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1)穗選法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B.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C. 《勝之書》則提出的穗選法是怎麼樣的
至於收麥種、禾種,《勝之書》則提出穗選法,即在禾麥成熟之後,選擇穗又大又強,或又高又大的為種。這是中國文獻上關於穗選法的最早記載。禾、黍防霜露法,即在打霜下露時節,天亮之前,用一根繩兩人相向各執一端,拉去禾黍上的霜露,以避免霜露危害。
D.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E. 《勝之書》中的穗選法具體是怎樣的
《勝之書》提出穗選法,即在禾麥成熟之後,選擇穗又大又強,或又高又大的為種。這是中國文獻上關於穗選法的最早記載。
F. 穗選app是騙人的嗎
應該不是騙人的,看別人對他的評價
G. 雜交水稻於哪年發明
雜交水稻的誕生1981年,袁隆平等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獎特等獎
H. 「海選」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海選」是中國農民在村民自治中創造的一種直接選舉方式,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村官直選」。
這種選舉方式是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鄉北老壕村在1986年換屆選舉時首創的,因而該縣被稱為「海選」故鄉。
1998年11月4日,第9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4條規定:選舉村民委員會,由本村有選舉權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選人。從此,「海選」成了法定的選舉辦法。
為什麼叫「海選」呢?一說是由選民直接提名、確定候選人進行選舉,猶如從大海中撈取珍珠一樣選擇自己信任的人。二是「海」有「極多」和「漫無邊際」義,比喻不指定候選人,想選誰就可以提名誰。
現在,「海選」已不限於村委會選舉了,最近,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用「海選」法選出了縣長。「海選」也已用於非政權領域的選舉。
「海選」的原則、方法、程序已逐步趨於理性和成熟,選民充分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過程更公正和選民參與更廣泛。
I.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9)穗選法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