab似乎不做大多了,但很多broad的paper還會掛名。

John Rinn

Broad的PI,研究lncRNA。最早發現了H19。

Michell Guttman

Eric Lander的學生,和John Rinn一起發現了lncRNA,在clatech獨立不久。

Howard Chang

主要研究RNA,John Rinn的postdoc老闆。

Michael Synder

研究基因調控,具體方向很多,組特別大。

Job Dekker

3D genome領域的開拓者,3C,5C和HiC的發明者。

Bing Ren

最早開發了chip-chip技術,研究enhancer,現在做更多3D genome。

Joe Ecker

最早是植物領域的大牛,後來轉到做甲基化。

Chuan He

化學出身,之前做DNA甲基化,現在開創了RNA甲基化的新領域。

Mark Gersrein

比較少的主要做計算的大牛,各種network和system biology

Menolis Kellis

Eric Lander的學生,主要做計算也做實驗,各種consortium都很活躍。

John Stam

名字很長很難寫,主要做DHS,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向。

Shirely Liu

主要做計算,lab開發了MACS

10. 離散數學是誰發明的啊產生於什麼時期,是計算機技術產生以後,發明的嗎

離散的數學結構這一學科源於信息時代時期,是當時一批數學家和信息學家提出的。但其數學基礎早在微積分時代就已經有了,後來經過高斯、歐拉、康托、哈密爾頓等人的研究逐漸為該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信息學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