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獲得諾貝爾獎的有誰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Ⅱ 艾克曼因為哪項發明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96年,荷蘭醫生艾克曼買來了一批雞做試驗。幾個月後,這群雞患了病,小雞走路不穩,慢慢地呼吸困難,有的甚至昏迷死亡,其症狀非常像人患的腳氣病。
過了一些日子,小雞又掙扎著站了起來。奇怪的是,這群小雞沒有經過任何治療,病竟全好了。「這是怎麼回事呀?」艾克曼簡直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啦!
忽然,他想起來了:他換過一個養雞人,難道是這裡面有文章?
於是,他就找來那兩個養雞人進行了調查。原來是第一個人把買雞飼料的錢扣下了,直接用精米喂雞:第二個人專門買了米糠喂雞。
「哎,這說明米糠里含有治療腳氣病的物質。」艾克曼試著用米糠來喂有這樣病的小雞,果然小雞的病就好了。
接著,他又用米糠燒水讓有腳氣病的人喝,乖乖,病人也好了。艾克曼也因為這一發現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來,人們發現米糠里含有維生素B1,正是維生素B1治好了腳氣病。
Ⅲ 屠呦呦發明了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
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獲得高度評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葯,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葯指出方向」。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在賀詞中稱,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葯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葯衛生界的驕傲。
全國婦聯在賀信中表示,欣聞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全國婦聯代表全國億萬婦女,向她致以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Ⅳ 瑞士科學家( )因發明了DDT,獲得了諾貝爾獎。可現在,很多科學家認為。諾貝爾獎( )DDT的發明者
一九四五年,瑞士的化學家穆勒 (Paul Mueller) 發明合成了DDT (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 能夠有效地殺除蚊蟲、控制瘧疾蔓延,一時之間DDT功德無量,遍及全球。穆勒也因為DDT的發明於一九四八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離出來,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化學家Paul Muller重新認識到其對昆蟲是一種有效的神經性毒劑。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大量地以噴霧方式用於對抗黃熱病、斑疹傷寒、絲蟲病等蟲媒傳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瘧疾病例在10年內從7500萬例減少到500萬例。同時,對家畜和穀物噴DDT,也使其產量得到雙倍增長。DDT在全球抗瘧疾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治療傳染源,以伯胺奎寧等葯作預防,再加上噴灑DDT滅蚊,一度使全球瘧疾的發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62年,全球瘧疾的發病己降到很低,為此,世界各國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都在當年的世界衛生日發行了世界聯合抗瘧疾郵票。這是最多國家以同一主題,同時發行的郵票。在該種郵票中,許多國家都採用DDT噴灑滅蚊的設計。也就是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在其發表著作《寂靜的春天》中高度懷疑,DDT進入食物鏈,最終會在動物體內富集,例如在游隼、禿頭鷹和魚鷹這些鳥類中富集。由於氯化烴會干擾鳥類鈣的代謝,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亂,使蛋殼變薄,結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類接近滅絕。一些昆蟲也會對DDT逐漸產生抗葯性、以對抗人類由於人口無節制增長而對自然界無休止的掠奪。基於此,許多國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機氯殺蟲劑。由於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機氯殺蟲劑,以及在1962年以後又放鬆了對瘧疾的警惕,所以,瘧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卷土重來。今天,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非洲國家,每年大約有一億多的瘧疾新發病例,大約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而且其中大多數是兒童。瘧疾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病因與死因,這除了與瘧原蟲對氯奎寧等治療葯物產生抗葯性外,也與目前還沒有找到一種經濟有效對環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殺蟲劑有關。
DDT進入水中後被浮游植物吃掉後進入其體內,浮游動物又吃掉浮游植物進入浮游動物體內,浮游動物又被貝類吃掉進入其體內,貝類又被魚吃掉進入魚體內……
這樣最後進入人的體內,但是DDT不能被分解只能積累,所以人的體內DDT不斷積累,最終會導致人因DDT中毒死亡。
所以國家現在禁止使用DDT,人們使用DDT最終還是會害了自己....
Ⅳ 發明機器人獲得諾貝爾什麼獎
諾貝爾共有六個獎項,分別是物理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獎
你所說的發明機器人是獲不了獎的,能獲獎的是在製造機器人的過程中,所發明出的某項重大技術創新
Ⅵ 有哪五個科學家得了諾貝爾獎分別是什麼獎項
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多了
給你找幾個華人吧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外國的看http://ke..com/view/6170.htm
加分^_^
Ⅶ 是誰發明了盤尼西林 他得諾貝爾獎是怎麼回事
1928年2月13日英國倫來敦大學聖瑪莉醫自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他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錢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
距青黴素最遠的細菌個大、色濃,活力十足;距青黴菌較近的細菌個較小、色較淺,活力較差;而最接近青黴菌的細菌個最小、色發白,顯然已經死亡。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和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青黴素的出現,當時曾轟動世界。為了表彰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弗萊明、錢恩、弗羅里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Ⅷ 發現和發明在獲得諾貝爾獎中,哪種更多
皮埃爾·居里夫人――原子能時代的開創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她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
1891年,她靠自己當家庭教師積攢下的錢,從華沙到法國巴黎大學求學,三年中她先後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學士學位,並取得進研究室工作的機會。1894年,她結識了居里先生。位科學獻身的理想,把他們永遠聯系在一起。
他們生活清貧,工作、學習卻十分緊張。在1896年,法國亨利·貝克勒耳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基礎上,居里夫人在分娩大女兒依萊娜期間,對當時已知的80種元素一一進行測試,發現了兩個比鈾的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並用波蘭(Poland)命名第一個新發現的元素為"釙"(Polonium),另一個新元素為"鐳"。
他們的研究工作是在自己修整的簡陋"實驗室"里。經過整整四年的辛勤勞動,終於第一次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點的純氯化鐳,並測定了鐳的原子量,後來還第一次獲得了金屬鐳。1903年,巴黎大學授予居里夫人國家理學博士學位,她和居里先生、貝克勒耳一起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總結: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Ⅸ 富勒烯的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獎嗎
1996年,羅伯特·柯爾、哈羅德·克羅托、理查德·斯莫利由於發現富勒烯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Ⅹ 約翰·巴丁發明了什麼諾貝爾獎的簡介
約翰·巴丁,一位兩度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他第一次的獲獎是由於晶體管的發明,而再度獲獎則是因為在超導方面的研究。
約翰·巴丁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美國理論物理學家。1908年5月23日生於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學電機工程系就學,畢業後即留在該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28年獲威斯康星大學理學士學位,1929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33年到普林斯頓大學,在E·P·維格納的指導下,從事固態理論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學研究員。1936年以《金屬功函數理論》的論文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8—1941年任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基本問題。1947年和其同事布拉頓共同發明第一個半導體三極體,一個月後,W·肖克利發明PN結晶體管。這一發明使他們三人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並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51年迄今,他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和電機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庫珀、J·R·施里弗合作,於1957年提出低溫超導理論(BCS理論),為此,他們三人被授予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同一領域(固態理論)中,一個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簡單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復雜的性質,對整個近代理論物理學發展提出明確的見解。1980年他發表題為《物質結構的概念統一》的總結性論文,強調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廣泛地用於表面上似乎懸殊的各個問題上,包括固體、液晶、核物質、高能粒子等領域。
在很多人看來,天才往往是一些性格思維與常人迥異、行為舉止斜出邊界卻不以為意的怪人。約翰·巴丁正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天才,但他沒有怪異的性格,也沒有神秘的背景與經歷,這與傳說中的天才形象有太大距離,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巴丁總是遠離公眾視野之外。如果沒有晶體管也許就不會有電子媒介的崛起與信息時代的勃興。但是,這位成全了信息時代的科學家在大多數時候卻總是被媒體與公眾所忽略,這是怎麼發生的呢?
晶體管的發明開始於巴丁進入貝爾實驗室後的1945年10月。6個月前,巴丁所在的半導體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肖克利讓巴丁檢查一個有關硅的「場效應」放大器的設計方案,該方案是肖克利6個月前寫下的,但在實驗中並未奏效,而肖克利無法解釋原因所在,他把計算過程演示給巴丁看,巴丁沒發現任何錯誤。「但是巴丁認識到這一理論一定是錯的,或至少是不完全的。解釋其原因是他喜歡做的事……此外,這激起了他的競爭意識,因為這一問題也讓另外一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受挫」。對於巴丁來說,「問題的解決方法並非瞬間的靈感,他時常在許多問題上花費數年的時間,執著得就好像一條鬥牛犬啃一塊骨頭」,不過這一次他只啃了5個月便提出了一種新理論,不僅成功解釋了肖克利設計方案失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正是巴丁提出的解釋引導研究小組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有關表面態的研究,它最終導致了晶體管的發明。當成功近在眼前,肖克利的表現變得古怪起來,他將巴丁和布拉頓(美國物理學家,1947年12月23日,他與J.巴丁和W.B.肖克萊發明點接觸晶體管,因此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甩在一邊,開始獨自在家設計用一種不同的方法製造固態放大器。而巴丁與布拉頓則一切如常,繼續他們的研究。
1947年12月16日,星期二下午,他們這個特別的實驗初次就奏效了。在第一次試驗中,有一次輸入了1000周每秒的電流,他們發現電流放大了1.3倍,電壓放大了15倍。「我製作了一個放大器,使得聲量增大了100倍,可聽見了。」布喇頓吹噓道,「有時候它會不起作用,但是我可以不停地搖擺它,讓它再次起作用。」於是晶體管誕生了。
但是,貝爾實驗室的副總裁凱利「嚴格限制大家在實驗室之外談論巴丁和布喇頓的發明」,並且要巴丁和布拉頓拋開手頭的其他事務專心申請專利,以便讓肖克利有更多時間設計他的結型晶體管。不久,肖克利公布了他的秘密研究以及設計方案,因為他顯然意識到如果再不這么做的話,風頭就要被巴丁和布拉頓搶光了。肖克利的做法以及他「不再是研究小組成員這樣一個事實」令巴丁和布拉頓感到震驚,但是巴丁什麼也沒說,這是他的性格。
在隨後的幾次面對公眾和媒體的展示中,肖克利的表現總是有意無意地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肖克利才是晶體管的最重要甚至是獨立的發明者。「作為無聲電影時代好萊塢高中的產物,他能說會道,在許多方面具有一種古怪的性格特徵,他喜歡把自己描述為具有神賜之力的天才」。當傳播手段隨著技術的變遷而發展變化,1940年代的人們已進入一個大眾傳媒時代,無論是深諳此道抑或誤打誤撞,肖克利顯然十分適應這樣一個時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巴丁的沉默寡言與不事張揚,甚至媒體也常常會忽視他的存在,記者們會發現他很難寫,他也許更像是一個鄰家的男主人,而不是一個有著敏銳洞察力與戲劇性經歷的天才科學家。於是當媒體與公眾都更熱衷於打造和追逐神話的時候,錯過巴丁也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巴丁一生充滿值得回味的精彩,假如真的就此錯過無論如何都將是一種遺憾。除了晶體管的發明,巴丁在科學上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有關超導的研究。另外,他還是一位高爾夫運動的熱衷者,有一次當巴丁被問及諾貝爾獎和一桿進洞哪個對他來說是更大的成就時,他回答說:「或許兩個諾貝爾獎的價值大於一個一桿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