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都有哪些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根據我國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干支及相關記錄文字,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
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後出現的鍾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於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認為是甲骨文。就所見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鑄刻在青銅器上。
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4672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學科——甲骨學。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
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貳』 漢字的來歷和漢字的起源相關知識
漢字的出現,可以 出三千多年的夏商時期。那時侯的甲骨文,已經能夠完整地紀錄語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此後,漢字有不斷的文字體系。此後,漢字有不斷的變化與發展,計有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署,草書。
漢字具有的獨特性的表量性,這是世界各國文字所絕無僅有的,主要表現在:1.象形:字的形體與字的所指的事物的形象相像。如山,日,田,井等2.指事:這可以說是加工後的象形字,其字義也與其字形有關。諸如末,本,刃等。3會意:字義和字的各個部分組成有關,這又不同於象形和指示,主要是合字體,如休,歪,森,林等。4.形聲:這類字都是合字體字,分為形旁和聲旁,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如洞,銅,筒,桐等。
三千多年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都是用繁體字紀錄的,繁體字可以說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上表現出卓越的功勛。但是,隨時看代的發展,繁體字的缺點越來越突顯,主要是:1難讀:繁體字有很多相近的字,這類字稍不注意就容易讀錯。2難寫:繁體字筆畫繁多,書寫費時又費力,著實把人急吐血不可。3難記:漢字一共有6萬之多,常用漢字也有兩三千字,就是現在記它仍很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這不是「雪上加霜」了嗎?
所以為了便利書寫與認記,漢字以「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包括減少異體字數目和減少字的筆畫數。1955年我國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及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公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和簡化了2238個繁體字,這「一廢一簡」,再去使用漢字自然方便多了。
當然,適當認識繁體字也是沒有壞處的。在古籍整理、文物博覽等方面仍要用繁體字。況且,在今天的台灣、香港、澳門仍在保留著繁體字。
『叄』 人們為什麼要造漢字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
『肆』 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
還有上古時代的甘桑石刻字元、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
早期的石刻字元與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范;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范地位。
『伍』 那個發明漢字的人為什麼要發明漢字
你是說倉頡造字么 那也是傳說罷了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
『陸』 有關 漢字 起源 來歷 資料
漢字的起源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這
是
形
成
漢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創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寫
成
,
「月」
寫
成
,
水
寫
成
,
牛
寫
成
等
等。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後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後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
意
法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
——
會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號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號
來
表
達
一
個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寫
成
,
意
為
「日」
和
「月」
帶
來
光
明。
「旦」
字
寫
成
,
(意
為太
陽
出
地
平
線
而
升
起。
形
聲
法象
形
字
和
會
意
字
都
能
從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義,
但
卻
不
能
讀
出
聲
音。
因
此
又
創
造
了
形
聲
法
來
造
字。
把
表
示
聲
音
的
聲
旁
和
表
示
意
義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來,
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結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這
樣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據
統
計,
形
聲
字
占
漢
字
的
90
左
右。
漢
字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成
為
人
們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適
應
了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
『柒』 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 漢字的起源和漢字的有趣
漢字的來歷:
傳說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交戰甚歡難分難解。黃帝想改變一下戰術叫倉頡拿作戰地圖來但發現地圖已丟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議,回營後黃帝很生氣責怪倉頡沒辦好。倉頡說現在要記錄的事實在太多,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
實在難以應付,忙了就會出亂子。現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樣的問題。黃帝說,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沒有解決方式,倉頡告訴黃帝,改用畫圖的方式可以記錄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黃帝就命倉頡著手辦理這個事,不用隨軍打仗了。
倉頡接受任務後,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還沒有進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倉頡想去打獵,順便放鬆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雞小鹿跑過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腳印。倉頡發現他們的腳印都不同,突然來了靈感。畫山雞的腳印就代表山雞,畫鹿的腳印就是鹿。
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徵畫出來就代表不同的東西了。倉頡向黃帝報告了之後,黃帝聽了非常高興。命倉頡把天下的所有東西上至日月下至飛禽走獸。都按不同的特徵畫出來,並把這種符號叫做「字」。於是倉頡開始了造字的旅程。
倉頡每天上觀日月星辰,下觀萬物生靈,創造出來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並刻在石頭和木頭上後來發現太沉重不便攜帶,成了倉頡的心病。後來有人從河邊捉來一隻大烏龜,請倉頡造個字,倉頡發現龜殼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個「龜」字,並刻在龜殼上。
但烏龜趁人不備時逃走了。三年後,烏龜在另一個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訴倉頡,龜殼上刻的字還在。不但沒被水沖掉,而且字長大了而且更清晰。於是倉頡想到,龜殼很常見不但很輕,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記錄材料。
他把創造的字,都記錄在龜殼上,串起來。黃帝大為贊賞,並頒布天下。成了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漢字的由來。
漢字的起源:
據考古發現,在漢字產生以前,有「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方式。現代研究認為,漢字來源於集體的智慧,倉頡確有其人,他是文字的整理和頒布者。隨著考古的進展更多的遺址不斷發現,也為漢字的起源和來歷,提供了更多的新證據。
通過系統考察、比對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共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自現在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但一切沒什麼簡單。由於各處考古出來的符號,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較嚴重。各處的地域色彩濃厚背景也很復雜。故漢辭網認為漢字的來歷和起源還是一個有待不斷揭開的謎。
漢字的有趣: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使用而延續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統。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為什麼要發明漢字的相關資料擴展閱讀:
漢字主要分為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三類。
1、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狀的。這些是狹義上的象形字。
2、會意字:如兩個「木」組成一個「林」字,兩個「火」組成一個「炎」字。指用會意法造出的字。
3、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通常是兩個字元組成的復合體,由表示意義范疇的形旁意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旁聲符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形聲字是最能量產的造字形式。
『捌』 關於中國漢字的起源、資料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8)為什麼要發明漢字的相關資料擴展閱讀
篆、隸、草書等漢字流變,藏著大量歷史訊息
書中透露,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發展轉型,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一里程碑過程,就是隸變楷化———書寫結構單位從古文字階段的線條,解散轉化為當今文字的筆畫。
經過隸變之後的漢字,筆畫構成有效區別單位。隸變發生不會晚於戰國,現存雲夢睡虎地秦簡文字,整體上已處於篆隸之間,一定程度上保留著篆書的意味,被稱為「古隸」。
不同階段古文字的書體類型,往往藏著大量歷史訊息。有學者認為,秦國統一以後的官方用字是小篆,其結體嚴謹、規范、勻稱、平正,線條力度均勻,行筆流暢自然,字體固定,異體字減少。
小篆雖存在時間不長,卻代表了古文字階段漢字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並大體可推測當時的小篆書體主要限於宮廷場合等。
到了兩漢前後,隸書和草書漸占上風。隸書由秦隸過渡到漢隸,達到藝術上的高峰。「同篆書一樣,隸書影響深遠。
只要查詢有關實物用字語料庫,就顯而易見,即使到了隋唐,像墓誌碑刻一類儀式化程度高的場合,還經常見到使用復古性隸書,莊重典雅。」臧克和分析說,「草書」作為書體類型專稱,則是漢代才出現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所謂「漢興有草書」,即特指一種書體。
隸書與草書本是同源,都是漢字的草寫,但後來卻朝著兩個方向發展演化———隸書逐漸變得筆畫分明,書寫規范;而草書卻線條纏連、草率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