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是誰第一個開始對人體輸血的
早在17世紀,人們不僅把血液看作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東西,還錯誤地把它看作是決定人類一切氣質和性格特徵的基礎。人們認為新生兒和羔羊的血液中存在著決定文雅文靜性格的因素。為了改變人的氣質和性格,人們開始從血管內進行輸血的嘗試。 1668年,法國的一位醫生丹尼士,接受了一個婦女的要求:把新生羊羔的血液輸入她丈夫的血管內。因為她的丈夫性格暴戾,她認為輸入性格文雅文靜的新生羊羔血液,對改變她丈夫的性情會有好處。 丹尼士大膽割開了這位丈夫的血管,用一根金屬管把血管和羊羔的股動脈連接起來,輸入了約150毫升新生羊羔血。接著又輸了一次。在兩個月後的第三次輸血中,這位可憐的丈夫感到腰部劇烈疼痛,胸部發悶,心跳加快,最後在狂躁中死去,成了人類輸血歷史上最初的犧牲者。 直到150年後,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才真正認識輸血的重要意義。為了搶救產科大出血病人的生命,開始大膽進行了人與人之間輸血的嘗試。
㈡ 輸血有啥歷史
人體內的血液,就像一條長流不息的長河,在我們的身體內日夜不停的循環。如果說人體是一棵生命之樹,那麼血液就是滋潤這棵大樹的生命之水,沒有血液就沒有生命,更不會有生命的延續。
今天,醫療急救輸血是外科手術中一個最基本的程序,許多人因為得到輸血治療而獲救。然而,這項對人類影響巨大的輸血技術的開端,卻是肇因於徹頭徹尾的錯誤認識,這在醫學史甚至整個科學史上,恐怕都難以找到類似的例子。這一切都要從人類輸血史上的第一個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的故事說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個小村莊,當他瘋病發作時會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並沿路放火燒房,這些行為讓他遠近「聞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瘋病再次發作,赤身裸體的在巴黎流浪。一個貴族發現了他,出於仁慈,莫里被帶到御醫丹尼斯的住所。當時丹尼斯正在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以治療人類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的疾病。要了解這種匪夷所思的治療,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一點西方傳統醫學的經典學說——體液學說。
體液學說是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創建,並統治西方醫學實踐數千年。其要義在於將疾病的發生歸因於體液的失衡,而恢復平衡的主要手段則是嘔吐、發汗、腹瀉和放血。其中放血療法最被世人推崇,作為一種「無所不能」的治療手段,在至少2500年內被醫生們狂熱並忠實地實踐著。這從一首流傳了幾個世紀的歌謠中,就可見一斑。
身體放血改新顏,
提神醒腦又亮眼;
思維清晰無悲愁,
運動內臟益睡眠;
聽力敏銳精神旺,
聲音洪亮每一天。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放血療法遺留下來的一些痕跡。例如理發行業的標志物——紅藍白三色的轉花筒。據說,在中世紀,由於放血手術被醫生認為是下等人做的事,自己不肯動手,而是托理發師來做,於是理發師就成了業餘外科醫生。1540年,經英格蘭國王批准,成立了理發師、外科醫生聯合會。從此,理發師正式打出了外科醫師的牌子,並選三色柱作為他們行醫和理發的標志。三色柱中的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代表紗布。今天世界上最好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的名稱也是來源於實施放血療法所用的主要工具。
1818年,年輕的產科醫生布倫德爾博士(James Blundell)因無法忍受產婦因大出血而頻頻死亡,決定給病人輸血。經過周密的思考和系統的動物實驗,布倫德爾博士總結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只能使用人血;只能使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後來,他一共給11個大失血病人輸血,其中5人獲救。布倫德爾的成功,再一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為了方便輸血,醫生們甚至發明了不少器械。雖然很多醫生都遵循布倫德爾的原則,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輸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像這樣做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而也有人進行不必要的輸血。毫不奇怪,伴隨著輸血療法的再次興起,批評和反對它的聲音也隨之而起,許多著名醫生指責輸血療法是嘩眾取寵。1873年,波蘭醫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數十年間所有他能獲得的輸血記錄,統計顯示44%的病人因輸血而獲救,本來他們是必死無疑的。這項研究使得支持輸血的聲音在醫學界占據了上風。然而真正讓輸血療法聲名鵲起的是獲得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
卡雷爾是法國人,因不滿於法國外科學界的保守,他離開了歐洲。卡雷爾先到了加拿大,而後定居在美國的紐約,並進入當時新創建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法(人體的血管除動脈毛細血管與靜脈相通連之外,動脈與動脈之間,靜脈與靜脈之間,甚至動脈與靜脈之間,通過血管支彼此連接,形成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卡雷爾在血管外科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他發明了特殊的針和線以及特別的「三線縫合」技術,極大的提高了血管縫合的成功率;他研究器官移植技術,解決了心臟移植中的外科手術問題,開創了現代器官移植歷史的新紀元。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直接原因,卻起因於他的助手蘭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緊急求助……
(未完待續)
(作者:三思逍遙)
㈢ 第一個采血和輸血工具的發明者是誰
應該不是布倫達爾
我記得早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人嘗試過用羊血給人輸血,不過,當然是沒有成功了
㈣ 輸液是誰發明的。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紀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於1628年提出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輸液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被稱之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
而1656年將葯物用羽毛管為針頭注人狗的靜脈內的英國醫師Christophe:wren和Robert,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ThomasLatta用煮沸後的食鹽水注人病人靜脈,補充因霍亂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
因此,ThomasLatta醫師理應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隨後人體靜脈輸液進人了快速發展時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當時困擾醫生的是靜脈輸液治療當中的感染和熱源反應問題。所以在1930年之前靜脈輸液仍只能被用於急症患者,且規定護理人員只能協助准備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執行靜脈穿刺操作,只限於醫師親自為之。所有輸液用液體均為醫院自行制備。
1931年,美國醫生Dr.Baxbr與同伴合作在改造後的汽車庫內生產出世界上第一瓶商業用輸液產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輸液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應用於
傷、病員的搶救。
靜脈輸液產品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之前,全開放式靜脈輸液系統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這種由廣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膠材質製造的輸液管路所組成的系統
第二代靜脈輸液產品屬於半開放式輸液系統,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與帶有濾膜的一次性輸液管路構成的。改進了輸液管路,減少了污染機會,溶液的生產變得集中,工業化程度高,質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靜脈輸液系統又名全密閉靜脈輸液
系統,它是將輸液容器替換為塑料材質的軟袋,在重力滴注過程中軟袋受外界大氣壓力會逐漸扁癟,不必用進氣針使袋內外氣體相連,同時軟袋一次成型,進針和加葯閥均為雙層結構,避免了溶液與外界或橡膠的直接接觸,因而具有非常優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㈤ 關於輸血,誰是第一個發明輸血的人,第一次輸血時有沒有什麼情況發生
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紅細胞血型的人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助教 Landsteiner <1900年發現的>
㈥ 人造血是如何發明的
從根本上解除了血緣危機
——1978年人造血液的發明1978年,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製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這一成功轟動了醫學界。人造血液的製造成功,使人類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從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機,是醫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對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難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認為血液是生命和靈魂所在,血液一旦從血管流出,靈魂就跟著血液離開了人體。公元前2500年,古希臘人用血來治療精神病,用角鬥士的血當葯物。打仗時,驅趕一大群綿羊跟在部隊後面,戰士如果受傷,就把他泡在盛滿羊血的浴盆里,或給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紀,斯旺默丹用顯微鏡首次發現了血細胞;1900年,奧地利33歲的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發現,人體血液存在著三種組合,即A、B、O三種血型。血型的發現,奠定了血液分類學基礎,並揭開了過去輸血屢屢失敗的原因。原來,不同型的血液,其紅細胞表面,帶有不同糖分子組成的抗原,而每種血液的血清中,又帶有抗他種血型的抗體。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體相遇,就會使本來懸浮在血漿中的紅細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從而危及生命。
說來也巧,人造血液製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有某種聯系。1966年的一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於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氟氫化合物時,一隻該死的老鼠突然掉進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過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從溶液里撈起來時,它居然沒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煙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隻大白鼠重復了類似的過程,並得到大致相同的結果。這一現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視,他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氟氫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當於血液的兩倍多。於是,他立即聯想到,可以用這種溶液來製造人造血液。這一意外發現,立即轟動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發現,使科學家茅塞頓開,紛紛投入以氟碳化合物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這個領域的研究園地綻開了第一朵鮮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蓋耶,做了第一個使哺乳動物在完全失血的狀態下存活的實驗。他在製得一種全氟碳乳溶液後,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並用這種乳液取而代之。然後,把老鼠放進一密封的玻璃罩里,並向罩內加進氧氣。10分鍾後,老鼠便蘇醒過來,而且活了8個小時之久。
這一實驗,證實了用氟碳化合物製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學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製的成功曙光。
可是,這一花朵沒開多久就凋謝了。用來試驗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星期,最長的也只活了幾個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顆粒太大,注進動物機體之後排不出來。它在肝臟、胰臟里沉積,會使動物發生慢性中毒。
美國人沒想到,日本人在製造人造血液的領域里會捷足先登。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受美國人實驗的啟發,採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經表面活性劑乳化,製得一種牛奶似的白色懸浮液。它的顆粒極細,直徑不超過1/10微米,而且狀態穩定,可從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經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進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體內,4星期內就可基本排凈,8星期幾乎沒有任何殘留。內藤良一往自己體內注射了50毫升,證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體血液和平共處,互相配合。4星期後檢查身體時,發現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體外。
中國上海有機研究所與第三軍醫大學合作,經過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製成功了和日本一樣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臨床應用,開始於1979年4月。那時候,日本福島醫科大學的本多憲兒教授,給一名前列腺手術後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輸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從此,人造血液便在醫療中獲得廣泛應用。它被用來搶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機、保存移植臟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來有很多優點。其一,節省輸血准備時間,有利於及時搶救病人。因為不管什麼血型的人體,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輸換,它不會引起任何排斥、變態反應。其二,它可形成固體,方便運輸。其三,它易於保存,不像人血那麼嬌貴。人的鮮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兩周。人造血液則不需要低溫,貯藏數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現代工業產品,無毒無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憂。
不過平心而論,人造血液並非十全十美。它雖具有運送空氣的功能,卻遠不如人血「能幹」,不能像人血那樣還能輸送營養物質,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輸入人體後,壽命只有60小時左右。它嚴格說來只能叫做人造紅細胞,只能作為人血的臨時代用品。
今天,醫學界仍用奧地利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的方法,按紅細胞劃分血型,現已發現了21個血型系統。1983年,對改變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馬大學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來,A型血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O型血;然後,他又同樣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裝在O型血紅細胞表面,使O型血變成B型血。幾乎與此同時,美國紐約血庫的科學家們,也用類似的方法,使B型血變成了O型血。
改變血型方法的發明,意義不同尋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輸血時對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園地綻開的又一朵鮮花。
㈦ 古代有什麼輸血材料
輸血作為一種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歷史還不到一個世紀,人類認識輸血卻經歷了漫長的道路。
遠古時代,古羅馬的角斗場里,得勝的角鬥士會將對方的血喝下去,以獲得勇氣和力量;
15世紀後期,血液用於治療精神病,癲癇,抑鬱症,怪癖等疾病,未用於失血和貧血;
1616年,英國的Harvey發現了人體血液是循環的,這一發現為輸血奠定了科學基礎.
1656年,Wren用銀製成小管,動物膀胱作為注射器,將葯物和血液輸注給狗;
1654年義大利醫生Folli宣稱發明了」輸血」,在1680 年出版的書中寫了有關他用漏斗,金屬管進行輸血的試驗;
1665年英國生理學家Lower將一隻狗的頸動脈與另一隻狗的頸靜脈相連接輸血成功;
1667年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醫生Denis將羊血輸入給人,輸後患者稍有好轉,但數日後發生了嚴重的輸血反應,並有黑色尿出現.10年後法國,英國下令禁止輸血,一直持續了 150 年.
1817年英國生理學家和產科醫生Blundell用狗作實驗時,發現因出血瀕死的狗,輸入了另一隻狗的血液而獲救.在此基礎上,他將人血輸給了嚴重大出血的產婦,共10例除兩例已瀕死者外,餘8例有5例救治成功.這樣舉動震驚了歐洲及美國的科學界,以後這一方法延續了約100年.
直至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了人類ABO血型,1914年抗凝劑的問世,才使得輸血治療走向正軌.開辟了人類輸血治療的新紀元.
㈧ 輸血最早是誰實驗成功的
看下面的文章:http://www.oursci.org/ency/medi/038.htm
看完相信你就可以回答了。
輸血簡史
逍遙
血液象徵著生命,這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血液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形容都不會過分,而任何一個合格的情報人員都知道,大規模的血液調度是戰爭馬上爆發的准確信號。今天,輸血是外科手術中的一個基本程序,多少人因為輸血技術而獲救。然而,對人類健康影響巨大的輸血療法的開端,卻是肇因於徹頭徹尾的錯誤認識,這在醫學史甚至整個科學史上,恐怕都難以找到第二個類似的例子了。一切要從人類輸血史上的第一個著名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的故事說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個小村莊,當他瘋病發作時會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並沿路放火燒房,這些行為讓他十分出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瘋病再次發作,赤身裸體的在巴黎流浪。一個貴族發現了他,出於仁慈,莫里被帶到御醫丹尼斯的住所,因為他正在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以治療人類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疾病。要了解這匪夷所思的治療,需要知道一點西方傳統醫學的經典——體液學說。
放血曾經是包治百病的辦法……
體液學說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創建,並統治西方醫學實踐數千年。其要義在於將疾病的發生歸因於體液的失衡,而恢復平衡的主要手段則是嘔吐、發汗、瀉下和放血。其中放血療法最被推崇,作為一種主要的「無所不能」的治療手段,在至少2500年內被狂熱地忠實地實踐著。從十二世紀的一首廣泛流傳的歌謠中,可見一斑。
身體放血改新顏
提神醒腦又亮眼
思維清晰無悲愁
運動內臟益睡眠
聽力敏銳精神旺
聲音洪亮每一天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放血時代殘留下的一些遺跡。如:理發行業的標志物——紅白條紋,從前,理發師是主要的放血療法實踐者,在放血時患者手握紅白條紋小木棍,白色代表綳帶紅色代表血液。以及今日最好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的名稱也是來源於放血療法的主要工具。
現在的《柳葉刀》與18世紀的柳葉刀
在那個時代,血液經常和精神、性格、靈魂等等糾纏在一起(註:現代社會仍然有不少人相信血液和性格、命運之間的神秘聯系)。這激發了法國御醫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將動物血液輸入人體以改變性格或精神狀態的念頭,為此丹尼斯寫了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從哲學假設開始,到人類獲取和利用動物血液的正當性,最後動物實驗顯示輸血的有益性,因此在論文中他建議將動物的血液輸給人類,以治療一系列由於血液的緣故所導致的疾病,比如麻風、潰瘍、瘋病等等。
在治療莫里前,丹尼斯已經給一個少年和一個工人嘗試性的輸血,沒出現太大的不良效果,但也沒取得什麼大的成就。對丹尼斯而言,恐怕再也沒有比莫里更適合檢驗他理論的人選了。12月19日晚6點,丹尼斯將280ml的小牛血輸入莫里體內,希望藉由「溫柔的小牛」血液治療莫里的瘋狂。莫里一共接受了兩次輸血,輸入的小牛血液在他體內引發了劇烈的免疫反應,使莫里處於瀕臨死亡的高燒、休克狀態,幸運的是他熬過來了,而且在數月內暫時恢復了平靜不再瘋狂。這次奇跡般的治療,在歐洲立刻引起了極大震動,輸血療法一時成為時尚。某些醫生甚至認為,通過交換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徹底解決婚姻中的不和諧。然而將動物血液輸給人,是非常凶險的一件事,死亡難以避免,加上很多守舊的知識分子反對變革,最終主教在全歐洲禁止了輸血療法。在此後150年中,輸血只是一件奇事,僅供人們在理論上進行探索。
James Blundell的輸血手術。The Lancet, 1828-1829
1818年,年青的產科醫生布朗德爾博士(James Blundell)無法忍受產婦因大出血而頻頻死亡,經周密思考和系統的動物實驗後,布朗德爾博士總結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後來,他一共給11個大失血病人輸血,使其中5人獲救。布朗德爾的成功,再一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為了方便輸血,醫生們甚至發明了不少器械。雖然很多醫生都遵循布朗德爾的原則,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輸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像這樣做將引起什麼樣的結果,而也有人進行不必要的輸血。毫不奇怪,伴隨著輸血療法的再次興起,批評和反對它的聲音也隨之而起,許多著名醫生指責輸血療法是嘩眾取寵。但1873年波蘭醫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數十年的所有他能獲得輸血記錄,統計顯示44%的病人因輸血獲救,本來他們是必死無疑的。這項研究使得支持輸血的聲音在醫學界占據了上風。然而讓輸血療法聲威大噪的卻是1912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是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
卡雷爾博士是法國人,但他不滿於法國外科學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後定居在美國的紐約,並進入新創建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是他開創了今日的顯微外科領域。為了進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爾發明了特殊的針和線以及特別的吻合技術。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直接原因,卻起因於他的助手蘭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緊急求助。
1908年3月,蘭伯特博士的女兒降生了,和所有初為父母的夫妻一樣,蘭伯特夫婦自然也十分興奮和激動。然而好景不長,數天來嬰兒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續滲血,這讓年青的父母深感驚恐,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止住出血,雖然蘭伯特的兩個弟弟都是外科醫生,可是誰也不敢也無法在這樣小的嬰兒身上進行輸血。絕望的蘭伯特想到了卡雷爾博士正在從事的血管吻合術研究,這是唯一能夠給小傢伙進行輸血的手術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的邁向死亡,顧不得已是深夜,蘭伯特和他的兄弟們趕到卡雷爾家,將他從睡夢中喚醒。雖然卡雷爾表明他在紐約並無行醫執照,而且將供血者的動脈與受血者的靜脈吻合,很可能導致供血者出現嚴重的問題。但蘭伯特顯然願意為此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和後果,於是卡雷爾迅速收拾好工具,趕往蘭伯特家。
據卡雷爾回憶,當時場景甚是凄涼,蘭伯特的妻子緊挨著她那昏迷不醒、臉色極度蒼白的小女兒,似乎想把自己的生命傳輸給她的孩子,但她也早已經心力憔悴、極度虛弱到幾乎不能動彈了。看到孩子的狀況後,卡雷爾非常擔心嬰兒在手術前就可能死去。經過短暫的爭執,卡雷爾選擇了蘭伯特充當供血者,他小心的分離出蘭伯特左手的橈動脈,將它和嬰兒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靜脈吻合在一起,經過幾次失敗後,手術終於成功。嬰兒獲救了,蘭伯特的手部循環也恢復良好沒有癱瘓的跡象。滿心感激的蘭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們資助了卡雷爾博士的研究,因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兒。作為被人詬病的大財閥,洛克菲勒出資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變世人對其集團的印象,這件事對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簡直是「飛來的橫財」。信件立刻被轉給了各大報社,引起了巨大哄動,卡雷爾迅速成名。而他所創立的血管吻合術,一時之間也成為輸血療法中的被競相模仿的技術手段,雖然很難掌握。為此有人甚至發明了一些輔助器具,以幫助外科醫生進行血管吻合。
卡雷爾(右)與飛行家林白,還有他們共同發明的通過體外循環支持器官的裝置。《時代》周刊,1938年6月13日封面
在歐洲、北美為卡雷爾所取得的成就歡呼時,一項對輸血療法具有革命性貢獻的科學研究已經完成,但卻默默無聞。1901年,維也納的一位年青病理學家,蘭士台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人類的血型。這得從1900年說起,在一次研究中,蘭士台納發現不同人之間的血液混合時,有時候血細胞會發生凝聚現象。為此他寫了一篇論文討論此現象究竟是由於細菌污染還是由於個體間差異引起,緊接著他設計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抽取了自己和助手們的血液,靜置到血漿和紅細胞分離後,將它們分開。然後在一系列試管中,將血漿和其他所有人的紅細胞混合,觀察結果。蘭士台納發現,實驗結果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被標記為A組的血漿可以引起標記為B組的紅細胞凝聚,反之也然,既B的血漿可引起A的紅細胞凝聚,但蘭士台納本人的紅細胞與標記為A、B的血漿混合後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漿卻可以將A和B組的紅細胞都凝聚。起初他稱第三種類型為C,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他將其改稱為O。這就是今日幾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統的來源,兩年後,蘭士台納的同事在更大規模的一次交叉實驗中發現了AB型,人類最基本的血型系統的研究到此既告一段落。
蘭士台納
蘭士台納意識到所謂輸血綜合症——接受輸血的病人有時候會發生發熱、寒戰、腎臟劇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為人類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間彼此不能相容,才導致了這一切,他將此寫入科研論文中。但蘭士台納過於內向,以至於這項重大成果,外科學界幾乎沒有人知道,只有紐約的奧藤伯格博士(Reuben Otternberg)看到他的論文後,率先在輸血前進行血型匹配,從而避免了輸血綜合症。雖然奧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醫生響應,直到輸血療法的另外一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將輸血這個從前的大型高難度手術,轉變為任何一位鄉村醫生都可以實施的手術後,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視。
輸血療法由於血液一旦離體就極容易凝固,使得輸血十分困難。卡雷爾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他的技術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對供血者的手有潛在的極大傷害,二則無法知道供血者輸出了多少血,有時候甚至出現供血者失血太多差點死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願意當供血者,並不是所有的親屬都願意為了親人冒如此巨大的風險的。鑒於此,兩位醫生發明了兩套系統,通過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針將血液引流出來後定量,然後輸給受血者,這些系統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供血者的風險和痛苦。當然為了防止凝血需要醫生的動作要快,而且需要諸多助手。這時候,奧藤伯格的同事盧因森博士(Richard Lewisohn)開始向血液凝固發起進攻,並在1915年發現0.2%的檸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對人體無害。這項關鍵性發現,使得輸血這個從前需要專家才能做的手術,轉變為一個普通的小手術。於是輸血療法在所有醫院迅速開展,其結果自然是輸血綜合症的發病數量也急劇增加,經過無數慘痛的教訓後,終於在1920年,輸血前必需進行交叉配型成為標准操作。至此輸血的三大障礙皆被一一克服,有了合適的輸血設備,保證安全的交叉配型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檸檬酸。而1930年,蘭士台納也獲得了他應該獲得的榮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㈨ 靜脈注射發明者是誰
靜脈輸液治療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其治療層面涵蓋腸道外輸液、營養支持、用葯與輸液的治療,回顧其歷史,始於17世紀,但巨大進步主要發生於20世紀,在此期間有那些重大的發明呢?我們可以輸液、導管與敷料的歷史回顧,了解到這些發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間與照護品質。用血液治療疾病的最早記錄是1492年,當時將3名男童的血液給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將血液從一個人輸給另一個人的輸血概念,但當時還不能實際操作。輸血概念是靜脈治療的開端,經過幾個世紀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才成為可能,又經過了更長的時間才出現安全的輸血技術。象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於19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准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後康復並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後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於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應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於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於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於此突破,應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