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淦女士的筆名在創造刊物上發表小說的作家是誰
馮沅君(1900-1974年),河來南南陽唐河源人,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家,大學一級教授。原名馮恭蘭,改名淑蘭,字德馥,筆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吳儀等。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古典文學及詩詞,與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和地質學家馮景蘭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學者陸侃如。先後在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2. 郁達夫曾擔任主編的文學刊物是( )A.《收獲》 B.《創造季刊》 C.《莽原》 D.《現代》
A選項:《收獲》。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於1957年創辦。內容以純文學為主,涵蓋文、史、哲、地、經、法和美術。
B選項:《創造》季刊。1922年5月1日《創造》季刊第一期出版為始。 早期創造社的主要人員有: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等,他們都一致主張於新文學的建設,他們批判粗製濫造的作品,抨擊齟齬的翻譯。 中國的社會也在漸變之中,一批知識分子青年接受外來資本主義思潮的洗禮,正彷徨於國內新舊思想的轉換之中,所以對於創造社的文學運動 。 其中《創造》季刊出版於1922-1924年,由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第1卷4期,第2卷2期,共出6期。
C選項:《莽原》。《莽原》雜志於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創刊,魯迅主編,是魯迅編輯過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種。該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時,為周刊,附於《京報》發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為半月刊,單獨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
D選項:《現代》。《現代》奉行「文學作品的本身價值」的刊稿標准,魯迅、郭沫若等作家都在該刊發表過創作或論文。著名短篇小說如茅盾的《春蠶》,中長篇小說如巴金的《海底夢》,話劇如楊晦的《伍子胥》,評論如侍桁的《文學上的新人》,都發表在《現代》上。法國左翼作家伐揚·古久列來的《告中國知識階級》一文也首先由該刊譯載。此外,刊物還有計劃地發表過一批有關新文學社團與作家的重要史料。
所以:選B!
3. 武漢在創造中華民國中的獨特貢獻是啥
武漢在民國時期是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商業非常發達,工業也很強。
4. 「創造社」是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專、田漢、鄭屬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4)民國創造社論刊物擴展閱讀
成員介紹
1、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2、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3、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5. 中國二十年代文學社團介紹,包括時間,成立地點,代表人物,宗旨,機關刊物等
新文學社團、流派一覽表 名稱 成立(活動 )時間 主要成員 主要刊物 文學主張、 文學思想傾向 文學研究會 1921.1 沈雁冰(茅盾)、周作人、葉紹鈞、鄭振鐸、王統照、許地山、冰心、朱自清、廬隱、老舍 《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 為人生、現實主義 創造社 1921 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穆木天、馮乃超、李初梨(後期) 《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月刊》、《洪水》 浪漫主義、後期倡導革命文學 新月社 1923 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 《晨報副刊·詩鐫》、《新月》月刊 提倡現代格律詩 新月詩派(或格律詩派) 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陳夢家 主要刊物同上 提倡現代格律詩 新月派小說家 沈從文、凌叔華 語絲社 1924 魯迅、周作人、林語堂、孫伏園、馮文炳(語絲小說作者) 《語絲》周刊為人生、和文學研究會相近 未名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魯迅、韋素園、台靜農 《未名》半月刊 為人生、翻譯外國文學 莽原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魯迅、高長虹《莽原》周刊 為人生、注重社會批評、文明批評 淺草社、沉鍾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陳翔鶴、馮至《淺草》、《沉鍾》 傾向浪漫主義 彌灑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胡山源《彌灑》 狂飆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高長虹 《狂飆》虛無的反抗的特色 湖畔詩社 文學革命後出現,成立於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 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 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 改編、演出《黑奴籲天錄》 民眾戲劇社 文學革命後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上海戲劇協社 文學革命後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歐陽予倩、洪深 南國社 文學革命後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田漢 浪漫主義傾向的話劇團體 20年代鄉土文學 魯彥、許傑、彭家煌、蹇先艾、馮文炳、台靜農 象徵詩派 20年代 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 太陽社 1928 蔣志慈、錢杏??、洪靈菲 《太陽》 倡導革命文學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 魯迅、茅盾、周揚、胡風、夏衍、張天翼、丁玲、沙汀、艾蕪、葉紫《北斗》、《萌芽》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中國詩歌會 1932 穆木天、蒲風 《新詩歌》 大眾化詩歌 東北作家群 30年代 蕭軍、蕭紅、駱賓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輝英 傾向現實主義 京派 30年代 沈從文、蕭乾、周作人、廢名、李健吾、朱光潛 《大公報·文藝》傾向現實主義論語派 30年代 林語堂 《論語》、《宇宙風》 幽默、性靈小品 自由人 30年代 胡秋原 文藝自由論 第三種人 30年代 蘇汶 文藝自由論 現代派詩(或現代詩派) 30年代 戴望舒、徐遲、卞之琳、路易士 《現代》 現代主義 心理分析派小說 30年代 施蟄存、穆時英 《現代》 弗洛伊德學說 新感覺派小說 30年代 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 《現代》 新感覺主義 「民族主義文學」 30年代 潘公展、王平陵、黃震遐 《前鋒》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938年成立於武漢 《抗戰文藝》 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組織 七月詩派 1937-1949 艾青、田間、綠原、阿壠、魯藜、冀?P、曾卓、鄒荻帆、彭燕郊、牛漢 《七月》 戰斗的現實主義 九葉詩派 40年代形成 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鄭敏 現代主義 後期浪漫派 40年代 徐訐、無名氏 浪漫主義 戰國策派 40年代初 陳銓、林同濟 《戰國策》 學衡派 20年代前期 吳宓、梅光迪、胡先輔 《學衡》 反對文學革命 甲寅派 20年代中期章士釗 《甲寅》 反對文學革命 鴛鴦蝴蝶派(又名禮拜六派) 民初至1949年 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禮拜六》 游戲、消遣文學觀 漢園三詩人 30年代 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 出版《漢園集》詩集 社會剖析派 30年代 茅盾、吳組緗、沙汀、艾蕪 新青年社、新潮社 新詩作者:胡適、沈尹默、劉半農、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
小說作者:魯迅、葉紹鈞、汪敬熙、楊振聲、陳衡哲、羅家倫 20年代鄉土文學作家 文學研究會:魯彥、許傑、彭家煌、蹇先艾;語絲社:馮文炳、許欽文;未名社:台靜農 30年代雜文作家 徐懋庸、唐?|、聶紺弩、柯靈、巴人(王任叔) 30年代抒情散文作家 何其芳、李廣田、豐子愷、陸蠡、麗尼、繆崇群、梁遇春 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舒慶春(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南社
辛亥革命時期進步的文學團體。由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發起,1909年成立於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對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起過積極作用。辛亥革命後社員增至一千多人,政治面貌日趨復雜;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內部成員發生分化,終於在1923年停止活動。社員所作詩、文、詞,輯為《南社叢刊》,共出22集。
文學研究會
成立於1921年1月北京。主要發起人:沈雁冰(矛盾),葉聖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許地山等12人。其機關刊物主要是革新後的《小說月報》。
新月社
1923年由徐志摩發起成立於北京。
語絲社
社名源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代表作家有:魯迅,周作人,林魚塘,錢玄同,孫伏元,俞平伯等。
沉鍾社
魯迅評價為「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代表作家有:楊晦,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3月2日成立於上海,魯迅在成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中國詩歌會
1932年9月成立於上海。代表詩人有: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其機關刊物是《新詩歌》》
6.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6)民國創造社論刊物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7. 從創立時間.創立地點.文學陣地.代表人物.文學主張和對外譯介等比較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不同如題 謝謝了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min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他們著重翻譯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介紹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莫泊桑、羅曼羅蘭、易卜生、顯克維奇、阿爾志跋綏夫、安特萊夫、拜倫、泰戈爾、安徒生、蕭伯納、王爾德等人的作品。該會會刊《小說月報》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特號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在介紹外國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麻煩採納,謝謝!
8. 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兩例
《觀察》雜志是民國最為成功的大型知識分子雜志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於它的經營和它所持的立場。《觀察》的主辦人儲安平對當時的讀者群有個成功的定位,在立場上,《觀察》始終堅持其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的立場,儲安平始終堅持「不參政但言政」的立場。
9. 中國著名的雜志,期刊有哪些啊
著名舊雜志收藏
《東方雜志》舊中國歷史最久的大型綜合性雜志,商務印書館出版。1904年3月在上海創刊,1948年12月停刊。共44卷,初為月刊,第17捲起改為半月刊。第44卷又改為月刊。郭沫若、竺可楨等著名學者曾在此雜志上發表過學術論文,是頗有影響的綜合性雜志。
《小說月報》1910年創刊於上海。1921年該刊第12卷第一期起由沈雁冰,鄭振鐸主編,大加改革,成為文學研究會的主要刊物,也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經常發表具有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的創作和論文,積極介紹外國文學名著,成為主要的新文學期刊之一。1932年2月因淞滬抗戰停刊。共出22卷,258期。
《新青年》五四運動時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俄國十月革命後,介紹馬克斯主義。陳獨秀任主編,主要寫稿人有李大釗、魯迅等。1926年7月停刊。
《創造季刊》1922年5月在上海創刊。郭沫若、郁達夫、成彷吾任主編。以發表創造為主,並刊理論和翻譯。1924年出至2卷2期停刊。共六期。1926年2月《創造》復刊,改為月刊。郁達夫、成彷吾任主編。理論與創作並重。1929年停刊。共出18期。
《新民叢報》梁啟超主編。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的影響。梁啟超探討中國學術變化趨勢的著名文章,在此刊物上發表。
《國聞周報》天津出版。刊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體育教育等方面的綜合性周刊,具有很好的資料價值。何時出刊,何時停刊不詳。
上述《東方雜志》和《國聞周報》兩雜志少年時在父親處見過,留下難忘的印象。這些雜志很難再版。若能在舊書店中買到,那是很珍貴的。
《新民晚報》
著名雜志網站
《生化雜志》 《臨床化學》 《核酸研究》 《循環》 《美國科學院學報》 《細菌學雜志》 《感染與免疫》 《免疫學雜志》 《血液》 《基因與發育》 《實驗醫學雜志》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NCBI 《科學》 《免疫》 《柳葉刀》。。。。。
美國著名雜志《People》近日舉辦了「最美麗女性」選舉,由讀者選出他們心目中的美麗女性。日前結果揭曉,入選十美的分別是冠軍籮霸珍妮弗·洛佩茲,亞軍琳賽·洛漢,季軍碧昂斯。據了解,讀者們厚愛洛佩茲的理由是,認為她「形象健康、美艷動人」。最令人意外的是肥婆名嘴奧普拉排在第5位。成功減肥的她,成為不少女士的榜樣。
冠軍籮霸珍妮弗·洛佩茲
同時,女星的身體部分也是競選項目之一。領先的包括「最佳發型」辛普森,「最美麗嘴唇」安吉麗娜,「最佳身形」莎瑪·希爾等。
至於男士方面,馬修·麥康納以64%票數暫時領先「最完美腹肌」,而湯姆·克魯斯則是「最美麗笑容」的熱門人選。
10.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創作的
1921年6月,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