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第一台太陽能熱水器是誰發明的
14年前的問題了,剛好我也在搜,我國第一台太陽能熱水器在1958年誕生的,主要是天津大學的何志邁和李英才兩位教授設計製造。何志邁1974年發布介紹太陽能熱水器的文章
㈡ 太陽能熱水器在國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得
研製開發階段 1978-1986
中國SWH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七十年代後期。自1978年中國誕生第一台太陽能熱水器到1986年我國第一台卧式磁控濺射鍍膜機的設計製造是在政策扶持下的研究開發階段。這一階段的明顯特點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主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是一些研究所、大學等學術性機構。
孕育發展階段 1987-1992
1987年,銅鋁符合條件引進首次列為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銅鋁復合平板集熱器板芯生產線的引進,與之配套的陽極氧化的選擇性塗層的生產線的自行研製成功,使國內的平板集熱器的製造水平上了新台階。
成果轉化快速發展階段 1993-2000
結合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作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議,中國國務院於1994年討論通過了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的白皮書---中國21世紀議程。在該文件中指出: 「把開發可再生能源放到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優先地位•••」並「要加強太陽能直接和間接利用技術開發」。在該文件的基礎上,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科委於1996年聯合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1996-2010)。
㈢ 第一台太陽能熱水器什麼時候出世的
1979年!
㈣ 世界上第一台熱水器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太陽能利用歷史回顧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將太陽能作為「近期急需的補充能源」,「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則是近來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太陽能利用日新月異。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 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第七階段(1992- 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 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 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可以說是: 羅門·德·考克斯
㈤ 太陽能熱水器的原理
太陽能熱水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熱能,將水從低溫度加熱到高溫度,以滿足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的熱水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按結構形式分為真空管式太陽能熱水器和平板式太陽能熱水器,真空管式太陽能熱水器為主,占據國內95%的市場份額。真空管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是由集熱管、儲水箱及支架等相關附件組成,把太陽能轉換成熱能主要依靠集熱管。集熱管利用熱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產生微循環而達到所需熱水。
吸熱過程
真空管式熱水器的吸熱時,太陽輻射透過真空管的外管,被集熱鍍膜吸收後沿內管壁傳遞到管內的水。管內的水吸熱後溫度升高,比重減小而上升,形成一個向上的動力,構成一個熱虹吸系統。隨著熱水的不斷上移並儲存在儲水箱上部,同時溫度較低的水沿管的另一側不斷補充如此循環往復,最終整箱水都升高至一定的溫度。
平板式熱水器,一般為分體式熱水器,介質則在集熱板內因熱虹吸自然循環,將太陽輻射在集熱板的熱量及時傳送到水箱內,水箱內通過熱交換(夾套或盤管)將熱量傳送給冷水。介質也可通過泵循環實現熱量傳遞。
循環管路
家用太陽能熱水器通常按自然循環方式工作,沒有外在的動力。真空管式太陽能熱水器為直插式結構,熱水通過重力作用提供動力。平板式太陽能熱水器通過自來水的壓力(稱為頂水)提供動力。而太陽能集中供熱系統均採用泵循環。由於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不大,考慮到熱能損失,一般不採用管道循環。
使用過程
平板式太陽能熱水器為頂水方式工作,真空管太陽能熱水器也可實行頂水工作的方式,水箱內可以採用夾套或盤管方式。頂水工作的優點是供水壓力為自來水壓力,比自然重力式壓力大,尤其是安裝高度不高時,其特點是使用過程中水溫先高後低,容易掌握,使用者容易適應,但是要求自來水保持供水能力。頂水工作方式的太陽能熱水器比重力式熱水器成本大,價格高。
1. 溫差控制集熱循環
太陽能熱水地暖系統中有集熱器溫測器和水溫感應器,集熱系統吸收太陽能輻射後,集熱管溫度上升,當集熱器溫度和水箱溫度水溫差△t設定值時,檢測系統發出指令,循環泵將中央熱水器中的冷水輸入集熱器中,水被加熱後再回到水箱中,使水箱內的水達到設定的溫度。
2. 地暖管道循環系統
增加一台熱水循環泵,通過控制器控制地暖管道循環。當水溫達到設定溫度時,自動啟動地暖循環泵,使高溫水通過地暖盤管在室內循環,從而使室內溫度不斷提高。當水箱水溫低於某一設定值時,自動停止地暖管道循環泵。
(5)太陽能熱水器的發明擴展閱讀
太陽能的利用
太陽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水的勢能等等。太陽能利用的基本方式可分為光—熱利用、光—電利用、光—化學利用、光—生物利用四類。在四類太陽能利用方式中,光—熱轉換的技術最成熟,產品也最多,成本相對較低。
如:太陽能熱水器、開水器、乾燥器、太陽灶、太陽能溫室、太陽房、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以及太陽能採暖和製冷器等。太陽能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的太陽能轉化效率較高,但應用還不普遍。在光熱轉換中,當前應用范圍最廣、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好的是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
光熱利用:它是將太陽輻射能收集起來,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轉換成熱能加以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陽能收集裝置,主要有平板型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和聚焦集熱器等3種。太陽能發電:未來太陽能的大規模利用是用來發電。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①光—熱—電轉換。即利用太陽輻射所產生的熱能發電。一般是用太陽能集熱器將所吸收的熱能轉換為工質的蒸汽,然後由蒸汽驅動氣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前一過程為光—熱轉換,後一過程為熱—電轉換。
②光—電轉換。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它的基本裝置是太陽能電池。
光化利用:這是一種利用太陽輻射能直接分解水制氫的光—化學轉換方式。
光生物利用: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實現將太陽能轉換成為生物質的過程。主要有速生植物(如薪炭林)、油料作物和巨型海藻。
㈥ 是誰發明的太陽能熱水器呢
阿基米德.利用聚集的太陽能催毀羅馬艦隊. 傳說在2000年前古希臘的某個王回國遭到了羅馬答人的侵襲,羅馬人乘船從海上進攻,可王國只有老人、孩子和婦女,這些老弱婦孺怎樣抵抗強大的羅馬艦隊呢? 此時滿頭白發的老科學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號召婦女們起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叫她們拿起自己的梳妝鏡子,一起來到岸邊。 烈日高懸,強烈的陽光射向大地,阿基米德站在高處喊:「大家用自己的梳妝鏡將太陽反射到帆上!」說完他舉起鏡子,只見一道光線反射到一面帆的中央,映出一個微弱的小斑點。 一個婦女明白了他的意思,連忙舉起手中的鏡子,把光也反射到那隻船帆上,小光斑亮了一些。接著又是一面鏡子、兩面鏡子……都射向帆上的那一點。不一會兒,帆著火了,敵人嚇得紛紛落水。羅馬的許多船隻都被燒毀了,但羅馬人卻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後,有位科學家按史書介紹的阿基米德的方法製造了一面凹面鏡,成功地點著了距離鏡子45米遠的木頭,而且燒化了距離鏡子42米遠的鋁。所以,許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始祖。
㈦ 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7年,第一個太陽能熱水器專利在美國誕生,用的是黑油漆吸收太陽能。此階段可以算作是雛形階段,大概時間可以算作是1920年以前,而1920年以後的近30年內,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礦物能源的開發佔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5年以後的10年,太陽能的研製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這個時期內,我國的平板集熱器(熱水器)遭遇了第一次成型的失敗。
第三階段: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能源危機(也叫石油危機)受到重視,世界各國出現了開發太陽能的熱潮,此後的20年,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集熱管等成果在這個時期出現。熱水器也逐步走向成熟化和商業化。而80年代後10年,太陽能發展又進入低谷,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但研發工作在大量削減的研發經費等不利影響下,並未停止。
第四個階段: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召開,各國對太陽能的研發重新重視,太陽能光熱在我國推廣成為典範,走了特色的低端線路:太陽能熱水器。
㈧ 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是什麼
太陽能熱水器今後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技術,實現全天候使用,與建築結構一體化,使產品能進入大中城市;
擴大太陽能熱水使用范圍,逐步由生活用熱水向商業和工農業生產用熱水方向發展。
另外,提高太陽能熱水器經濟性和環境特性也是與電、燃氣熱水器競爭,擴大太陽能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
估計到2010年和2030年,太陽能熱水器應用和推廣面積將分別達到1、2億m2和8、0億m2,在全國建築面積中佔有相當的份額,節約和替代了相當於1677萬tce和1、04億tce的能力。
㈨ 太陽能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利用的
太陽能熱水器技術的發展 我們國家追溯歷史在1958年,天津大學有12.6平米的太陽能浴室。到1973年世界能源危機,尋求可再生能源,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起,加大研發與生產太陽能集熱器。1979年前後我國有些單位迎頭研發全玻璃真空管集熱器。清華大學運用電真空物理的背景,堅持了下來。結構就是一個拉長的暖棚,只不過在內玻璃管上有一層選擇性吸收塗層。 清華大學的發明專利就是鋁—氮/鋁太陽選擇性吸收塗層,在世界上開創用單個鋁陰極通過磁控濺射制備紅外低發射率低層、鋁—氮化鋁吸收太陽光的陶瓷薄膜和淡化鋁減反膜三個部分。使用真空管的集熱器可在嚴寒、低太陽輻射下利用,很適合多種氣候。 這是一個選擇性吸收塗層的結構,吸收層每層只有10到30個納米,低發射層是到150納米。想要達到科研的水平產量要減一半。 關於太陽光熱發電,這部分我省略,它是將低密度太陽能集中,聚光方法產生高溫介質,推動傳統發電設備產生電能。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發展。在突破了太陽選擇性吸收塗層的核心技術,通過產學研結合,生產性能價格比較好的介質。 2001年到2006年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快速發展。2006年銷售額近300億元,提供就業機會60多萬個。中國太陽熱水器2005年安裝量為世界的77%。真空管型約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硼硅玻璃3.3年產量約佔世界70%,吸氣劑約佔世界95%以上,年約1.9億支真空集熱管用,年約0.9億支顯像管用。大量顯像管都在中國生產,吸氣劑也在中國生產。有三個方面我們已經走在前面。 形成配套的產業鏈。3.3的玻璃30萬噸其中用於真空管有28萬噸。真空管鍍膜生產線1000條及配套設備,生產能力為2億支,裝配約2000萬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還有配套設備。一些骨幹企業做了技術改造,提高了企業的裝備水平和條件。
㈩ 太陽能熱水器從什麼時候走進中國
1、全玻璃管是20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歐文斯(Owens)公司首先研製開發的,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2、全玻璃管一開始在國外應用,裡面就有U型管。直接進水的,不被接受,直到現在還是不接受,因為玻璃吸熱體容易損壞。
3、大概在78、79年的樣子,美籍華人貝聿昆先生,從美國拿了幾只全玻璃管的樣管,送到了當時正在籌建的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79年正式成立),引起國內同行的注意,包括殷志強教授在內都看過。
4、沈陽玻璃計器廠首先生產出全玻璃管,並代表中國參加了1982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能源博覽會。
5、當時全玻璃管鍍膜技術是雙靶,還有噴塗的,技術水平很低,和現在的產品還是有區別的。
6、1983年,這時國家開始倡導發展校產經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創辦北大四方科貿中心,劉振德在北京北三環馬甸西成立太陽能廠,分別以以「北大四方、北大正元」品牌生產太陽能熱水器,開始向全國推廣。
7、1984年,清華大學殷志強教授研製了單靶鍍膜,降低了生產成本,更便於大規模生產推廣。清華陽光品牌太陽能自此便開始向市場推廣。
8、1986年全國熱水器評比,一共送檢129台,只有6、7台全玻璃管的,很不成氣候,殷教授轉而想研製金屬吸熱體真空管。
9、1988年,孫哲被任命為北京太陽能研究所經理,開始以桑普品牌向市場推廣太陽能熱水器。
10、1989年,李先航成立了天普太陽能廠,開始以天普品牌低價位向農村發展。
11、1995年,黃鳴成立德州皇明太陽能技術研究所,開始在媒體上大幅度宣傳皇明品牌太陽能。從這一階段開始,太陽能熱水器開始被眾人接受。可以這樣說,黃鳴對中國的太陽能發展,起了較大作用。
12、從此以後,太陽能熱水器開始進入百家爭鳴時期。