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的時辰

誰發明的時辰

發布時間:2021-08-14 02:02:24

① 時間是誰發明的要詳細的,謝謝

時間是固有的,既不是發明的,也不是發現的。只是人們通過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步認識時間、利用時間後,逐步把它按一定方式量化出來的。 如果非要說是發明或發現,那也只能勉強說是發現的,而決不能說是發明的。

② 是誰發明的時間

誰也沒發明時間,時間也不是任何人可以發明的,它是宇宙的構成部分!不會因為你的高興而停留,也不會因為你的悲傷而飛逝!它即能看到也看不到;即能聽到也聽不到;即能感受到又感覺不到...有時候兒童盼它快快過,青年想它慢些走,老人願它永停留! 時間的計算非常簡單!也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它是人們長期生活中摸索和總結的一種規律! 科技天地 人類計時方法的變遷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鍾(1世紀)第一台機械鍾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針計時。 7.鍾擺(17世紀末)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准確的鍾。這些鍾由一個鍾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鍾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鍾表匠約翰·哈里森在1735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鍾」,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鍾。 9.電子鍾(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鍾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鍾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鍾(1929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鍾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鍾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鍾表使用數字代替了鍾面。 11.原子鍾(1949年)原子鍾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鍾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鍾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體積很大,掛在圍在腰間的一根皮帶上。 13.電動手錶(1957年)電動手錶是由小電池提供動力的。它們有一個微小的音叉使手錶走時,從而代替了上發條。 14.數字表(20世紀80年代)現在的數字表都有一塊電池、一個極小的計算器和一個石英晶體。人們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們當作飾物來佩戴。

③ 時辰計時誰發明的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④ 請問時間是誰發明的

時間是自然現象,誰也發明不了 如果說是計時器的話 如今我們只需瞧一下鍾就能說出時間,我們把這看成是很自然的事。但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根本就沒有任何測定時間的精確方法。 人們通過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或者通過像日晷或沙漏這樣的裝置來判斷時間。在沙漏中,是通過沙子從一個雙頭玻璃容器中漏落下來來指示時間的。 改變上述情況的人是一位叫做一行(唐代僧人,俗名張遂--譯注)的中國傑出天文學家,他生活於公元8世紀。他與另外一位中國發明家梁令瓚一起設計了"擒縱器"裝置,即所有機械鍾中心部位的那套齒輪嵌齒結構。 機械鍾在中世紀時來到歐洲。到14世紀時,歐洲建造了既大又不靈巧的機械鍾。它們用鍾錘驅動,其精確度每天大約誤差在1小時以內。這樣的鍾在人們眼中通常沒什麼信任度。它們連著一個報時的鈴。但既然它們這樣不精確,在機械裝置中也就談不上顯示分與秒了!15世紀時開發出了由彈簧驅動的鍾,接著在17世紀時製造出了帶有鍾擺的更精確的鍾。 中世紀時,鍾表製造者造出了可展示太陽運動和月亮、行星的相位,以及能顯示時間的鍾。擬人機構不時地打鈴,以聲音報出每小時和每刻鍾。

⑤ 時間是誰發明的

這個是難以考證的,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原始社會時的古人類就已經有版結繩記事的習慣,也就權是說人類的智力開始啟蒙時,就對時間有了概念,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人類從開始用火時就習慣了並掌握了作息規律,可以說那個時候就有了時間的意念,而後就有了時間的名詞。而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來說,傳說三皇五帝時期就產生的二十四節氣更加說明了古人對於時間有了精確的區分,能夠通過對時間的把握來從事農耕。

如果提到時間的深更刻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的是」空間「,首次將時間和空間進行區分的是愛因斯坦,提出時間的流動理論,在宇宙空間和時間宏觀概念下,證明了宇宙星系的起源和終結。而當代的集大成者是史蒂夫霍金,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上更進一步,通過證明黑洞的存在,演繹出宇宙的終結,從而演繹出時間的終結。

⑥ 請告訴我是誰發明了時間這個概念的

白天和黑夜,奔跑中的心跳和呼吸,我5歲時被追逐才感覺到時間,它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

在另外的一個時間里,存在著無數個平行世界,其中的相似個體可以干任何不同的相近的事,比如另外的人和你就是不同的時間需體系和相同的實時間體系,另外的太陽系也和我們一樣,是我們的平行宇宙。

⑦ 誰發明了時間

時間是宇宙產生時產生的,只能被探索、認知和了解,被規劃、劃分和運用,誰也發明不了!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在這種觀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獨特智慧。

「宇宙」兩字連用,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同時,《莊子》一書還給出了一種更抽象的宇宙定義。他說:「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現代學者張京華將其譯為:「有實體存在但並不固定靜止在某一位置不變叫做宇;有外在屬性但並沒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種宇宙定義與時空無關,與現代宇宙觀有相似之處。但長期未被人們接受。


宇宙(Universe)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

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時間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

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⑧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⑨ 時間是誰發明的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專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屬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⑩ 時間是誰發明的啊

石器時代就有了的一個概念。現在的「時間」這個名詞,是近代的一種說法,沒有記載是誰發明的。古代都用「歲月」或者「時光」。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的時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