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的英雄史詩有什麼
長篇史詩《虎皮武士》是喬治亞大詩人紹.魯斯塔維里的曠世作品,代表喬治亞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喬治亞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非洲具有偉大而悠久的口頭文學傳統,創造了宏偉的史詩,《松迪亞塔》、《蓋西瑞的詩琴》、《姆比蓋的傳說》、《李昂戈.富莫的傳說》、《姆溫都史詩》表現了英雄的偉大業績,表現了非洲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與想像力,更表現了非洲人民的文學藝術才華與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西元十三世紀前後冰島人與挪威人用散文把從前敘述祖先英雄業績的口頭文學記載下來,加工整理成了《薩迦》。流傳至今的《薩迦》不下一百五十種,主要反映了冰島與北歐氏族社會的英雄的戰斗生活經歷與人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精神面貌,兼有人物傳記、家族譜系、地方誌的內容。
《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雙峰並峙,是印度兩大史詩,而《羅摩衍那》在印度的影響遠遠超過《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或「羅摩傳」,大約有兩萬四千頌,每一頌一般為三十二個音節,一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斗篇》、《後篇》。以羅摩與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描寫印度古代宮廷內部與列國間的斗爭。
《薩遜的大衛》講述了薩遜家族四代巨人英雄的故事,既描繪了亞美尼亞英雄率民眾抗擊哈里發等等外敵入侵的壯闊畫面,也展示了英雄創建薩遜城堡,建設家園的火熱場面,但這一些都是英雄成長史的背景,史詩在英雄從搖籃經馬背到墳墓的過程中著重刻畫了英勇頑強與善良純真的性格,童年放牧、殺妖降魔、千里娶親、比武招親......讓大家對這一個民族的起源、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歷史事件等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古代文化意義的史詩可以涉及多種主題,神話、傳說、宗教、歷史、哲理、倫理,乃至動物故事等等,但所有史詩中最令人神往的無疑是各個民族歌頌他們光榮祖先的豐功偉績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中的英雄時代已經遙遠,但英雄那一些尋求與開辟、奪取與保衛、艱難飄泊與返回家園的寓言仍然意味深長。
《尼伯龍根之歌》即《尼伯龍根的厄運》,大約寫成於西元1202至1204年間,作者可能是奧地利人。早在西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尼伯龍根之歌》就譯成了中文。從那時起,《尼伯龍根之歌》這一部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便為中國的外國語言文學工作者所熟悉,成為中國讀者最喜愛的歐洲古代故事之一。
冰島詩體《埃達》是中古時代的冰島民間史詩,在北歐別的地區中,這一些口頭文學已經失傳,惟獨在冰島得以保存下來。這一部詩歌巨著格律鮮明、音步清晰、韻律工整,保存了古典詩歌與吟唱藝術特有的音韻節奏,並有大量的使語言形象化的修辭手法。
《卡萊瓦拉》是芬蘭文化的基石,對芬蘭不同的藝術,文學、音樂、繪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還在繼續,將經久不衰。
《馬丁.菲耶羅》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阿根廷人民的喜愛,出版的次數已經難統計,並被翻譯成大約三十種文字。據說當時在阿根廷的偏僻鄉村小店中,除了賣煙酒油鹽等等生活必需品外,還要擺上幾本《馬丁.菲耶羅》,這或許是對這一部文學作品的最高獎賞。
《列王紀》是波斯詩人菲爾多西以三十餘年時間創作的一部卷帙浩繁,人物眾多的民族英雄史詩,一共有六萬聯,十二萬行。描寫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推翻前,波斯五十位皇帝統治時期的興衰大事,時間跨度超過四千五百年。《列王紀》問世後,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末,都被認為是伊朗的史書,西元十九世紀伊朗古代歷史的真實面貌逐漸顯現出來,確定了《列王紀》的民族史詩的地位。
《伊利亞特》
《奧德賽》
《埃涅阿斯紀》
《貝奧武夫》
《羅蘭之歌》
《熙德之歌》
《伊戈爾出征記》
⑵ 創世史詩與英雄史詩的區別
創世史詩, 也有人稱作是「原始性」史詩或神話史詩,它多以古代英雄歌謠為基礎,經集體編創而成,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創世史詩多運用藝術虛構手法,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結構宏大,充滿著幻想和神奇的色彩。世界最古老的史詩是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 。中國的《格薩爾王傳》 、印度的《摩訶婆羅多》 、 《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里亞特》 、《奧德賽》等都是著名的史詩。
英雄史詩是一種以長篇敘事為體裁講述英雄人物(來源於歷史或神話中)的經歷或事跡的詩。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典型的例子。最早的史詩與口頭詩歌有很強的聯系,文學家常借用這種形式,最早和最明顯的例子是《埃涅阿斯記》 ,與荷馬用相同的形式和題材。
⑶ 什麼是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就是歌頌英雄事跡的長篇敘事詩。史詩是一種庄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英雄史詩分前期和後期。前期英雄史詩形成於中世紀初期,具有較濃的神魔色彩和巫術氣氛,著名的有《貝奧武甫》、《埃達》等,歌頌部落英雄的光榮事跡。後期英雄史詩形成於封建國家逐漸形成的中世紀中期,中心主題是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中古歐洲的英雄史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反映了處在氏族社會末期的蠻族部落的生活,他們基本上還未封建化,一般也沒有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這類代表作有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盎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貝奧武甫》,以及冰島的「埃達」和「薩迦」。這類史詩和荷馬史詩同是氏族社會末期的產物,歌頌的多是部落的貴族英雄,而自由貧民和奴隸都不佔重要地位。它們的內容多以神話或歷史事件為依據。神在故事中干預人的命運,但人對神已開始失去敬仰。這些故事在民間口頭流傳,寫定的人往往不可考稽。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詩數量極多,從更多方面反映了氏族社會生活,如部落之間的血仇關系,象徵權力的黃金給部落帶來的詛咒和災難;更加突出英雄的悲劇性格;更多魔怪、法術等因素。 另一類英雄史詩也以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為基礎,如《羅蘭之歌》、《熙德》、《尼伯龍根之歌》和《伊戈爾遠征記》,但這類史詩是歐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後的產物。各部落先後從分散狀態走上趨於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道路。國家的統一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是進步的。史詩中的英雄反映了這種願望。他們和前一時期的英雄不同,他們的榮譽觀念已不限於狹小范圍的部落英雄的復仇義務,而開始具有國家觀念的內容。他們是要求團結、抵禦外侮的英雄。同時,在他們身上,封主、封臣的關系體現得很明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他們的愛國行為往往表現為反對異教徒的斗爭。在這類史詩里,多神教的神話因素相對減少。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不盡相同,史詩題材本身的發展情況和寫定的年代也不同,因此上述特點在各國的英雄史詩中很不一致。
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被並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
⑷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英雄是指那些有所成就的人.
這就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是時事造就英雄,有位哲人曾今說過:產生英雄的名族都是不幸的,從這個觀點入手,英雄所要承受的壓力是常人不能所及得,產生英雄的環境必須的殘酷的,有了常人的平凡,更突顯英雄的偉大,有句詩說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有了大的環境,也就是時事,才能磨練出偉大的英雄!
純屬個人見解……
⑸ 世界五大英雄史詩是那五個
中古歐洲的四大英雄史詩,即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紀》、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⑹ 傳說英雄和史詩英雄還有精良英雄有什麼區別
傳說皮膚是帶畫面和聲音特效的皮膚,史詩沒什麼技能。
史詩皮膚:標註上這個標綴的就說明這個皮膚是有出處的,比如說索拉卡的月光女神;探險家的未來戰士;黑天使的刀鋒女王等等,這些都是有出處的,要麼是一些童話故事,要麼是一些民間傳說,還有是出自電影游戲等等,總之實在現實世界有原型的。
傳說皮膚:雖然認為史詩這個詞應該比傳說更高級,但事實是,在LOL中傳說皮膚比史詩皮膚高級,傳說皮膚基本上就是和原來的皮膚大變樣了,模樣變了,技能都有特效,一些舞蹈動作和語言也是做了改變,甚至官方會推出這個皮膚的專門宣傳視頻。
⑺ 中國三大英雄史詩的藝術成就
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
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
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
被並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
⑻ 歐洲中世紀英雄史詩主要成就
中古歐洲的四大英雄史詩,即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紀》、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三、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原先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由教會神職人員用文字寫定。早期英雄史詩大多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歌頌部落英雄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事跡。其中,英國的《貝奧武甫》,謳歌為民殺死水妖、除滅火龍而犧牲的部落英雄貝奧武甫;芬蘭的《卡列瓦拉》(又譯《英雄國》),以能製造奪取「三寶」(穀物、鹽和金幣)的神磨為中心主線,贊頌智慧超群、勇奪「三寶」、為民造福的部落英雄萬奈摩寧和伊爾瑪利能。約在公元6、7世紀,北歐出現了神話和英雄史詩,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冰島的《埃達》與《薩迦》。歐洲早期英雄史詩因產生較早,帶有較多的神話色彩,但在用文字寫定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如《貝奧武甫》中把水妖格倫德爾說成是出賣耶穌的叛徒該隱的後代等。
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國家形成時期的產物。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中期英雄史詩的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等。
《羅蘭之歌》(1080?)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詩。它敘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取得決定性勝利,所剩頑敵馬西里為免於滅亡,遣使求和。查理大帝派去談判的使臣甘尼侖,貪生怕死,被敵人收買。當查理率領大軍回國時,馬西里以10萬大軍襲擊掩護法軍撤退的羅蘭部隊。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大將羅蘭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查理聞訊趕來,消滅敵軍,處死叛徒甘尼侖。
史詩著重歌頌羅蘭的英雄氣概,贊美他對國家、對君王的忠貞,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在遭到敵人大軍的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關頭,他仍然無畏地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當他身負重傷,力盡倒地時,仍艱難地將寶劍和號角放在背後,面向西班牙,表示至死不忘衛國抗敵;又將右手伸向上天,表示甘願為護教流盡最後一滴血。史詩對王權的象徵——查理大帝也極盡謳歌之能事:講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講他深謀遠慮,堅持正義;講他對內能鎮壓諸侯叛亂,對外能擊敗入侵之敵,建立統一強大的國家。這正符合中世紀社會從割據狀態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
《羅蘭之歌》在藝術上巧用誇張、渲染手法。羅蘭吹號角求援時因用力過度而口噴鮮血,脹裂了太陽穴而死去;把歷史上遠征西班牙時只有36歲的查理,寫成已有200歲的「長須雪白」、「容顏威嚴有神」的理想君主。這些手法有助於突出羅蘭的剛強性格和查理的威嚴形象。
史詩還使用教會文學中常用的神秘夢幻、上帝顯靈、天使下凡等手法。盡管這是基督教神學迷信思想的烙印,但用得好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例如上天讓太陽停止不動,使查理能在白天乘勝殲滅一支敵軍,這一奇跡正好表現了查理和廣大士兵渴望消滅敵人,為羅蘭復仇、為國雪恥的心情。
《熙德之歌》(1140?)是一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侵略的英雄史詩,著重謳歌英雄人物熙德英勇善戰、忠君愛國、對敵狠對友親的崇高品德。史詩主要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熙德沙場血戰和個人家庭的坎坷經歷,很少用其他史詩常見的神秘夢幻手法。《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譴責羅斯國內王公們的內訌引起外族的入侵,贊美勇士伊戈爾。史詩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上採用民歌手法,對後代俄羅斯文學有深遠影響。《尼伯龍根之歌》(1200?)用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移時代的傳說,反映12世紀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它歌頌勇武過人、心懷坦盪、急公好義的理想英雄西格夫里特,譴責陰險狠毒、圖財害命的封建朝臣的典型哈根。藝術風格上接近早期英雄史詩
⑼ 為什麼說荷馬史詩是英雄史詩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里山大里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荷馬史詩》寫的就是一群英雄戰斗的故事,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奧德修斯。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從前,在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東方許多部族的霸主。當時在希臘地方的強大部族總稱為阿凱亞人,有時在史詩中也稱為阿爾戈斯人或達那亞人;阿凱亞人以邁錫尼的王阿伽門農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臘,受到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奧斯的美貌的妻子海倫騙走,帶回伊利昂城。阿凱亞人非常氣憤,便由墨涅拉奧斯的哥哥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倡議,召集各部族的首領,共同討伐特洛伊人。他們調集 1,000多艘船隻,渡過愛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歷時 9年都沒有把這座王都攻下來。到了第10年,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領阿喀琉斯爭奪一個在戰爭中擄獲的女子,由於阿伽門農從阿喀琉斯手裡搶走了那個女俘,阿喀琉斯憤而退出戰斗。《伊利亞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為開端,集中描寫那第10年裡的51天的事情。由於阿凱亞人失去最勇猛的將領,他們無法戰勝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邊,抵擋不住伊利昂城主將赫克托爾(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厲攻勢。阿伽門農請求同阿喀琉斯和解,請他參加戰斗,但遭到拒絕。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羅克洛斯看到阿凱亞人將要全軍覆滅,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戰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自己卻被赫克托爾所殺。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決心出戰,為亡友復仇。他終於殺死赫克托爾,並把赫克托爾的屍首帶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爾的父親)普里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營帳去贖取赫克托爾的屍首,暫時休戰,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伊利亞特》這部圍繞伊利昂城的戰斗的史詩,便在這里結束。 《伊利亞特》只寫到赫克托爾的死為止,可是據《奧德賽》和古代希臘的其他作品的描寫,圍繞伊利昂城的戰爭還繼續打了很久。後來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暗殺射死,阿凱亞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領埃阿斯和最有智謀的首領奧德修斯爭奪阿喀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奧德修斯取得了勝利。後者清醒後覺得羞辱而自殺。最後奧德修斯獻計造了一隻大木馬,內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馬拖進城,結果阿凱亞人里應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結束了這場歷時十餘年的戰爭。史稱木馬記。離開本國很久的阿凱亞首領們紛紛回國,奧德修斯也帶著他的夥伴,乘船向他的故鄉伊塔克出發。從這里就開始了以奧德修斯在海上的歷險為中心的另一部史詩《奧德賽》的故事。 奧德修斯回鄉的旅程很不順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詩採取中途倒敘的方法,先講天神們在奧德修斯已經在海上漂遊了10年之後,決定讓他返回故鄉伊塔克。這時奧德修斯在家中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已經長大成人,出去打聽他的長期失蹤的父親的消息。伊塔克的許多人都認為他10年不歸,一定已經死去。當地的許多貴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設法拒絕他們,同時還在盼望他能生還。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註定一路坎坷,奧德修斯在這10年間經歷了許多:獨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爾刻把他的同伴用巫術變成豬,又要把他留在海島上;他又到了環繞大地的瀛海邊緣,看到許多過去的鬼魂;躲過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聲,逃過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庫拉,最後女神卡呂普索在留了奧德修斯好幾年之後,同意讓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國土,向國王阿爾基諾斯重述了過去9年間的海上歷險,阿爾基諾斯派船送他回故鄉。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還占據著他的王宮,大吃大喝。奧德修斯裝作乞丐,進入王宮,設法同兒子一起殺死那一夥橫暴的貴族,和妻子重新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