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創業時代為題的論文
隨著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不斷深化,圍繞企業改革和發展為目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尤為重要。面對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不斷變化,工會組織的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術協作、創造發明等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的著重點,要轉移到以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提高職工素質上來。工會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科學技術變化和鐵路跨越式發展,使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再上新台階,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新課題。推動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技術創新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與市場相連接的創新。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前提,是企業的生存工程、發展工程。組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啟動技術創新對推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優化經濟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企業的必然選擇和緊迫任務,也是事關強企富民和民族振興的大事。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推動技術創新對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加強宣傳,提高職工技術創新意識。近年來,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積極利用各種宣傳陣地,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加強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宣傳,深入開展「發揚優良傳統、再創世紀輝煌」的二次創業教育,樹立取得二次創業勝利的信心和勇氣。引導和教育職工充分認識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企業創新氛圍。積極開展創新主題教育,組織職工開展「企業創新與發展」、「立足崗位創新,為企業發展作貢獻」的演講活動和「加入WTO後,企業如何生存發展」大討論。通過演講、討論,不斷增強職工的創新意識、激發職工的創新熱情。開展創新憂患意識教育,組織職工到「海爾」、「新飛」集團參觀學習,進一步認識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活力以及市場激烈競爭的殘酷性,增強了職工的責任感。開展競賽,積極為職工技術創新提供平台。針對鐵路跨越式發展和重點工程秦沈線、青藏線、京滬線、浙贛線等電氣化鐵路建設的相繼,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工會面對鐵路大幹快上的新局面,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圍繞重點工程建設找准落腳點,以安全、優質、高效、按期建成一流電氣化鐵路工程為目標,以設計、施工、工業生產為主體,開展愛企立功勞動競賽活動,積極發揮和調動施工生產一線職工,充分展示職工在競賽活動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組織施工生產一線職工開展愛企立功勞動競賽,重點抓好項目部、作業隊職工的勞動競賽活動,緊密圍繞技術創新、加強管理、確保安全、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塑好形象,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工種、多形式的競賽活動。充分調動了參建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了重點工程秦沈線、青藏線、京滬線、浙贛線等電氣化鐵路建設任務的按期完成。強化培訓,提升職工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職工是實施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為了提高職工技術素質,發揮職工的創新積極性,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在提高廣大職工的生產技能、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舉了組建公司以來規模較大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幹部、工人學習班,組織他們學習「創造學」。聘請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授課,與北方交大和蘭州大學聯合學,舉「計算機應用」、「接觸網牽引變電新技術」、「通信新技術」、「信號新技術」、「工民建新技術」和「隧道工程技術」、「混凝土技術」、「電焊技術」等學習班,以此來開闊職工視野,提高技術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完善激勵,建立健全創新獎勵長效機制。為使職工的創新成果得到認可和推廣,中國中鐵電氣化局每年進行一次職工合理化建議和技術創新成果評審及QC成果評定、發布工作,對提出來的創新項目除參加每年正常的評審獎勵外,對優秀創新成果給予重獎。同時,規定每年評選一次經濟技術創新競賽標兵單位(集體)和標兵個人,每兩年表彰評選一次崗位創新標兵和工程技術拔尖人才,還規定凡是在參加中國中鐵電氣化局以外各種技術比武、技術競賽中取得優秀成績的,都給予重獎。目前已對127名在參加局級以上單位組織的職工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者給予重獎。2006年中鐵電氣化局在北京召開了京滬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和青藏鐵路及牛頭河大橋搶建工程建設表彰大會。對在重點工程建設中涌現出的282名技術創新能手、能工巧匠和建設功臣頒發了獎章和獎金,極大地鼓舞了全體職工的士氣和施工生產工作熱情。管理創新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讓企業長盛不衰的出路在於:在分析企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的基礎上,根據特定階段的特點,通過企業管理創新活動來實現。經營創新出市場。在經營戰略實施過程中,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堅持以「集團攻關為重點,各單位輔助、有重點、分層次、全方位、強化區域經營」的經營戰略。從單一的經營開發活動,變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經營系統工程,把每一個項目施工現場都變成一個二次經營的主戰場,樹立精品意識,以優質的工程、良好的信譽、開創新的起點,承攬了許多後續工程。在經營機制上改變了過去只有經營部門參與的狹小經營格局,創立了以集團本部為中心,以各工程公司為支撐,以每個段、廠、項目部為觸角,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大系統經營的新經營機制。通過實施經營創新工程,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經營成績喜人。5年來,新簽合同額312億元,完成企業營業額193億元。經營領域沖出鐵路市場,打入了城市軌道、地方建築、網通、高速公路和鐵路運營維護等市場,實現了經營任務和經營市場的歷史性突破。技術創新出成績。各級組織充分發揮廣大職工在實施技術創新中的聰明才智,組織職工圍繞施工生產提出了大量的優秀合理化建議和開展技術創新,取得可喜成績。5年來,全局累計科技投入11934萬元,其中直接用於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經費1861萬元。完成科技攻關項目164項,其中20項通過了省部級以上鑒定,58項通過中國中鐵電氣化局評審;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36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科技進步獎24項;開發施工工藝196項;開發應用工法15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6項;獲得國家有效授權專利43項,其中發明創造型2項,實用新型32項,外觀設計型9項;優秀QC成果283項,其中國家級優秀成果36項,省部級優秀成果111項,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優秀成果136項。管理創新出效益。為適應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的需要,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充分發揮廣大職工在實施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中的聰明才智,加強施工生產的組織管理,不斷創新。在西南線、秦沈線、青藏線、京滬線、浙贛線和重慶輕軌、北京奧運地鐵施工中,廣大職工結合施工生產提出了「變電所網柵製作工藝的改進建議」、「優化電氣化接觸網施工設計的建議」、「車站岔區接觸網改造施工方案優化、通信信號聯調施工方案建議」等合理化建議,不僅解決了施工生產中的難題,節約了大量的材料、人力、機械台班費用和股道佔用的封閉時間,而且保證了施工安全,提高了工程質量,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5年來,共採納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4863條,創經濟效益3509萬元。通過創新活動的開展,實現了企業資質全面升級,母子公司共擁有鐵路工程總承包特級資質在內的各類總承包資質15項,各類專業承包資質36項,為企業擴大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審計監督、效能監察、法律事物工作不斷加強。財務管理不斷強化,資金籌措、運用管理效益顯著,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連續保持了AAA資信等級,榮獲了「A級納稅誠信企業」稱號。工程質量穩中有升,神朔線電氣化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銀獎,哈大線電氣化等多項工程榮獲鐵道部優質工程獎;連續多次榮獲全國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優秀企業。中國中鐵電氣化局3次榮獲「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3次榮獲了「全國優秀施工企業」稱號,並獲得「全國用戶滿意施工企業」,「中關村科技園豐台區十佳企業」稱號,「北京市質量管理卓越獎」等榮譽。深入開展技術創新,不斷強化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是新時期工會組織圍繞中心,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對於提高企業職工素質,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禦風險能力,推動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施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戰略任務,問題較多、困難較大。我們只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才能使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
B. 工業工程畢業論文選什麼題目好
1、應用工業工程技術提高洗衣機生產效率
2、工業工程課程體系設置優化研究
3、淺談工業工程的發展現狀與展望
4、工業工程在台灣產業界的典範移轉
5、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平台規劃設計研究
6、工業工程與創造學的關系分析
7、工業工程及其在中國企業中的應用
8、淺談工業工程與經濟發展之關系
9、工業工程在當代世界的發展趨勢
10、工業工程在生產效率方面改善之應用
C. 創造學論文很煩嗎要自己寫
自己寫肯定煩,上網搜就是了,本人剛剛「寫完」,全是粘貼復制,東拼西湊……都是那樣的,樓主別自責了……
D. 誰給我個創造學的論文啊
我幫你貼個,雖然是貼的,但是總比沒有好!
創新要有什麼樣的條件?——關於培養創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學會表達和交流看得很重,認為這也是最基本的「基礎」。因為現代社會無論做成一件什麼事,都要與人合作,與人共事,就要組織。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使大家明白,並同心協力一起去做。北大總結過一位優秀博士生的經驗,他畢業後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為正研究員,不久又被國外大學聘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學習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於學習,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善於請教人、與人打交道,動員了很多人為完成自己的任務出力。這是很聰明的。這里,一要有好態度,真誠虛心,不怕丟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國學生這方面表現比較差,我們的知識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學校里組織交叉學科項目是很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學科、行業的人不願交流,不善交流,「語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這里所說的「語言」,是指「行語」。比方學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學地質的叫「偏光」,學物理的就會看不起學地質的,說是「概念不清」。對學者,這是最大的「帽子」,其實是語言不通。不同專業的人思維方法、治學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都不盡相同,這也可說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學科合作,就要大家學會「跨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人的思維定勢,促進創新。
21世紀是國際化的世紀,要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沒有外語能力不行。現在大家都很重視外語了。我覺得,學外語還是取得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只會一種語言,就只能用一種方法思考。用不同語言思維,腦子里的活動區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腦子患病,用漢語不會說話了,卻還能用英語表達意思。可見漢語和英語在腦子里是兩個不同區域操作的。用雙語教學出來的孩子比較聰明,其道理可能就在這里。前一段時間聽說美國學生不想學外語,有的學校也不重視外語,認為用英語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國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為他博採各種文明的優勢要丟失了。但是,美國人還是很聰明的。最近,美國高教協會對美國大學生提出要求,強調要掌握英語和第二種語言,要學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對外來文化的了解。看來美國非常重視這種優勢。
我還把數學和計算機工具看成是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數學不僅是處理數量關系的科學,而且是使任何學科和思維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紀數學將會滲透到各種學科。而計算機更是信息化時代的必要工具,不會計算機等於文盲。
以上是說創新的基本基礎。這些基礎不打好,談不上創新。
其次,要學會創新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方面。現在有很多「創造學」、「創新學」方面的書籍,在討論創新思維問題;還有許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腦功能開發問題。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有幫助,是十分必要的。開設一些這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關思維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總覺得,培養正確思維最主要還是靠思維的實踐。知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名詞,讓學生有些思維科學意識,自覺地運用這類思維方式去思維當然很好。而根本的還是要從各學科科學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體探索科學規律的實例中來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並且以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正確思維也是「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第三,要學會選擇。人生道路上關鍵時刻的選擇合適與否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至關重要。要是當年居里夫人去從事理論研究,楊振寧去搞實驗,大概他們不會有後來這樣的偉大成就。做科研,選題恰當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並非易事,起碼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及弱點有清醒的認識;「知彼」就是對被選擇的對象有明白的了解,還要對社會、國家發展的走勢有大致的認識。選擇適當就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而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廣泛選擇的自由和條件。「學分制」就是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展個性,發揮聰明才智。「多次」是因為「學會選擇」有個過程,允許失誤。在學校里失誤還可補救,到社會上,一次失誤就無法挽回了,學校是選擇的實習場所。學校還要提供導師給以輔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選擇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有影響。
第四,要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只提「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曾經挖苦地說,這是「仆從教育」而不是「主人數育」。主人提出問題,仆從去解決就是了。科學創新首先就要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提問題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關鍵,這個問題一解決,一大批問題就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科學的大步前進;二要提得恰當、及時,已經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一百多個自然和社會問題,卻根本不能去解決,就不能算科學,只是詩人浪漫的想像。所以,學校要創造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環境。我們這輩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處在「勇於接受任務,拚命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卻自己從來不提出任務。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這種缺陷。擺在當代中國青年面前的是要發揚首創精神,就不能光聽別人安排了。
E. 創造學與創新能力開發結課作業
那就弄份創業的吧!到我空間上有,鞋店開設,有7000字,這里放不下!
F. 創造學結課論文
創新要有什麼樣的條件?——關於培養創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學會表達和交流看得很重,認為這也是最基本的「基礎」。因為現代社會無論做成一件什麼事,都要與人合作,與人共事,就要組織。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使大家明白,並同心協力一起去做。北大總結過一位優秀博士生的經驗,他畢業後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為正研究員,不久又被國外大學聘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學習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於學習,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善於請教人、與人打交道,動員了很多人為完成自己的任務出力。這是很聰明的。這里,一要有好態度,真誠虛心,不怕丟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國學生這方面表現比較差,我們的知識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學校里組織交叉學科項目是很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學科、行業的人不願交流,不善交流,「語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這里所說的「語言」,是指「行語」。比方學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學地質的叫「偏光」,學物理的就會看不起學地質的,說是「概念不清」。對學者,這是最大的「帽子」,其實是語言不通。不同專業的人思維方法、治學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都不盡相同,這也可說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學科合作,就要大家學會「跨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人的思維定勢,促進創新。
21世紀是國際化的世紀,要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沒有外語能力不行。現在大家都很重視外語了。我覺得,學外語還是取得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只會一種語言,就只能用一種方法思考。用不同語言思維,腦子里的活動區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腦子患病,用漢語不會說話了,卻還能用英語表達意思。可見漢語和英語在腦子里是兩個不同區域操作的。用雙語教學出來的孩子比較聰明,其道理可能就在這里。前一段時間聽說美國學生不想學外語,有的學校也不重視外語,認為用英語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國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為他博採各種文明的優勢要丟失了。但是,美國人還是很聰明的。最近,美國高教協會對美國大學生提出要求,強調要掌握英語和第二種語言,要學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對外來文化的了解。看來美國非常重視這種優勢。
我還把數學和計算機工具看成是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數學不僅是處理數量關系的科學,而且是使任何學科和思維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紀數學將會滲透到各種學科。而計算機更是信息化時代的必要工具,不會計算機等於文盲。
以上是說創新的基本基礎。這些基礎不打好,談不上創新。
其次,要學會創新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方面。現在有很多「創造學」、「創新學」方面的書籍,在討論創新思維問題;還有許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腦功能開發問題。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有幫助,是十分必要的。開設一些這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關思維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總覺得,培養正確思維最主要還是靠思維的實踐。知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名詞,讓學生有些思維科學意識,自覺地運用這類思維方式去思維當然很好。而根本的還是要從各學科科學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體探索科學規律的實例中來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並且以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正確思維也是「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第三,要學會選擇。人生道路上關鍵時刻的選擇合適與否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至關重要。要是當年居里夫人去從事理論研究,楊振寧去搞實驗,大概他們不會有後來這樣的偉大成就。做科研,選題恰當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並非易事,起碼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及弱點有清醒的認識;「知彼」就是對被選擇的對象有明白的了解,還要對社會、國家發展的走勢有大致的認識。選擇適當就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而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廣泛選擇的自由和條件。「學分制」就是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展個性,發揮聰明才智。「多次」是因為「學會選擇」有個過程,允許失誤。在學校里失誤還可補救,到社會上,一次失誤就無法挽回了,學校是選擇的實習場所。學校還要提供導師給以輔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選擇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有影響。
第四,要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只提「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曾經挖苦地說,這是「仆從教育」而不是「主人數育」。主人提出問題,仆從去解決就是了。科學創新首先就要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提問題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關鍵,這個問題一解決,一大批問題就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科學的大步前進;二要提得恰當、及時,已經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一百多個自然和社會問題,卻根本不能去解決,就不能算科學,只是詩人浪漫的想像。所以,學校要創造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環境。我們這輩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處在「勇於接受任務,拚命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卻自己從來不提出任務。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這種缺陷。擺在當代中國青年面前的是要發揚首創精神,就不能光聽別人安排了。
G. 創造學作業,求大家幫忙啊,我才大一,都沒學相關的專業知識 。。
礦大的吧。。。。我也在找。。。。
H. 「工業工程」專業有什麼論文題目
1、應用工業工程技術提高洗衣機生產效率
2、工業工程課程體系設置優化研究
3、淺談專工業工程的發展現狀與展望屬
4、工業工程在台灣產業界的典範移轉
5、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平台規劃設計研究
6、工業工程與創造學的關系分析
7、工業工程及其在中國企業中的應用
8、淺談工業工程與經濟發展之關系
9、工業工程在當代世界的發展趨勢
10、工業工程在生產效率方面改善之應用
I. 光碼鎖創造感想 創造學論文
光碼鎖創造感想 創造學論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